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戰國四大名将之白起

戰國四大名将是指中國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将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将領的功績。這四位将領分别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本篇我們講講秦國的白起。

戰國四大名将之白起

一、不平凡的出身,白起其實也是秦國公室貴族!

白起,秦國白氏,名起,按照現在的理解,這就是一個姓白的秦國人,和秦國國姓赢,完全八竿子打不着呀。其實不然,白起的這個白氏恰恰就是出自于秦赢。春秋時期秦國第5任國君秦武公死後,他的兒子公子白未能繼位,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将君位從公子白手中奪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國都城雍附近的平陽,德公把平陽封給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後,他的後人就以白為氏。所以追本溯源,白起是妥妥的秦國大貴族,赢氏後代,當然這個也為後來白起統領秦國大部分軍隊有了一個法理基礎。

戰國四大名将之白起

二、養軍士,戰必克,安百姓的秦國武安君!

武安君這個封号,最早出自西周,曆朝曆代國之能安邦勝敵者均号“武安”,武安君亦如此,戰國時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時期分封卿大夫的繼續。“君”是卿大夫的一種新爵号。《史記正義》說他獲武安封号的原因是:“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我們來粗略數一下白起獲得這個封号的戰績:秦昭襄王十五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秦昭襄王十六年,白起與另一秦國名将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秦昭襄王二十一年,白起領軍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秦國再次伐楚,白起率軍大破楚軍,攻占楚國都城郢,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又攻占了楚國巫、黔中郡;攻占郢都後,秦王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白起名震天下!

三、定鼎乾坤的一戰,武安君率軍殲趙于長平!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白起攻占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上黨通往韓國都城的道路被絕斷。韓桓惠王命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馮亭不願降秦,轉而歸附趙國,趙王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趙勝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大将軍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防備秦軍來攻。

戰國四大名将之白起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國大将王龁率軍60餘萬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趙國大将軍廉頗領軍近50萬在長平布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裡石長城。然而秦軍攻勢銳不可當,趙軍連戰不利,損失很大,廉頗重新分析戰情,決定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銳氣,堅守待變。就這樣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戰争持續了三年!

之後,可能是因為戰争消耗太大,使得趙國經濟實力不濟的弱點完全暴露,更急于結束戰争的原因,趙王把廉頗換下,重新了派了趙括來指揮趙軍。秦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将後,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将軍,奔赴前線領軍!

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白起命令秦軍佯敗,将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構築的袋形埋伏圈;然後從側翼派出兩支奇兵,一支為輕兵兩萬五千人,長途跋涉,繞到趙軍背後,奇襲了趙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百裡石長城。趙括被圍後,命令數十萬趙軍從各個方向沖擊秦軍壁壘,卻始終不得突圍。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将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隻得構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

戰國四大名将之白起

就這樣,趙軍被秦軍圍了四十六天,大量趙軍士兵或餓死或因突圍不成而死亡,士兵們開始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将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沖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于是,趙括親率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失敗并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軍隊因無主将指揮且傷亡慘重無力再戰,剩下的四十萬兵士向白起投降!

怎麼處置俘虜是個大問題,在當時,戰争打了那麼長時間,秦軍本身的糧草供應也快消耗不起了。最終白起以趙國士兵反複無常,恐生事端的緣由,令秦國軍隊将趙國降軍全部活埋,隻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趙國從此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

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滅趙軍民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這場戰争由于秦取得全勝,由其統一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長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國林立、兼并戰争頻發為時代特征的戰國一代行将終結,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即将臨降。

戰國四大名将之白起

而長平之戰的指揮者白起也被後人評價“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