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6日,應急管理部正式挂牌。五年間的1800多個日夜,應急管理部構建了“大安全、大應急”體系,全災種統籌應對、全過程統一管理、全天候積極防範、全力量有效協調。
澎湃新聞(%,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創新中國成立以來年度最低。
構建“大安全、大應急”體系
在2023年兩會的“部長通道”中,應急管理部部長王祥喜談到,應急管理部的組建實現了全災種的統籌應對,“現在構建大安全、大應急的框架體系,改變了過去長期以來九龍治水,各災各管的模式,形成了統籌管理、統分結合的新機制”。
澎湃新聞了解到,五年來,立足“全災種、大應急”的理念,6個國家區域應急救援中心開工建設,建成3500餘支高層建築、石化企業以及地震、水域、空勤、雨雪冰凍等專業救援隊伍,組建中國救援隊伍,建成12支特種災害救援大隊及所屬55支快速反應分隊,立足轄區、輻射周邊、區域策應、因災前置的力量布防态勢初步構建,全域機動、區域聯動、轄區先動的力量運用格局初步形成。
五年來,應急管理部健全部門間、軍地間、區域間聯動機制,建立重大災害事故前指中心、專家組一線指揮等機制,探索多種應急力量參與救援行動現場協調機制,健全完善聯防、聯訓、聯指、聯戰、聯保機制,構建智能指揮系統、智能接處警系統和消防“一張圖”,建成覆蓋全國、貫通各級、響應迅速的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系統,統一指揮、現場指揮、專業指揮能力不斷強化。
五年來,結合應急救援任務新需求,完成近30億元中央應急物資增儲任務,應對大災峰值需求的物資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推動數字化短波通信系統建設,配發應用北鬥衛星終端、指揮通信車,研發部署浮空通信中繼平台,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指揮通信網絡,無人機應急通信、大型排澇車、水底機器人等一批重型裝備陸續列裝,現代化技術裝備配備大幅提升,任務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五年來,圍繞“一切為打赢”,連續兩年組織“應急使命”部省聯合抗震救災實戰化演習,深入鑽研各類事故災害救援技戰術打法,及時複盤總結完善,緊貼作戰任務、作戰對象、作戰環境,大抓體系對抗訓練、複雜環境訓練、極限條件訓練,開展全要素、全流程合成訓練演練,專業處置水平和應對大震巨災能力有效提升。
全國“一盤棋”就近快速調配,“全災種”統籌應對,常态預置力量、梯次搭配組織救援……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有效應對了金沙江和雅魯藏布江堰塞湖、2020年南方多地嚴重洪澇、雲南漾濞和青海瑪多“一夜雙震”、遼河支流繞陽河決口、青海大通山洪、重慶山火、四川泸定6.8級地震、湖南長沙自建房倒塌、河南安陽火災等一系列重特大災害事故。
中國特色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成效初顯
五年來,全力量的有效協調正日益實現。按照構建統一領導、權責一緻、權威高效的國家應急能力體系要求,應急管理系統着力建強關鍵應急救援力量,着力推動各類應急救援力量資源的充分整合。
如今,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軍和國家隊,以專業救援隊伍為協同,以軍隊應急力量為突擊,以社會力量為輔助的中國特色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基本形成、成效初顯,多次成功完成救援任務。
2022年8月1日,遼河支流繞陽河一堤壩決口。應急管理部緊急調度國家安全生産應急救援中心7支專業隊、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應急救援中心救援隊伍、消防救援隊伍等趕赴現場。多方全力配合,經六天五夜鏖戰,決口順利合龍。大水淹沒了莊稼、廠區、養殖魚塘,必須抓緊排澇退水。7支專業隊不舍晝夜、持續作業,全力讓百姓早日回家。
2022年8月,面對重慶多地集中爆發的山火,在應急管理部調派下,1000餘名消防救援人員緊急馳援。
2022年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縣遭遇6.8級地震,一場拼速度、有力度的生命營救全面展開。
在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多部門組成的工作組連夜啟程、奔赴震區;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應急救援中心、國家安全生産專業救援隊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社會救援力量以及醫療、通信、電力等保障隊伍聞令而動;空中救援、水路通道快速打開……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叙利亞連續發生強烈地震。災害前面,中國應急救援力量再次挺身而出。按照統一部署,應急管理部派出中國救援隊前往土耳其災區開展人道主義救援。
“防、抗、救”相結合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同時,随着城鎮化、工業化步伐加快,各類事故隐患和安全風險交織疊加、易發多發。
“過去發生事故或災害以後都是第一時間救援,往往重救輕防。現在防、抗、救相結合,通過應急管理部門事前推動,風險防範,應急準備,發生以後第一時間到現場調度進行搶險救援,事故以後進行調查處理,并且督促整改提升,更加有效實現了統一調度,協調有序,行動高效”。應急管理部部長王祥喜談到。
應急管理部建立重大風險隐患省部聯合遠程“會診”制度,針對重大風險、關鍵節點、重大活動開展綜合風險研判,全面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推動各地加強風險防範、應急準備。
一旦發生災害或者事故,應急管理部設立分級響應制度,針對一般性災害或事故,應急部科學研判,強化指導;針對重大災害事故,主動介入,對症施策。
應急管理部還建立了災害事故複盤機制,對近五年來重特大生産安全事故整改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回頭看”,督促各地對照特别重大災害調查報告查缺補漏,抓住每一起重大災害事故深刻反思、研究規律。
五年來,信息化平台不斷搭建完善,推動應急管理效能實現質的提升。
在天津,安全生産防控網監測預警系統接入全市上千家危化品生産經營企業的視頻感知數據,實時感知百餘家重大危險源企業的8000多路液位、壓力、溫度等信息。天津市安全生産移動執法系統支持全市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統一使用,實現執法過程可記錄、結果可溯源、成果可展現。
在山東,非煤礦山監測預警系統實時彙聚200餘家非煤礦山企業全員全過程風險管控等信息。企業安全生産用電監測分析系統使精準識别高危企業異常用電行為成為可能,信息化手段有效推動安全監管關口前移。
在廣東廣州,每年5月21日至6月20日,“龍舟水”強勁。去年“龍舟水”期間,依托該市“智慧應急大腦”,各項防範應對工作高效有序。在廣州市應急指揮中心大屏上,水位監測站、雨量監測站、遙測站、全自動氣象監測站、監控視頻等數據一目了然,一旦有突發情況“一鍵”即可調度街鎮、村居及水庫、堤壩、内澇點、隧道、涵洞等地點責任人,确保早應對早處置。
如今,橫向互聯互通、縱向上下貫通的應急指揮平台體系初步形成,全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和統一的突發事件信息報送系統高效順暢;地震預警網實現重點地區全覆蓋;全國森林火險預測預報系統建成;近八成煤礦完成“電子封條”建設和聯網……五年來,應急管理系統始終堅持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風險研判日益精準,應急準備更加充分,有效實現“風雨未來人先到,救援搶在成災前”。
完善體系建設保障應急管理事業發展
應急管理部相關負責人談到,應急管理作為一項全鍊條、全時段的系統工作,要見實效,必須保證責任不懸空、措施真落地。五年來,應急管理系統着力全面建立各領域各環節責任體系。
比如,為應對突發環境事件,2022年11月4日,應急管理部、生态環境部明責定向,就加強監管執法協同配合、堅決遏制各類安全事故和環境事件等建立長效機制。
為抓安全生産,應急管理系統圍繞貫徹落實安全生産十五條措施,大力推動各級各部門下定刀刃向内的硬決心,使出去疴除弊的真功夫,做好落細落實的大文章,以過硬措施、嚴實作風全面壓實責任,排查整治風險隐患。
應急值守怎麼幹?按照“統一指揮”原則,由部級直達縣級的分級值班值守體系建立健全,部級層面實行每天一位部領導帶班、指揮中心應急值守、業務司局在崗備勤的值班制度,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全部建立全天候、常态化專人值班值守制度,全國2萬人的專兼職應急值守隊伍時刻都有人“守夜放哨”。
與此同時,頒布刑法修正案(十一),将事故前嚴重違法行為納入刑法追究範圍,修改安全生産法、消防法,制定生産安全事故應急條例,“兩高”出台辦理危害生産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加快制修訂突發事件應對法、危化品安全法、煤礦安全條例等,制定礦山、危化品等傳統行業領域新風險防範、新業态新領域消防安全、安全生産專業隊伍建設、社會應急力量建設等一批标準規範。應急管理法治體系加快健全,為應急管理事業長遠發展提供了保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