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時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人是以幹支來計時的。具體點說,将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地支配一個月,一共是十二地支配十二個月。同時将一天分為十二時辰,也分别與每個地支相對應。和我們現在計時的時間對比,其分别對應的是:
子時,23:00到01:00,又稱夜半。子為鼠,陽氣初生而好動。
醜時,1:00到3:00,又稱雞鳴。公雞會發出第一次啼叫。
寅時,3:00到05:00,又稱平旦。寅為虎,相傳老虎在這個時候最活躍。
卯時,5:00到7:00,又稱日出。這個時候太陽出地平線,在東邊照耀大地。
辰時,7:00到9:00,又稱食時。這個不難理解。
巳時,9:00到11:00,又稱隅中。傳言蛇會在此時爬出洞曬太陽。
午時,11:00到13:00,又稱日中。太陽升到了中空,是一天中日曬最強烈的時候。
未時,13:00到15:00,又稱日昳(dié,)。昳的意思就是日過午偏斜。
申時,15:00到17:00,又稱晡時。《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日至于悲谷,是謂晡時。古人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申為猴,傳言猴子會在這個時間啼叫。
酉時,17:00到19:00,又叫日入。日入就是指日落西山,和日出相對。酉為雞,此時家中的雞開始進籠歸巢。
戌時,19:00到21:00,又稱黃昏。戌為狗,家家閉門後,狗承擔了看家護院的任務,成了“主角”。
亥時,21:00到23:00,又稱人定。定就是不動,人們該休息了。
再說說傳統文化的五更的觀念。
五更,古時有念五jīng的,現在仍有地方念五jīng。我國古代,夜晚分為五個時段,叫五夜或五更。一 更 19—21,對應戌時;二 更 21—23 ,對應亥時;三 更 23—1 ,對應子時;四 更 1—3 ,對應醜時;五 更 3—5,對應寅時。
而我們常常說的三更半夜,就是晚上12點整。
古人打更,是一更19點,二更21點,以此類推。早五點是不打更的,沒有“六更”之說,因為古人崇尚勤奮,鄙視懶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五點就要起床,準備一天的勞作。皇帝和大臣都要在這個時候上“早朝”辰時是幾點到幾點,無須提醒。所以老百姓也是這樣學的。
最後講一點傳統文化裡關于養生的知識。古人對子午二時最為重視,因該二時辰是陰陽交彙轉換之時。簡單說來辰時是幾點到幾點,就是要求在每天的子時、午時按時入睡,其主要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
如子時這個時間段,“子”為“鼠”,這時陽氣雖小如老鼠,但異常活躍。因此,最簡單快捷的養生方式,就是保證夜裡23點到1點之間的睡眠,通過睡眠保養生機。午時正是陽滿陰生之時,所以古人提倡午時要小憩,半個小時即可。
基于我們現在的生活節奏,中午隻要抽出幾分鐘或十來分鐘,坐着靜靜的養一會神,對身體是有好處的,而這個對大多數人應該不難辦到。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