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幾何的難點之一是添加輔助線,輔助線的添加并非無規律可尋。今天周老師就以初二中常見的“半角模型”,教同學們如何利用旋轉思想,更快速更準确地添加輔助線,從而解決問題。
模版
手拉手模型
那麼“手拉手模型”如何用旋轉全等變換、轉換線段來理解呢?
例2:(1)如圖1,銳角△ABC中,分别以AB、AC為邊向外作等腰△ABE和等腰△ACD,使AE=AB,AD=AC,∠BAE=∠CAD連接BD,CE,試猜想BD與CE的大小關系,并說明理由.
(2)如圖2,四邊形ABCD中,AB=7cm,BC=3cm,∠ABC=∠ACD=∠ADC=45°,求BD的長.
↑↑↑
此題是我們經常遇到的“手拉手模型”,第一問中兩個等腰三角形“大手拉小手”全等易證。而第二問我們需要去模仿,嘗試添加輔助線去構造另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從而産生“手拉手模型”。
那麼我們如何利用旋轉思想分析第二問呢?
[分析]
求線段長度多用勾股定理,BD不在直角三角形中無法直接求出。結合“AC=AD”,所以旋轉含有線段BD的△ADB。
利用“AD=AC”,起始位置AD,目标位置AC,将△ADB繞着點A順時針旋轉90°。故輔助線添加:作點B’使得AB’=AB且AB’⊥AB,易證△ABD≌△AB’C,得BD=B’C。△B’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得BB’,最後證明△B’BC是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得線段長度。
答案:√107
練習3:如圖,△ABC是等邊三角形,三角形外有一點D,∠ADC=30°,AD=3,BD=5,則CD的長為.
[分析]
求線段長度多用勾股定理,CD不在直角三角形中無法直接求出。故轉換CD位置,選擇旋轉含有線段CD的△ADC。
利用“AC=AB”此天然條件,起始位置AC,目标位置AB,将△ADC繞着點A順時針旋轉60°。故輔助線添加:作點D’使得AD’=AD且∠DAD’=60°,證明△ACD≌△ABD’,得CD=BD’。由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得AD=DD’。三條線段AD、BD、CD轉化到△BDD’中,證明△BDD’是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線段長度。
[思考]
①我們利用“AC=AB”這個“共頂點等線段”的突破口将△ADC繞點A旋轉變化,那麼同樣的,“AC=BC”,是否也可以利用這個“共頂點等線段”的條件将△ADC繞着點C旋轉呢?
②含有線段CD的還有△BDC,那麼“BC=BA”,“BC=AC”,嘗試将△BDC分别繞着點B、點C旋轉,是否也是兩種不同的解法,同學們動手畫圖嘗試一下吧!
③更深入的思考,如果轉化AD、BD的位置,旋轉△BAD,“AB=AC”,“AB=CB”,這也是給旋轉提供了天然條件,此解法最後證明△CDD’為直角三角形,這裡同學們需要去思考一下怎麼證明哦。
綜合6種方法來看,最終我們都能成功轉化線段,并結合題意證明直角三角形求出線段長度。但是由于題目條件給了∠ADC=30°,并且目的是求CD,所以綜合條件與△ADC關系最為緊密,所以嘗試旋轉△ADC最具有目的性。
答案:4
練習4:如圖,在△ABC中,∠ACB為銳角,點D為射線BC上一點,連接AD,以AD為一邊且在AD的右側作正方形ADEF。
(1)如果AB=AC,∠BAC=90°,當點D在線段BC的延長線上時,說明BD與CF之間的關系。
(2)如果AB≠AC,∠BAC是銳角,點D在線段BC上,當∠ACB滿足什麼條件時,CF⊥BC(點C.F不重合),并說明理由。
[分析]
第一問是我們常見的“手拉手模型”,利用全等易證。第二問中,條件相對分散無法直接求出∠ACB,嘗試将∠ACB轉化,含有∠ACB的是△ACD,那麼正方形中邊長“AD=AF”,此“共頂點,等線段”創造了旋轉的天然條件。
起始位置AD,目标位置AF,将△ACD繞着點A逆時針旋轉90°。故輔助線添加:作點C’使得AC’=AC且AC’⊥AC,易證△ADC≌△AFC’,得∠ACD=∠AC’F。需要證明C’、F、C在同一直線上,那麼△ACC’為等腰直角三角形,最後求出角度。
幾何是初中數學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般會在壓軸題中進行考察,
如果掌握幾何模型及其構造方法,
能為考試節省不少時間,
上一篇
羅盤的使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