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我國傳承下來的文化。
除了在節日、喜喪等事中會貼對聯之外,我國很多場所也會張貼對聯。
就像藥店門口就有一句非常經典并且我們熟知的對聯。
那就是“但願世間人無病,甯可架上藥生塵”。
這部對聯出自清朝時期的一家中藥鋪裡。
從文字中可以看出醫生有着高尚醫德,也能體現商鋪職能。
所以說對聯既能體現文化,還能彰顯一個人的看法和品德,也能體現一個場所的職能。
我國火葬場門口也有一副對聯。
火葬場在如今非常重要,因為每個人最無法避免的就是死亡。
但是,在這火葬場張貼對聯卻讓很多人感到不解。
火葬場的上聯是“早來晚來早晚都來。”
這上聯并沒有多少文化素養,像是一句簡單的白話文。
不過它的下聯卻讓它形成一副絕對。那它的下聯到底是什麼呢?
對聯的傳承
對聯屬于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很多場合裡都會用到對聯。
從先秦開始,就已經有了對聯的雛形,一直到如今,對聯依舊是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此可見,對聯的傳承非常之久,它自然有其魅力和章法令人向往。
對聯又叫做楹聯。
它講究句式相同、平仄和諧、還要字數相等,重點是整個意境也必須相互符合。
最開始對聯的雛形就是對偶句。
從先秦開始,對偶句就在不斷發展。
這種句式讀起來朗朗上口,并且還能體現一個人的文化水平,體現文字的博大精深。
也是在秦漢時期,就有春節挂對聯的習慣。
當時春節挂對聯就是為了驅鬼壓邪,不過當時春聯并不叫春聯,而是叫作桃符。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中,也有對桃符的描寫,那就是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就是春節對聯的起源,不過桃符還沒有講究公整對仗。
到了五代時期,在桃符上除了畫畫之外,開始寫對偶句。
随着文人墨客的不斷推動,對聯的形式就慢慢被廣泛流傳。一直到明朝時期,統治者朱元璋提倡寫對聯,這就讓對聯興起達到頂峰。
如今春節貼對聯也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不僅是春節,像是婚喪嫁娶的人家都會貼對聯。
尤其是在古代,文人墨客最喜歡的娛樂方式就是對對子,以對對子的方法去考驗對方,就能體現出雙方的文學造詣深淺。
這也是對聯傳播的一種途徑。
與對子相比對聯更加精簡、更有意境、更書面。每一個字都要與上聯對齊,也要有統一的主題。
有些普通百姓可以對上對子,但是無法講究意境,這就是他們與文學大師最大的差距。
有些對聯極為優雅,但是有些對聯卻通俗易懂,這些對聯沒有好壞之分,隻要能夠帶給人一定的啟示或是意境,就可以被廣泛傳播。
所以這些當中也有很多絕句對聯。甚至有人用對聯去表達自己的心情,或去暗諷一件事。
所以對聯有很多用途,包括賀聯、挽聯、行業聯等等。
那麼火葬場的對聯是如何傳出來的呢?
火葬場對聯的由來
在我國某處火葬場中就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早來晚來早晚都來”。這樣的話讓人感到非常膈應。
有人覺得火葬場不應該拿這樣的事情開玩笑,也有人覺得火葬場說的就是真理。
實際上這副對聯已經出現良久,甚至它其實是我國曆史的傳承,有着我國深厚的文化内涵,還有着有溫度的靈魂。
根據史料記載,有兩個秀才想要通過對對子一決高下。
因為對對子比拼的是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其中還會有邏輯、文學、思想等内涵的體現。
古往今來,有很多喜歡對對子的文人墨客,他們也通過對對子擴大了知名度,受到了大家的廣泛稱贊。
這兩個秀才也以各種地點為主題對對子。
其中有一位秀才出了上聯“南通橋,北通橋,南北通橋通南北”。
另一位秀才看到遠處的當鋪,于是借題發揮給出了下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可以看出,對對子必須要講究每一個字的對應,甚至每一個字含義的對應,不僅要字數相等,還要語境相似。
這副對聯無論從對照還是語境來說,都算的上是絕對。
為此,出上聯的秀才不甘心,于是走到關公廟前出題。
當時廟前有個戲棚子,戲棚子上面一般都應該有對聯,但是這個戲棚子上卻是光秃秃的,于是秀才提議,兩人出一對對子贈予戲台。
通過對照,沒一會兒這副對聯就被對答如流。
上聯是“左右奏心聲,左嘯月,右吟風,聲達左右。”
下聯是“東西傳雅韻,東陽春,西白雪,韻滿東西。”
兩人不僅可以通過場景和語境對對子,甚至連彼此說話的方式都可以對照開來。
其中一個說“好你個東西”,另外一個就會回應“管他的死活”!
後來兩人又路過一處正要火化的棺材,這也就有了那個火葬場的對聯。
這位出上聯的秀才遇到此情此景,不由得感慨“早來晚來早晚都來”,而另外一位秀才給出的下聯是“先到後到先後全到”。
兩人無論是早晚還是先後都有所對照,晚來和後到,都來和全到,每一個字無論是字數,還是含義都稱得上完美契合。
并且這副對聯朗朗上口,易于傳承,還有着人生哲學韻味。
火葬場有位老人聽到這副對聯,覺得非常适用于火葬場這樣的地點,于是大筆一揮,把這副對聯寫下,并收藏了起來。
直到後來這一對絕句流傳下來,很多火葬場都有了這句經典。
這句對聯能夠傳承下來,不僅因為它每個字銜接的都非常合适,更因為它其中富含的人生哲理。
因為無論是什麼社會地位,還是有多少錢,最終的歸宿都會是死亡。這幅對聯究竟蘊含了哪些人生哲理呢?
人生哲理
這副對聯上聯八個字,下聯八個字。
雖然總字數不多,但是道理卻是意味深長。
從對仗角度來看,該對聯就已經屬于絕對,因為他表達清晰,對賬公整,還有中國語言的技術在其中。
更重要的是它有對人生的看法。
在古代來說,因為人們認知不夠,對于死亡都是非常害怕的。
但在當代來說,大家知道死亡是人們的最終歸宿,所以如何更好的度過這一生?才是我們現代人考慮的。
在古代,人們考慮的大多是如何避免死亡,于是很多人開始煉制仙丹,開始尋得良藥。
尤其是皇帝,更加害怕自己壽終正寝,因為他擁有無上的權利和地位,而大部分百姓都害怕得罪皇帝。
由此可見,這副對聯放在封建時代可能有殺身之禍。
因為它說早死晚死都得死,這是很多地方不願意相信的話。
不過在現代,人們已經不再相信長生不老,人們相信的就是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幸福,去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加圓滿。
什麼是圓滿?就是自己在死亡的時候能夠沒有遺憾。
因為大家知道生老病死是人必須要經曆的自然規律,大家也就能夠理解早死晚死都得死這樣的話。
甚至有些人有着這樣的觀念,還能讓每一天過得更加幸福。
因為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來過,人就能夠更懂得珍惜。
當代的人比古代的人更有豁達之心。
如今的人們更加渴望的是自己的生命燦爛,而不是一生碌碌無為。
大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生命質量和價值當中,不再擔心死亡,因為每個人固有一死。
從曆史上來看,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早在西漢時期,司馬遷就已經表示人固有一死,這與早來晚來早晚都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無論在生前經曆了怎樣的輝煌和挫折,最終能夠帶走的也隻有他們的記憶,而且人也沒有辦法避免死亡。
在《鐵齒銅牙紀曉岚》中也有類似的描述,那就是“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需一個土饅頭”。
所以說,對于死亡大家應該更加看得開。
我們可以通過健康飲食等方法盡量延續自己的生命,但不要執着于生命的長短,而要重視生命的質量。
火葬場之所以用這樣的對聯,除了應景之外,還是用輕松的口吻告訴大家要直面死亡。
很多人認為火葬場是一個毛骨悚然的地方,也有一些親人的離世,會讓大家覺得火葬場是一個悲痛的地方。
火葬場用這副對聯撫慰那些人的悲痛,同時也告訴大家,一定要珍惜現在。
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就浪費自己的生命,而是應該盡力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去愛,去奮鬥,去享受。
對于那些已經去世的親人,我們也要緬懷,為更好的生活努力。
所以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副對聯在如今也能夠反映生活狀态,給人一些啟迪。
因為有些火葬場在歲月的打磨中,侵蝕了對聯的另一半,所以也有不少人嘗試接過下聯。
比如,“得意失意得失随意”“遲去早去遲早都去”等等。
但這些都沒有原聯更加有韻味和有趣。
如今我們雖然傳承了對聯文化,但受到時代的影響,對聯不像古代那樣難懂,大多都是白話文為主,甚至會俏皮可愛一些。
因為我們生活在快節奏的時代裡,不再像古代那樣對每一個字都推敲和研究。
不僅是去推敲寫,推敲的理解也很難實現。
但對聯依舊有着很多的深意,這才值得大家反複推敲。
比如,棺材店的對聯是“人無千歲壽,我有長生官”。
這樣通俗易懂,在現代更能直擊人心。
還有一部分年輕人,他們更多在意的是對聯的樣式和圖案,而并不會過多關注内容。
這要引起重視,因為對聯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如果在不知不覺中讓它消失,對我國是一筆重大的損失。
中華上下五千年,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一定要關注這個問題。
文化傳承有利于提高我們文化自信,同時也能夠團結民族。
甚至能夠從古代文化中體會到古人的悠然灑脫,尋到一些現在所體會不到的人生哲理。
結語
對聯是對一個人才華的檢驗,因此很多文人才會時不時的對對聯,并進行比賽。
雖然對聯大多都是寥寥數字,但其中蘊含的哲理和文化底蘊是高深莫測的。
所以它是一個人才華的濃縮。就連古代詩詞的産生都是因為對聯,對聯隻有中國漢字能夠表達。
這也能說明我國漢字有足夠的韻味,值得字字斟酌和推敲。
對聯在文化傳播中傳到了越南、新加坡等地,目前還在影響着他們的習俗。
這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一件事。
因為對聯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也就意味着中華文化得到大家認可。
對聯是中華文化的濃縮,也是代表。
如果想要了解對聯,大家就必須要了解每個漢字與其表達的意義。
而每個漢字都有不同的意思,這就是屬于我國的特殊韻味。
對于生死,我們也要有着豁達之心,讓離開的人安心離開,活着的人認真生活。
每個人應該專注于自己的生命,讓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
火葬場的對聯也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對生命更加珍愛。
你覺得火葬場用這副對聯好嗎?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