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題 I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現代文閱讀 I《這裡是中國》告訴我們,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國地貌景觀極富變化,我們的家園多姿多彩。祖國之美,在名山勝迹、澎湃江河,也在我們身邊的平凡原野、無名山水、尋常巷陌。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搬用現代文閱讀的材料,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題 II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諺語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話語中蘊含着經驗與智慧,但有些諺語彼此之間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闊天空”和“不争饅頭争口氣”,再比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和“三個和尚沒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題 III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當下,很多人倡導簡約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複的價值。
要求:選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試題解析】
王本華——依标重教,指向實際語文生活
首先,新的命題形式符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标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課标”)的核心精神。我們知道,高中課标的一個重大突破是,以18個學習任務群建構出必修、選修、選擇性必修3大類型的語文課程内容,使語文教學的任務目标更加清晰。同時,學習任務群的提出更是教學路徑的引導,旨在敦促我們的教學改變以往聽說讀寫相對獨立、各自為政的簡單線性訓練模式,而去追求“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面、多層次目标發展的綜合效應”;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就是追求“整合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這道題目的設計無疑是符合這樣的精神的,因為它首先是閱讀,需要考生對閱讀材料有較好的把握,需要閱讀後有自己的思考;同時,它更是寫作,是将自己的閱讀思考沉澱下來,通過适度的聯想、想象、整合、遷移等,轉化為對某一個命題的深度審視。從閱讀《這裡是中國》選文,到歌頌現實中的“祖國之美”,材料能夠增加考生更豐富的聯想,提高他們思維的深度,從而使閱讀與表達得到完美的融合。
其次,新的命題形式打通了教考之間的關聯。高中課标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指出:“教材編寫要體現整合的理念……靈活地整合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學習活動,選用典型材料設計語文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全面發展核心素養。”依據這樣的精神,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以下簡稱“教材”)以學習任務群為統領設計每一個單元,各單元以課文(學習資源)為依托,設計出若幹以整合的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的學習任務,從而使語文學習更好地指向深度閱讀和深度寫作;因此,教材中大量的寫作都是從課文(學習資源)生發出來的,是與閱讀密切關聯的。受教材的設計思想的影響,當前的課堂教學也極為關注讀寫結合,強調從閱讀中獲取寫作的資源,包括觀點和材料,甚至包括技法、語言上的模仿;因此,這樣的命題勢必會引導課堂教學回歸教材,重視教材,從而改變以往棄教材不顧而大量刷題、猜題、押題的現象。
最後,新的命題形式是重視真實語文生活的必然結果。真實的語文生活是什麼樣子的?我們追求消遣的閱讀,讓自己沉浸在一份愉悅裡,用閑适的目光觀察他人的生活,審視他人的思考;但事實上,在步履匆匆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是帶着任務、帶着目的的閱讀,是通過閱讀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完成任務的方案。當然,即便是消遣的閱讀,我們也會從中吸收到或實用或有趣的思想與精神,有了吸收,勢必會增加我們表達的願望,或口頭的交流,或書面的發表。因此,不管怎樣,從閱讀到寫作,從吸收到表達,都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是一個真實的語文生活狀态;此外,試題從閱讀而延伸至寫作,也是與真實的生活狀态高度契合的。雖然試題形式有變化,但學生寫起來并不會覺得困難。
汪鋒——考查審辨力
最近ChatGPT的現象級火熱引起全球關注,引發我們的思考:面向未來的教育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盡管這個問題早就是教育界的基本問題,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得到全社會的關注,人們也從來沒像今天這樣迫切地想知道,如何才能不被ChatGPT這樣的人工智能淘汰。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審辨力才是人與人工智能之間的區别性特征,人的最大價值在于能審慎地比較各種證據與論證,從而作出個性化的判斷。
就語文教育而言,寫作是人類交際活動的輸出環節,将人們的思維活動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使人們能夠進一步交流,得到他人的反饋,這樣,思想才有可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很多語文界的有識之士對于假大空的寫作都深惡痛絕,大力呼籲讓學生的寫作回歸到實際運用,避免宿構與套作。在今天信息傳輸手段高速發展、信息量爆炸的情況下,信息的獲取已經不是問題,而如何篩選信息、形成自己有價值的判斷,才是語文實際運用的重中之重。這一認識逐漸成為共識,但如何在寫作中讓審辨力落地則是頗費思量的事情。
在過去的很多寫作教學與測試中,都有各種引入審辨考查的嘗試,但不少被人诟病為也是空對空,是形而上的論争,與真實社會生活還離得比較遠。事實上,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審辨之中,常常在各種說法之間搖擺,在各種場合群組之間發表觀點與人議論。蘇格拉底說,未經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我們要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有價值,就要思考各種不同的觀點,作出個人的判斷。
高考是指揮棒,如果這個指揮棒能給語文教育指出清晰明确的前進方向,那就再理想不過。在“老高考新課标”适應性測試語文卷中,我們高興地看到,作文題向考查審辨力的方向又邁進了一步。以作文題II“諺語中的經驗與智慧”為例,試題形式上與通常的材料作文類似,也是給一段材料,提出“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的問題,要求考生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自己的思考;但是,有意味的地方在其材料:
諺語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話語中蘊含着經驗與智慧,但有些諺語彼此之間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闊天空”和“不争饅頭争口氣”,再比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和“三個和尚沒水吃”,等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