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川芎30g,炒赤芍、炒白芍各12g,白蒺藜9g,蟬衣9g,僵蠶9~12g,蔓荊子9g,葛根15g,白芷12g,防風9g,全蠍6g,炙甘草6g。
[功效] 搜風通絡,活血止痛。
[主治] 偏頭痛。症見:反複發作性偏側或雙側頭痛,常伴惡心、嘔吐或羞明,痛勢較劇,呈跳痛為主,部位常固定,舌質紫暗或舌邊尖有瘀點、瘀斑,舌下瘀筋明顯。
[方解] 風為陽邪,其性輕揚,易襲陽位,“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又“頭為諸陽之會”“高巅之上,唯風可到,易受風邪”。故而頭面部疾患多與風邪關系密切。且本病多反複不愈,久病入絡,久病必瘀,不通則痛,故治療重在搜風、活血、通絡。方中川芎辛可散邪,溫能通行,善治厥陰、少陽頭痛,為“諸經頭痛之要藥”,不但能化瘀止痛,還可引諸藥上達病所,故重用以為君。臣以赤芍、白芍養血活血,既能助川芎行血,又能佐制他藥溫燥傷陰之弊,合甘草則尚可緩急止痛。白芷、防風、蔓荊子、葛根、白蒺藜寒溫并濟,疏風散邪,祛在表之風邪;蟬衣、僵蠶、全蠍搜風通絡解痙,搜剔内在混處之風邪。兩者共為佐助。
常用加減:肝氣郁結,加柴胡、香附、郁金;痰濁内蘊,加半夏、白術、茯苓;肝陽上亢,加天麻、鈎藤、夏枯草;氣血虛弱,加黨參、黃芪、熟地、當歸;痛甚加蜈蚣、露蜂房。
【驗案舉例】
患者,男,40歲。
初診(2018年7月8日) 反複發作性頭痛已6年,多次查頭顱CT或磁共振未見明顯異常。近1個月來工作繁忙,精神壓力大,外加應酬難免飲酒,頻繁出入空調環境,發作次數明顯增多,由原來1個月發作兩三次發展為1周數次,每每需服止痛藥才能緩解。既往血壓正常,詢問家族史,其母年輕時曾有類似頭痛病史。刻診:頭痛以颞側為主,呈發作性跳痛,伴惡心欲吐。平素時常脘痞,納少,便溏,體倦,寐劣,舌質淡胖略紫,苔薄白膩,舌下瘀筋明顯,脈弦滑。
中醫診斷:頭風。證型:痰濁瘀阻。治法:健脾燥濕,息風活血,和絡止痛。處方:
川芎30g,炒赤芍、炒白芍各12g,全蠍、炙甘草各6g,蟬衣、防風各9g,蜈蚣2條,蔓荊子9g,白蒺藜9g,白芷、僵蠶各12g,細辛3g,姜半夏9g,蒼術12g,茯苓15g,天麻9g,炒薏苡仁15g。
7劑。每日1劑,每日服2次,囑禁酒、濃茶、巧克力等。
二診(2018年7月15日) 藥後頭痛發作頻率及疼痛程度均減大半,便溏好轉,胃納稍馨,患者自行轉原方再服7劑。複診時,患者訴頭痛次數明顯減少,僅發作1次,且痛的時間較前明顯縮短,已停用止痛藥,納便好轉,身重體倦減輕,夜寐欠佳,舌淡紅略胖,苔薄白,脈弦滑。法宗原意,去細辛、薏苡仁,加合歡皮15g、首烏藤30g,繼服7劑。
三診(2018年7月22日) 患者訴頭痛輕微,勞累後發作1次,少時即止,餘症均減。舌淡紅,苔脈同前。前方去蜈蚣,白術易蒼術,加北秫米15g(包煎),再服14劑。
藥後頭痛随訪2個月未發作。
[按] 偏頭痛是神經—血管舒縮功能障礙所緻的疾病,是神經系統疑難病。臨床表現為反複發作的偏側或雙側頭痛,以颞側為主,病程多遷延較長,有一定的遺傳因素。發作嚴重時可伴有惡心、嘔吐和煩躁不安,持續數日且疼痛劇烈。外感六淫、内傷七情、飲食勞倦等因素均可誘發,屬中醫學“頭風”“夾腦風”“偏頭風”範疇,因其反複發作,痛勢劇烈,經久不愈,治療頗為棘手。裘昌林認為,綜合該病臨床症狀及常見的舌脈表現來看,符合血瘀性疼痛的基本特點,瘀阻腦絡是本病最主要的病機。本病治療應急則治其标,緩則治其本。急性期以實證為主,治療應以活血化瘀、搜風通絡為主;緩解期根據病情分别采取健脾化濕、益氣養血、滋補肝腎、扶正固本為主,以改善體質,延長頭痛發作周期,減少頭痛發作次數。用藥特色上,裘昌林喜重用川芎,必用至30g,并擅以蟲類搜剔通絡。裘昌林認為,自古有“不通則痛,痛則不通”之說,且本病多反複難愈,病程冗長,久病易入絡,久病必有瘀,故需宗葉天士“病久則邪正混處其間,草木不能見效,當以蟲蟻疏逐”之法,用血肉有情之品來攻逐搜剔,臨床常選蟬衣、僵蠶、全蠍搜風止痙通絡,若痛劇,酌加地龍、蜈蚣佐助。具體臨證時,還常據頭痛部位經絡分屬的差異,而靈活選用相應的引經藥以提高療效。如太陽頭痛,痛在後腦及頸項,選用羌活、防風;陽明頭痛,痛在前額,選用葛根、白芷;少陽頭痛,痛在頭角颞部,用柴胡、川芎;厥陰頭痛,痛在頭頂部,選用吳茱萸、藁本等;太陰頭痛選蒼術,少陰頭痛加細辛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