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都答兒,又名護都沓兒,蒙古人。生卒年代不詳。元延祐二年(1315)狀元及第。依例授為集賢修撰。
《元史》紀第25卷仁宗之二中記載:“三月乙卯,廷試進士,賜護都沓兒、張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四月)“辛已,賜進士恩榮宴于翰林院。”“辛醜,賜會試下第舉人七十以上從七流官緻仕,六十以上府、州教授,餘并授山長、學正,後勿援例。”據此可知護都答兒為該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之狀元。
張起岩,曆城人。字夢臣,号華峰。生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卒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延祐二年(1315)左榜狀元。授集賢修撰。轉為國子監博士,升監丞,進為翰林院侍制,兼國史院編修官。曆任監察禦史、禮部尚書、中書省參議,官至翰林院侍講。
至元三年(1337),出為南台侍禦史,入中台,出任燕南廉訪使。打擊豪富,不容放貸害人、稱霸作惡。貧窮百姓憑張起岩作主而吐怨忿之氣。
至正元年(1341),升任南台中丞、進為翰林承旨。張起岩奉诏修撰遼、金、宋史。任國史院總裁官。累遷至榮祿大夫、翰林承旨學士。
張起岩幼從父學,其父為四川行省儒學副提舉。他學有所成,經察舉為福山縣學教谕。由于他熟悉金代、宋代典故,且曆史知識淵博,故總裁《三史》。編修時,據理審定、深厚醇雅,論證充足。遼、金、宋《三史》修成。後上書辭官歸裡。卒于鄉裡,谥文穆。
張起岩博學多識,剛毅果斷,待人以誠。著有《華峰漫稿》、《華峰類稿》、《金陵集》,書迹有《贈季境詩》。
忽都達兒,又名護都達兒,捏克解氏,居沣陽。字通叟。生于元元貞二年(1296),卒于元至正九年(1349)。元延祐五年(1318)右榜狀元。授秘書監著作郎。
《元史》紀第二十六卷仁宗之三中記載:“三月戊辰,禦試進士,賜忽都達兒、霍希賢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元史》“選舉志一”中記載:“延祐年春三月,廷試進士護都達兒、霍希賢等五十人。”據此可知忽都達兒為該科右榜狀元。登第後,任秘書監著作郎,改任湖廣行省員外郎。
至治三年(1323),任南台禦史,改任江浙員外郎,累遷饒州路同知,衡州路同知,升濟南路總管。
至正九年(1349),任婺州路總管,随即卒。
霍希賢,沣州人。生卒年不詳。元延祐五年(1318)左榜狀元。
據《湖南通志》記載:“延祐五年戊午霍希賢榜”的霍希賢曾誤為郝希賢。而載于舊志之中。“舊志誤姓郝”。《元史》紀第26卷仁宗之三中記載:“三月戊辰,禦試進士,賜忽都達兒、霍希賢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
泰定年間,霍希賢曾任職知威州官。
泰不華,又名泰普化、達普化,伯牙吾台氏,居台州。字兼善。生于元大德八年(1304),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至治元年(1321)右榜狀元。授集賢修撰。
泰定元年(1324),曆任秘書監著作郎,奎章閣典簽,南台禦史,拜為江南行台監察禦史。時禦史大夫脫歡,仗勢欺人、貪婪暴戾。泰不華上疏彈劾,脫歡被罷官。後任泰不華為河南佥,移淮西、江南憲佥。
至正元年(1341),泰不華升紹興路總管。任職期間,他革除吏弊,令民自實。均賦役、講禮教、興仁讓,使越地民俗大為開化。後泰不華應召入史館,修遼、金、宋史。修成升為禮部尚書。至正八年,方國珍等作亂,招降而不受,勢益暴橫。至正九年,诏泰不華蔡實以聞。至正十一年,因泰不華知曉賊情,授浙東宣慰使,提督元師分兵于溫州,夾攻賊。泰不華以火攻,使賊連夜逃走。至正十二年,又在海上讨伐。方國珍行騙而泰不華被害身亡。谥忠介,封魏國公。
泰不華崇尚氣節,不随俗浮沉。工書文。著有《複古編》十卷。
宋本,大都(今北京)人。字誠夫。生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卒于元元統二年1334)。元至治元年(1321)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宋本自幼聰穎出衆,日夜苦讀經史以圖貫通。曾随父學性命義理,造詣日深,他擅長古文,辭必自撰,峻潔刻厲。四十歲才随父從江陵返回燕地。在至治元年,得中狀元。
泰定元年(1324),宋本任監察禦史。首先,他彈劾逆臣鐵失的黨羽樞密副使阿散。其次,彈劾太常失典守職。又彈劾中書宰執誤機務不至中堂。後調國子監丞。當時蒙古千戶搶奪民女而廷官庇護不問。宋本激昂憤恨,為民伸冤,後移兵部員外郎。泰定二年,宋本轉中書左司都事。他為棄軍納妾逗撓軍期的尚書,在廷上與樞密副使針鋒相對争辯。聲言應依法治罪,不能加官,令樞密副使怒而不敢言,泰定三年,将拟诏給宋本看,要給被憲台奪官者晉升,宋本理辯不可。次日诏準晉升,宋本托病不出。宋本于泰定四年升任禮部郎中。
天曆元年(1328),宋本升吏部侍郎。天曆二年,改任禮部侍郎。
至順元年(1330),宋本進奎章閣學士院任供奉學士。至順二年,他出任河東廉訪副使,升禮部尚書。次年,上書谏皇後廢大明殿賀。
元統元年(1333),充經筵講官,出任陝西行台治書侍禦史,将行,又任奎章閣學士院承制學士。元統二年,轉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監祭酒。冬十一月卒,谥正獻。
宋本持論堅正,謹慎自持。著有《至治集)四十卷。
捌剌,又名八剌,出生地不詳。生卒年不詳。元泰定元年(1324)右榜狀元。
《元史》志中選舉志記載:“泰定元年春三月,廷試進士捌剌、張益等八十有六人。”在《元史》紀泰定帝之一中記載:“戊戌,廷試進士,賜八剌、張益等八十四人及第、出身有差;會試下第者,亦賜教官有差。”據此可知捌刺為該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狀元。
張益,西河(今屬山西)人。生卒年不詳。元泰定元年(1324)左榜狀元。例授翰林國史院修撰。仕至監察禦史。
《大明一統志》第21卷“汾州”第29頁中記載:“元張益,西河人,舉進士第一,仕至國子司業。”《元史》第29卷泰定帝之一中記載:“三月,戊戌,廷試進士,賜八剌、張益等八十四人及第、出身有差。”
至順二年(1331),張益上書劾四川行省平章奇徹台“為人反複,不可信任,宜削官遠竄”文宗帝從其言。将奇徹台及其妻兒等禁銅于廣東。
阿察赤,出生地不詳。生卒年不詳。元泰定四年(1327)右榜狀元。
阿察赤中狀元前,即泰定二年,曾任定海縣達魯花赤。後應科考,一舉奪魁。《元史》第3O卷泰定帝紀之二中記載:“三月……丙午,廷試進士阿察赤、李黼等八十五人,賜進士及第、出身有差。”阿察赤為該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狀元。
李黼,穎州(今河南阜陽)人,字子威。生于元大德二年(1298),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泰定四年(1327)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泰定五年,代祠西嶽。後改任河南行省檢校官。遷禮部主事,充監察禦史。出任江西行省郎中。充國子監丞,升宣文閣鑒書博士兼經筵官。李黼受命巡視河渠,根據河底淤泥高出地面,提出按故迹修浚。後曆任秘書太監,禮部侍郎,外調授江州路總管。
至正十一年(1351),李黼總管九江。盜起,攻陷城多處,造船企圖南攻。李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壯,分守要害。以忠義激勵士氣。至正十二年,賊犯,諸守官逃。李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陣。以長木、鐵錐沿岸設置刺盜船不得動。遂授李黼江西行省參政,行江州等路軍民都總管。盜勢盛,其餘守臣棄城而逃,唯李黼獨守孤城,亦無援兵。臨戰之時,江州平章政事也逃。黼登城布戰,張弩射敵。盜繞其他城門而入。巷戰,李黼知力不敵,揮劍叱盜大呼:“殺我,毋殺百姓!”盜自背後來,刺黼落馬。李黼與從子俱罵賊而死。百姓聞之,哭聲震天。葬其于江州城東門外。追贈摅忠秉義效節功臣、資德大夫、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隴西郡公、谥忠文。立廟江州,賜額“崇烈”。
笃列圖,揑古氏,居永豐。字敬夫。燕山(今屬河北)人。生于元皇慶元年(1312),卒于元至正八年(1348)。元至順元年(133O)右榜狀元。
笃列圖父輩原來居住在燕山,後來遷徙到永豐。其父叫蔔裡也秃恩,在潛邸跟從文宗,官至靖江路總管。笃列圖考取蒙古、色目人榜狀元後,曆任江南行台監察禦史,禦史中丞等職,按治理規章懲治不法之事,無絲毫懈怠,按規範禮制檢點作為,下令去除不合制度的作為。沒有不被笃列圖一身正氣所震懾的。人們見他謹慎清正且不張皇,敬服他的威嚴。說道:“小心,别犯事落在揑克家狀元手裡!”不久,诏拜為南台禦史,回京上任。笃列圖為官盡職盡責,正義凜然。
笃列圖工書法。明朝人陶宗儀著《書史會要》中稱笃列圖善書大字。
王文烨,山東鄒平人。字章甫。生卒年不詳。元至順元年(133O)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
《元史》紀第34卷文宗之三中記載:“三月戊午,廷試進士,賜笃列圖、王文烨等九十七人及第、出身有差。”王文烨累官至樞密院判。
同同,蒙古人,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字同初。生于元大德六年(13O2),卒年不詳。元元統元年(1333)右榜狀元。
同同之祖為玉速歹兒,其父為玉速帖木兒。籍貫在真定路,出身在錄事司之侍衛軍。屬蒙古部族那歹氏。
同同在大都應鄉試,得中第四名。後參加會試得第二十三名。廷試終于奪得蒙古、色目人榜第一名,時年三十二歲。官封承務郎。與漢、南人榜狀元李齊同登科。
《同初銘為同同待制作》一詩寫道:“大高地下、萬物散珠。禮制有定,其象可模。念彼厥初,同此一善。太和坱北,庶彙萬變。山川草木,發生于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
李齊,祁州蒲陰(今河北博野)人。字公平。生于元大德五年(1301),卒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元統元年(1333)左榜狀元。
李齊年少家貧,勤奮求學,工于辭章。應試得中漢、南人榜進士第一名後,授承務郎。曆官佥河北淮西行省廉訪司事,移知高郵府。為政有聲名。
至正十年(135O),盜突然闖入府驿站,掠十二馬而去。李齊奮起,追而殺之。至正十一年,州民秦觀保造兵仗武器,企圖進行搶劫掠奪。被李齊抓獲誅殺。至正十三年,張士誠作亂破泰州城。河南行省派遣李齊前往招安,被張士誠扣壓。久而久之,賊内讧,李齊得以返回。不久,張士誠又起事,殺參知政事趙琏,劫财掠民,攻破興化。使李齊出守甓社湖。張士誠攻破高郵城,李齊回救,遭賊閉門相拒。皇诏凡叛逆者赦之。張士誠聲稱:“李知府來,乃受命。”李齊受命于行省,前往,一到便被下獄。張士誠本無降意,故意拖延,官軍攻城。賊以李齊為質,讓他下跪。李齊叱道:“吾膝如鐵,豈肯為賊屈!”張士誠怒而強扼使其跪,李齊挺立而被拉倒,繼而被捶碎膝而後剮死。人們論道元科舉三魁:泰不華沒于海上,李黼隕于九江,李齊死于城上,皆不負所學。
拜住,遜都恩氏。字明善。生卒年不詳。元至正二年(1342)右榜狀元。授承務郎。拜住初曾為國子學生。《元史》順帝紀之三中記載:“至正二年,三月,戊寅,親試進士七十八人,賜拜住、陳祖仁及第、出身有差。”登第後,至正十年,出任山東鄉試監試官。後累遷官為奉訓大夫,佥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事。官至太子司經。
陳祖仁,汴粱(今河南開封)人。字子山。生于元延祐元年(1314),卒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至正二年(1342)左榜狀元。授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國史院編修官。累官翰林院直學士、侍講學士、中書省參議,至正二十年,帝欲重修上都宮阙、大興工役。陳祖仁上書進谏:上都被毀,皇帝日夜痛心,“然而當今四海未清,瘡夷未治,而倉庫空虛、财用将盡。驅使疲憊之民賦大役,使田耕荒廢,不異于扼其吭、奪其食而速其斃。”今日當務之急是恢複民力。願皇帝“親賢臣、遠邪佞,賞罰分明以驅動能士,達到國家治理為宜。”帝贊賞而采納。
至正二十三年(1363),陳祖仁任侍禦史。彈劾宦官不法,疏谏太子外接不法,觸怒皇上。放外任甘肅行省參知政事。至正二十四年,任山北道肅政廉訪使。後任國子祭酒,又任樞密副使,因多次上疏言軍政利害、未被采納而辭職。後被召回,曆任翰林院學士,中書參知政事,太常禮儀院使。至正二十七年,上書薦舉擴廓帖木兒以救朝廷危急,未被采納。次年,奉命守太廟神主。明軍攻破京城,陳祖仁死于亂軍之中。
陳祖仁負氣剛正,坦誠進言,盡職盡責。其學識博而精、才學通達。能詩文,文質樸而詩清麗,為世人稱道。
普顔不花,蒙古人。出生地不詳,生年不詳,卒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元至正五年(1345)右榜狀元。
普顔不花少年倜傥而素有大志。以國子監生應試,一舉奪魁。授翰林修撰,調河南行省員外郎。
至正十一年(1351),任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徐壽輝寇犯,普顔不花以戰守功績轉任江西廉訪副使,山東廉訪使,授益都路達魯花赤等,累至中書參知政事。
至正十八年,诏與治書侍禦史李國鳳共同經略江南。陳友諒派兵來犯,平章政事阿魯溫沙等紛紛連夜逃走,連與普顔不花同任的李國鳳也棄城而去。唯獨普顔不花令築各門甕城,誓與城池共存亡。持續六十四天,大敗賊衆。次年授山東宣慰使,轉知樞密院事,以山東行省平章守禦益都。明兵壓境,雖力戰,終不敵而城陷。守将出降。普顔不花拜母,言忠孝不能兩全。遂赴任所,端坐堂上。明将聞其賢名召之而不往,縛其來而不屈,以死殉國。其妻抱子投井,餘衆親皆溺死,其父也自盡。阖門忠烈。
張士堅,出生地不詳,生卒年不詳。元至正五年(1345)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承直郎。至正十一年任會試監試官。
《元史》第四十一卷順帝紀之四中記載:“三月辛卯,帝親試進士七十有八人。賜普顔不花、張士堅進士及第,其餘賜出身有差。”
《畿輔金石志》中“至正十一年進士題名記”中記載有張士堅以承直郎、監察禦史之職充任辛卯科會試監試官的碑刻。張土堅官至監察禦史。
阿魯輝帖木兒,出生地不詳,生卒年不詳。元至正八年(1348)右榜狀元。
《元史》第四十一卷順帝紀之四中記載:“三月……癸卯,帝親試進士七十有八人,賜阿魯輝帖木兒、王宗哲進士及第,餘出身有差。”據此可知阿魯輝帖木兒為該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狀元。
王宗哲,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人。字元舉。生卒年不詳。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
《玉芝堂談荟》第二卷第四十七頁中記載王宗哲是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的狀元。也就是鄉、會、殿三試皆為第一名。人們将王宗哲列入曆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者之中。《陔餘叢考》中有記載。
《元史》第四十一卷順帝紀之四中記載:“三月,癸卯,帝親試進士七十有八人,賜阿魯輝帖木兒、王宗哲進士及第,餘出身有差。”王宗哲為該科漢人、南人榜狀元。曆官至湖廣憲佥事。
柫彜,1351右榜狀元。授集賢修撰、承務部。
《元史》第四十二卷順帝紀之五中記載:“至正十一年三月……丙辰,親策進士八十三人,賜朵烈圖、文允中進士及第,其餘賜出身有差。”據此可知朵烈圖為該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狀元。
至正十七年,朵烈圖由翰林待制升為兵部郎中。
文允中,四川成都人。生卒年不詳。元至正十一年(1351)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
(萬曆年)《四川總志》第二十八卷第二十五頁中記載:“文允中,成都人。天資高邁,無書不通。為嘉定路學正。至正狀元,任修撰。為四川儒學提舉,遭亂,沒于難中。”
文允中,曾為嘉定路學正。後參加至正十一年科考,三月丙辰,經順帝親自禦試策對,賜為進土及第,成為漢人、南人榜狀元,授翰林修撰,出任四川儒學提舉官,終死于兵亂。
薛朝晤,遼東人。字子颙。生卒年不詳,元至正十四年(1354)右榜狀元。
《元史》第四十三卷順帝紀之六中記載:“三月……己巳,廷試進士六十二人,賜薛朝晤、牛繼志進士及第,餘授官出身有差。”據此可知薛朝晤為該科蒙古、色目人榜狀元。
牛繼志,河北武強人。生卒年不詳。元至正十四年(1354)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
《粵東金石略》第二卷第十一頁中記載:“至正乙未翰林修撰承務郎牛繼志。繼志自為記,南安路道源書院山長黃異書丹,八分書。碑陰大字逼鋅不可視。”
牛繼志中狀元後,除授翰林國史院翰林修撰,依例為承務郎。至正十五年,任承事郎、太府監、右藏庫使三寶奴。
侻征,出生地不詳,生卒年不詳。元至正十七年(1357)右榜狀元。
《元史》百官志之八選舉附錄中記載:“至正十七年三月,廷試舉人,賜侻征、王宗嗣等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差,凡五十有一人。”據此可知侻征為該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狀元。
王宗嗣,出生地不詳。生卒年不詳。元至正十七年(1357)左榜狀元。例授翰林國史院修撰。
《元史》百官志之八選舉附錄中記載:“十二年三月,有旨省院台不用南人,似有偏負。”“至正十七年三月,廷試舉人,賜侻征、王宗嗣等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差,凡五十有一人。國子生員如舊制。”據此可知,王宗嗣為該科漢人、南人榜即左榜狀元。
買住,出生地不詳,生卒年不詳。元至正二十年(1360)右榜狀元。
《元史》第四十五卷順帝紀之八中記載:“三月……甲午,廷試進士三十五人,賜買住、魏元禮進士及第,其餘出身有差。”據此可知買住為該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狀元。
魏元禮,又名魏禮,字廷訓。河北肅甯人。生卒年不詳。元至正二十年(1360)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
《大明一統志》第二卷第四十五頁中記載:“魏禮,肅甯人。笃信好學,庚子廷試第一,授翰林修撰,陛禮部侍郎。”
《元史》第四十五卷順帝紀之八記載:“三月……甲午,廷試進士三十五人,賜買住、魏元禮進士及第,其餘出身有差。”據此可知魏元禮為該科漢人、南人榜狀元。
寶寶,蒙古人。出生地不詳,生卒年不詳,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右榜狀元。
《元史》第四十六卷順帝紀之九中記載:“二十三年三月 ……丁未,親試進士六十二人,賜寶寶、楊輗進土及第,餘出身有差。”據此可知寶寶為該科蒙古、色目人榜即右榜狀元。
楊輗,出生地不詳,生卒年不詳。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
《元史》第四十六卷順帝紀之九中記載:“至正二十三年三月……丁未,親試進士六十二人,賜寶寶、楊輗進士及第,餘出身有差。”據此可知楊輗為該科漢人、南人榜即左榜狀元。
赫德溥化,出生地不詳,生卒年不詳。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右榜狀元。
《元史》第二十七卷順帝紀之十中記載:“至正二十六年三月……乙未,廷試進士七十二人,賜赫德溥化、張棟進士及第,餘出身有差。”
該科為元朝科考最後一榜,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科考後二年,退出北京。
張棟,出生地不詳,生卒年不詳。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
《元史》第四十七卷順帝紀之十中記載:“至正二十六年三月……乙未,遷試進士七十二人。賜赫德溥化、張棟進士及第,餘出身有差。”據此可知張棟為該科漢人、南人榜即左榜狀元。
該榜為漢人南人榜最後一榜。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