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将美育理念貫穿于育人活動中

作者:宋修見

近年來,學校美育工作逐步深化,公共藝術課程建設不斷加強,但與此同時,美育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等問題日益突出,而且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對傳統教育的挑戰也越發嚴峻,美育的重要性越發彰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美育有别于以往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的内涵與路徑,美育與藝術教育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公共藝術課程之外的美育活動拓展等問題需要認真思考。

美育課程應加強與藝術人文學科的融會貫通

如果說,傳統的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關注人的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那麼美育更強調人的審美與人文素養,更重視人情感世界的豐沛和意義世界的建構。德國戲劇家、詩人席勒認為,隻有美的觀念才能使人成為整體,隻有審美的趣味能夠給社會帶來和諧,隻有美才能使全世界幸福,所以他倡導通過審美教育恢複人的感性,使人的精神性整體達到盡可能的和諧。

今天的美育,同樣需要關注時代問題。新科技革命已經使部分智力勞動可以被替代,傳統的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受到很大沖擊。能夠給人以豐厚的感性、豐沛的情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美育,在新文科和新工科等新一輪教育革命中更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因為新文科建設、新工科建設等強調學科交叉融合,關注複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作為交叉學科的美育不僅如蔡元培所言是“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且涉及藝術學、文學、社會學、曆史學等諸多學科。這樣的學科屬性決定了其必須充分融會貫通藝術人文相關學科,必須充分發揮人類文明經典中所蘊含的藝術與人文價值,才能真正發揮美育提升審美素養、豐沛心靈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等獨特作用。這就需要我們更新美育理念,厘清美育和藝術教育之間的關系,高度重視中外經典名著、傳世名畫和傳統戲劇、經典影視以及建築古迹、傳統非遺等的整體性美育作用,既避免片面追求知識化和技能化的誤區,也需要适當融合人文曆史和藝術哲學;特别是要将美育的理念與方法貫穿于全部育人活動中,使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全部場域中,都能潛移默化地獲得藝術人文之美的浸潤和感悟,不斷提升文化理解和藝術表達。

專業藝術院校要持續發揮輸出與引領作用

美育與藝術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作為美育的藝術教育,主要是指面向全體學生、以鑒賞和體驗為主要方法的公共藝術教育,也稱為普通藝術教育或普及性藝術教育等。作為專業藝術院校,則需要持續發揮好美的輸出與引領作用,建構整體性的新時代大美育體系。

專業藝術教育更側重培養有一定藝術天賦的學生,使之成為具有一定專業藝術技能的文藝工作者和藝術教育工作者。作為創造美、傳播美、引領時代審美風尚的使者,他們的審美趣味、文化涵養、價值追求等具有一定的示範引領作用,因此在專業藝術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更需要加強哲學社科和人文曆史類通識課程建設,使藝術學子具有深厚的審美與人文素養,從而更深刻地領會所學書畫、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專業的經典作品中所蘊含的偉大襟懷和高曠格調,獲得更崇高的精神境界并習得“大美之藝”,成為能創造美、會傳播美的專業人才,造就一支能夠推動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時代中國文藝事業和美育事業的生力軍。

從目前學校美育實際來看,一些擁有藝術專業或重視公共藝術教育的綜合性院校的美育工作往往開展得有聲有色,一些緻力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藝術院校的師生,大多更具有強烈的社會美育意識。但如果能夠使不同類型的院校之間、大中小學之間、學校與社會和家庭之間形成美育優勢資源共建共享、文化藝術活動充分交流的整體性大美育工作體系,将極大推動新時代美育事業。例如美術類院校的寫生與展覽、表演類院校的采風與演出,完全可以在更廣闊的天地間、更廣泛的群體中去展開;而各地各類的美術館、博物館、非遺傳承館和曆史名勝、文物古迹等,都可以成為學校開展藝術體驗和實踐類課程的美育大課堂。

充分挖掘美育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學校美育

新時代美育強調的是面向全體學生,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化,尤其是不同地區、不同專業類型的學生之美育課程設計,不能簡單地把傳統通識課程、校園社團和文藝活動直接等同于美育,而是要高度重視地域和學校的自然條件與人文曆史資源,建設将生态之美、非遺之美和藝術人文之美等融會貫通的特色美育課程。這就需要從學校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标等實際出發,以《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中的三類課程為基準,充分利用學校的優勢資源,開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學校專業特色的美育課程。

美育既可作為普及性的藝術人文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五育并舉”,同時也可作為一種強調教育審美的理念與方法貫穿于全部育人活動之中。美育有别于傳統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的突出特點,就在于其載體和路徑更為廣泛,藝術人文經典作品的鑒賞、文化藝術活動的參與體驗、自然景觀與曆史名勝的遊覽等,校園之中乃至天地之間但凡有美之處,無不具有美育的意義。隻有貫穿于全部育人活動中的整體性美育才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涵養高雅的審美趣味、深厚的人文素養和浩瀚的精神世界,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完整的人,成為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美育研究院院長)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