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七絕聖手,死于一場莫名的謀殺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文/ 大聖

公元757年,大唐王朝正值安史之亂,社會動蕩,人心惶惶。

就在這一年的秋天,安徽亳州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惡性事件,大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在返鄉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曉無端殺害。

噩耗傳出,輿論嘩然。

王昌齡生前系貴州龍标縣尉,也就是縣公安局局長,職位雖然不高,但在文壇享有盛譽,是大唐邊塞詩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尤以七言絕句見長,素有“七絕聖手”之稱。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這首《出塞》,曆來被視為邊塞詩的代表,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連續多年入選中小學教材。

詩人意外被殺,令大唐文壇為之震驚。人們不禁要問:王昌齡到底犯了什麼罪?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亳州刺史對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下此毒手?

1

王昌齡自幼喜愛讀書,但他跟别的詩人不一樣,沒有顯赫的出身,祖輩世代務農,是标準農民的兒子,家境貧寒,吃了上頓沒下頓,哪來的閑錢供你讀書?

但王昌齡深知,在和平年代,農家子弟要想改變命運,讀書幾乎是唯一的出路。所以,他一面幫着家裡種地,一面堅持用功學習。

結果,書沒讀好,地裡農活兒也耽誤了,日子過得越來越艱難,村裡人都在背後笑話他:“你們看隔壁老王家那孩子,一鋤地就躲在樹下看書,裝模作樣的,我看八成是為了逃避勞動。”

王昌齡受不了村裡人的冷嘲熱諷,加上生活困頓不堪,23歲那年,他一氣之下離開了家鄉山西并州,前往河南嵩山,出家做了道士。

修不修道無所謂,主要是這兒管飯,而且清淨,有大把時間可以用來讀書。

就這樣,王昌齡在嵩山飽讀詩書,三年後還俗下山,回到家鄉,決心依靠自己的滿腹才學,幹一番事業。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因為沒有學曆,王昌齡一直沒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老王勸兒子:“你當道士這幾年都學了點啥?不行回村裡給人算個命看個風水啥的,也不少掙錢。”

王昌齡說:“爸你别鬧了行嗎。”

可總這麼下去也确實不是辦法,好男兒志在四方,“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王昌齡決定,投筆從戎,到祖國邊疆去建功立業。

公元724年,27歲的王昌齡西出玉門關,在大漠戈壁中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就是在那段時間裡,寫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壯美詩篇,開大唐邊塞詩之先河,引領一代詩風,也确立了自己在詩壇的地位。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首《出塞》之外,廣受好評的還有這首《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的邊塞詩,昂揚激進,意境雄渾,大氣磅礴,後來高适、岑參、王之渙等人的邊塞詩,都不同程度受到他的影響。特别是在七言絕句方面成就最為突出,後世将其與李白并列,譽為“七絕聖手”。

2

那又怎麼樣呢?詩寫的再好,也就是在文壇混點兒名氣,并不能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王昌齡在邊塞從軍期間,邊疆并無戰事,也就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這讓王昌齡頗為苦惱。

公元725年冬,王昌齡回鄉探親,途徑陝西扶風,晚上,在一家小客棧喝酒,越想越郁悶,想自己已近而立之年,仍一事無成,忍不住唉聲歎氣,借酒澆愁。

店老闆一看,就過來問他:“這是咋了兄弟,失戀了?”

王昌齡就把心中的苦悶向店老闆一一訴說,沒想到,老闆是個退武老兵,王昌齡的話,勾起了他傷心的過往,馬上叫服務員:“再拿瓶酒,給我也拿個杯子來,我陪這位兄弟好好喝幾杯。”

老闆邊喝邊給王昌齡講道理:“現在的年輕人啊,光想着打仗,想殺敵立功,可是你們知不知道,戰争有多殘酷?我15歲當兵,打了一輩子仗,當年的戰友差不多都死光了,隻有我苟且活了下來,當兵有什麼好?戰鬥英雄又能怎樣?如今還不是隻能開個小客棧勉強度日。”

說到動情處,老闆老淚縱橫,喝了一大口酒,接着說:“年輕人啊,生在福中不知福,如今天下太平多好啊,為什麼總想依靠打仗建功立業?和平年代,科舉才是正道啊。”

一番話讓王昌齡如夢方醒,回到家鄉後,他開始專心複習,全力備戰科舉。

這段徹底改變了自己人生軌迹的經曆,事後被王昌齡以詩歌的形式完整記錄了下來,就是那首《代扶風主人答》:

殺氣凝不流,風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遠,遊子彌不歡。

依然宿扶風,沽酒聊自寬。

寸心亦未理,長铗誰能彈。

主人就我飲,對我還慨歎。

便泣數行淚,因歌行路難。

十五役邊地,三回讨樓蘭。

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

将軍降匈奴,國使沒桑幹。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

鄉親悉零落,冢墓亦摧殘。

仰攀青松枝,恸絕傷心肝。

禽獸悲不去,路傍誰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靜波瀾。

老馬思伏枥,長鳴力已殚。

少年與運會,何事發悲端。

天子初封禅,賢良刷羽翰。

三邊悉如此,否泰亦須觀。

3

功夫不負有心人,公元727年,王昌齡進士及第,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從此步入仕途。

校書郎職位很低,從九品,平時做些資料收集整理,典籍勘誤校正之類的工作,任職期限是三年,期滿後通常會被提拔晉升。我們熟悉的許多大詩人,白居易、元稹、韓愈、李商隐、杜牧等等,都是從這個位置上幹起來的。

與這些人不同的是,三年後,王昌齡的職務并沒有得到提升。

他沒有氣餒,第二年又參加了吏部組織的博學宏詞科考試,并再次登第。

可是,組織部門依舊沒有提拔王昌齡。

為啥?一沒後台,二沒關系,又不請客送禮,誰會考慮你?最後,僅僅是把他從機關調到了基層,擔任汜水縣尉,也就是縣公安局局長。

這讓王昌齡很受打擊,别的同學早都提正縣了,自己在縣尉的位置上好幾年,沒有絲毫進步。

王昌齡開始鬧情緒,懈怠工作,結果,又被調往嶺南任職,嶺南在當時屬于貧困偏遠地區,根本沒人願意去,王昌齡找人托關系四下活動,一年後,才又調回長安。

北歸途中,王昌齡先後與兩位名滿天下的大詩人相逢,喝了兩場大酒。

第一位,是神交已久的詩仙李白。

李白當時也是仕途受挫,正四處遊蕩找工作,在湖南嶽陽與王昌齡偶遇,同是天涯淪落人,二人惺惺相惜,一見如故,痛飲了一番。

這頓酒讓王昌齡深刻地認識到,不光寫詩寫不過李白,喝酒也比不過人家。

臨别之時,王昌齡揮筆寫下《巴陵送李十二》: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依依惜别的同時,也委婉地告訴打算去長安求職的李白,大城市雖然機會多,但競争更激烈,生活壓力更大,可能并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好。

王昌齡見的第二位大詩人,是自己的老朋友,湖北襄陽的孟浩然。

當年在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王昌齡和孟浩然分在一個考場,那一年,王昌齡進士及第,孟浩然落榜了,但兩人由此相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這次北歸途徑襄陽,王昌齡自然要順便看望一下老友。

一直在老家種地的孟浩然聽說王昌齡來了,非常高興,當時,孟浩然患疽病,也就是後背長了個毒瘡,大夫再三叮囑,不能喝酒,不能吃河鮮海鮮。

這麼多年不見了,不喝點兒不夠意思啊,甯傷身體,不傷感情,王昌齡來的那天,老孟擺席接風,盡地主之誼,安排了當地有名的河鮮,二人開懷暢飲,一醉方休。

王昌齡走後不久,孟浩然疽病發作,一命嗚呼。

王昌齡過後很久才得知噩耗,一時追悔莫及。

4

王昌齡回到長安待命,不久,被調任江甯縣丞,也就是副縣長,依舊是平級調動。

已經這把年紀了,還是個副縣級,官場上還能有啥前途?

人一旦失去了上升空間,接下來就是無邊無際的堕落,王昌齡開始自暴自棄,去江甯任職途中,在洛陽逗留數月,每天跟朋友飲酒作樂,遲遲不去報到。

說有一天,天空飄起了雪花,王昌齡一看,喝酒的好天氣啊,馬上聯系在洛陽的高适、王之渙倆人一起,去東都大飯店喝酒。

那天,恰逢洛陽歌舞團在飯店聚餐,席間表演節目,演唱的都是當時的流行歌曲,王昌齡也是有點兒喝高了,跟高适、王之渙說:“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伶所讴,若詩入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矣。”

意思是,我們三個在詩壇也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個高低,今天咱們悄悄聽這些歌女們唱歌,誰的詩被唱的最多,誰就是老大。

另外兩個說:“好呀好呀,被唱少的那個買單。”

三人邊喝邊看表演,隻聽一位歌女首先唱道: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立刻在牆壁上畫一道:“我的。”

後面一個歌女接着唱:

開箧淚沾臆,見君前日書。

夜台何寂寞,猶是子雲居。

高适伸手畫壁:“我的。”

第三位歌女出場:

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将團扇共徘徊。

玉顔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王昌齡洋洋得意,又伸手畫壁:“我兩首啦。”

三人中以王之渙年齡最大,成名最早,結果半天都沒人唱他的作品,不免有些尴尬,王昌齡還故意氣他:“王哥的詩好像不太流行啊。”

王之渙不服氣:“你們懂啥,先出場的都是不出名的,真正的好歌,真正的大腕兒,都是放在最後壓軸。”

他用手一指那個最漂亮的歌女:“等她出場要是還不唱我的作品,我就拜你倆為師。”

果然,那個姑娘最後出場,一開口,正是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三人放聲大笑,那邊歌女們不願意了,過來問:“你們笑什麼笑?嫌我們唱得不好嗎?”

王昌齡等人連忙亮明身份,歌女們一聽,原來是三位詞作者,大詩人,立刻拜謝:“俗眼不識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都怪我們有眼不識泰山,請各位老師多多原諒,不嫌棄的話,坐過來再喝幾杯。”

王昌齡推辭:“已經喝差不多了,就不過去了,内什麼,等會兒幫忙把賬給結一下就行了。”

這件事後來被傳為文壇一段佳話,載于唐《集異記》,史稱“旗亭畫壁”。

5

王昌齡在江甯副縣長的位置上,一幹就是八年。

除了業餘寫詩,毫無政績可言,又不肯花錢活動,怎麼可能獲得提拔?沒降職就不錯了。

公元748年,已經51歲的王昌齡又被調往龍标縣任縣尉,總之是越混越背。

李白聽說後,專門寫信安慰他:“不要難過,我還不是跟你一樣不得志,做人呐,最要緊是開心。”

随信附詩一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

王昌齡晚年一直生活在龍标,工作上依舊是乏善可陳,唯有詩詞創作從未間斷,創作頗豐,其中,以七言絕句居多,可謂佳作頻出。

比如下面這首《送柴侍禦》,堪稱唐代離别詩的一座高峰: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王昌齡顧念家人的安危,寝食不安,第二年,跟領導請了假,冒着戰火回鄉探家。

誰也沒想到,這竟是他生命中最後的旅程。

途徑安徽亳州時,王昌齡被亳州刺史闾丘曉所殺,死時年僅59歲。

闾丘曉為什麼殺王昌齡?

史書中并無詳細記載,《唐才子傳》中隻簡略地說了一句:“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闾丘曉所忌而殺。”

有傳言說,王昌齡職位低微,但在文壇頗有名氣,刺史闾丘曉也是個詩歌愛好者,聽說王昌齡途徑亳州,想請他吃個飯,順便讓他給寫個詩提個詞啥的,沒想到,王昌齡因為回家心切,拒絕了。

刺史很生氣,領導請你吃飯是看得起你,這點面子都不給,分明是藐視本官,于是,把王昌齡扣下了。

老王當然不服啊,憑啥扣留我?

闾丘曉說:“現在懷疑你私通亂黨,你有權保持沉默,但如果你一定要說,你所說的話将成為呈堂證供。”

王昌齡說:“我去你大爺的!”

倆人當時就怼起來了,闾丘曉一氣之下,拔劍把王昌齡給殺了。

一代詩人就這樣魂斷異鄉。

6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王昌齡死後第二年,河南節度使張鎬奉命率軍平定安史之亂,為解宋州之圍,令亳州刺史闾丘曉救援。

闾丘曉從内心看不起張鎬,故意拖延,按兵不動,緻使贻誤戰機,宋州陷落。

張鎬大怒,以贻誤軍機罪,處死闾丘曉。

行刑時,闾丘曉乞求張鎬放他一條生路:“有親,乞貸餘命。”家有老母需要贍養,饒了我一命吧。

張鎬冷笑一聲,一句話就把闾丘曉給怼回去了:“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

王昌齡一生仕途不暢,隻做過副縣級官員,但是,在詩詞創作方面,成績斐然,流傳下來的詩歌有180多首,許多名篇至今脍炙人口。

王昌齡之前,唐詩以五言居多,正是在王昌齡和李白的努力下,七言絕句才逐漸成為唐詩的流行體裁。

在大唐文壇,王昌齡不但被譽作“七絕聖手”,而且還享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稱号,叫做“詩家天子”,也有人說是“詩家夫子”。

天子也好,夫子也好,對一個詩人來說,這應該是無人可及的最高榮譽吧。

-End-

作者新書熱賣中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