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正文

小衆旅行地,藏着這些文化古迹

春暖花開,正值旅遊的好時節。近來,全國一些地方的文旅局通過各種方式宣傳當地的美景和文化,在短視頻平台頻頻“出圈”。四川甘孜、新疆昭蘇、湖北随州、貴州大方……一些小衆旅行地随之引發關注。當地除了美景還深藏了不少文化古迹,記錄了數千年來的滄桑曆史和燦爛文化。

高原上的考古新發現

與四川成都、峨眉山等熱門旅遊地相比,甘孜的名氣并不大。甘孜文旅局長化身俠客為茶馬古道川藏線等古迹代言,揭開了這裡的文化之旅。

茶馬古道是指唐宋以來漢、藏之間以進行茶葉、馬匹等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有青藏線、滇藏線和川藏線。其中川藏線東起四川雅安,經由甘孜、昌都、林芝等地到達拉薩。它的影響最大,也最為知名。

這條古道在特定的曆史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不但是一條商貿之路,更是民族團結之路,甘孜很多民俗的形成也與這條路有關。這條古道如今已換成現代公路,行走其間,仿佛穿行于時空交錯的幾千年間,曆史文化遺迹遍地。比如被稱為“藏區建築絕唱”的道孚民居,外部富麗堂皇,内部雕梁畫棟,立柱大都是百年以上樹齡的圓柏打造。這裡還有全國最大的石棺墓葬群,當年出土了大批銅器、石器以及瑪瑙、玉石等裝飾品和毛麻制品。

除了茶馬古道川藏線,甘孜還有一處十分有名的曆史遺迹——皮洛遺址,這是一個超大型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在2021年考古十大發現中,按照遺址年代先後順序排列,皮洛遺址位于第一位。皮洛遺址與稻城縣城隔河相望,遺址整體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年代至少在距今13萬年以上。該遺址最重大的發現是數量豐富、形态規整、技術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在東亞發現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階段的文化遺存,也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術産品。它證明了舊石器時代青藏高原上人類留下的痕迹。

天馬之鄉多古迹

新疆伊犁州的文旅部門負責人一襲紅衣,策馬飛奔于昭蘇雪原的畫面,讓不少人記住了昭蘇的美景。

昭蘇被譽為“天馬之鄉”,昭蘇馬場是國内種馬品種最多、養殖規模最大的馬場。新疆自古以來出良馬,漢武帝時期,來自西域的烏孫國曾進貢烏孫馬,這種馬品種優良、體格魁偉,漢武帝将烏孫馬稱作“天馬”。如今的新疆昭蘇縣就是烏孫國的故地。

被稱為現實版“綠野仙蹤”的夏塔古道,就在昭蘇。夏塔古道連通天山南北,是伊犁通往南疆的捷徑。據說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經,就由這一通道到達天山南麓的佛國龜茲(今庫車)。

夏塔仍然保留了不少古道遺迹,比如位于谷口的沙圖阿滿軍台遺址。清朝初年,伊犁成為新疆重要的軍事、政治中心,伊犁派到南疆換防的軍隊、南疆輸送到伊犁的商品物資,都經過夏塔古道運輸。為了确保道路暢通,清政府沿途設置了7個軍台(驿站),沙圖阿滿軍台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木紮爾特冰川上還保留着當時駐軍的城堡、崗樓等軍事設施,冰達坂上開鑿的冰梯仍清晰可見。沿着夏塔河下行,還有一處神秘的古城遺址——夏塔古城,對研究古代伊犁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史及政治軍事發展都具有重要價值。

夏塔這片區域成為以山口、古道、古遺址和自然景觀組成的古文化風景區。作家張承志曾在散文中談及,夏塔一線100多公裡天山北麓的藍松白雪,是地球上最美的地帶。

編鐘之鄉風光奇

哪裡的金屬曾鑄就了戰國時代第一組完整的樂音?答案是湖北随州。這裡還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誕生地,他種植五谷、嘗百草,開啟了璀璨的華夏農耕文明。光是憑這兩點,随州文旅局長拍攝的短視頻就飽含曆史氣息,讓許多網友對這座全國曆史文化名城留下深刻印象。

随州是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曾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整套編鐘共有65件,每一件鐘都能奏出雙音,整體音域僅比鋼琴少了一個八度,而這套編鐘是2400多年前制造的。

近年來,随州又發掘出葉家山、文峰塔、漢東東路、棗樹林等墓地,所出土的曾國青銅器種類齊全、銘文豐富,被專家學者譽為“青銅器的王國”。除曾侯乙編鐘以外,随州又出土了7組曾國各時期的編鐘,完整再現了一部先秦時期的編鐘發展史。随州被中國音樂家協會授予“中國編鐘之鄉”稱号。

随州有一個著名的千年銀杏谷風景區,這裡古銀杏樹連成片、構成群落,彙聚成谷,是世界四大密集成片的古銀杏群落之一。銀杏谷内有千歲以上的銀杏樹300多棵,百歲以上的銀杏樹17000多棵,定植銀杏樹510多萬棵。有旅行者評價銀杏谷:“陽光下的山脈、樹冠,翠流湧動,光與影結合的圓和線條叙說着天與人的共識、默契和力量,山屏樹傘護着農家小院,袅袅炊煙親吻着白雲,彎彎山道纏綿山花含羞,和諧的氣韻描繪着真正的崇高。”

“詩到随州更老成,江山為助筆縱橫。”北宋詩人黃庭堅力贊随州的風光。随州大洪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這裡峻峰鼎立、層巒疊翠、綿亘百裡。大洪山上有一片原始森林,内有成片的楠木和名貴的千年銀杏,還有許多珍稀動物和珍貴的藥材樹種,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寶藏山”。

古彜地域有特色

推介視頻中,還有“90後”文旅局長變身少數民族姑娘,宣傳當地的民族特色。貴州省大方縣因此得到了來自全國更多的關注。

曆史上,大方曾經是黔西北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是水西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千百年來,水西彜族土司政權以大方為中心繁衍生息,積澱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

大方縣有一座奢香博物館,博物館裡展示了幾百年前的彜族樂器、民間壁畫、土漆工藝品等。奢香博物館是為了紀念明代傑出的彜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而修建的。奢香夫人是明代一位彜族部落君長的女兒,嫁給了當時的彜族土司、貴州宣慰使,因丈夫去世較早、兒子年幼,她代攝宣慰使之職。在攝政的15年間,她鼓勵耕織、修建道路、建驿道,帶領各族人民修通了水西地域内的驿道,從而把西南諸省聯系起來,為明代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創造了有利條件。

大方縣的彜族文化遺迹較多,引人矚目的有水西大渡河橋上的彜文大石碑、幹歲衙古棧道的彜文碑記和永興寺大銅鐘上鑄刻的彜字銘文。一些學者認為彜文是表意文字,也有學者認為應屬音節文字。石碑上的碑文、銅鐘上的銘文等,對彜族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