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提到胃就不能不說脾,脾胃是健康的根,養脾胃,養生

中醫藥學博大精深,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其精髓所在。面對其内涵深厚的理論體系,浩如煙海的典籍著作,臨床實踐中何謂“整體觀念”,如何“辨證論治”,如何做到以不變應萬變的“異病同治”,如何做到以萬變應不變的“同病異治”,如何建立最接近臨床實際的中醫思維方式,如何認識和掌握“證”的實質?這些問題是中醫藥專業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中醫藥教育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脾胃是個加工廠,也是補給後勤站。脾胃是人體的儲藏庫。衆所皆知,人體精氣血津液的産生,是直接源于飲食物的,而作為水谷之海的胃,也就成了氣血生化之源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靈樞•》:“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胃在消化食物的同時,它們還将飲食中的精氣、津液上輸于肺,然後再輸布于其他髒腑以化生血氣。因此脾胃被稱為“氣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的運化造血功能受到阻礙,那麼後果是很嚴重的,《靈樞•五味》說:“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可出現胃氣虛弱,傳送無力,緻飲食停滞胃中,産生胃脘脹滿疼痛、食少等症;或者胃氣不降,甚則上逆,産生胃脘脹滿、嗳氣、呃逆、嘔吐等症。

中醫,提到胃就不能不說脾,脾胃是健康的根,養脾胃,養生

中醫,養脾胃,養生

《景嶽全書•論脾胃》說:“胃氣之關于人者,無所不至,即髒腑、聲色、脈候、形體,無不皆有胃氣。胃氣若失,便是兇候。” 胃氣強的人則精氣充,形神俱旺,目光精采,雖有病多為輕淺,預後亦佳;胃氣衰的人則精氣虛,胃氣不足,則胃不能納,脾不能運,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繼則氣血化生無源,形體消瘦,髒腑皆衰,體弱神疲,目無神采,有病多重。正氣不足,易感邪而生病,《王旭高醫案》。

中醫,提到胃就不能不說脾,脾胃是健康的根,養脾胃,養生

中醫,養脾胃,養生

脾主納,脾主運;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潤,脾喜燥。脾胃之疾不宜呆補、漫補、壅補,應補中有通,靜中有動,使補而不滞,潤而不膩,能升能運,以順其脾胃升降或通降之性。

脾胃

你吃了嗎?這是國人口中較為常用的一句問候語,最初,反映的是人們在曆經艱難歲月時相互之間一種實實在在的關切,而進一步講,則可以看作是人們對身體健康的相互提醒,為什麼這麼說呢?全球共有5億胃病患者,中國就占了1.2億,是名副其實的“胃病大國”。

中醫,提到胃就不能不說脾,脾胃是健康的根,養脾胃,養生

健脾益胃

中醫,提到胃就不能不說脾,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強,就會引發很多疾病。我覺得養生必須先養脾胃,胃強身體才強壯,胃弱身體就虛弱。如果把長壽比喻成蓋房子,護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吃再多營養品、保健品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中醫,提到胃就不能不說脾,脾胃是健康的根,養脾胃,養生

中醫,養脾胃,養生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生化的關鍵,如果一個人的脾胃不好,那麼,身體的氣血就會出現生成不足,身體各個部分得不到滋養,自然就會出現“枯萎",就會百病叢生。補脾,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

胃氣的盛衰是長壽的根本。中醫認為“元氣之充足,皆脾胃之氣所無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此諸病之所由生也” 。說明人是以胃氣為本的,隻有胃氣充足,人體各個部位才能得到充足的給養,才能進行正常的運作,才能保證身體的平衡,從而确保身心無恙,健康長壽。而一旦脾胃損傷,身體的營養供應得不到滿足,脾胃調攝機制混亂,将導緻胃氣的不足,各種病症,疑難雜症将會随之而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