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春秋之際,五霸争雄。戰國之秋,七雄并列。
在那個戰火紛飛群雄割據的年代,文人輩出,文争武鬥不斷,湧出很多名将。其中有四位最為耀眼,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将。他們是白起、廉頗、王翦、李牧。更為遺憾的是:“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許人間見白頭”。曆史上大多數名将往往都不得善終;戰神白起被秦王賜死,武安君李牧被趙王賜死,老将廉頗晚年逃離了趙國,客死他鄉。
名将之所以容易被殺,是因為“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緣故。古人雲“伴君如伴虎”刻刻要當心,等血淋淋地忠告在每個朝代都時有發生。
在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進程中,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贲可以說立下了蓋世奇功。史記中記載,除了韓國之外其他五個國家都是被王翦父子滅掉的。(王翦滅掉燕、趙、楚;王贲滅掉齊、魏)。
王翦是白起的愛将,是秦王嬴政統一六國最大的功臣,他是戰國四大名将之一,他也是秦王嬴政最信任的武将之一。他跟白起同樣戰功赫赫,戰神白起卻被賜死,那麼為什麼王翦卻能功成身退,得以善終,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下面就跟随本文作者的筆觸,帶你回顧曆史,走進真相。去尋找力大無比英勇善戰的秦國名将王翦的一生。
王翦,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為周靈王太子晉之後,是太子晉的第十八世孫,生卒年不詳。史記記載王翦出身貧寒,但是他從小就特别喜歡舞槍弄棒,尤喜兵法謀略。可以說他為秦始皇統一六國開疆擴土的最大功臣,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後世尊王翦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王翦二十歲時投身軍旅,由于辦事沉穩,聰明機智,作戰勇敢,很快就在軍營中嶄露頭角。秦軍統帥白起對其青睐有加,就把王翦調到自己身邊做親兵。不久,王翦升為将軍。在秦趙長平大戰中,王翦作為青年将領獨擋一面,表現十分突出,白起常對人說:“吾沒,秦欲統一海内,非王翦将兵不可,否則必敗。”
白起因與秦昭襄王矛盾激化,結果被昭襄王賜死後,王翦也因此未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一直在軍隊中默默度日。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駕崩。子.安國君繼位,不到一年的時間,安國君崩。子.異人繼位,史稱莊襄王。三年後,莊襄王崩。兒子嬴政繼位,是為秦始皇。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大事由太後和相國呂不韋掌管。公元前238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除掉權臣呂不韋、平定嫪毐等叛亂,開始獨攬大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
王翦的命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此後,王翦才得以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秦王政親政後,就開始了統一中國的戰略決策,在政治和外交上采納李斯和尉缭子的建議,繼續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六國聯盟。同時又不惜重金收買六國内部的大臣,做間諜,削弱其力量,破壞其行動。
在軍事上,秦王嬴政以王翦為柱石,帶兵對中原各國進行全線掃蕩。王翦不負厚望,表現十分出色,他采取先北後南,先弱後強,先中原後楚國的方略,短短幾年時間,秦國就占領了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十八年),王翦率二十萬大軍攻打趙國。碰到強硬的對手,同為戰國時期趙國名将李牧,兩人可謂是棋逢對手。
相持一年多,李牧的縱深防禦,讓王翦幾次進攻都無功而返。王翦隻得派人到趙國收買趙王寵臣郭開,讓其暗中散布謠言,離間趙王與李牧的關系。趙王聽信讒言和寵臣的挑撥,起用毫無指揮才能的趙蔥為将,同時授意趙蔥把李牧殺害,可憐一代名将就這樣死去。
趙蔥上任後,改變了李牧的防禦策略,主動向秦軍進攻,結果被王翦打得大敗,趙蔥也被斬殺,不久王翦攻破趙都邯鄲,趙王被俘,趙國滅亡。
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二十年),荊轲刺秦王。嬴政大怒,并利用這個機會,派王翦率領大軍攻打燕國。燕王喜和代王趙嘉(趙被秦滅後,趙嘉奔入代郡,自封為王)聯合抵抗秦軍;燕、代聯軍由燕國的太子丹統領,最後在易水河邊兵敗,王翦趁勝拿下燕國都城薊。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遼東,秦王政又派兵追擊,非把太子丹拿住不肯罷休。燕王喜逼的沒有辦法,隻好殺了太子丹,向秦國謝罪求和,燕國已經名存實亡。
秦王政又向尉缭征求意見,尉僚說:“韓國已經滅亡,趙國隻剩下一座代城(今河北蔚縣),燕王喜已逃到遼東,他們很快都完了。目前天氣寒冷,不如先去收服南方的魏國和楚國。”秦王政聽從了尉缭的計策,就派王翦的兒子王贲領兵十萬先攻打魏國。
魏王聽聞大驚失色,遂派人向齊國求救,齊王建在秦國遠交近攻政策的忽悠下,一直和秦國走得非常近。秦滅其他諸侯國的時候,秦國曾告訴齊王建隻要齊國不插手,到時候和齊國平分天下,沒想到齊王建居然信了。此時,魏國使者懇求齊王建出兵援助時,齊王建沒有理會,一直在袖手旁觀。
公元前225年,秦軍主帥王贲一路長驅直入,迅即攻到魏國國都大梁城下。無奈大梁城池堅固,城内糧草充足,秦軍數度強攻,皆無功而返。
然而,大梁城在地形上先天不足。大梁(今河南開封),地處黃河之濱,滔滔黃河就在離城數裡之外呼嘯而過,而大梁城的地勢,遠低于黃河的河床高度。王贲于是命将士于大梁城西北開渠,引黃河和鴻溝之水,築堤壅其下流。
時值初春,正是春汛時節,秦軍冒雨興工,王贲親自督促,水渠完成,雨一連十日不止,水勢越發浩大。随着王贲一聲令下,決堤通溝,洪水泛濫,大梁城頓成澤國。城牆久浸于水中三個月之久,不免頹壞,秦軍趁勢而入,大梁城于是告破。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率領仆役,駕着小船,在最後時刻不得已獻出玉玺和虎符,魏王假隻得請降。王贲盡取魏地,為三川郡。把魏王和大臣都拿住,押往鹹陽,至此,存在将近二百年的魏國就此滅亡。
王翦在國内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經過三年的養精蓄銳,嬴政準備滅掉南方最大的對手楚國。于是就召集将領們議論一下,怎樣攻打楚國。首先問到年輕将領李信,打楚國需要多少人馬。李信回道:“二十萬人馬足矣。”
又問老将軍王翦。王翦回道:“楚王是個大國,依臣的估計,需要六十萬兵力才能滅掉楚國。”
秦王嬴政以為王翦已老,沒有以前的銳氣,便選擇了更加年輕氣盛的李信,率二十萬大軍伐楚。
王翦見秦王政不聽取他的意見,因此就稱病辭朝,回頻陽故裡去了。
不出所料,李信被楚國擊潰,而擊潰秦軍的是項羽的爺爺項燕。李信領兵二十萬人馬到了楚國。不出王翦所料,打了個大敗仗,斬殺秦軍七名都尉,兵士死傷無數,隻好逃了回來。秦王政大怒,當即削去了李信的官爵和封地。
秦國兵敗之後,嬴政親自出馬,到頻陽造訪王翦,請求王翦出山挂帥。王翦一直稱病不起,各種推辭,因為他自己清楚,如果在滅楚國,就功高震主了,到時候難于保全自己。同時王翦深知如果自己不出山,或許命運就要和曾經的白起一樣。為了放松秦王嬴政的警惕,王翦說:“如果大王一定要我帶兵的話,我還是那個要求,還是非六十萬人馬不可。”秦王政陪笑說:“這回全聽将軍的,就給你六十萬人馬。”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二十三年),王翦統領大軍啟程,秦王政來到灞上給王翦擺酒送行。王翦這時向秦王政“請美田宅園甚衆”、“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等提出很多要求。大軍行至函谷關時,王翦又先後五次上書要求秦王政賞賜良田和美宅。
這個時候連部下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太過份,王翦才解釋道:“秦王嬴政生性多疑,如今全國士兵盡交到我手中,唯有向秦王提出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我除了金錢以外别無他求,來借此消除秦王懼我擁兵自立的疑慮。我要是不顯示這種胸無大志的樣子,那麼秦王就不會放過我了。”
大軍浩浩蕩蕩抵達楚國境内,王翦令秦軍都囤積起來休養生息,堅壁不戰。起初項燕因為兵力相對較少,不敢強攻。一年後,在楚軍士氣和體力都已被消磨殆盡,最終楚國耗不起了。王翦趁楚軍往東回撤之際,王翦看準時機,率軍出擊大破楚軍殺了項燕于蕲。
公元前223年,又俘虜了楚王負刍,平定楚國。公元前222年,王翦又平定了楚國的江南地區,降服了越國之君,設置會稽郡,楚國就此滅亡。
王翦滅楚之後,回到鹹陽。由他的兒子王贲接替做大将,再去收拾燕國。燕國本來已經十分虛弱,哪裡抵擋得住秦軍的進攻。公元前222年,王贲滅掉燕國,還攻占了趙國最後留下的代城。
到這個時候,剩下的隻有一個齊國了。齊國的大臣早已被秦國重金收買過去。齊王建向來不敢在嬴政面前秀肌肉,更不敢得罪強秦。每回諸侯國向他求救,他總是拒絕。他滿以為齊國離秦國遠,隻要死心塌地聽秦國的話,就不用擔心秦國的進攻。到了其他五國一一被秦國吞并,齊王建才着急起來,派兵去守西面的邊界。
可是為時已晚。
公元前221年,王贲帶了幾十萬秦兵像泰山壓頂一樣,從燕國南部直撲臨淄。這時候,齊王建才覺得自己勢孤力單,可是其他諸侯國已經完了,往哪兒去讨救兵呢?沒幾天,秦軍就進入臨淄。秦國曾經答應過齊國,隻要齊國投降,答應給五百裡封地。結果齊王建在強秦面前沒有抵抗住,索性直接躺平。齊王建投降之後,被嬴政安排在偏遠的共地,由于不給他糧食,最後被活活餓死。一個國君,最後落得如此下場,真的令人唏噓不已。
随後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晉封武成侯。事後王翦急流勇退,交出了兵權,不再過問世事,過着隐居生活,得以善終。當然秦王嬴政也未食言,不僅兌現了對王翦的全部承諾,而且還拜王翦之子王贲為大将,子孫五代世襲。
話說六國諸侯之間隻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彼此之間互相攻打,都想拿别國的土地來補償自己的損失,企圖維持小規模割據的局面,給秦國以各個擊破的機會。秦國當時不但在政治、經濟上和軍事上占了優勢,更重要的是符合統一的曆史趨勢,所以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把六國一個一個滅掉了。
自從公元前457年進入戰國時期起,各諸侯國經過二百五十多年的紛争,終于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的局面,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大秦王朝。
2023年1月30号
親愛的友友們:感謝您的閱讀,在關注我的同時, 請不要忘了在評論區留下您精彩的言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曉明吧!
( 原創作品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