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伊桑人(Khoisan),非洲最古老的民族,簡稱桑族,分紅布須曼人(意義是叢林人)和霍屯督人(意義是“笨舌者”),初到非洲南部時,是荷蘭殖民者對外鄉土著人的蔑稱,後來逐步演化成自稱為"科伊桑"的當地人。意義是"人"或"真人"。
科伊桑人是一支屬于赤道人種的古老支系,來源于西南非卡拉哈裡沙漠和贊比西河之間。它們的外形特征和普通的非洲人有很大的區别,膚色較淺,呈黃褐色,面部扁平,顴骨突出,眼睛細長,有許多眼窩,有蒙古人的許多特征。身體比拟矮的成年人均勻身高隻要145~150厘米。如今主要散布在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和南非等地,以狩獵和采集為生,并運用本族言語。
科伊桑人大約有300,000人,其中主要包括霍屯督人、貝達馬拉和布希曼。科伊桑人曾經散布在非洲廣闊的土地和森林裡。班圖人分散後退往南方。随後,由于歐洲殖民者的屠殺和奴役,人口彙集在一同減少,生還者被趕出荒蕪的卡拉哈裡沙漠地域。
科伊桑人靠打獵和采集為生。它們捕獵大象,羚羊,兔子等野生動物,采集蜂蜜,野果和一些根,莖,葉子。它們具有高超的捕獵技巧,能敏銳地捕捉動物發出的任何訊息。
氏是科伊桑人最根本的社會組織單元。人們在打獵時以氏族為單位。女性以采集為主,采集是她們的主要食物來源。這是一種生活在用樹枝、樹葉、草、泥巴建造的小屋,還有露天的露營營。每個氏族的土地都是有規則的。遷移時,婦女擔任建造新的房屋,火種由氏族領袖保管。
科伊桑人具有傑出的藝術才幹,其雕琢、赭石畫、雕琢蛋藝術也很知名。它們有的反映了它們的捕獵和社會生活,有的與它們所信仰的自然神有聯絡。
固然科伊桑人如今隻是南非種族中很少的一個分支,但是他們的血緣對整個南非黑人群體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大約60%-71%的南非黑人血緣都來自科伊桑人,其中包括曼德拉。在2007年,南非金山大學發布了一項關于總統曼德拉的遺傳檢測,發現曼德拉的祖先來自科伊桑人。母系基因部族名為L0b,該基因部族是San部落的标志性基因。
由于科伊桑人面容特征十分接近黃種人,膚色也遠不如典型黑非洲族,因而,過去有研讨人員以至疑心他們是東方遠祖的後嗣,而非非洲人。但是,現代遺傳學證據标明,他們與當今世界上任何一個歐亞民族都沒有直接的血緣關系。從其他種族别離出來的時間大約是11.2-188,000年前,而現代歐亞人的直系祖先直到5-60,000年前才與班圖黑人分開,而歐洲人和東方人别離的時間還不到40,000年。
戰亂、疾病以及被開普有色人種的許多社區異化,曾經招緻多數科伊桑人原住民支離破碎,傳統的經濟和社會組織因而發作了宏大的變化。很久以前,他們的經濟主要依托放牧、狩獵和采集。雖然一些獨立家庭仍在遊牧生活,但大多數人定居下來,靠出賣勞動力營生,并以物質配備、服裝、言語和他們在歐化的鄉村環境中生活。聽說大局部的科伊桑人都是基督徒。原因由族長統治的遊牧單位如今依然存在于鄉村。在氏族内部,科伊桑人以世系隸屬于氏族,以前各氏族之間的事務由頭頭議事會管理,如今改為由酋長和領袖組成的政治單位來管理,以忠實度決議部落成員。
Hottentots(Hottentots),非洲南部的一個民族團體。自稱為科伊桑人。大局部位于納米比亞,博茨瓦納,南非。通常以為它屬于尼格羅人種科伊桑類型,但更像是古代蒙古人遺留下來的後代。所用的荷屯督語屬于科伊桑語。有不同的方言。還有最近依據拉丁字母發明出來的拼音文字。因其體質特性和言語與布須曼人類似,因而他們被稱為科伊桑人。
了解更多“科伊桑人”的相關故事歡迎到雜志鋪訂閱博物雜志。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