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肝郁血虛脾弱證之代表方、婦科調經之常用方
【組成】甘草(微炙赤)半兩, 當歸(去苗,锉,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芍藥(白者)、 白術 、柴胡(去苗),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燒生姜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方歌】
逍遙散用歸芍柴,苓術甘草姜薄諧;
疏肝養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熱能排。
【趣味方歌】(網絡引用)
逍遙逐江河,才敢搖鈴铛(白術、燒生姜、薄荷,柴胡、炙甘草、芍藥、茯苓、當歸)。
【方解】
柴胡苦辛平,疏肝解郁,調達肝氣已理肝用~肝經引經藥。
白芍酸苦微寒,養血斂陰柔肝緩急。
當歸苦辛甘溫,養血和血(适宜血虛而滞之證治,其中苦能瀉肝,透發肝中郁火;辛能疏理肝中血滞;甘能緩肝、脾之急;芳香透發疏肝理氣)。
白芍+當歸補肝之體(當歸之溫+白芍微寒,寒熱相配一散一收亦能調理肝氣)
柴胡+白芍、當歸 補肝體而助肝用,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
白術、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氣 —>既實土以禦木乘(木郁則土虛),又使營血生化有源。
注:茯苓雖為淡滲之品,但先升後降,故白術、茯苓等量相平時,側重健脾氣、助運化。若茯苓用量大于白術時,則側重于利水健脾。
薄荷少許3g 疏散肝經郁遏之氣,透達肝經郁遏之熱。
燒生姜(紙包蘸水烤焦用之,減其辛散之性,加強溫胃扶中之效)三片辛散達郁,降逆和中。
【功用】疏肝解郁,養血健脾。
【主治】。兩脅作痛,頭痛(頭角痛)目眩,口燥咽幹,神疲食少,或(内傷)往來寒熱(氣血兩虛,氣不足肝氣郁而生熱;肝郁生風而緻生寒,即肝血不足肝火旺盛,沖開了肺氣而産生),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少腹痛(左邊痛),脈弦而虛(弦,肝病脈+虛,力少氣虛=脈弦而細弱,既有氣虛又有血虛),此時不宜使用柴胡疏肝散原方,避免香燥破氣→氣陰兩傷。
(文中圖片為網絡引用)
注:薄荷散肝郁、肝經風熱宜用小量(三到五分)。
補充:
①加味逍遙散=逍遙散+丹皮(涼血散血)、焦山栀(清三焦之火及心包絡之火,可清胸膈之熱,引火熱下行,從小便而出)。
②若氣虛氣短,易興奮、急躁,易疲勞,舌嫩或胖大,或有齒痕者酌加黨參,氣短甚者酌加黃芪;并同時酌加香附或木香。若慢性病或慢性肝炎多見脾虛腹脹(脾虛清陽不升,亦或肝氣郁而腹脹),此時除酌加香附、木香外,還可适量使用陳皮或枳殼,使之補而不壅,有升有降,更好的調理好氣機。
③若肝郁甚,肝熱重導緻的經前心情急躁,排經開始不暢,量少色深,痛經不孕者,則加味逍遙散酌加生茜草、懷牛膝各12g,若更甚者繼加桃仁、紅花(月經前3~5天開始服用)。
④若血虛、脾虛同見,酌加黨參。
⑤若血虛兩目幹澀者,多與肝腎陰血有關,酌加當歸身、大生地補血;麥冬、石斛(甘淡性涼而不寒,補而不膩,月經期亦可用)補陰;枸杞。
⑥若痛經者,歸尾及赤白芍同用;若腰酸甚者酌加川續斷(補而兼通)量可稍大,若為功能性出血不宜量大或改用續斷炭。
⑦若心忪者酌加生脈飲或不用麥冬,單用五味子加太子參或黨參加棗仁。
⑧睡眠不佳者酌加茯苓、遠志、夜交藤(研粉沖服)。
⑨慢性肝炎若以脾為主,酌加四君/六君子/香砂六君子湯加黃芪;若以肝虛為主,則加強補血藥與和血藥同用(肝體陰而用陽)酌加丹參;若夾濕者加大茯苓用量或其他通利小便之藥。若濕熱或隐形黃疸(黃疸指數不高,眼不黃,舌苔、皮膚不鮮活)黃而發滞而又有熱象者酌加清熱燥濕藥,如茵陳蒿、焦山栀、車前子之類(應根據濕熱輕重與脾虛的關系,注意配伍劑量)。
⑩若血虛而熱不甚,但涉及腎陰虛者,宜生熟地并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