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本章主要講:擺脫心理和身體的束縛,站在天下的全局視角上,才能管理好天下。
譯文:人生活在社會上,不論是得到寵愛或是侮辱,都容易産生強烈的内心波動,過于看中外部對自己的評判,就像看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一樣。為什麼得到寵愛或者侮辱會産生強烈的内心波動呢?因為把自己看的過于卑微低下,把别人對自己的看法看得比自已還要重要。為什麼會把外部評判看成如同身體一部分呢?因為過于在意自身的得失,過于自私。如果能夠做到把自己的身體看得不那麼重要,或者說站在更廣闊的角度中,把天下都看成是自己的身體,日常的瑣碎事物,還有什麼好憂慮的呢?所以,那些能夠把天下看成是自己身體的人,那些能做到愛天下如同愛自己身體的人,才能把天下交給他管理。
思考:本章老子從内心和身體兩個角度,提出了人們普遍存在的兩個現象“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寵辱若驚”說的就是人們的内心。“貴大患若身”說的就是人們的身體。這兩個現象,導緻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内心總是處于起伏不定的狀态。由于過于在意外部的評判,過于在意自身的得失,這樣就導緻人們容易局限在日常瑣碎的事物之中,從而失去了從更高角度去思考和認識事物的能力。
所以,如果想要擺脫這樣的局限性,老子提出了“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意思就是想要去掉内心的“寵辱若驚”,去掉内心的“大患”,就要做到“無身”。即内心跳出身體的局限,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天下。
這樣的人,由于擺脫了“自身”的局限,思維和認知水平都會得到極大的提升。進一步,如果能夠做到看天下都像看待自己的身體一樣,說明這樣的人已經沒有了私信,而是有了一顆心懷天下的公心。有這樣公心的人,才能夠保有天下,進而去治理好天下。這就是“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本章與第七章“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說的都是一個意思。聖人外其身,就是看天下如同自己的身體一樣。這樣的聖人是無私的,但是這樣的聖人才能保有天下,才能治理天下,這樣同時成就了聖人的私。
下面,我以自媒體為例,解讀一下這一章。做為一個自媒體,我非常的看重我的閱讀量、點贊數、分享數,因為這些數據,代表了人們對我的作品的認可度,代表了我寫作水平。人們給我的文章點贊,我就高興,人們留言罵我,我就難過。我的内心,始終被這些數據所影響,我十分在意人們對我的評價。這就是“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因為我一開始,就把人們對我的評價看的極其重要,因為人們對我的評價好,文章的閱讀量高,我才能賺錢。為了賺錢,我把自己看的非常卑微。這樣的狀态就是“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我不但在意人們對我的評價,我還在意平台對我的評價,我想盡力的處理好我的賬号,起好我的名字,寫好我的個人介紹,生怕平台不認可我。我始終期待着,平台能夠跟我簽約,讓我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這個賬号,就是我的身,我面對這個賬号,總是患得患失的。這樣的狀态就是“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直到一天,讀了《道德經》第十三章,我明白了。過于在意自己的賬号,是導緻我内心波瀾,患得患失的原因。我決定,專注于寫作,不再過于關注這些數據,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他都順其自然。這就是“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終于有一天,我站在了天下的視角上去看待事物,站在天下的視角上面去寫作,現在愛民為民的角度去寫東西讓大家看,提醒人們注意社會中的一切壞事,幫助人們對經典有更深刻的理解。我相信,終有一天,人們會注意到我這個人,注意到我這個賬号,并且給予我足夠多的關注。這就是“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不光是自媒體,做任何事情,道理都是一樣。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