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前一段時間,中國科普研究所的王大鵬老師約我寫一篇關于科普的稿子,我居然拖了一年多。新年開始,我決定把欠賬清理了,總結了一下自己做科普的心得。寫完之後,覺得自己寫得還不錯,發表出來,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我是如何踏入科普之路的

2009年碩士畢業後,我成為了一名中學物理老師。中學的教學工作異常瑣碎而繁忙,我在正常教學之外,還負責物理競賽的輔導工作,有時候一周要上接近30節課,幾乎相當于一個人完成三個人的工作量。有一段時間,我白天給學生上競賽課,晚上備課,每天隻能睡3個小時。在連續十天缺乏睡眠的痛苦中,我經常在想: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減輕我的教學壓力呢?

2014年,我聽說有個美國人創立了可汗學院,把教學影片發在視頻網站上免費供大家學習,有些學校甚至用看可汗學院的影片代替上課。我想:為什麼不有樣學樣呢?我可以把自己的課程錄制下來,上傳到網上,同學們能自主學習,我也可以輕松一些。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薩爾曼·可汗與可汗學院

于是,我開始錄制教學微課,利用互聯網為大家分享資料。從2014年到2017年的三年時間裡,我上傳了數百小時的課程,其中既有物理競賽輔導,也有與生活相關的物理小知識。與此同時,2008年我還在校做兼職時錄制的一大批數學課也被人盜版,挂在了網上。大家可以看到,那時候我還很瘦。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2008年做兼職時的我

最初,我錄制的教學微課并沒有多少人看,隻當作是教學改革的一種嘗試。我想,哪怕這些資料沒有人看,至少也是對我教學工作的記錄和整理。可是,我沒想到時代的變化速度如此之快,随着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速度的提高,人們開始習慣在手機上看視頻——西瓜視頻、抖音、b站等一大批短視頻平台迅速崛起,傳統自媒體平台(如微博)也開始在短視頻上發力,短視頻内容的需求出現了井噴,風口正式來臨。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資料來源:iResearch,國海證券研究所

随之而來的是内容推薦方式的轉變。以前,自媒體平台一般采用“粉絲制”,你發布的内容會推薦給你的粉絲,而你的粉絲必須要分享出去,才會有更多的人看到。新的時代,平台紛紛采用了“推薦制”,你的視頻播放量越好,完成度越高,轉評贊越多,就能推薦給越多的人。這樣,即使是沒有粉絲基礎的草根創作者,隻要發布的内容足夠優秀,也能在短時間内積累大量的觀看量。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2017年,我的一段教學視頻“閏年是怎麼回事”就這樣被平台的算法發現了,一天之内播放量超過了2000萬次,還被人民日報等媒體轉發。再後來,我又陸續上傳了一些科普視頻,從此踏上了互聯網科普的道路。

二.我做科普内容的選題

被算法選中的視頻《閏年是怎麼回事》,其實是我在講“集合”理論時舉的一個例子。

我們都知道,閏年的規則是: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用集合可以很方便地表示出來: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陰影部分是閏年的年份

可是這樣做的道理在哪?從天文學角度很好理解: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回歸周期是365.2422天,1萬年中,要多出來2422個閏日。按照閏年的規則,1萬年中會有2425個閏日,與回歸周期特别接近。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這個視頻得到了大量轉發,許多網友留言:原來數學還可以這樣講!活了這麼多年終于知道閏年的道理了。那時我發現:許多網友覺得科學和數學離自己很遙遠,隻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用科學和數學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我決心架起這座橋梁:從生活中的現象出發,挖掘背後的數學和科學原理。為了引起大家的興趣,我會把近期發生的社會熱點事件作為問題引入。例如:

2018年高考之前,我做了兩期節目,第一期是《高考中遇到了不會做的題,應該怎麼辦?》,背後對應的知識點是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第二期講《考清華和中500萬哪個更難?》,背後講的是概率論和高斯分布。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2018年世界杯期間,我做了數期與世界杯相關的節目,如:《足球有幾個面?》講的是歐拉提示性定理;《C羅電梯球是怎麼回事?》講了伯努利原理和馬格努斯效應;《足球場上弱隊如何戰勝強隊?》講到了排列組合和概率論。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2020年,疫情大爆發,我又連續做了許多期與疫情相關的節目,如:《細菌對人類有什麼作用?》《新冠病毒是怎麼回事?》《埃博拉有多恐怖?》《瑞德西韋能治新冠肺炎嗎?》《如何正确使用酒精和84消毒液?》《紅外線測溫槍是什麼原理?》《群體免疫是什麼?》《西班牙流感如何殺死5000萬人?》《救命神器呼吸機有什麼用?》。到了2022年,我又做了《核酸檢測原理》和《抗原檢測原理》。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這些視頻裡涉及到大量的知識,比如概率論,歐拉提示性定理,馬格努斯效應,聚合酶鍊式反應技術,單克隆抗體等等。單看這些名詞,許多人可能都會覺得枯燥,如果這些知識放在書本上,網友們恐怕連翻都懶得翻一下。可是,當生活中出現與之相關的現象,網友們就産生了強烈的好奇,學習的門檻就大大降低了。

所以,把科普與社會熱點相結合,降低網友學習的勢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社會上每天都在發生大量的新聞,隻要科普工作者善于挖掘,總能從中找到與自己相關的内容,并且加以利用。但社會熱點具有時效性,關注度呈指數衰減,相隔時間太長熱點就涼了,科普效果會大打折扣。這就需要科普工作者經常關注新聞動态,時刻準備着,第一時間做出高質量的科普内容。

三.我做科普的邏輯框架

有人總結了春晚小品的三個階段:首先兩個人發生誤會,然後第三人出現解決誤會,最後三個人一起包餃子。春晚看多了能摸清套路,我從2018年開始做科普視頻,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邏輯套路。

首先是提出問題。我經常以這樣的句子開頭:“最近有一個小朋友問我……”。在社會熱點發生時,的确有許多網友給我發私信提問,他們就是我口中的“小朋友”,雖然他們的年齡可能并不小。有時候,問題的具體内容是經過我篩選、整理的,所以我自己也可以是“小朋友”。使用這種句式,既能清楚地描述問題,又能拉近和網友的距離,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标簽,我就一直沿用了下來。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其次是知識解析。在《新冠病毒》這一期視頻中,我首先講述了病毒的發現曆史、病毒的結構、病毒感染細胞的過程;然後講了三種對人體産生嚴重危害的冠狀病毒:SARS,MERS和新冠病毒,講述病毒的變異;最後講到了免疫系統引發的細胞因子風暴,以及人類應對病毒的方法。雖然視頻是從新冠病毒引入,但是卻不局限于新冠病毒,而是向網友展現病毒這個宏大的概念。一滴水隻有放在大海中,才能不幹涸。一個新知識,隻有放在宏大的知識網中,才能讓網友印象深刻。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最後是做出總結。首先對剛剛講述的知識進行總結,用新學到的知識簡要回答視頻開頭“小朋友”的問題。然後,延伸所讨論的問題的意義,傳達科學觀點、科學精神,或者給網友提出積極的建議。例如:在視頻《如何才能擺脫貧窮》中,我講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弗洛的研究,結尾處得出結論:窮人和富人的差别在于健康、教育和财富,窮人需要接種疫苗,接受教育,購買保險,而國家和社會必須對窮人提供必要的幫助。在視頻《為什麼久賭必輸》中,我講了賭徒輸光原理,結尾處引用了普希金的著名童話《漁夫與金魚》,通過數學原理告誡大家不要賭博。這些視頻都受到了網友們的高度評價。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按照這樣的設計框架,我在一個視頻中既解答了社會熱點問題,又講述了背後的科學知識,最後傳遞了一種科學觀點或者積極的生活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的大多數視頻時長有十幾二十分鐘,而平均觀看時間也接近十分鐘,這是一個相當高的完播率。

四.我做科普内容的風格

為什麼手工繪制的畫要比印刷的畫更值錢?因為印刷品千篇一律,而每幅手工畫都不一樣,手工畫融入了作者更多的感情。同樣,科普不應該是千篇一律的,每個作者都應該有自己的特點。

我做科普最大特點是:背後有一塊綠色的黑闆。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設計,甚至可能是特意搭建的攝影棚,有團隊包裝。其實并非如此,如果真有設計,我想沒人會選擇這麼簡陋的畫面。最初,我并沒有想到自己做的内容會有如此多的觀衆,通常是趁着下課拎起三腳架,滿教學樓尋找空教室。一旦發現有一個教室沒有人,就走進去架好相機,錄制一節課。有時候錄到一半,學生走進來說有選修課,我還得提着我的裝備,去找下一個教室。

最初選擇黑闆模式,是因為這樣最貼近我日常的教學方法,對我來講最熟練,不用額外做PPT或者動畫,省時省力。但我漸漸發現:黑闆其實是非常高效的授課工具,甚至比PPT和動畫更加有用。因為在黑闆上我可以為所欲為地講述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繪圖和推演運算。當後面的知識需要用到前面的結果時,我隻需要擡手指一指。一節課講完,所有的推演過程都留在黑闆上,網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授課的邏輯,體會到科學之美。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我做科普的第二個特點是:喜歡多學科融合。科學本身并不是分裂的,而是統一的。古希臘的亞裡士多德對生物學、天文學、物理學、修辭學等等學科都有研究。著名科學家和科普屆的一代宗師喬治伽莫夫在名著《從一到無窮大》裡,讨論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天文等等方面的知識。有時候,為了解釋一個問題,我們不得不涉及到多學科融合。

例如:在《血氧儀原理》的視頻中,我為了介紹脈搏血氧儀,首先講述了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結構和功能,講述了含氧血紅蛋白、脫氧血紅蛋白、血氧飽和度的概念,這是生物學的問題。然後講述光線穿透溶液時的透光率和吸光度的概念,并指明:兩種血紅蛋白的吸光度不同,這是個物理學問題。最後,利用LED光源、探測器分析紅光與紅外光吸光度的變化,計算出血氧飽和度,這又是數學處理的過程。視頻中涉及到了生物、物理、數學三個學科,隻有把它們融合到一起,才能把問題講清楚。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我做科普的第三個特點是:喜歡講述科學家的故事。例如在介紹張益唐的孿生素數猜想時,我在視頻最後重點談了張益唐的人生經曆:13歲中學辍學,36歲畢業即失業,打了8年零工,到了58歲還隻是一個講師。直到有一天,張益唐在朋友家的後院找鹿,他沒有等到鹿,卻想到了孿生素數問題的突破性方法,迎來了人生的轉折。正可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張益唐

許多科學家都有自己“尤裡卡”的時刻,還有一些科學家很有脾氣,喜歡黨同伐異。例如我在講《最速降線》問題時,談到伯努利向數學界挑戰的故事,又講述了約翰伯努利出于嫉妒,把自己兒子丹尼爾伯努利的著作據為己有的事。做科普的過程中多講講這些奇聞異事,能讓網友覺得科學家也是普通人,拉近網友與科學的距離。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伯努利家族

我做科普的第四個特點是:在科學的嚴謹性和普通網友的理解力之間,尋找最好的平衡點。我們都知道:并不存在絕對的科學真理,所有的科學結論都是在努力接近真理。做科普時,更會出現這樣的矛盾:如果想把問題描述得更加嚴謹,必定要大費口舌,而這可能對要做的科普并無太大幫助,反而增加了網友的閱讀障礙。有時候,我們必須借用生活化的語言進行描述,也有時候,我們必須犧牲一定的嚴謹性。

例如:我在講述病毒如何感染細胞時說:“DNA就好像廠長,負責生産計劃;RNA就好像車間主任,負責把廠長的計劃轉達給工人;核糖體就是生産車間,RNA來到生産車間,就能指導工人生産産品——蛋白質。這個過程是生物遺傳的重要過程:中心法則。”有網友指出:你說的這種RNA叫做信使RNA,即mRNA,并非所有的RNA都有信使功能。其實我的表達就屬于犧牲了一定的嚴謹性,但能極大減輕理解難度。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中心法則

再舉個例子:講到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為什麼是正确的,我講述了地月檢驗、哈雷彗星和海王星的發現。最後說到:萬有引力并非完美無缺,在解釋水星進動時出現了問題,每100年的進動角度相差43″,這個誤差在有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後才得到解釋。有網友說:水星進動并不每100年相差43″,而是每100年觀測值相差5600″,牛頓定律測算值是5557″,二者的相減才是43″。實際上,在因斯坦的著作《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商務印書館)和我采用了一樣的說法,也許愛因斯坦(或者譯者)認為:雖然這種說法并不嚴謹,但是更容易讓讀者抓住重點。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我做科普的第五個特點是:不做知識羅列,而是展現分析框架。在互聯網時代,知識是很廉價的,不管任何問題,隻要你願意去搜索,都能立刻找到答案。然而,分析問題,尋找工具,最後利用工具解決問題的邏輯是很美妙的。所以對于任何一個問題,我都不會輕易地給出答案,而是層層剖析,如偵探小說一般帶領觀衆走向答案。

就像2022年發生了一件事: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鎳期貨價格暴漲,幾天時間内翻了數倍。市場上有各種傳言,外資逼倉、港交所調節、國家支持下外資慘敗等等。實際上,要理解價格變動的原因,首先要了解鎳這種特殊的金屬,它用途廣泛,卻有着複雜的制造工藝、技術路線和産品種類,受到多個供需市場的影響。而且期貨市場隻能用純鎳進行交割,純鎳的世界産量非常有限,這樣就很容易出現價格的暴漲暴跌。而要理解逼倉,就得先了解期貨和套期保值的原理,這又是科普金融工具的最佳時機。最後,通過講解科學内容,就能破除錯誤的傳言,讓大家看清真相。這一期内容也是我比較滿意的。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五.我是如何掌握這麼多知識的

總有人質疑:一個人怎麼可能什麼都懂?我背後一定有個團隊,我隻是個念稿的。幾年前我剛剛開始做科普的時候,準備、錄制、裁剪、上傳,都是我自己完成的。後來有一位粉絲和我說,可以幫我做字幕、裁剪和上傳工作,于是慢慢地,我就隻負責錄制視頻了,後期就交給小夥伴去做,如果這也算團隊的話,那我的确是有團隊了。

可是,視頻的準備工作,還是我自己完成的。我會閱讀大量的資料,整理出一條我認為合理的邏輯線。

4年前,我做了3期黎曼猜想的視頻,主要的參考資料是盧昌海老師的《黎曼猜想漫談》,為了制作視頻,我把盧老師的書反複看了好幾遍。為了制作量子糾纏和貝爾不等式的内容,我看了北大吳飙老師的《簡明量子力學》。為了講記憶的原理,我讀了日本科學家池谷裕二的《考試腦科學》和艾賓浩斯的《記憶的奧秘》。為了講弗洛伊德的理論,我閱讀了《夢的解析》等等。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除了讀書,我還會搜集大量的網絡資料,包括wiki百科,知乎,youtube上的其他博主,以及NASA等科研機構的網站等等。前一段時間為了制作《可控核聚變》這期視頻,我閱讀了勞倫斯-利弗莫爾實驗室網站的大量資料。不得不說,美國科研機構在科普上花的心思真多,很多資料準确又詳實。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勞倫斯-利弗莫爾實驗室網站

剛開始做科普的時候,還能抖抖機靈,《考清華和中五百萬哪個難?》就是抖機靈的視頻,準備時間比較短。後來粉絲越來越多,對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抖機靈已經不太合适了,而且也沒有那麼多機靈可以抖。想要持續輸出内容,必須進行持續學習。我制作一期視頻,平均要閱讀20萬字以上的内容,花費20-30個小時準備。思路整理好了,拍攝的速度非常快。所以,那些質疑我的網友,不要隻看賊吃肉,不看賊挨揍。在一個視頻背後,我真的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盡管閱讀與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知識來源,但有些問題我也無法在短時間内完全弄懂。這個時候,我就需要同學、同事和學生的幫助了。

我提到過一個畢業多年的學生,在北大數學系讀完了本科和碩士,又到美國去讀博士,現在已經博士畢業了。她叫魯泠溪,我在視頻中叫她507,她有深厚的數學功底,能幫我解答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我做張益唐的《孿生素數猜想》《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時遇到一些困惑,就是她幫我答疑。再往前我想做一期關于小遊戲《羊了個羊》的視頻,也是她給我提供了思路。

在生物方面,我要感謝我的兩個同事,黃森老師和和淵老師。黃森老師上課風趣幽默,講解任何問題都非常清楚明白。和淵老師是清華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施一公的弟子,顔甯的師妹,許多關于生物學的前沿問題都能幫我解答。我還要特别感謝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的生物老師——蔡任圃老師,從他的視頻中我獲得了很多知識,他也幫我解答了許多生物問題。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雖然我是學物理的,但是很多前沿問題我也弄不太清楚,所以經常咨詢我的同事和同學。我的同事陳曦老師幫我解答了很多問題,我的同學北京師範大學的劉海文老師在我制作《九章量子計算機》《貝爾不等式》等視頻的時候,給了我很多指導。有時候為了研究一個問題,我可能輾轉咨詢很多人,直到找到讓我滿意的答案。然後我就吃定這個人,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還問他。另外我還看了很多佑來了老師的視頻,他做了很多有趣的物理實驗,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劉海文教授作為校友代表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2022年開學典禮上發言

準備工作完成後,我會從互相關聯的海量内容中,篩選出一條最容易講述的思路,給大家展示,這就是我制作科普内容的過程。如果這些朋友都算是我的團隊,那麼我的團隊還挺龐大的。

到現在,我已經在互聯網上傳了近千條科普短視頻,還寫了幾本科普書,除此之外,我還積極參加了許多部門組織的線下科普活動:由中國科協主辦的“鄉村振興、科教賦能”活動,中央電視台組織的四川涼山“大手牽小手”活動,以及科協、科學院等單位組織的面向公衆的多場演講。我相信:線上科學普及是成本最低的,但是線下的科普活動依然有重要意義。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法拉第年輕時經常去聽科學獎座,并且喜歡記筆記。有一次他去聽化學家戴維的講座,并且把自己的筆記給戴維看。戴維很喜歡這個年輕人,就把他招進了自己的實驗室。有人說:戴維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發現了法拉第。法拉第成名後,也給公衆做科學講座,下面也坐着一個年輕人不停地記筆記。講座結束之後,年輕人把筆記給法拉第看,法拉第鼓勵他說:你不應該局限于我的觀點,而應該有所突破。這個年輕人就是麥克斯韋。

李永樂: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如果有一天,一位科學家回憶起自己的童年,說是因為看了我的視頻,聽了我的講座,才喜歡上科學,那将是我一生無盡的榮耀。

我相信,隻有一個相信科學、熱愛科學的國家,才能迸發出無限的創造力,才能有光明的未來,科學普及是一件正确的事,更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