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壺也叫“射壺”,是古代士大夫在宴飲時所做的一種投擲遊戲,是一種從容安詳、講究禮節的活動,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漢民族傳統禮儀和宴飲遊戲,在戰國時相當流行。投壺是用手将箭投進酒壺,用以代替古代的射箭禮儀。投壺遊戲它就像是我們現代人在酒桌上要玩的一些如紙牌一樣的娛樂遊戲,都知道中國人好飲酒,在古人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之時,投壺正好可以為宴飲氣氛助一把力。
投壺作為我國古代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可以登大雅之堂,又能在平常人家玩的傳統遊戲。投壺遊戲由商周時期的禮射演化而成,它有很嚴格的禮法限制,還需要有基本的一些器具,如壺、矢、酒、音樂等。投壺遊戲作為一種正規的比賽,具有一定的過程與規則。
投壺的起源
漢代著名文學家鄭玄在他所著的《禮記·投壺》中這樣說:“投壺是從商周時期射禮演化而來的。”也正是因為投壺遊戲是從射禮中演變而來,所以早期的投壺依然帶有炫耀武力的色彩。
後來春秋時期的射禮也就是宴會上射箭的禮節,它源于我國傳統六藝之一的射藝,而射禮也屬于射藝的一種。射禮也叫“禮射”,它很強調禮儀的重要性,是一種帶有較強的禮儀文化性質的射箭活動。禮射之禮也就是射的禮儀。顧名思義,射禮是一種以射箭為重點的禮儀,它融合了比賽、禮樂和宴飲等内容,專門用于選拔、競技、宴賓和緻禮等場合。
射禮在傳統五禮中屬于軍禮的範疇,不過在周代叫作“嘉禮”。對于周代人們來說,刀兵之事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所以商周及春秋時期的人們都希望通過射箭來表示禮儀。《禮記·射義》中也說:通過射禮,可以看一個人的德行。射箭中的,是因為人志潔行廉,守持中正,謙而不踞。在射禮中内外兼修,是符合儒家思想的。
由于射箭需要一個較大的場地,需要較多的器具,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射箭顯得不是很方便,于是有人就采用了以手投箭入壺,用壺代替箭靶的遊戲方式,它們可以在室内、堂上和庭院裡進行。就這樣,投壺遊戲就這樣産生了。
投壺的禮儀
從投壺的有關規則上看,它其實是一種近距離的投擲遊戲,最遠的距離不超過3米,近的隻有1.6米或者2.3米,根本起不到投擲武器,如标槍、匕首、戟那樣的效果。從這點來看,投壺與校場上真槍實箭的習武是毫無關系的。所以,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投壺是從宴射演化而來的一種禮儀活動。
據《周禮·春官·樂師》記載:“宴射就是參與者在宴席上進行射箭的一種禮儀活動。”其實,宴射是諸侯招待國賓時,他們一起在宴會場所舉行射箭比賽,并借此機會觀察雙方對軍事訓練是否重視的一個活動。由于宴射活動耀武揚威的色彩過于明顯,與賓主宴會的氛圍不太協調,所以就改為了投壺。既可以娛樂,又代表禮儀,而且對環境要求相對簡單,因此投壺禮一出現,它就大受歡迎。
北宋時期大儒司馬光在《投壺新格·序》中,闡釋了投壺要領與治心修身的關系。他這樣說:投壺活動,不能超過,也不能達不到,所以符合中庸的思想。還不能射偏,這又符合儒家“正”的思想。在進行投壺活動的時候,人們平心靜氣,非常謹慎小心,又合乎禮儀,保持一種中正的姿态。練習投壺,難道說不符合治心之道嗎?
投壺的規則
春秋時期的投壺遊戲是諸侯和士大夫們在宴飲間的一種娛樂活動,它需要有基本的一些器具,如壺、矢、酒、音樂等。投壺遊戲作為一種正規的比賽,具有一定的過程和規則。
而我國最古老的典籍之一《禮記》中就詳細地記載了古時的投壺活動。《禮記》記載,投壺是一種古代禮儀,是春秋時期主人待賓娛賓的一種方式,一般是主人捧着一束箭,恭候在一旁,然後請賓客依次持箭投壺。春秋時期的投壺口廣腹大、頸細長。在壺中裝滿小豆,這可以使投入的箭杆不會躍出。箭矢的長度以扶為單位,一扶約相當于4寸。箭矢分5扶、7扶和9扶。一般投壺時,環境光線越暗距離越遠,那麼所用箭矢也就越長。
春秋時期的投壺遊戲的要求很多,首先,它要求參加投壺的賓主,包括侍從都要受到禮法的約束。他們不能懈怠、不可傲慢、不準談論其他事,否則,就要受到懲罰。
這種對投壺恭敬謹慎的态度,正是我國春秋時期聖人孔子所倡導的恭近于禮的思想。其次,投壺遊戲的禮節也很繁瑣。在投壺之前,主客之間要請讓3次才能進行。開始投壺時,主人恭詞相請,一般都會說家中備有“枉矢哨壺”,要用來娛樂貴賓。“枉矢哨壺”當然是一種謙稱了,其主要是指粗鄙簡陋的壺和箭。而事實上,主人備辦的壺和箭都是至精至美的。
客人在投壺時,專門有管計數算籌的人面東而立。如果主人投中一次,計數的人就從裝着記數竹簽的器皿裡抽出一支丢在南面。而如果客人投中一次,計數的人就把竹簽丢在北面。
最後由記數的人根據雙方在南、北地面上得竹簽的多少來計算勝負。兩簽叫一純,一簽叫一奇。如果主人投中10支,報數時稱為“五純”。如果客人共中9支簽,報數時稱為“九奇”。結果,常常是主人勝客人一籌。如果雙方得簽數相等,叫作“均”,報數時稱為“左右均”。這也正符合孔子對禮節形式的重視。
投壺正式形成之後,人們又開始說“雅歌投壺”這個詞,可見春秋時期,人們在玩投壺遊戲時,一定是要伴奏的。《禮記》中記載,當時伴奏的是《狸首》,這隻是一種音樂節奏,不含歌詞。
投壺的發展
經曆各朝代為了玩得更好,投壺遊戲的難度也在不斷地增加,投壺花樣倍增,盲投、反投等别出心裁的投壺方式是投壺更具有娛樂性。
魏晉時期,投壺的改進是:壺兩側加了雙耳,投壺之花樣劇增,有“依耳”、“貫耳”、“倒耳”、“連中”、“全壺”等等。在士大夫與文人之間,頗為盛行。為魏晉時期之“雅集”活動,平添許多詩文内容。《新唐書·高麗傳》記載:“高麗之君居平壤城,俗喜弈、投壺、蹴鞠。”可見,唐代中國之“三大國技”:圍棋、投壺、足球已經傳到朝鮮,且頗得其舉國歡喜。對唐代投壺遊戲之描述,杜甫在《能畫》一詩中:“能畫毛延壽,投壺郭舍人。”杜甫以漢武帝賞識的投壺藝人郭舍人,作比唐玄宗寵幸的技藝伶人。
唐朝,投壺開始成為了一項舉國皆喜的國民運動。
宋代的不如漢唐般興盛,卻也于文人之間流行着。歐陽修寫楊大年作文“投壺而不妨構思。”陸遊亦有詩句為:“投壺聲斷彈棋罷,閑展道書看”。宋代投壺遊戲,漸漸衰弱,僅于少數士大夫文人間流行,文人雅士間不多見了。
明清時期在宮中尚有流傳,明代投壺又有新的發展,投擲技法百有四十,這在《投壺奏矢》一書中有載。出現“仙人指劍”的背投,以及明代高手蘇樂壺的招牌動作“三箭齊發分中三孔”,但都是隻作觀賞,并不能入宮廷貴族宴樂活動的主流。
到了清朝末年,投壺運動雖然在宮中也還有流傳,但總體已經步入衰落,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而民國時期的尊孔複禮期間的那次昙花一現,社會巨變,也成為了投壺在曆史大舞台上的最後一次亮相,投壺至此沒落。
由此,投壺這項運動曆經2000多年的浮沉,起于禮儀,盛于娛樂,最終又衰于禮儀。雖然幾經波折,卻也不妨礙它本身的雅趣。投壺遊戲随着時代的推移,商周的禮樂制度通過漢代投壺遊戲的改進和發展,被漢代時期人們完整地繼承下來了。
■ 文字來源夏偉紅禮儀培訓工作室及文獻
■ 圖片來源于網絡
對于傳統禮儀文化的研究和認知,
我想是一種态度,
也是一種信仰。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