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西|撰文
李可染大師的山水畫《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在拍賣會上拍出2.93億元的天價,使原本不知道這幅畫的人,一下子瞪大眼睛滿世界尋找其他幾幅畫的蹤迹,李可染的名字也随之進入尋常百姓家。的确李可染的一生,這一題材的作品一共畫了七幅,也有人說九幅,非要把另兩幅也要淘出來;我認為如果真能淘出來也算為藝術做貢獻,不用管他。
現在我為大家講述這幅作品是如何創作的?如今很多人熱愛收藏、喜歡字畫,但他們并不是真的懂藝術,他們愛的是作品拍賣中的天價數字。
要想真正地讀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這幅畫的藝術價值,讀懂李可染,就不得不從李可染的過去、現在和将來,作一個全面的了解。從他的筆墨語言和藝術形式的轉換過程中,探尋他在筆墨層面的思索與創作的心路曆程。
李可染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出生于江蘇徐州市,原名李永順,中國近代傑出的山水畫家、詩人,是齊白石的弟子。他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72歲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
李可染的一生有四次大的遠遊,實際上是長途寫生。第一次是1954年的江南寫生,時間為4個月;第二次是1956年的長江、巴蜀寫生,時間是8個月;第三次是1957年出訪德國的寫生,時間是4個月;第四次是1959年的桂林寫生,時間是兩個月。四次寫生的時間加起來正好是一年半,從1954年到1959年,一共5年的時間,竟有一年半的時間用在外出寫生上,真可謂應了石濤的那句話:“收盡奇峰打草稿”。
李可染 頤和園寫生
在這四次寫生中,李可染一共積累寫生作品200多幅,速寫稿無可計數,這在近代畫家之中實屬罕見。
1954年江南寫生之後,李可染根據對江南山水的觀察領悟,再結合自己的寫生畫稿,創作了一批作品,如《杏花春雨江南》、《春夜喜雨》、《雨亦奇》等。從這些作品中,我們似乎看到白居易詩中:“江南好,風景舊曾谙。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的意境;也感觸到了畫家李可染,為祖國大好河山之美而跳動的時代脈搏。然而真正使李可染畫風大變、脫繭化蝶的是長江、巴蜀寫生。
李可染《杏花春雨江南》
在巴蜀8個月的寫生中,李可染面對青城山茫茫蒼蒼的崇山峻嶺、飛流直下的泉水瀑布、山谷升騰的晨光夕照,他困惑了。
他每天坐在青城山的“半山亭”中發愁、哀歎,手上的筆墨、昔日的技巧都無法表現眼前讓他驚心動魄的美景。他畫了又撕,撕了又畫,如此焦慮地在山中住了數月。
李可染寫生時的照片
有一天,天蒙蒙亮,他照常坐在“半山亭”中,看着太陽慢慢地從山的背後升起,金燦燦的陽光為濃黑的大山勾出了輪廓。半山上房屋的黑瓦、白牆、鮮花樹木,都呈現在一遍金色的逆光之中,原來黑乎乎的物象一下子變得那樣燦爛耀眼、由遠及近,與他連日來的思索碰撞在一起,形成創作靈感的火花,在這靜谧、濕潤、空靈的蜀山深谷中升華……
李可染面對晨光中的青城山,他瘋狂了,他瘋狂地大喊:“謝謝你啦,可愛的巴山蜀水——!”聲音不停地在山谷中回蕩。
李可染作品《愛晚亭》
此後,李可染畫風大變,傳統的圖式退居其次,新的構成樣式鋪展開來,開創了他逆光山水畫的風格,從此享譽天下。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他逆光山水畫風格形成之後的代表作,是李可染根據巴山蜀水的真情實景幻化出來的心中之境。他在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常常深情地說道:“過去從古人的詩詞描寫中,我也曾感到西湖風景好,但要與四川相比,卻相差甚遠。《蘭亭序》稱贊山陰風景‘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其實這種景象在蜀地随處可見。”由此可見,李可染對巴山蜀水的感情真是非比尋常!
李可染作品《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第一幅
1959年是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大喜日子,國内的很多畫家都根據指示精神創作相關的美術作品。關山月、傅抱石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全國名家胡佩衡、于非闇、宋文治、陳半丁、魏紫熙等人,聯合創作了兩幅巨作,一幅是花鳥畫、一幅是山水畫。李可染以“江山如此多嬌”為題,舉辦水墨寫生巡回展,向偉大祖國誕生十周年獻上自己的一份厚禮!
那一時期,很多人都以毛主席詩詞的意境及革命聖地景物入畫,如傅抱石的《芙蓉國裡盡朝晖》,錢松岩的《紅岩》,李可染的《長征》、《婁山關》,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錢松岩作品《紅岩》
李可染對毛主席詩詞情深意濃,他根據自己的理解,仍然以巴山蜀水的雄姿,來诠釋毛主席1925年作《沁園春》詞的意境。《沁園春》詞中表現了很多場景,有“獨立寒秋,湘江北去”,也有“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究竟用哪一個場景最能抒發自己的感情,又最能調動自己的藝術手法?李可染經過深思熟慮後,他選擇了“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這一場景,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
1962年,當題材定下來之後,李可染便着手創作。他選擇“從化翠溪賓館”的環境為創作場地。畫的時候,他先在自己的胸中将構圖作一個大體的安排,然後筆蘸濃墨從最前面的一棵樹畫起,先畫樹梢、樹枝、樹幹,用筆像寫篆書一樣,蒼勁沉穩,順逆并用,揮灑自如;樹幹、樹枝畫完後,又筆蘸濃淡墨,采用胡椒點法,依枝幹點出樹葉;點的時候有意地留出空白,以表現樹間的光感,一棵樹畫完,再畫第二棵樹,依次将秋林畫出。
李可染作品《山中一夜雨 樹杪百重泉》
秋林畫完後,再畫叢林,叢林也是一叢叢地畫。先畫前面一叢,畫的時候以側鋒行筆,由下至上,先濃後淡;一叢畫完再畫第二叢,注意留出叢與叢之間的空白。叢林畫完之後畫山體,他先以濃淡墨按山的主次、虛實勾出大體輪廓;然後以側鋒、散鋒橫塗豎抹,有時實皴,有時虛擦;有時點厾,有時又拖泥帶水;看似信手拈來,實則盡得法度,一步步畫出山的形狀及結構;再以淡墨渲染,層層加深。
山體、叢林畫完便畫瀑布,隻見他将筆橫卧,随着筆的顫動層層濺落的瀑布便呈現在紙上;有濃有淡,有深有淺,恰到好處,真是“增一分則長,少一分則短!”
李可染作品
瀑布畫完,開始畫水口。李可染說:“作為山水畫瀑布畫得好與壞,水口是關鍵。水口畫不好,則成無源之水,瀑布也就不成瀑布,失去大自然的生命力。”說完之後,他将筆橫卧,準确地畫出水口的位置及坡石,然後将其彎彎曲曲地引向遠方,以表達深遠的意境。接着他利用空白形成雲霧之狀,畫出層層相疊的群山。然後以淡墨渲染山與山之間升騰的雲霧,待紙上水分稍幹,再進一步烘染,直到意足為止。
畫到這裡,整幅畫的大體形态也就出來了,為了增加生活的情趣和現代感,他在叢林之間巧妙地安排幾組民居,黑瓦、白牆,與周圍的環境相映成趣,妙不可言。
為了更好地體現毛主席詩中的意境,他嫌國畫顔料中的朱砂不夠明快豔麗,便從内庫中尋來半斤乾隆禦用朱砂;或染或罩,或點或厾地用在畫中,使畫面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讓人感覺整幅作品紅得深沉,紅得豔麗,準确地體現了毛主席詩意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意境!
李可染作品《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第二幅
南朝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寫道:“聖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在此,李可染将巴山蜀水幽靜平和、虛懷若谷的性情,推至山水畫寫意的至高境界。
這幅作品創作完成後,得到業内人士高度贊揚和充分地肯定。對于同仁的鼓勵李可染十分激動,趁着創作的熱情,他又在第一幅的基礎上先後畫了六幅。
為了方便大家了解,我将這七幅畫創作的情況,簡單地分述如下:
第一幅:右上角題款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于從化翠溪賓舍”,此作原藏于畫家家中,1999年為李可染基金會籌資,托付嘉德拍賣公司拍出,現藏于海外。
第二幅:右上角題款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三年,可染于從化”,此畫1963年刊登在第6期《美術》雜志上,李可染把它捐獻中國美術館,現藏于中國美術館。
1964年,李可染在北京西山八大處的創作室,連續創作了五幅《萬山紅遍》,三幅小的,兩幅大的。
李可染作品《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第三幅
第三幅:畫右角題款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可染寫毛主席詞意于北京西山八大處”,現藏于李可染家中,曾被多次出版。(小尺幅之一)
第四幅:右上角題款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可染”,此畫給了榮寶齋,瑩寶拍賣公司于2000年以501.6萬元拍出,被海外華人買走。(小尺幅之一)
第五幅:1965年李可染将作品送到北京市美協,1976年後發現此畫藏于北京畫院。該畫左角上題款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秋玄月寫毛主席詞意,可染”,曾被出版。(兩張大尺幅之一)
李可染作品《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第五幅
第六幅:該畫左角上題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玄月寫毛主席詞意于北京西山,可染”。該畫在2000年11月台灣舉辦的李可染畫展上展出,并被出版于展覽畫集中。(兩張大尺幅之一)
第七幅:李可染應榮寶齋之邀,為建國15周年國慶畫了一幅大的給榮寶齋。此畫右上角題款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建國十五周年大慶,可染寫主席詞意于北京西山”,此幅現藏于北京榮寶齋。從記載中看,此後李可染再也沒畫過《萬山紅遍》。
李可染作品《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第七幅
李可染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其一生山水畫創作中的精品,同時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繪畫藝術中的精品。
為什麼李可染能創作出不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我認為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來源于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
李可染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去過很多國家和地區。在他的繪畫作品中,除了一些速寫而外,從來沒有以國外素材進行過藝術創作。他經常對他的學生說:“很多人都說國外風景好,其實與我們國家的風景沒法比!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青城之幽,這些在外國是無法找到的。”
李可染作品《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第四幅
1937年中國全民抗戰,李可染當時在徐州。為了配合抗戰、鼓舞全國人民的戰鬥意志,他創辦抗戰宣傳室、創作室,他負責創作起稿,七個學生後面上色,畫了大量的宣傳畫;并和同仁們将它懸挂張貼在大樓、車站等人多的地方,有時還用美術字書寫大幅的抗戰标語。1939年創作了宣傳畫《是誰破壞了你的快樂的家園》,表達自己的抗戰愛國情懷。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他又積極地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和教育事業之中,和教師、學生們一起參加愛國衛生運動,“門頭溝改造”、“十三陵水庫”都有李可染大汗淋淋的身影。
李可染作品《長征》
二、來源于他對同仁的尊敬和謙和
李可染在中央美院執教期間,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他都是以誠相待,戒驕戒躁,從不以自己老資格和教師的身份要求别人。他說:“一個人如果想把畫畫好,首先要學會做人,也就是古人說的立德,德不高則畫亦不高。沒有善待他人之心,也等于不會善待自己,畫畫時就會有一種火氣,畫自然也就失去品味。”所以我們看李可染先生的畫,總覺得是那麼的深遠,那麼的甯靜。
吳作人在談到李可染的人品和藝術時說:“藝術天地至廣,而于山水匠心獨運,峰巒隐顯、雲煙吞吐乃古人所未逮,岚影樹光創境界以推陳。”
李可染作品《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第六幅
三、來源于他對藝術的癡迷和探索
李可染除了搞好自己的教學及本職工作外,其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山水畫技法的探索和創新之中,可以說廢寝忘食,有時甚至是通宵達旦。
他常說:“創新,在文化方面有兩個内涵:一個是繼承,一個是創新。對傳統中最優秀的東西要吸收,……對腐朽的、不符合今天要求的要揚棄,這也需要膽量,要創造符合時代精神的東西。要符合今天曆史發展的規律和客觀時代的需要,不以任何人的主觀需要為标準。”
在他的畫論中,他提倡深入生活。反對用舊的形式套取新的内容,認為這樣做就犯了主從倒置的嚴重錯誤,創作不出好的作品。他主張“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
李可染“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印章
他經常給學生說:“采一煉十,意思就是采礦用一分的力氣,而冶煉卻要花十倍的功夫,一個真正的藝術創造者,必須兼有采礦工人和冶煉專家的雙重勞動和艱辛。”李可染這樣教導學生,自己也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他在《我的話》中寫道:“‘可貴者膽’、‘所要者魂’,是我從傳統中打出來前刻的兩方印章。‘膽’者,是鼓勵自己突破舊的傳統束縛;‘魂’者,是激發自己在創作中,畫出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品。”
徐州李可染藝術館
李可染先生雖然走了,但他一生熱愛祖國和人民,熱愛他一生苦苦追求的事業,在中國藝術寶庫中留下一大筆豐富的精神财富。他一生的經曆及高尚的品格,将激勵着後來者,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中,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下一篇
帝國時代羅馬複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