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傳一刻:十五分鐘,盡得中醫真傳
2.中醫人物志:觀醫林人物,各領風騷
3.一縷書香:品岐黃舊卷,再閱新章
4.課程報名:得明師點撥,節節成長
講者簡介
黃仕沛,1945年出生,廣東南海縣人。祖輩五世業醫,20世紀60年代初就讀于廣州市中醫學徒班,并随父侍診習醫。1965年取得中醫師資格,1983年起任廣州市越秀區中醫院副院長、院長。2000年被廣州市政府命名為“廣州市名中醫”。退休後任廣州市越秀區中醫院南院名譽院長。20世紀80年代起“覺今是而昨非”,轉而專攻仲景之學。獨尊經方,以大劑稱著,臨床上擅長内、婦、兒科疾病,對中風、重症肌無力、脊髓炎等有獨到療效。
中醫家推薦
甘草瀉心湯是常用的一個經方,從内科的痞證到外科的狐惑病,運用得非常廣泛,體現了“傷寒為百病立法”、“六經衿百病”的思路。本文黃仕沛老師詳細地跟大家講解了該方的組成、方解、加減、臨床運用舉例等,全面闡述的同時,不乏個人創見,比如幹姜有“火郁發之”之意,方中重用甘草不會引起水鈉潴留等等,薦與同道共參學習。
錄音原文翻譯稿
謝謝黎主任。今天很高興來到這裡,講甘草瀉心湯。
一、甘草瀉心湯來源及組成
半夏瀉心湯和甘草瀉心湯隻是甘草的分量不一樣,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甘草瀉心湯其實都是一個方在變化。從小柴胡湯演變到半夏瀉心湯,從半夏瀉心湯又變成甘草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在仲景的書裡有兩處出現,一處是《傷寒論》158條,另一處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主治是狐惑病。甘草瀉心湯治狐惑跟治痞不是同一個概念,可以說甘草瀉心湯治療狐惑病是仲景把它的臨床使用拓展了,把一個治痞的方用在皮膚病或者說外科的領域裡了。所以說,我們學經方,或者說學《傷寒論》,不能把《傷寒論》當做是傷于寒這麼簡單。經方的拓展應用非常的廣,包括了六經百病。不能把《傷寒論》的方就隻當做是治傷寒的,也不能把傷寒看作是傷于寒。廣東有名的經方大家陳伯壇,他說“不能把傷寒論讀作寒傷論”,不是傷于寒。
《傷寒論》的方臨床運用上很廣泛,比如甘草瀉心湯。我臨床上用的比例很大,甘草瀉心湯治病的範圍,從頭到腳。這個方其實就是半夏瀉心湯加了一兩甘草,就是加重了甘草,變成甘草四兩。有人問用炙甘草還是生甘草?其實仲景時代沒有用蜜糖來炙的甘草,《傷寒論》裡全部都是幹的甘草,用小火烤幹了就叫炙甘草。所以我用的基本上都是生甘草。
二、甘草瀉心湯方解
《傷寒論》的方基本上都是結構嚴謹,面面俱到。此方是一個名方,當然也有經方的特點。我覺得不能隻用辛開苦洩這些藥性組合去理解這個方,可以根據仲景的辨證用藥規律,從多角度去理解。
1.從組方結構理解此方乃理中湯衍化而來
此方從小柴胡湯演變過來的這部分,這裡就不講了。從組方結構去理解,此方可以理解是理中湯的一半,從理中湯衍化而來。
林億在《傷寒論》裡面注解,“半夏、生姜、甘草瀉心三方,皆本于理中湯”。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理中湯是甘草、人參、白術、幹姜,可以治脾胃虛弱,水谷不化,“自利不渴屬太陰”。甘草瀉心湯寒熱并用,有幹姜、人參、甘草,是理中湯的一半。
2.從仲景用藥規律看,此方可治狐惑病及多種皮膚病、粘膜病變并不為奇
有些學生會問,甘草瀉心湯這樣一個治痞的方怎麼拿來治皮膚病,我們怎麼理解呢?我們不能用思維定勢來看經方。從仲景用藥規律來看,此方可治狐惑病及多種皮膚病、粘膜病變并不為奇。
第一,甘草瀉心湯核心組成部分之一是甘草幹姜湯。此方是理中湯的一半,而理中湯的一半就是甘草幹姜湯。所以甘草瀉心湯的基本方就是甘草幹姜湯。
《内經》病機十九條謂:“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而甘草幹姜湯是治寒的水液的病,或者是有水的症狀,所以仲景凡是治療澄澈清冷的涉及到涎、沫、便、溺、膿液等排洩物、分泌物、滲出物都用甘草幹姜湯。比如理中湯、小青龍湯,腎着湯(甘姜苓術湯)、四逆湯等,凡是有甘草、幹姜的,都是吐瀉或者分泌物、排洩物清稀的。小青龍湯,痰是清稀的;腎着湯治療遺尿、小便多、小便清長。這是仲景的基本用藥規律。學《傷寒》、學經方,把握了仲景的用藥規律,那麼方子及其變化就都可以看出來了。清代的《經方例釋》,就是說仲景方的變化及其用藥的規律。而甘草瀉心湯的基本方是甘草幹姜湯,所有的分泌物、排洩物、滲出物凡是清稀的都可以用甘草幹姜湯,不論是吐、瀉或皮膚病。比如小青龍湯治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流清涕,這就是《金匮》原來的一個用法,不是小青龍湯就光治喘,凡是鼻涕清稀都可以用。
甘草瀉心湯是以甘草幹姜湯為核心,是從半夏瀉心湯重用甘草衍化過來的,所以甘草瀉心湯治狐惑病的關鍵藥物就是甘草,重用甘草。甘草用于外科潰瘍、滲出性的疾病,在後世的醫方、醫案中也不難見到,比如四妙勇安湯就有大量的甘草。甘草是一種很安全的藥,被稱之為國老,也是修複粘膜的藥,所以凡是粘膜病都可以用甘草。
有些人說甘草不能重用,不能長期用,怕會引起水鈉的潴留。确實是有這種情況,但是不是很多。因為我經常用很多甘草,尤其是甘草瀉心湯常用到30g,用幾個月,也沒什麼副作用,還是比較安全的。我的微信群裡有一個日本的朋友,他說有兩個病例吃了3g甘草就立即腫了。我從來沒有用到3g這麼少,基本都是15g、30g,但是也沒見到水腫,所以說還是有待觀察。那天黃煌老師說到這個問題,是不是品種的不一樣,日本的藥跟我們有沒有區别?但是我們現在常用的甘草多用一點是沒關系的。
根據我的觀察,幹姜可能可以調節免疫功能,很多有幹姜的方,都可以對免疫功能有幫助。我們把握滲出物是清稀的這一點來用幹姜。如果滲出物不一定清稀,也可以用,不過用少一點,用到6g。如果滲出物是清稀的,就用多一點。廣州人你就用少一點,他不吃辣,如果是四川的,我就大膽地用,他不怕辣。幹姜少用的時候也有火郁發之的道理,所以有時候我用甘草幹姜湯治暗瘡,吃了一到三副,可能發的更厲害,火郁發之,但是繼續用就能奏效。
第二,甘草瀉心湯中黃芩、黃連是核心組成的另一重要部分。瀉心湯以芩、連為核心無可異議,所以大黃黃連瀉心湯也有黃芩,《傷寒論》有些版本裡沒有黃芩,其實應該有。
甘草瀉心湯的黃連、黃芩主要是針對什麼呢?痞,二者是消痞的。第二,這是兩味清熱燥濕的藥。《金匮要略》裡浸淫瘡,就用黃連粉,黃連解毒湯也是瀉心湯的演變。第三,除煩。瀉心湯本身就可以除煩,在狐惑病的原文裡其實有一部分是精神症狀,“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當然除煩最經典的方就是黃連阿膠湯。
第三,甘草瀉心湯中的半夏。半夏是消痞、止嘔的常規用藥,如小半夏湯、小柴胡湯。半夏除消痞之外,還可以安眠,對于“卧起不安”是可以治療的。《黃帝内經》有十三首方,其中一首叫半夏秫米湯,就是治失眠的一個方,“覆杯則卧”,說得有點誇張。
仲景用半夏都是生半夏,沒有我們現在的制半夏,包括旱半夏、姜半夏還有法半夏。仲景用生半夏時,水的比例大體都比較大,所以煎煮可以了。苦酒湯,半夏散及湯都是生半夏,用于使局部粘膜迅速增生,所以治咽喉的,咽中生瘡。兩個方都是“煮三沸”,不是跟小柴胡湯一樣煎的,煮三沸”基本上就相當于是生的,就有刺激粘膜的作用。因此在粘膜的病,用苦酒湯“少少含咽之”,半夏散及湯“少少咽之”,将藥接觸到患部。
半夏用于安眠,一定要重用,這是内經裡的經驗,我常用10g。仲景不一定有參考内經,但仲景的方裡有巧合。用半夏的方,比如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小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蛎湯都可以治失眠。吳鞠通有很多例不寐的醫案,都是用半夏,用到二兩、四兩。我覺得我們讀書一定要讀醫案,不一定要讀原著。比如吳鞠通,《溫病條辨》石膏用一兩,但是《吳鞠通醫案》石膏用量四兩、八兩、一斤。所以吳鞠通應該是一位很傑出的經方家,但是他寫《溫病條辨》時有點違背自己的習慣用藥,用量都是比較輕的。但是吳鞠通的醫案用半夏也是一到二兩,所以用量問題可以這麼考慮。
第四,甘草瀉心湯的加減。如果治皮膚病或狐惑病,比如苦參、升麻、生地、石膏、阿膠甚至附子都是我經常加的。
苦參有毒,不要重用,《金匮要略》中多用在外洗,婦人妊娠病中就有列出。這個藥很苦,所以一般就不用,但是用上效果也是很好的,它能清熱燥濕解毒。如果是胃寒,就不要用了。
升麻,很多人用升麻以為是升清的,這來源于金元四大家的學說,其實仲景從來沒有将升麻看作是升提的藥。升麻其實是很好的清熱解毒的藥,凡是有咽喉痛、咳唾膿血,仲景就用升麻,《千金方》也是如此。仲景隻有兩個方有升麻,升麻鼈甲湯和麻黃升麻湯,都是用于解毒的,而不是用于升提。所以,我凡是遇到咽喉不利,咽喉痛的,都加升麻。
生地養陰滋陰養血,也有清熱的作用。仲景方中從來沒有用熟地,都是生地黃或者幹地黃。幹地黃就是我們現在的生地黃,生地黃就是鮮地黃。
仲景用石膏是除煩的,有些皮膚病,如狐惑病,就有煩這個症狀。石膏可以清熱,但不是退熱,我認為我們現在把石膏當作退熱的藥是不對的。《神農本草經》裡說葛根可以治身大熱,黃芩可以退熱,但石膏沒有說退熱,隻說除煩。仲景用石膏是除煩,不要希望白虎湯可以退熱,白虎湯不是退熱的方,白虎加人參湯有說“無大熱”,麻杏石甘湯也說“無大熱”。現在很多臨床醫生一有發熱就用石膏,不是用錯了,但是思維是錯的,因為石膏是清熱,不是退熱。
阿膠,特别是陰虛,我們要加阿膠。治皮膚病,特别是狐惑病、或者是複發性口腔潰瘍類的病人,用黃連阿膠湯,即是由黃連、黃芩、阿膠、芍藥、雞子黃組成的這個方去治療。
有時要加附子。“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可以用瀉心湯加附子治療寒熱的病。
加減方有很多,有是證用是藥,有表證的可以加麻黃。
第五,甘草瀉心湯的用量(參考)。大家對經方的用藥有多種看法,有的用原方原量,有的是參考,有些是受後世醫家的影響用得過輕了。比如李時珍說,古之一兩就是現在的一錢,就是3g,那就太少了,是沒根據的。
因此用仲景原方原量,我們可以作為一個标兵,是用藥安全的一個量。當然仲景的量相對我們現在的用量是比較大,但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結合個人經驗在内,我這個方一般用黃連5g,黃芩5g,人參可以用黨參代15g,幹姜5g,半夏15g,甘草20g~30g,看具體情況調整比例。比如黃連,它在瀉心湯中用量是很輕的,1兩,仲景用黃連最重的方就是黃連阿膠湯,4兩。如果病人煩的症狀比較明顯,或者熱的症狀比較明顯,黃連可以加重,用到10g、15g。幹姜一般用5g就可以了,如果病人分泌物是比較清的,那就可以加重一點。
三、甘草瀉心湯的臨床應用舉例
1、消化系統疾患
如急慢性胃炎、潰瘍病、膽囊炎、慢性胰腺炎、結腸炎等。屬于“痞”證虛實互見、寒熱錯雜者。特别是幽門螺旋杆菌感染,我臨床上經常用甘草瀉心湯,效果挺好的。
經常碰到克隆氏病的病人,這是一個很難治的病,但是用甘草瀉心湯的療效就很好。對于病情一般的,我就用甘草瀉心湯,複雜、重一點的,我就用烏梅丸,把甘草瀉心湯當做是烏梅丸的簡化版,臨床療效很不錯。
2、白塞氏病
其實就是狐惑病,白塞氏病是1937年發現的,但仲景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經發現了。白塞氏病的典型症狀是臉、口腔生皮屑,粘膜的潰瘍。大多數病人,初起病時,可能三個症狀都出現,很難治,到後期就剩下口腔的症狀,包括陰部的潰瘍也沒有了。有的口腔潰瘍幾十年,我看到的二三十年一直好不了的都有,但是甘草瀉心湯可以治,效果較佳。
3、唇炎
慢性的複發性的唇炎也是很難治的。下圖的這個病人,她原來是戴個大口罩過來的,嘴都不能張,整個嘴巴都裂開,吃了一個禮拜的甘草瀉心湯,分泌物就少了,就好了。
4、複發性口腔炎
甘草瀉心湯可以說是口腔炎、狐惑病的一個專方。不同于瀉黃散、導赤散比較單一,此方寒熱并用,虛實互用,考慮比較全面,大多經方醫生碰到這個病一落手就這個方子。
5、口腔扁平苔藓
這也是難治的一種皮膚病,甘草瀉心湯效果也不錯。
6、急、慢性的結膜炎、虹膜睫狀體炎
狐惑病其中有一個症狀“目赤如鸠眼”,其實就是虹膜炎,用甘草瀉心湯。《金匮》中就用赤小豆當歸散,我有時候單用甘草瀉心就可以,有時候就合用這兩個方。我有一次上課,剛好在座的有一個醫生,是虹膜炎,搞了很久都沒好,下課的時候就問我,我就讓他用甘草瀉心湯,結果再下個禮拜他打電話給我說好了。
7、小兒的手足口病
我們不要把一些病看得太複雜,就是方證論治。剛才說的甘草瀉心湯治皮膚病,其實是以方測證。因為此方苦溫燥濕、苦寒燥濕都有,也有清熱解毒。我不是搞兒科的,我有一個學生,在越秀區兒童醫院當院長,有一年手足口病流行,她打電話問我怎麼辦,我說試用甘草瀉心湯,開了份量給她。她當時對重用甘草心存顧慮,後發覺并無明顯不适及不良反應,報上來62例口腔粘膜病的患者,效果挺好,其中8例手足口病3天内症狀就消失。
8、放化療之後粘膜損傷
患者潘某,男,50歲。鼻咽癌放療後,局部黏膜損傷。常咯出膿性分泌物。口幹,舌淡苔白。以甘草瀉心湯加麥冬30克,幹姜用20克。七劑。分泌物明顯減少,連服約一個月,已不見咯出膿性分泌物,唯口幹吞咽困難。繼以大劑麥門冬湯調治。由于他的分泌物比較多,所以幹姜可以用多一點。
9、急、慢性的濕疹
病例1:鄭某75歲,糖尿病史20餘年,2010年2月初,頭部皮 疹,瘙癢。頭皮搔破後滲出液較多,門診考慮:糖尿病合并頭部濕疹感染,曾經用克林黴素、甲硝唑及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療,效果不顯。于2010年2月25日住院。3月2日查房。見患者皮損破潰,滲血明顯,與頭發膠結,瘙癢,疼痛更甚。囑把頭發剃盡,生理鹽水清潔創面。以甘草瀉心湯,幹姜用15克,加苦參15克、石膏90克、生地30克。十天。瘙癢止,滲出己無。出院,繼續服上方約一月。痊愈。
病例2:陸某,女,22歲,2010年12月初診,自訴有慢性濕疹病史3年,每因天氣變化及飲食不節發作,症狀加重,反複治療無效。刻診:全身散在皮疹,瘙癢難忍,皮疹潰破後有少量滲液,皮膚粗糙,雙下肢為甚,并可見大片色素沉着。甘草瀉心湯四劑,瘙癢及滲液均己減少。繼續服藥三個多月,濕疹無再複發。
10、慢性的荨麻疹
雖然此病沒有很多的汗出,我也用甘草瀉心湯。如果沒有表證,我就用甘草瀉心湯,加些石膏,有表證可以加麻黃。
11、帶狀疱疹
我覺得甘草瀉心湯治療帶狀疱疹效果蠻不錯。
這是一個很有名的越劇演員,她去廣西演出時,突然間,眼周發出了很長一塊疱疹,不能化妝。她就打電話給我,我就開了甘草瀉心湯給她。她就連續吃了幾天,效果也好。如果有痛,加麻黃。
12、痤瘡
暗瘡(痤瘡)可以酌情跟桂枝茯苓丸合用。
13、痔瘡、肛裂、潰瘍性的直腸炎
《金匮要略》說“蝕于陰為狐”,陰就包括二陰,所以痔瘡我就用這個方子,如果有血,就加止血藥。
由于時間關系,就說到這裡。謝謝!
翻譯:陳思雨 方檬丹 陳思雨
校對:王春穎 蘇雪貞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