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遺尿,俗稱尿床,在世界範圍内,大約10%的5歲以上兒童患此病。雖然發病如此普遍,但其影響往往被低估。很多人将其歸結為排尿系統未發育完善,默認方法是等待自愈,但據調查顯示,我國10歲兒童遺尿症的患病率4.8%,16~18歲的人群中還有高達1.7%的患病率。遺尿症不僅對患兒的身體造成傷害,還會給患兒帶來非常大的心理負擔,形成恐懼、急躁、自卑、社會适應能力差等嚴重的精神心理問題,是兒童僅次于父母離婚和吵架的第三大創傷事件,因此應盡早進行臨床幹預。
病因複雜
小兒遺尿按病因可分為功能性遺尿和器質性遺尿。引起器質性遺尿的原因包括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内分泌、心理等,如隐性脊椎、尿崩症等。多數患兒屬于功能性,主要指5歲以上的小兒,白天排尿正常,僅在夜間睡眠狀态下不自主排尿,每周超過2次,持續6個月以上,同時其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功能均正常。
功能性遺尿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大多數學者認為可能與遺傳、發育延遲、心理、夜間血管升壓素分泌不足、膀胱容量過小以及便秘有關。有研究顯示,父母雙方或一方有尿床史,有70%的概率遺傳給下一代。小兒膀胱容量一般為(年齡+ 1)×30毫升,夜間産生的尿液量超過130%膀胱容量則容易發生遺尿。
還有研究顯示,與出生後就開始使用“尿不濕”的兒童相比,未使用過“尿不濕”的兒童功能性遺尿的發病率明顯降低;僅在夜間使用“尿不濕”的兒童,與全天都使用“尿不濕”的兒童相比,遺尿發生次數也更少;“尿不濕”使用時間越長,遺尿發病率越高,與使用到 1 歲的兒童相比,3 歲仍在使用“尿不濕”的兒童,遺尿發病率高了一倍兒童尿失禁,所以,過度使用“尿不濕”可提高兒童遺尿症發病率。
非藥物療法
由于我國兒童家長普遍對尿床的認識不足,在5歲後仍有遺尿現象的孩子中,僅有1/5不到的家長會帶孩子就診。更重要的是,很多非專科醫生都會認為這是暫時現象,待若幹時間相關系統器官發育成熟,自然就會好轉,從而延誤治療。
事實上,對于符合診斷标準的患兒,應該及時積極治療。目前主要有非藥物和藥物療法。非藥物療法包括:
生活管理。孩子遺尿後,家長的嘲諷、責罵、威脅、懲罰隻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症狀不但不會減輕,反會加重。而是應該是擁抱孩子或者拍拍孩子,安慰、鼓勵孩子,并給孩子換好幹淨的衣物。睡前,要提醒孩子如廁後再上床;白天充分飲水(10公斤體重/天,20公斤體重/天),盡量延長兩次排尿的間隔時間,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漸增大,并提高膀胱 括約肌的控制能力;睡覺前減少喝水,晚飯後少吃西瓜等含水分多的水果,睡覺前避免孩子過度興奮或者過度勞累。
黑白日記。白日記分别記錄從晨尿開始到睡前這段時間内的飲水、排尿的量和時間,并評估孩子的膀胱容量。黑日記記錄連續7夜的夜尿量,如果使用尿布,可以用尿布增加的重量來計算尿量(1g = 1ml)。如果掌握了大緻遺尿時間,那麼可以在遺尿前叫醒患兒,讓其起床排空膀胱。
膀胱鍛煉。嬰兒在3歲前的排尿反射主要通過脊髓控制,随着3歲後兒童大腦皮層的發育,能夠在清醒時控制自己的排尿,因此,2歲後可以開始把尿訓練。但不要過早(1歲前),進行鍛煉,否則經常性把尿會導緻膀胱沒有儲滿尿液就排尿,不能刺激大腦皮層形成相關反射。
遺尿報警器。是内褲内的尿液感應器,設有鬧鈴。當患者尿液滴落時,鬧鈴便會響。患 兒被叫醒多次後,身體便會形成條件反射,即使尿液充滿膀胱時患者也能暫時控制而不會尿床。
藥物療法
以往,對小兒遺尿症常用山莨菪堿、遺尿丁、鹽酸丙咪嗪等,但副作用大,且停藥後易反複。目前,主要的治療藥物包括醋酸去氨加壓素(DDAVP)、甲氯芬酯、以丙咪嗪為主的三環類抗抑郁藥以及中藥。
去氨加壓素是一種多肽類的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是控制尿液的産生,其在治療遺尿症方面起效迅速、短期療效優良,因此也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治療遺尿症的一線選擇,被選作為治療夜遺尿的一級A類推薦藥物。對于覺醒治療效果不佳,尤其是夜間多尿和高膀胱容量的患兒兒童尿失禁,以及一些病情較急、需要對遺尿症狀進行立即緩解的患兒,都可以作為首選治療藥物,并且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經過臨床研究證實。與遺尿報警器配合使用,成功率在80%左右。
但是,目前在我國,由于DDAVP價格比較昂貴,并且容易出現停藥後複發的現象,所以未能廣泛應用。#遺尿#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