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我成功文選(521)
------甯鄉一中高一885班集中學習材料(2023.5.14.)
A.為什麼要讀書?
“讀書不覺已春深”。4月23日,是第28個“世界讀書日”。關于讀書的好處,很多作家可謂不吝筆墨:遲子建說,書籍是無聲的音樂,是絢麗的繪畫,是巍峨的建築;畢淑敏說,書是一座快樂的富礦,儲存了大量的濃縮的歡愉因子;梁實秋說,對于一般人而言,讀書是最簡便的修養方法;毛姆說,養成閱讀的習慣,等于為你自己築起一個避難所……
然而,網絡時代,泥沙俱下,讀書這件事,也需要重新去看待了。人為什麼要讀書?且不論境遇順逆,都要一直堅持地讀?
古時,人們認為隻有讀書做官才是正途。雖有些偏激,但讀書明理、讀書求上進卻是不争的事實。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宋】汪洙《神童詩•天子重英豪》
許多讀書人讀書的目的和追求,就是一個金榜題名,出人頭地。考取功名,得意洋洋,風光無兩者有之:
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孟郊《登科後》
科舉失利,孤獨寥落,無奈傷心者亦有之:
若以名場内,誰無一軸詩。縱饒生白發,豈敢怨明時。知己雖然切,春官未必私。甯教讀書眼,不有看花期。——【唐】杜荀鶴《下第投所知》
讀書,是宋真宗對天下學子的苦心勸勉:讀書不僅能增長學識,還能使人走向成功。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随,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顔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宋】趙恒《勵學篇》
讀書,是書法大家對讀書人的殷切希望: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習,否則到老一事無成,後悔已晚。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顔真卿《勸學》
讀書,是長輩對晚輩的諄諄教誨:少年時期辛苦讀書,将為一生的事業紮下根基,切莫有絲毫懶惰,浪費了大好光陰。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家山雖在幹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唐】杜荀鶴《題弟侄書堂》
讀書,也是人們對時間珍貴的深刻領悟:知識是靠時間積累起來的,為充實和豐富自己,應十分珍惜時間才是。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唐五代】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有一種讀書,是頭懸梁,錐刺骨,囊螢挂角,鑿壁借光地發憤苦讀,因為他們堅信:好學不厭,必成大才。
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唐】杜甫《柏學士茅屋》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唐】賈島《劍客》
有一種讀書,不是終日勤奮的埋頭苦讀,而是為了滿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蒙蒙細雨中捧一卷書,斜倚榻上,真真難得閑适: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宋】李清照《攤破浣溪沙》
甯靜悠閑的農家生活中,讀書,賞竹,自在歡喜:
細讀離騷還痛飲,飽看修竹何妨肉。——【宋】辛棄疾《滿江紅 · 山居即事》
合口味的好書,讀起來饒有興味,頗感惬意: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宋】陳師道《絕句》
一本浸潤心靈的好書,一口清香滿頰的春茶,是人間最美的享受。
兒大詩書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宋】黃庭堅《送王郎》
有一種讀書,是為了擺脫平庸的困擾,多一份人生的精彩,更是為了民族的崛起,國家的強盛。
鳥欲高飛先振翅膀,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禅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張載“橫渠四句”
現代社會,書不僅是獲取知識的渠道、提高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涵養靜氣的搖籃。
讀書,可以拓寬人的眼界,讓人獲得豐富的知識;
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漢】劉向《說苑》
讀書,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林語堂
讀書,能引導人明白事理,讓你懂得做人的道理,使你的人格上進;
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莫先于讀書。——【宋】朱熹
人心如良苗,得養乃滋長。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清】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
讀書,還可以延伸一個人的生命長度,豐富精神世界。
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元】翁森《四時讀書樂•春》
讀書,讓你在閱讀中觸摸到前人風骨,在紛擾中覓得一片心有所依。
曆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晉】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家資是何物,積帙列梁梠。高齋曉開卷,獨共聖人語。英賢雖異世,自古心相許。案頭見蠹魚,猶勝凡俦侶。——【唐】皮日休《讀書》
讀書,讓人擺脫孤獨,讀一本好書像交一位益友,時間過得越長,情誼就越深厚。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明】于謙《觀書》
讀書,讓人學會思考,讓人能夠沉靜下來,享受一種靈魂深處的愉悅。
布衣暖,菜羹香,詩書滋味長。——【宋】鄭思肖
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頤
讀書,抽身于繁冗瑣碎的日常,你可以像王者一樣,在專屬的天地中巡遊。
昔欲居南村,非為蔔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晉】陶淵明《移居二首·其一》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讀書帶來的精神飽足感、内心的充盈感,是無可取代的。
一日無書,百日荒蕪。——【漢】陳壽《三國志》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清】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
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毛澤東
讀書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獲更豐滿。隻有不斷學習,才能永遠年輕。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書讀多了,寫起文章,方可下筆敏捷,得心應手,有如神助一般。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書讀多了,碰見問題時就可以多一些思考和權衡,少一些盲從和輕信。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唐】韓愈《贈别元十八協律六首》
讀書,熏染出高雅不凡的氣質,還能讓人在面對失意和窘迫時,表現出一份豁達之态。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随舉子踏槐花。——【宋】蘇轼《和董傳留别》
讀書多了,容顔自然改變。——三毛
讀書,既應多讀有字之書,也應多讀無字之書,注重學習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即知行合一。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讀書,有三層境界:從充滿好奇心,到胸中自有尺度,到以明澈慧眼透視人生景象,讀書讀到最後,就讀懂了自己。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清】張潮《幽夢影》
人,為什麼要讀書?因為有段話,形容得十分貼切:我勸你多讀書,是在看見夕陽餘晖的時候,你可以說: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隻會說:哇,這夕陽!哇,還有鳥!哇,真好看!如果說中國人始終追求和向往的品格,那一定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是大氣婉約的人文底蘊,是知性優雅的文學素養。這樣的人,充滿了知性之美,既能夠在恬靜安然中洞察世事,又能夠于清茶慢品中體味人生。
人,為什麼要讀書?因為千年的智慧與思想就蘊藏在典籍裡,知來路方能識歸途;因為你還在不安,還有追求,還想尋找另一種可能性,另一種生活方式;因為讀書其實如同每日吃飯一樣,再自然不過。
從今天起,把每一天都當作讀書日吧。願你養成書香靜氣,多讀書,讀好書,成為更好的自己!
B.凡事先搞起來,能解決人生80%的問題
網上有一個熱門話題:“遇事應該做足準備再開始,還是先搞起來?”一個高贊回答令我印象頗深:“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所有材料都準備好才下鍋。”生活中,我們要做的事情層出不窮。倘若總想等到萬事俱備才開始行動,事情非但不能解決,反而會越積越多。
《晏子春秋》中有曰:“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是說,努力去拼往往可以做成,不倦前行通常可以抵達目的地。有時候,與其一味苦想如何解決,不如讓自己先搞起來。
一、先搞起來,能反内耗
人們常說:“猶豫一萬次,不如實踐一次。”一個人越思前想後、猶豫不決,就越容易患得患失。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美國一家報社裡,有位小記者瓊斯。一天,上司叫他去約訪大法官布蘭德斯,瓊斯大吃一驚,連忙拒絕:“不行不行,他根本就不認識我。”接着,他列舉出自己不去采訪的理由:無名小卒、經驗不足。他覺得即便自己很想見這位名人,但人家未必會接見。瓊斯一臉失落,暗自琢磨:“或許别人去了,會比我表現的更好,我還是别去了。”上司瞥了一眼,拿起電話撥通了對方的電話:“你好,我是明星報的記者瓊斯,我奉命采訪布蘭德斯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見我幾分鐘?”
“他不會答應的!我的能力還不能采訪他。”瓊斯惶恐地說。這時,電話那頭傳出聲音:“一點十五分,請準時。”瓊斯聽後,愣在原地,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反複掙紮、糾結很久的事情,對方竟想也沒想就答應了。成名以後的瓊斯,回憶道:“那一刻是我二十幾年來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
“我能不能做到?這值不值得去做?我要不要試試,選擇還是放棄?”很多時候,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習慣把整個事情都推演一遍,臆斷出可能遭遇的問題。殊不知,擰巴和糾結會成為行動的最大障礙,不斷消耗心神,使自己陷入“我如果做了,會怎麼樣”的内耗。如此循環,最終将是一事無成。
《反内耗》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知道……卻做不到……的糾結背後,是無止境的自我戰鬥。”内耗本身就是對執行力的阻礙。
清代彭端淑在《為學》中曾寫下這樣一段故事:一窮一富兩位和尚都想去朝聖。窮和尚對富和尚說:“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和尚問:“子何恃而往?” 窮和尚回道:“吾一瓶一缽足矣。” 富和尚聽後,說:“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 第二年,窮和尚去了南海并順利返程,而富和尚依舊在籌備自己心之所念的船,仍未動身。
天下之事,總是困于想,而破于行。要知道,降低自我消耗的辦法,唯有立刻行動。與其陷入“想做但不确定結果如何”的糾結中,不妨讓自己先搞起來,前行路上,答案自然會随着時間慢慢呈現。就像餘世存在《時間之書》中的寫的那句話:“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三四月做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二、先搞起來,自有收獲
生活中,其實多數人都一樣,遇到事情、碰到問題都沒有絕對的把握完美搞定。然而,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是有人願意憑借自己模糊的願景,先搞出來個雛形,一步步慢慢前行;有人則始終憂心忡忡,停滞不前。
我身邊便有這樣一個例子。朋友的婆婆姓蔣,平日裡大家都管她叫蔣婆婆。她75歲,一隻眼睛患有嚴重眼疾,一生務農,沒有文化,大字不識幾個。有趣的是,每次朋友看書時,老太太也跟着拿起兒童畫報認字。學了沒幾天,她揚言要寫本書,記錄自己一生的故事。起初,家裡人以為她隻是心血來潮,便拿之前的糗事笑話她——老太太剛注冊微信号時,發現有人第一時間跟她發來消息,就開心地跟這個“好友”聊了許久。甚至晚上鑽進被窩,還特别熱心地用語音跟人家道晚安。出于好奇,朋友便問婆婆和誰聊得這麼起勁,結果看了手機差點笑暈,那位所謂的“好友”竟是微信團隊。或許在我們看來,寫書,是一件工程浩大的事情。可老太太卻從不這樣認為,她經常擺弄手機,學拼音、識字,但凡有自己搞不懂的地方,便向旁人問個不停。大家都打趣她:“蔣婆婆,你還真要寫書啊?”老太太也不管别人怎麼說,總是埋頭忙自己的事。後來,她雖然未能出書,卻識了許多字,還搞了一本《蔣奶奶的回憶錄》彩印紀念冊。美國保險業巨子克裡蒙斯通曾說:“如果你做了,沒有損失,還可能有大收獲,那就下手去做!更重要的是,馬上就做!”
先搞起來,通常都是一場穩賺不賠的“生意”。我們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是機會,在歲月裡辛苦的付出都會疊加起來。把事情做成,固然很好;不成,我們也會在過程中積攢許多令人備受增益的經驗。
三、先搞起來,才是捷徑
一位著名公司創始人說過:“做一件事,它到底靠不靠譜,你坐在家裡想是沒用的。我們的風格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主意出來大體覺得靠譜,先幹起來。”在行動中獲得信息,不斷優化調整,既不耽誤事情的進程,更不會阻礙自己成長。
作家彼得·西姆斯在《小賭注》寫了這樣一件事。有個團隊要做一款軟件,團隊對這個軟件的開發起了分歧。一位叫瓦尼爾曾的員工,認為應該把軟件做得性能強大再發布。另一位叫斯萊默的員工,則認為一次性寫出完美的代碼這種事幾乎不存在,應該盡快把軟件發布,接受用戶的使用反饋,然後進行改良。最後的事實是,公司采納了斯萊默的想法,在不斷研發中改善産品缺陷,邊做邊更新叠代。因為投入市場及時,随着用戶增加,他們的設計思路越來越寬,進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職場如此,生活亦是。任何事情,我們都要學會先上場,再适應,最後調整。
這讓我想起了網友@許靜分享的一段經曆。為了塑型健身,她每天都會看一些健身視頻,把那些有用的“燃脂”“速減”視頻放進收藏夾。朋友得知後,就帶她去了一家健身會所,哪曾想隻圍觀了30分鐘的高強度間歇訓練,她就被吓跑了。任憑朋友再怎麼喊,她都會以自己體能有限為借口推辭。後來,朋友直接給她申請了試學課程,把她拽了過去。迫不得已,她隻好跟着上完第一節。
當她真正體驗的時候,她才知道,單組動作分解完20秒,自己隻要支持20秒就算赢了。這時候她恍然明白,再大的事情,認準目标、找好方向,立即去做就是解決它的最快路徑。
聽過這樣一句話:“先做起來,是在你與事情之間建立最短路徑。讓大腦直接從‘if’的如果,聚焦在‘how’的如何做上。”我們遇到的所有事情,從有意向到着手做,确定目标後,減去多餘的憂慮,先搞起來,才是抵達目的地的捷徑。
四、先搞起來,能解決人生80%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很多人都在被動地生活,平時左晃右擺糾結不定,等事情找到自己頭上來才不得不去做。邏輯思維CEO李天田曾說:“人生總有很多左右為難的事,如果你在做與不做之間糾結,那麼,不要反複推演,立即去做。”隻要先搞起來,沒有什麼搞不成的。前段時間爆火的李子柒就是最好的诠釋。她早期做視頻的時候,沒人教她,就一點點摸索。沒人專門跟拍,她就自己用手機一遍遍的調整角度。一個人扛着三腳架,山上山下來來回回的折騰。日子從無到有,憑的就是這股“說幹就幹”的利落,她用一己之力開創了一個嶄新的短視頻領域——古風美食。凡事隻有先搞起來,在過程中摸出路子,才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狀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比起空想主義,先搞起來,就會超越很多人。想減肥、想寫作、想學外語、 想考研……先搞起來,遇見困難逐項解決,我們便會與想要的結果不期而遇。聰明的人,永遠不會把美好的時光留給焦慮,瞻前顧後、徘徊觀望。他們知道,所有想要的東西都不會空降。
唯有讓自己先搞起來,步履不停,走在路上,美好才會逐漸靠攏,生活才會慢慢向陽。
C.永遠不要耽誤自己(此文無價)
人生不過匆匆百年,要怎麼活,才算不負此生?很喜歡屠喲喲說的一句話:“永遠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去種草。”人活着,最要緊的不是别人,而是成為更好的自己。永遠不要自己耽誤自己,方能不負韶華,未來可期。
1、别耽誤身體 叔本華說:“人類所能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拿健康換取其他身外之物。”很多人忙活了大半輩子,為錢奔波,為财勞累,卻忽略了自己的身體。等到身體發出了預警,才知道:好的身體,是幸福人生最堅實的基礎。擁有健康,即便你身無分文,跌落谷底,都能有逆襲翻盤的資本。要是失去健康,就算你腰纏萬貫,風光無限,一切終将化為泡影。錢再多,但是耽誤了身體,丢掉了健康,花再多錢也買不回身體的原件。而身體好,不僅能做想做的事,讓自己舒心,還能憑能力,讓家人幸福安心。古語有雲:“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鈎。”往後的日子裡,好好愛惜身體,健健康康地活着,比什麼都重要。也要按時吃飯,勤加運動,早睡早起,把身體照顧好,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2、别耽誤時間
理學大師朱熹說:“一寸光陰不可輕。”因為時間就是生命,你耽誤自己的時間,就相當于慢性自殺。但時間也是公平的,你的時間花在哪裡,你的收獲就在哪裡。比如魯迅一生專注工作學習,惜時如金,如此才能在56年的生命中,著譯千萬字。還有巴爾紮克20年的寫作生涯中,從淩晨寫作到天亮,中午和下午校對修改,完成了九十多部經典文學作品。有所成就的人,未必天賦異禀,隻是他們更願意珍惜時間,不曾懈怠。保爾說:“當一個人回首往事,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以後,把追劇的時間用來養生,把亂想的時間用來提升,把抱怨的時間用來改變......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不要耽誤,這樣才不會荒廢人生,蹉跎歲月。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你終将過上自己向往的生活,改變自己的一生。
3、别耽誤感情 哲學家柏拉圖說:“如果不幸福、不快樂,那就放手吧。”多少人,執着于毫無回應的感情,把自己搞得狼狽不堪。多少人,為了換不來珍惜的付出,落得個遍體鱗傷的結局。一個人痛苦的根源,往往就是:忘不掉、放不下、舍不得。學會放手,不耽誤感情,不消耗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這世上,沒有誰真的離不開誰。緣來珍惜,緣去放手,一輩子還長,總要留點熱情和溫柔給後來的人。正如太宰治說的:“一切都會過去的。”從現在開始,别再執着于你和任何人的關系。合得來就聚,合不來就散,人山人海,怕什麼相遇和離開。關于感情,親疏随緣,愛恨随意,就是最高級的處理方式。把放不下的放下,讓過不去的過去,用寵辱不驚的心态,過随遇而安的生活。
4、别耽誤工作
網上有一段很火的話:“世人慌慌張張,不過是圖碎銀幾兩,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萬種慌張,保老人萬年安康,兒女入得學堂,柴米油鹽五谷糧。”沒有一份工作不委屈,但賺到的錢可以支撐起家庭的幸福。所以,千萬不要在該吃苦的年紀,選擇了安逸,耽誤了工作。努力工作,好好賺錢,才能成為更強大的自己,收獲更有底氣的人生。不隻如此,工作還能磨砺心性、提升人格,讓你變得堅強而勇敢,成熟而笃定。你也可以在工作中,去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理想。縱觀古今中外,凡是功成名就的人,無一不是埋頭于自己的事業,聚精會神,精益求精。雨果也說:“看重你的工作,精神振奮地投入每一件事,會讓你充滿活力,并赢得尊敬。”你要相信,這個世界從來不會虧待任何一個認真生活、努力工作的人。
5、别耽誤學習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無論什麼年紀,都要堅持學習,不斷更新自己,充實自己。這樣才能升華自己的經驗認知,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跟上步伐,抓住機會。反之,如果耽誤了學習,停止了成長,就會逐漸失去競争力,被時代所抛棄。不要拿年齡當借口,不要把沒空挂嘴邊,學習,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就像晉平公曾對師曠說:“我70歲了,想要學習,恐怕晚了。”師曠勸慰道:“與其在這裡感歎,不如現在就點上蠟燭開始學習。”
種一棵樹的最佳時間是1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隻要你步履不停,學習不止,為自己賦能,生活也會對你溫柔以待。無論是看書,拓展知識,還是學習技能,發展副業,又或是培養愛好,豐富生活.....都能增長見識,開拓視野,更能有充足底氣,擁有人生的主動權和選擇權。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