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記載中所描述的“龍”可謂千變萬化,種類繁多。《廣雅·釋螭》雲:“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然而,無論是蛟龍、應龍、虯龍亦或螭龍,都不是龍的“正統”。龍的正統本源應為蒼龍。在商周、春秋戰國的青銅器上,亦可看到不同種類的龍。《論衡·龍虛》卷六第二十二雲:“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尾。由此言之,馬蛇之類也。”;宋朝郭若虛指出,畫龍須掌握“三停九似”的要領。《本草綱目》卷四三亦雲:“龍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口旁有鬚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
由此看來,龍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神異動物。以下,将依據各種不同性質分類,對龍這一形象加以叙述。
以龍爪的數目分類
王家樹在其《龍鳳形象學初探》一文中指出,依據龍圖騰形象之不同,可将其劃分為四個階段:一為魚(蛇)時期,這一時期是龍鳳的初始萌生時期;二為變形時期,這一時期可将商周青銅器上的龍鳳圖騰視作代表;三為水雲時期,這一時期可以戰國後工藝美術作品中更為抽象簡潔的龍鳳形象為代表;四為定型時期,主要指唐代以後沿襲定型下來的龍形象。這對于龍形象的劃分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然而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倘若綜合觀察,按照龍圖騰的外形特征,尤以龍爪數目的演變規律進行分類,則大體可以歸納為四個時期:燭龍期、夔龍期、應龍期與黃龍期。
(一)燭龍期
1.關于“燭龍”的古籍記載,有如下這些:
(1)《楚辭·天問》雲:“日安不到,燭龍何照?”東漢的王逸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
(2)《山海經·大荒北經》雲: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風雨是谒。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3)《山海經·海外北經》雲:
锺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裡,在無啟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锺山下。
2.關于“燭龍”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三種說法:
(1)太陽說:
曆代對于“燭龍”都有不同的解釋:《楚辭·天問》雲:“西北辟啟,何氣通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4清俞正燮在《癸巳存稿·燭龍》中認為:“燭龍即日之名。”5稱燭龍即為太陽。
(2)祝融說:
古史學者楊寬雲:“‘燭龍’與‘祝融’音近,又同有燭照之能,祝融有開天辟地之神話,而燭龍之傳說,亦與盤古之神話有相同處。然則,燭龍與祝融疑亦同一神話之分化耳。《國語·周語下》謂:‘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祝融在崇山,而燭龍在锺山;‘崇’、‘锺’似亦一聲之轉。《山海經·西山經》雲:‘又(峚山)西四百二十裡曰锺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丕鳥殺葆江于崑崙之陽,帝乃陸之锺山之東,曰瑤崖。鼓亦化為鵔鳥,其狀如鸱,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見則其邑大旱。’張衡《思玄賦》亦雲:‘過锺山而中休,瞰瑤谿之赤岸,吊祖江之見劉。’锺山之子鼓龍身,當即锺山之神燭龍;祖江當為江河之神,疑即鲧或共工。燭龍即祝融,則鼓殺祖江之說,疑即祝融殺鲧于羽山之說;帝戮鼓之說,又疑即帝喾誅重黎之說。鼓即燭龍、祝融,為日神,故見則其邑大旱;鼓死而化為鵔鳥,又疑即《淮南子·精神篇》:‘日中有鵔鳥’之說也。”他認為“燭龍”即古書中的“祝融”。
(3)極光說:
張明華在《燭龍和北極光》中認為,燭龍不是動物,“燭龍照明”之說,是北極光現象的神化。
(二)夔龍期
自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經商周時期延續到秦漢,以商周夔龍為代表。夔龍的原型為灣鳄或巨蜥,商夔螭,長着一足、二爪。商中晚期,産生以夔龍為主的徽幟。西周繼續沿用,此時一鸷足,多為彎月形二爪。
夔龍,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物。《山海經·大荒東經》雲: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裡。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裡,以威天下。
《說文解字》雲:“夔,神魅也,如龍一足。從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口、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樸的美感。而後世常用“夔龍”來比喻輔弼之良臣。
(三)應龍期
應龍,最早見于商周,但作為藝術分期的應龍,始于秦,盛于漢,延續到隋唐,足多為三爪。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水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聖,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于涿鹿之戰助黃帝與蚩尤作戰,殺蚩尤于冀州之野,而成為功臣。《楚辭·天問》雲:“應龍何畫?河海何曆?”王逸注雲:“禹治洪水時,有神龍,以尾畫地,導水所注,當決者因而治之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治水的功臣。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應龍被認為是掌管雨水的神物。
(四)黃龍期
黃龍,是皇權的象征。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宋代,多為三爪,明清時期則多為四爪、五爪。自元代起,隻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龍的造型,而民間隻能用三爪或四爪龍的圖案。自古以來,龍與統治者的關系密切。民國以後,人們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而将龍繪制、塑造成或三爪、或四爪、或五爪的形象。又因五爪龍在曆史上有特殊的地位,故人們普遍都偏愛五爪龍的造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