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閱讀課程不能淪為應試教育下語文科的“補課”

閱讀課程的理解與建構蒲公英**04-20 11:10大

最近在杭州舉行的“核心閱讀與小學閱讀課程”高峰論壇,與會教師向我提出了三個問題:一是如何建構閱讀課程,二是如何理解閱讀課程的必要性,三是如何化解課程内容局限性與閱讀行為自身豐富性的矛盾。對這三個問題的深入探索,将進一步推進閱讀課程的發展。如何理解和建構閱讀課程,厘清以下概念也許能夠為思考和實踐提供某種坐标參照和框架提示。

學校閱讀是公共閱讀和私人閱讀的“幹細胞”

公共閱讀,指社會的閱讀風尚以及社會能夠提供的公共閱讀空間。許多有識之士呼籲要将全民閱讀提升為國家戰略,主要是就公共閱讀領域說的。我們的公共閱讀并不發達,從許多國别比較呈現的數字看,我國國民讀書的狀況很不樂觀。一提起中國人倡導讀書的名言警句,就想到“學而優則仕”,就想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想到“書中自有千锺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功利性構成了中國人讀書的基調。至于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特屬風雅,遠未深及民俗。公共閱讀規模質量的提升,任重而道遠。

私人閱讀,是公共閱讀的基本單元。公共閱讀隻是條件性的。真實的閱讀,最終是私人性的。私人性不同于單個性。一個人為了應對老師抽查而死記硬背,這不是私人閱讀。私人性閱讀,是自由的,具有“身體性”,是有“體溫”“體感”的閱讀。讀書,具有解放、解釋、解決的功能,其中非功利的解放處于主導地位,發揮着價值引領、精神涵蘊、意境提升的作用。我們不否認讀書的工具性,解釋諸般現象,解決各種問題,總是我們讀書的正當欲求。唯有解放的統攝,解釋與解決的工具性才不至于墜入功利性的泥沼,而成為人的生命力和存在感的延展和領會。隻有私人閱讀廣大日久的熏陶,讀書的風尚才能化入民俗。唯有私人閱讀蔚然成風,公共閱讀才能蔚然大觀。

閱讀課程不能淪為應試教育下語文科的“補課”

如果說私人閱讀是公共閱讀的“細胞”,學校閱讀則是公共閱讀和私人閱讀的“幹細胞”。幹細胞,具有自我複制能力,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學校閱讀課程,因其目的性、計劃性,通過一批一批、一代一代人的培養,通過家校共建以及與社區功能和資源的互動等等,對私人閱讀和公共閱讀發揮着“種子”功效。

閱讀課程不能淪為應試教育下語文科的“補課”

閱讀課程不是語文課。從課程決策看,語文課屬于國家課程,閱讀課程屬于校本課程;從課程形态看,語文課傾向于學科課程,而閱讀課程則是體驗課程。校本課程,不僅是決策者不同,課程領域也發生拓展;師生對話、教育時空的塑造,遠不止是課程實施過程,而是自成目的,成為課程内容的主體。閱讀課程因為學校教育時空的規限,确實很難避免局限性,但師生回應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和選擇性,可以賦予閱讀課程的豐富性。“體驗”,是閱讀課程的樣态,“體察”“體會”是學生有所獲、有所得的學習機制。總之,都離不開一個“體”字。無論是個人沉潛獨思,還是小組“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私人閱讀始終是閱讀課程的底色。可以說,學校閱讀源于學生的私人閱讀,同時學校閱讀又通過閱讀課程塑造着學生的私人閱讀,從而促進閱讀成為學生一生的自我欲求和自我要求,成為學生一生的生命狀态和生活方式。

作為校本課程,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決策課程,閱讀課程的内容應該是生成的、選擇性的。我們注意到,有些閱讀課程主要還是教師主導,學生大量的私人閱讀并沒有成為課程資源被動員組織起來。作為體驗課程,哪怕是面對同一個文本,師生回應關系也始終處于變異狀态,因為學生可以選擇自己閱讀的内容和方式,可以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公布”自己“體察”“體會”之所得。我們也注意到,有些閱讀課,文本開發過度,提問與回答基本上可以簡化為常見的練習題中的選擇題、填空題和簡答題。這樣的“統一步伐、保持隊型”的閱讀課程,不過是應試教育下語文課的“補課”行為,對學生的私人閱讀構成了直接乃至持久的傷害。

(作者楊九诠,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主編、編審,本文刊載于2016年4月20日中國教育報“課程周刊”)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