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江蘇省鹽城中學等G4學校2022-2023學年高三下學期調研檢測語文試題

G4學校:鹽城中學、淮陰中學、丹陽中學、揚州中學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共8頁,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考試結束後,請将答題卡交回。

2.答題前,請務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試号等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的規定位置。

3.請認真核對答題卡表頭規定填寫或填塗項目是否準确。

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将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塗滿、塗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幹淨後,再選塗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

一、現代文閱讀

(一)現代文閱讀I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①卡爾·薩根有言,“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依賴科學和技術的社會中,然而幾乎沒有人了解這些科學和技術”。應該說人工智能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我們每天可能都在接觸各種人工智能的應用,但是似乎沒有哪一個人完全了解這背後的邏輯和知識架構,似乎人工智能背後仍然是一個“黑箱”,有待于我們去深入了解和研究。當然,不懂人工智能并不會妨礙我們應用人工智能,因為在當前時代,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領域的知識,甚至是某一個具體子領域的知識,這也是專業分工使然,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們還是需要有專家這個群體的。

②近年來一系列新的概念層出不窮,從基礎研究領域的暗物質、暗能量、黑洞到科技應用方面的量子計算、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鍊、元宇宙,應該說這一系列科技詞彙的背後都有着大量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發揮着支撐作用,如果我們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便可能導緻一些“出其不意”的後果。一方面我們對此會持有一種“不明覺厲”的認知,因為“任何足夠先進的科技,都與魔法無異”,如果人們不理解這些科技的話,就會感覺它更像是某種魔法,“脫離了知識背景的技術離巫術本來就不遠”。因為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更傾向于接受某種科技的成果或者産品,而對這些成果是如何産生的不太感興趣,“一個人不必知道平底煎鍋的内塗層怎麼會有一種不粘的屬性,對他而言隻需擁有一個天真的信念:如果他付了錢,某個工廠裡一位穿白大褂的巫師給這個器皿施加的魔法就會靈驗”,其實這也是我們需要做科普的一個原因。基于上述方面的結果就會導出第二方面的後果,那就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會把這些高科技概念宣傳得神乎其神,同時用來欺騙公衆,牟取不法利益。

③就此而論,我們就需要加強科普工作,讓公衆了解這些高科技概念背後的科學内涵,一方面是為了 ,另外一方面,也有助于 。

④曾經有一句很戲谑的話,“人工智能有多智能就有多人工”,雖然有消息曾顯示Chat GPT可能已經通過了圖靈測試,但是我們還要注意到,無論是Chat GPT,還是其他的人工智能應用,都是通過對一些數據的輸入而對程序進行預訓練,然後不斷修正完善的結果,因而人工智能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與人的本身還有很大的差異。人類可以根據知識的輸入而産生出新的知識,而人工智能離這個目标還有些距離。奶牛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但是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你給它投喂的東西決定了它的産出,因而訓練數據的不透明性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而從科技向善的角度來說,人工智能更應該把向善作為更高的追求。一方面要避免人工智能的應用給人類帶來危害性的後果,另外一方面也要注意到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數字化社會給公衆生活帶來的沖擊和挑戰,同時更要關注公平與普惠的問題,彌合技術鴻溝以及數字鴻溝。

(摘編自王大鵬《打開人工智能的“黑箱”,從Chat GPT走紅說起》)

材料二:

①文學的話語蘊藉,對于讀者具有特殊的共情作用,恰到好處地運用言意關系。創造含蓄的言外之意,從而達到“情志統一”的理想狀态。魯迅在《秋夜》的開頭曾說:“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種陌生化的話語實際上建構了一種語境,一種氛圍。讀者進入到話語體系當中會感受到一種直面而來的孤單、零落感。這同時也是人工智能文學無法創造的語言體系,它無法與作品、讀者共情,因此難以開拓新的語言表達方式。話語蘊藉更有表達上的“小”中蓄“大”,劉亮程《寒風吹徹》中“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這是作為執筆者“人”經過構思和語言加工形成的話語,是個體對于文學世界的凝望,對于生命的感悟。而“機器”隻有自然語言處理,簡而言之,第一,它是将人類語言數字化,從字符變為數字,接着進行統計,通過“詞向量”的形式,使文字得以表達呈現;第二,人工神經網絡通過不斷訓練縮小處理的誤差,完善算法,提高輸出結果的準确率。也因為沒有“人”獨有的共情力,疏離了世界對于個體的關照。

②《毛詩大序》中的“情志統一”就是說感情受到激發,就會發言成詩,而詩歌抒發這種感情,表達心中的意志。在文學活動中,“人”更能達到“情志統一”的狀态,也更符合發乎情止乎禮的情感規範。而“機械”在文學話語蘊藉中,隻能利用大規模的數據來剖析讀者的心理狀态,找到普遍的心理規律,給文本進行抒情性的加工,從而達到一種“交互”的過程。當藝術變得科學,是一種新思維方式的轉變,但也使藝術能夠被更加精确地觀察,消解了文學語言中為了藝術而華而不實的功利性裝飾,解構了人們對于藝術光暈的膜拜價值。人工智能“情志離間”的直接性,赤裸裸地拉近了讀者對于文學世界的感召,不再神秘和玄幻,而是一種機械性生産。

③但文學、藝術作品,本身就是人的勞動和技術的産物,文學、藝術與技術不是對立的,它們需要更多的交互和博弈,以一種全新的高度存在于文學話語蘊藉當中。

(摘編自夏雪《人工智能文學的本質探究——算法主義與文學審美的對話與博弈》)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項是( )

A. 不懂人工智能背後的算法并不妨礙我們應用人工智能,因此人工智能的運算邏輯和知識架構隻是專家的事情。

B. 不斷湧現的科技新詞彙、新概念,常常被傳得神乎其神,它們是科學研究成果重複疊加的結果。

C. 因為人工智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與人的本能還有很大差異,無法擁有“人”的感情,所以它們需要預訓練。

D. 文學創作中,人是用個體感悟世界,人工智能是利用大規模數據找到普遍的心理規律,兩種方式各有利弊。

2. 根據材料内容,下列說法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人工智能的産出大多決定于人類的“投喂”,所以善惡的發展還應由人類決定。

B. 人工智能的發展一旦失去控制,将會使技術鴻溝與數字鴻溝的問題日益凸顯。

C. “情志離間”能拉近讀者對于文學世界的感召,會比“情志統一”更受歡迎。

D. 随着算法主義與文學審美更多的交互與較量,人工智能文學将會迎來更高層次發展。

3. 下列選項中不适合用來舉例論證“表達上的‘小’中蓄‘大’”觀點的一項是( )

A. 青山青草裡,一笛一蓑衣。(唐·栖蟾《牧童》)

B. 蝸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唐·白居易《對酒》)

C.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漢•《孔雀東南飛》)

D.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宋·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

4. 請在材料一第③段橫線處填寫兩條結論性語句。

5. 微軟小冰正式出版100%人工智能創造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詩作整體表現不俗,微軟小冰将1億用戶教會她的喜怒哀樂等人類情感,通過10個章節以詩詞形式進行了呈現,當然,編輯們也對其作了一些修正,比如,“有燃從風雪的街心随着流漫”一句中,編輯将“有燃”改成“悠然”。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

【答案】1. D 2. C 3. C

4. ①更好地提高公衆的科學素養;②提高自我防範意識。

5. ①人工智能能憑借數據輸入,使藝術被精準觀察,能夠創作優秀詩歌。②人類可以通過自己的情感激發和個人思考,利用人類獨有的語言體系,改善人工智能文學。③科學與藝術并不對立,是不斷交互和博弈的。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因此人工智能的運算邏輯和知識架構隻是專家的事情”錯,原文是“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們還是需要有專家這個群體的”。

B.“它們是科學研究成果重複疊加的結果”錯,原文是“應該說這一系列科技詞彙的背後都有着大量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發揮着支撐作用”,并未說是“科學研究成果重複疊加的結果”。

C.“因為……所以”因果倒置。原文“……都是通過對一些數據的輸入而對程序進行預訓練,然後不斷修正完善的結果,因而人工智能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與人的本身還有很大的差異”,可見因為人工智能是“預訓練”,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與人的本能還有很大差異”。

故選D。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C.“會比‘情志統一’更受歡迎”無中生有。原文“‘情志統一’就是說感情受到激發,就會發言成詩,而詩歌抒發這種感情,表達心中的意志。在文學活動中,‘人’更能達到“情志統一”的狀态,也更符合發乎情止乎禮的情感規範”“人工智能‘情志離間’的直接性,赤裸裸地拉近了讀者對于文學世界的感召,不再神秘和玄幻,而是一種機械性生産”,沒有将二者進行比較。

故選C。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由材料二“話語蘊藉更有表達上的‘小’中蓄‘大’,劉亮程《寒風吹徹》中‘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這是作為執筆者‘人’經過構思和語言加工形成的話語,是個體對于文學世界的凝望,對于生命的感悟”可知,“小”中蓄“大”是指内容看似簡單或者語言看似淺顯,但蘊含着對世界、對生命的凝望和感悟,道理深刻。

A.通過對牧童描寫,暗含對自由自在生活的人生向往,能夠體現“小”中蓄“大”。

B.大意是說,人活在世界上,就好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蝸牛角上,空間是那樣的狹窄,還有什麼好争的呢?人生短暫。就像石頭相撞的那一瞬間所發出的一點火光,人生就這樣過去了。人生不論窮富,不必太過于斤斤計較,應該盡量放寬胸懷,随時保持心情的愉快,這才是處世之道。表達了作者獨特的人生感悟,能夠體現“小”中蓄“大”。

C.告誡世人要記住他們的悲劇,避免再次發生。用直白的議論表達對焦仲卿和劉蘭芝悲劇的同情,沒有“小”中蓄“大”的特點。

D.寫紅藥年年複生,揚州的繁華卻再也不見。蘊含着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能夠體現“小”中蓄“大”。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由“如果我們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便可能導緻一些‘出其不意’的後果”“‘一個人不必知道平底煎鍋的内塗層怎麼會有一種不粘的屬性,對他而言隻需擁有一個天真的信念:如果他付了錢,某個工廠裡一位穿白大褂的巫師給這個器皿施加的魔法就會靈驗’,其實這也是我們需要做科普的一個原因”可知,公衆如果缺少對科技知識的了解,就可能被蒙在鼓裡,因此可知,加強科普工作,讓公衆了解這些高科技概念背後的科學内涵的目的之一是:更好地提高公衆的科學素養;

由“基于上述方面的結果就會導出第二方面的後果,那就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會把這些高科技概念宣傳得神乎其神,同時用來欺騙公衆,牟取不法利益”可知,加強科普工作,讓公衆了解這些高科技概念背後的科學内涵的目的之二是:提高自我防範意識。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題幹中“微軟小冰正式出版100%人工智能創造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詩作整體表現不俗”,而材料二“當藝術變得科學,是一種新思維方式的轉變,但也使藝術能夠被更加精确地觀察”,可見人工智能能憑借數據輸入,使藝術被精準觀察,能夠創作優秀詩歌。

題幹中“編輯們也對其作了一些修正,比如,‘有燃從風雪的街心随着流漫’一句中,編輯将‘有燃’改成‘悠然’”,而材料二“文學的話語蘊藉,對于讀者具有特殊的共情作用,恰到好處地運用言意關系,創造含蓄的言外之意,從而達到‘情志統一’的理想狀态”,可見人類可以通過自己的情感激發和個人思考,利用人類獨有的語言體系,改善人工智能文學。

題幹中微軟小冰和編輯共同完成了優秀詩集,而材料二“文學、藝術與技術不是對立的,它們需要更多的交互和博弈,以一種全新的高度存在于文學話語蘊藉當中”,可見科學與藝術并不對立,是不斷交互和博弈的。

(二)現代文閱讀Ⅱ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幸福

陳忠實

從外面回來,門上貼着一張小紙條兒:“叔,我爺叫你星期日到我家來。一定要來。”署名是“幸福”。

幸福,是房東家的孩子,我前後兩次在小楊村駐隊,都住在他家。

周日,我去了小楊村。那幢熟識的磚腿門樓下,搭着席棚,喜慶的氣氛洋溢在小院的空氣裡——是給幸福訂媳婦吧?

房東楊大叔跑出來,瘦長條臉上的每一條皺紋裡,都流動着歡悅的浪花,說:“咱幸福考上大學[注]咧!”

“叔!”幸福臉上泛着紅暈,腼腆地笑着,悄聲抱怨說:“你看我爺張羅……”瞧着爺孫倆快活的神色,我卻追尋起記憶中幸福的影子。

四年前,我來到小楊村,隊長寶全把我安頓在幸福家。前年,我又來到這裡。那天,幸福奶走出來,拍打着衣襟,慈祥地笑着。

“幸福呢?”我問。

“吆車送菜去了。”大嬸喜悅的眼光裡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難受神色。

“他怎麼會吆車?”我不由一愣。

記得我頭一次住進這個家,十五六歲的幸福正讀中學,長得細條條個兒,見了我,羞怯地低着頭,跑到他住的廈房裡去。

我住在廈房南間,和幸福是隔牆鄰居,住過半個多月,幸福從來沒有跷過我的門檻。

一天,他卻破例走進我的房子。順炕站着,問我:“你過去念過的中學課本還在不在?”

“唔,說不定。”我毫無準備,又怕他失望,“大約還在,不會全的……”

“你禮拜天回去,給我捎來。”他說,“聽說老課本深,我想試試。”

我找了幾本殘存的數理書,帶給幸福。之後的夜晚,總看見鄰居窗上亮着燈光。

期間,我常常聽見村裡人說到幸福的聰明,我半信半疑,直到看見一個景象。

是個星期天,隊裡要分當月的糧食,會計把幸福叫走了。倉庫門口,中年會計坐在桌子旁,一手提着筆,一手打算盤。幸福坐在會計旁邊,袖着的雙手搭在桌沿上。會計念過一戶的人數(按五級定量,人數折合後有整有零),就急忙撥拉算盤珠兒。幸福薄薄的嘴唇嚅嗫一下,側過臉報出一個數字。會計和他算盤珠兒的數字對照,沒錯,就給過磅的社員大聲呼報……

他怎麼會趕大車呢?他那細條條個頭兒,比姑娘還腼腆、還柔靜的樣子,說話像蚊子一樣的細聲,怎樣呵斥、駕駛那些活蹦亂跳的騾馬二騾子呢?

“這娃野了!誰也管不下!”大嬸煩怨地說。

這天晚上開完會,我和寶全隊長搭伴走。半圓的月亮貼在南塬上空灰藍的天上,朦朦月光灑在街巷裡,一股淡淡的香味彌漫在清冷的空氣中。寶全蹙蹙鼻子,哈哈笑着轉過頭,說:“這幾個崽娃子,又煮狗肉哩!你聞,多香!走!”

我未必想吃狗肉,卻被一種好奇心驅使着,跟着寶全走進一個獨莊孤園門。瞧見靠牆的一張方桌上,擺着一隻大瓷盆,幾個青年圍着桌子,撕嚼着狗肉,大聲笑着,看見寶全,并不畏怯,嘻嘻笑着:“隊長,算你運氣好,還有一條腿……”我卻一眼瞅見靠牆坐着的幸福,心裡一震。

幸福側身對着我,低着頭。我叫了一聲,他“嗯”了一下,并不看我。短暫的難堪之後,幸福又伸手撕下一塊狗肉,輕狂地笑着。他的眼裡,腼腆、羞怯、甚至有點像女孩子般妩媚的神色早已褪淨,一股野氣在那長長的黑睫毛上浮遊,頭發蓬亂,衣褲邋遢。這哪是我記憶中的幸福!

我和幸福一路回來。一進門,他懶散地靠在被卷上,很疲憊,很煩厭,似乎希望我快點走開。我偏做出一副下榻的姿式,用時間和忍耐,終于打開了幸福的嘴巴……

幸福,出生在籌辦農業社的熱火年月裡,受了半輩子苦的爺爺,給新生的孫子起了個帶着時代色彩的名字——幸福。

幸福在農業社的菜園裡長大。及至坐到高中班的教室時,他對數理課發生了難以遏止的興趣。畢業回到村裡,他幹活踏實,寶全隊長常常指定他負責某一項少數人做的單線活路;更不用說,會計拉他去清理工分賬和現金賬,電工點名叫他去拉下手,幸福簡直成了個小能人。不久,幸福進了科研站,他的心全被蔬菜栽培上嚴格的技術措施和有趣的生态現象迷住了!

眨眼到了春天,試驗站采取新式育苗法取得成功,縣裡在小楊村召開現場會,卻批評說科研站隻搞業務,是修正主義的科研路線……

一年一度的大學招生開始,經過繁雜的形式,定下了幸福。但是第二天又傳出确鑿的消息:不是幸福。

幸福在科研站小小的土圍牆裡呆不住了,趕大車去了。三挂馬車,六個青年,進城送菜拉稀糞,夜晚殺狗聚餐,打拳練武……

楊大叔和大嬸隻怕孫孫變瞎了,自己勸,把親戚友人請來勸,全沒有效果。

一陣胡弦響,我回頭,和幸福趕大車、嚼狗肉的幾個青年走進院子,提着闆胡,拿着鞭鼓、梆子。他們看見我,嘻嘻哈哈說:“啊呀,你鼻子真靈!從城裡也聞見這兒的香味咧?”

“我聞見狗肉咧!”

“你聞不見了,‘狗肉鋪子’關門啰!”

一庭院的男女老少哄笑起來。

鞭鼓急雨般敲打起來,梆子砸出清脆的響聲,二胡手在調弦……

好!聽小楊村自樂班的亂彈吧!

1979年4月(有删改)

[注]1977年冬,中斷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恢複。

6. 下列對文本相關内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文章以主人公的名字作為小說題目,又插叙了名字的由來,既有助于刻畫主人公的形象,也暗示了小說的主題。

B. 借助“我”的觀察視角,展現分糧食時會計和幸福一個緊張一個潇灑的計算姿态,通過對比突出表現幸福的聰明。

C. “半圓的月亮貼在南塬上空灰藍的天上”是對南塬自然環境的描寫,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小楊村人艱難的生存環境。

D. 小說結尾聚焦于和幸福一起趕大車、嚼狗肉的幾個青年的群像上,預示更多的青年将如幸福一樣迎來新的希望。

7. 對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态的描寫,下列分析鑒賞正确的一項是( )

A. “瘦長條臉上的每一條皺紋裡,都流動着歡悅的浪花”,運用通感手法形象地表達了楊大叔發自内心的無比的喜悅之情。

B. “臉上泛着紅暈,腼腆地笑着”是“我”眼前的、也是“我”記憶中幸福的神态,“悄聲抱怨”則隐晦地表現了幸福的一絲不安。

C. “喜悅的眼光裡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難受神色”,看似矛盾的神态描寫細膩地反映了楊大嬸複雜的内心活動,引出下文。

D. “一股野氣在那長長的黑睫毛上浮遊”,與“頭發蓬亂,衣褲邋遢”的外貌描寫相呼應,展現幸福不為人知的醜陋的一面。

8. 回憶是本文最大的叙述特色,請簡要分析其好處。

9. 陳忠實曾就自己的創作談到:“這個或歡樂或痛苦的一次又一次過程,鑄成不同人物不同的心靈軌迹,自然就會呈現出各個人物的個性來。”請結合本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案】6. C 7. C

8. ①打破了常規的叙述方式,有利于形成小說的波瀾,如“我”在慶祝幸福上大學的喜宴上回憶有關幸福的故事,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②回憶中有回憶,使小說的情節更加緊湊,如文中由對兩年前幸福的回憶,引出對四年前幸福的回憶;③回憶與現實交錯,表現幸福在不同時期的精神風貌,使得人物更為立體,更有利于揭示主題。

9. ①少年時代,農業社的熱火年月,給了幸福學習的機會,他積極向上;②搞科研被批評又不被推薦上大學,幸福一度消沉,自暴自棄;③恢複高考,幸福終于考上了大學,他重拾自我,積極有為。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C.“反映了當時小楊村人艱難的生存環境”錯誤。此處就是環境描寫,選項把它與“艱難的生存環境”聯系起來屬于過度解讀。

故選C。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通感”手法鑒賞不當,是比喻,把臉色的笑容比作“歡悅的浪花”。

B.表現了“幸福的一絲不安”分析不當,“幸福臉上泛着紅暈,腼腆地笑着,悄聲抱怨說:‘你看我爺張羅……’”,雖然是“抱怨”,卻是幸福的“抱怨”,寫出幸福考上大學之後的喜悅,沒有“不安”。

D.展現“幸福不為人知的醜陋的一面”分析不當,幸福搞科研卻被批是“修正主義路線”,考大學又被換了下去,他有些自暴自棄。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小說寫作特色和審美意蘊的能力。

常規叙述方式是按照時間順序叙述,而小說則打破了這種叙述方式錯,開頭寫收到幸福“留言”,到幸福家去,原來幸福考上了大學,引出了“我”關于幸福的回憶,“瞧着爺孫倆快活的神色,我卻追尋起記憶中幸福的影子”。這樣寫一是打破了常規的叙述方式,有利于形成小說的波瀾,而是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幸福考上大學是有“故事”的;

小說回憶中有回憶,如“四年前,我來到小楊村,隊長寶全把我安頓在幸福家。前年,我又來到這裡”,然後寫大嬸告訴“我”幸福吆車送菜去了,引發“我”對于四年前初見幸福的回憶“記得我頭一次住進這個家,十五六歲的幸福正讀中學,長得細條條個兒,見了我,羞怯地低着頭,跑到他住的廈房裡去”。可見這是由對兩年前幸福的回憶,引出對四年前幸福的回憶,使得使小說的情節更加緊湊;

回憶與現實交錯,表現幸福在不同時期的精神風貌,如四年前的幸福“長得細條條個兒,見了我,羞怯地低着頭,跑到他住的廈房裡去”,兩年前的幸福“他的眼裡,腼腆、羞怯、甚至有點像女孩子般妩媚的神色早已褪淨,一股野氣在那長長的黑睫毛上浮遊,頭發蓬亂,衣褲邋遢”,而現在的幸福“臉上泛着紅暈,腼腆地笑着”,這些寫使得人物更為立體,更有利于揭示主題。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這個或歡樂或痛苦的一次又一次過程,鑄成不同人物不同的心靈軌迹,自然就會呈現出各個人物的個性來”,意思是過程的歡樂或者痛苦,會使人物心境不同,因而呈現出不同的個性。

如幸福的少年時代,“幸福在農業社的菜園裡長大。及至坐到高中班的教室時,他對數理課發生了難以遏止的興趣。畢業回到村裡,他幹活踏實,寶全隊長常常指定他負責某一項少數人做的單線活路;更不用說,會計拉他去清理工分賬和現金賬,電工點名叫他去拉下手,幸福簡直成了個小能人。不久,幸福進了科研站,他的心全被蔬菜栽培上嚴格的技術措施和有趣的生态現象迷住了”,農業社的熱火年月,給了幸福學習的機會,他積極向上;

“眨眼到了春天,試驗站采取新式育苗法取得成功,縣裡在小楊村召開現場會,卻批評說科研站隻搞業務,是修正主義的科研路線……一年一度的大學招生開始,經過繁雜的形式,定下了幸福。但是第二天又傳出确鑿的消息:不是幸福幸福在科研站小小的土圍牆裡呆不住了,趕大車去了。三挂馬車,六個青年,進城送菜拉稀糞,夜晚殺狗聚餐,打拳練武……”,後來“我”見到他的時候,他正跟一群青年吃狗肉,“他的眼裡,腼腆、羞怯、甚至有點像女孩子般妩媚的神色早已褪淨,一股野氣在那長長的黑睫毛上浮遊,頭發蓬亂,衣褲邋遢”,搞科研被批評又不被推薦上大學,幸福一度消沉,自暴自棄;

結合注釋“1977年冬,中斷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恢複”可知,恢複高考,幸福終于考上了大學,“幸福臉上泛着紅暈,腼腆地笑着”,他重拾自我,積極有為。

二、古代詩文閱讀

(一)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纣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蔔世三十,蔔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節選自《左傳·宣公三年》

材料二: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顔率。顔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于齊。”顔率至齊,謂齊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盡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寶也。願大王圖之。”齊王大悅,發師五萬人,使陳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罷。

齊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顔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之。”顔率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願獻九鼎。不識大國何途之從而緻之齊?”齊王曰:“寡人将寄徑于梁。”顔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齊王曰:“寡人将寄徑于楚。”對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于葉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緻之齊?”顔率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甄耳,可懷挾提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漓然止于齊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顔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乃止。

——節選自《戰國策·東周策》

10.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将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标号塗黑。

顔率A曰B不敢C欺D大國E疾F定G所從H出I弊邑J遷鼎K以L待命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休,美好之意,與《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永保無疆之休”的“休”意思相同。

B. 九鼎,相傳為大禹時所鑄,夏、商、周三代将之奉為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寶器。

C. 危國,意思是面臨着危險的國家,與成語“危言危行”中的“危”的意思相同。

D. 弊邑,意思是偏僻的小城,常用于對自己國家或守地等的謙稱,文中是指周國。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面對楚王的無理詢問,王孫滿由鼎的輕重引申到德的輕重,表現了他的睿智忠誠。

B. 顔率在秦國發兵索取九鼎時,向齊國求救,用獻鼎為誘,巧妙地借兵,退秦救國。

C. 顔率回顧了當初武王伐殷獲九鼎,運輸耗費大,為此替齊王擔憂,以解決其難題。

D. 齊王打算借道梁國或楚國運輸九鼎,顔率認為不可行,因為兩國都早有問鼎之心。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周之君臣,内自盡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

(2)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

14. 材料一中王孫滿的回答,是為了讓楚國放棄索鼎,王孫滿的理由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答案】10. BEI 11. C 12. C

13. (1)我東周君臣内部盡力謀劃,(認為)将九鼎交給暴秦,不如送給大國(您)。

(2)如今大王即使有這種人力,從哪條路把九鼎運回齊國?所以我私下在為大王擔憂。

14. ①在德不在鼎,認為君王貴在修德;②鼎應為周天子所有,君臣之序不可動搖。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顔率趕緊解釋說:“我不敢欺騙貴國。大王盡快決定從哪條路搬運,敝國随時聽候命令遷出九鼎。”

“顔率曰”,主謂結構,“曰”引出後面說話内容,此處斷開;

“不敢欺大國”,為省略主語的主謂賓結構,單獨成句,後面斷開;

“弊邑”作“遷鼎以待命”的主語,前面斷開。

故三處句讀為BEI。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德行美好光明/永遠保持無盡的美善。

B.正确。

C.“意思相同”錯誤。危險;正直。句意:挽救面臨危亡的國家/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

D.正确。

故選C。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為此替齊王擔憂,以解決其難題”錯誤,結合原文“齊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顔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之’”可知,顔率并非真正替齊王擔憂,設身處地幫齊國解決運鼎難題,顔率是讓齊王知難而退,巧妙地将違約責任推給對方。

故選C。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内”,内部;“計”,謀劃;“不若”,不如。

(2)“縱”,即使;“何途之從”,賓語前置句,從哪條路;“私”,私下。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結合“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可概括出,在德不在鼎,認為君王貴在修德;

結合“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邴,蔔世三十,蔔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可概括出,鼎應為周天子所有,君臣之序不可動搖。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楚莊王攻打陸渾之戎,于是到達洛水邊,在周王的疆界檢閱軍隊。周定王派王孫滿去慰問楚莊王。楚莊王問鼎的大小與輕重。王孫滿說:“這決定于君主的道德而不在于鼎的本身。往昔夏朝正當有德的時候,遠方的人把各種東西畫成圖像,九州的長官貢獻了銅,鑄成鼎,把各種東西的圖像鑄在鼎上,各種事物都得以備載,讓人民認識神道與邪惡的東西。因此人民進入川澤山林,就不會碰上不詳的東西。魑魅魍魉,這類鬼怪都不會遇到,因而能夠使上上下下的人們和睦相處以領受上天賜予的福分。桀德行昏聩惑亂,鼎遷到商朝,經曆了六百年。商纣王殘暴肆虐,鼎遷移到周。德行美好光明,鼎雖小,分量很重;如果奸邪昏亂,鼎雖大,分量很輕。上天賜福給明德的君王,總有終結的日子。成王把鼎安頓在郏鄏,占蔔的預言說可傳三十代,享年七百年,這是天意決定的。周朝的德行雖然衰微,天命并沒有改變。九鼎的輕重,是不可以詢問的。”

材料二:

秦國發兵逼近周境索取九鼎,周君為此憂懼不安,将此事告訴了顔率。顔率說:“君王不必憂慮,可由臣往東去齊國借兵求救。”顔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秦王暴虐無道,要興師威脅周君,并索要九鼎。我東周君臣内部尋思對策,認為與其将九鼎交給暴秦,不如送給貴國。挽救面臨危亡的國家,必定赢得美名;如得到九鼎這樣的重器,又獲得巨大的寶貝。希望大王能認真考慮!”齊王聽了非常高興,立刻派遣五萬大軍,任命陳臣思為統帥前往救助東周,秦軍因此退兵。

當齊王準備向周君要九鼎時,周君又一次憂慮不安。顔率說:“大王不必擔心,請允許臣東去齊國解決這件事。”顔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東周仰賴貴國的義舉,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無事,因此甘願将九鼎獻給大王,但是卻不知貴國要從哪條道路把九鼎從東周運回到齊國?”齊王說:“寡人準備借道梁國。”顔率說:“不行。因為梁國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們在晖台和沙海一帶謀劃這件事已很長時間了。所以九鼎一旦進入梁國,必然很難再出來。”于是齊王又說:“那麼寡人準備借道楚國。”顔率回答說:“這也不行。因為楚國君臣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葉庭之中進行謀劃。假如九鼎進入楚國,也絕對不會再運出來。”齊王說:“那麼寡人究竟從哪裡把九鼎運到齊國呢?”顔率說:“我周王室也正私下為大王這件事憂慮。因為九鼎,并不像醋瓶子或醬罐子一類的東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懷中就能拿到齊國的,也不像群鳥聚集、烏鴉飛散、兔子奔跳、駿馬疾馳那樣飛快地進入齊國。當初周武王伐殷纣王獲得九鼎之後,為了拉運一鼎就動用了九萬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萬人。還需要有士兵工匠等人力、相應的搬運工具和被服糧饷等物資作為配套。如今大王即使有這種人力,(但)從哪條路把九鼎運回齊國?所以我私下在為大王擔憂。”齊王說:“賢卿多次來我齊國,說來說去還是不想把九鼎給寡人!”顔率趕緊解釋說:“我不敢欺騙貴國。大王盡快決定從哪條路搬運,敝國随時聽候命令遷出九鼎。”齊王隻好停止索要九鼎。

(二)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小題。

谪居糧絕請學于農将田南山詠言寄懷

王守仁

谪居履在陳,從者有愠見。

山荒聊可田,錢镈還易辦。

夷俗多火耕,仿習亦頗便。

及茲春未深,數畝猶足佃。

豈徒實口腹,且以理荒宴。

遺穗及烏雀,貧寡發餘羨。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一二兩句運用孔子“在陳絕糧”的典故,表現自己谪居時的生活窘狀。

B. 作者向農人學習種田,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甚至還幻想出豐收後的場景。

C. 末兩句尤能表現作者對農事活動的投入,可見其隐居決心之堅定。

D. 這首詩語言通俗易懂,輕松地袒露個人内心,給人以不疾不徐之感。

16. 該詩作于王守仁“龍場悟道”時期,生動地體現了儒家“道在倫常日用之中”的觀念。詩中體現了哪些“道”?請結合内容簡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雖然經曆磨難困苦,但仍要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态;②遇事切忌慌張抱怨,需要以積極的措施解決;③雖自身處境不佳,仍能關注他人他物的仁愛情懷。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可見其隐居決心之堅定”理解錯誤。由首聯“谪居履在陳”可知作者是被貶官降職到此處,并沒有隐居的想法。

故選C。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詩句“谪居履在陳,從者有愠見。山荒聊可田,錢镈還易辦”可知,在絕糧的艱苦條件下,作者表現出了與士兵不同的精神狀态,士兵們面有不滿,而在作者看來,還有荒田可耕種,而且農具還容易買到,這就很不錯了,可以開荒種田,以解斷糧之難,由此體現的“道”可以概括為:雖然經曆磨難困苦,但仍要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态;

“夷俗多火耕,仿習亦頗便。及茲春未深,數畝猶足佃”可知,面對斷糧的處境,決定開墾荒田,對于一個為官者,是不擅長稼穑的,但作者并沒有一籌莫展,遇事抱怨,而是積極的向當地的農人請教,多多學習模仿來進行種田,由此體現的“道”可以概括為:遇事切忌慌張抱怨,需要以積極的措施解決。

“豈徒實口腹,且以理荒宴。遺穗及烏雀,貧寡發餘羨”可知,作者想到豐收以後要用它請客設宴,收割遺下的顆粒留給烏雀,多餘下來的糧食散發給窮困人家。由此體現的“道”可以概括為:雖自身處境不佳,仍能關注他人他物的仁愛情懷。

(三)名篇名句默寫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宮賦》中運用誇張和比喻的手法,寫出了舞女人數之多,歌舞之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是王維《畫》中的詩句,歸有光《項脊軒志》中也有類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諸葛亮作為能幹忠誠的名臣,廣受文人士大夫愛戴,古詩文中贊頌他的詩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舞殿冷袖 ②. 風雨凄凄 ③. 小鳥時來啄食 ④. 人至不去 ⑤. 三顧頻煩天下計 ⑥. 兩朝開濟老臣心(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寫的時候要注意如下詞語:“袖”“凄”“啄”“煩”“堪”。

三、語言文字運用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

除了吃春餅,這一天還要“啃春”,好像殘冬是頑石一塊,不動用牙齒啃噬它,春天的氣息就飄不出來似的。我們啃春的對象就是蘿蔔,蘿蔔到了立春時,柴的比脆生的多,所以選啃春的蘿蔔需要費一番周折,既要看它的模樣,又要看它是否豐腴,汁液是否飽滿。很奇怪,嘴裡就會蕩漾着一股啃過春後才有的恰似春天草木複蘇的清香的氣味。立春一過,離清明就不遠了。人們這一天會挎着籃子去山上給已故的親人上墳。籃子裡裝着染成紅色的熟雞蛋,它們被上過供後,依然會被帶回到生者的餐桌上,由大家分食,據說吃了這樣的雞蛋很吉利。而誰家要是生了孩子,主人也會煮了雞蛋,把皮染紅,送與親戚和鄰裡分享。所以我覺得紅皮雞蛋走在兩個極端上:出生和死亡。它們像一雙無形的大手,一手把新生嬰兒托到塵世上,一手又把一個衰朽的生命送回塵土裡。所以清明節的雞蛋,吃起來總覺得有股土腥味。

18. 文中畫波浪線處是個長句,請改成3個較短的句子。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删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19. 下列選項中引号的用法與“啃春”引号的用法一緻的是( )

A. 阿Q“先前闊”,見識高,而且“真能做”。

B. 我在這裡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

C. 包身工根本就沒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D. 人民大會堂,北京火車站屋頂都采用了這種“薄殼結構”。

【答案】18. 啃過春後,嘴裡就會蕩漾着一股清香的氣味,恰似春天草木複蘇的氣息。 19. D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式變換的能力。

首先提取出句子主幹句:嘴裡蕩漾着氣味。可加上一些簡單的修飾語,改成:嘴裡就會蕩漾着一股清香的氣味。

再看修飾語,“啃過春後才有的”,可變成狀語“啃過春後”放在句子最前面;“恰似春天草木複蘇的”,可在末尾加上“氣息”,變成“恰似春天草木複蘇的氣息”。

調整順序為:啃過春後,嘴裡就會蕩漾着一股清香的氣味,恰似春天草木複蘇的氣息。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确使用标點符号的能力。

“啃春”引号表特定稱謂。

A.表示引用;

B.表示反語;

C.表示強調;

D.表示特定稱謂。

故選D。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随着城市的擴張,許多先民 ① 的植物,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葛就是其中之一。

周人重視葛布的生産,《周禮》中就有專門負責葛的官職“掌葛”。不過,秦漢之後,葛的生産便逐漸 ② 。( )?簡單來說,葛布沒有絲織品輕,沒有棉布柔軟貼身,沒有麻布潔白,而且制作成本又遠高于其他織物,其不流行并不奇怪。

除了用葛紡布,( )。從《周書》的記載便可發現,那時的人們便以葛的嫩葉制作葛羹。 ③ ,葛花菜與葛根粉仍為人們熟知。

此外,葛根曬幹之後,也是家居常用感冒藥葛根湯的原料。雖然葛根湯漆黑的汁液看起來難以下咽,卻因其能強身健體而深受人們的歡迎。加了砂糖熬煮的葛根湯,略微黏稠又帶點甘甜,對于孩童來說,即使沒有生病,( )。

20. 請在文中括号裡補寫恰當的語句,使它與上下文語意連貫、内容貼切,整段文字結構完整、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1. 根據下面要求,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詞語。

(1)在①③處各填寫一個成語。

(2)在②處從“衰落”與“敗落”中選一詞填寫。

22. 請以轉折複句的形式,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過30個字。

【答案】20. ①葛布為何不再流行?

②古人還利用葛制作食物。

③也具有十足的誘惑。

21. (1)①司空見慣(習以為常) ③時至今日

(2)②衰落

22. 雖然葛布退出了曆史舞台,但葛作為一種食材依然在發揮其作用。

【解析】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由後文“葛布沒有絲織品輕,沒有棉布柔軟貼身,沒有麻布潔白,而且制作成本又遠高于其他織物,其不流行并不奇怪”可知,這是在解釋葛布不再流行的原因,所以前面應是提問,可填:葛布為何不再流行?

②由“除了”可知此處應用“還”承接;由後文“葛羹”“葛花菜”“葛根粉”可知,這都是說的葛的食用,可填:古人還利用葛制作食物。

③由“即便”可知應用“也”承接,由“微黏稠又帶點甘甜”可知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飲料”也很有吸引力,可填:也具有十足的誘惑。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确使用詞語(包括成語)能力。

(1)①由後文先民對葛的利用可知,葛這類植物對于先民來說十分常見,可填“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司空見慣: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習以為常:指某種事情經常去做,或某種現象經常看到,也就覺得很平常了。③前面是《周書》記載的人們對葛的食用,再結合後文“仍為人們熟知”可知是強調到今天還在食用葛,可填“時至今日”。時至今日:意思是直到今天。

(2)②前面說“周人重視葛布的生産”,由“不過”可知這裡形成轉折,再由“其不流行并不奇怪”可知,葛的生産由興盛逐漸敗落了,可填“衰落”。衰落:事物由興旺變得敗落。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壓縮語段和句式變換的能力。

第一段是說“葛”這種植物退出了人們的視線,第二段介紹了葛布不再流行,由此可概括出:葛布退出了曆史舞台;

第三段介紹了葛的食用價值,“葛花菜與葛根粉仍為人們熟知”“葛根曬幹之後,也是家居常用感冒藥葛根湯的原料”,是說葛在現在仍然有其食用價值,在發揮作用,可概括出:葛作為一種食材依然在發揮其作用。

然後用表示轉折關系的關聯詞連接,如用“雖然……但是……”,可表達成:雖然葛布退出了曆史舞台,但葛作為一種食材依然在發揮其作用。

四、寫作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零零後直博生王俊本科期間去鄉村小學支教,發現鄉村中小學師資力量缺乏、教學設施落後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和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這使得他在回校後通過走訪調研、學術研讨等方式繼續深入研究。二十大期間,面對采訪,他感慨自己完成了從“被告訴社會是怎樣的”到“自己看到社會是怎樣的”這樣一種轉變。

以上材料具有啟示意義,關于“被告訴”和“主動看”,你有着怎樣的理解?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

本次寫作是引導考生正确理解“被告訴”和“主動看”的關系,在理解兩個關鍵詞内涵的基礎上闡述對“被告訴”和“主動看”關系的認識,以解決個人、國家和人類在日常生活、求知探索、參與社會實踐、未來發展等層面的實際問題。考生理解了“被告訴”和“主動看”的内涵及關系,才能理解材料的意旨,才可能進一步聯系曆史、現實和未來,從對概念的探讨轉向對現實問題的思考,提升自身思想及行動,更好地服務時代、社會、祖國。

材料中第一句話寫零零後直博生王俊本科期間去鄉村小學支教,“主動看見”鄉村教育存在的問題。第二句話寫支教經曆的意義價值:使得他在回校後繼續深入研究。第三句話寫感慨:完成了從“被告訴社會是怎樣的”到“自己看到社會是怎樣的”的轉變。本材料思考“被告訴”和“主動看”的轉變,強調“主動看”的價值和意義:相對于以前被老師、家長、同伴或者書本等告知社會是怎樣的,自己親身參與社會實踐從而了解到的社會能帶給自己更深刻的感觸,能夠觸動自己主動思考、研究。

寫作時,需要圍繞“被告訴”和“主動看”的關系這一寫作主題展開思考。另外“以上材料具有啟示意義”,說明材料中鄉村教育隻是一個領域,我們在寫作時可以拓展寫作外延,任選一個領域談論“被告訴”和“主動看”的關系:可以是比較哪一個更好,可以是思辨二者辯證統一,也可分析二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關系,隻要言之成理都可以;但是不能否認“主動看”的積極意義。但不管選擇哪個領域,都不得偏離“被告訴”和“主動看”這個核心。行文時可以側重于其中一個方面,但不可将二者完全割裂開來。

立意:

1.“我”在天地間,而非穹廬中。

2.在實踐與“主動看”中得真知。

3.強化主人翁意識,學會主動看世界。

4.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5.要緊跟時代節拍,切合時代要求。

6.事實勝于雄辯,真金不怕火煉。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