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數字和與最大最小問題
【數字求和】
例1 100個連續自然數的和是8450,取其中第1個,第3個,第5個,………,第99個(所有第奇數個),再把這50個數相加,和是______。
(上海市第五屆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第50、51兩個數的平均數是8450÷ 100= 84. 5,所以,第50個數是84。則100個連續自然數是:
35,36,37,………,133,134。
上面的一列數分别取第1、3、5、……、99個數得:
35,37,39,……131,133。
則這50個數的和是:
例2 把1至100的一百個自然數全部寫出來,所用到的所有數碼的和是_____。
(上海市第五屆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可把1至100這一百個自然數分組,得
(1、2、3、……、9),(10、11、12、……、19),(20、21、22、……29),……,(90、91、92、……99),(100)。
容易發現前面10組中,每組的個位數字之和為45。而第一組十位上是0,第二組十位上是1,第三組十位上是2,……第十組十位上是9,所以全體十位上的數字和是(l+2+3+……+9)×10=450。故所有數碼的和是45×10+450+l=901。
續若幹個數字之和是1992,那麼a=____。
(北京市第八屆“迎春杯”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又,1992÷27=73餘21,而21=8+5+7+1,所以a=6。
例4 有四個數,每次選取其中三個數,算出它們的平均數,再加上另外一個數,用這種方法計算了四次,分别得到四個數:86,92,100,106。那麼,原來四個數的平均數是
(1993年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決賽試題)
講析:每次所選的三個數,計算其平均數,實際上就是計算這三個數中
原來四個數的平均數為(86+92+100+106)÷2=192。
【最大數與最小數】
例1 三個不同的最簡真分數的分子都是質數,分母都是小于20的合數,要使這三個分數的和盡可能大,這三個分數是
(全國第四屆《從小愛數學》邀請賽試題)。
講析: 20以内的質數有: 2、 3、 5、 7、 11、 13、 17、 19
要使三個分數盡量大,必須使每個分子盡量大而分母盡量小。且三個真
例2 将1、2、3、4、5、6、7、8這八個數分成三組,分别計算各組數的和。已知這三個和互不相等,且最大的和是最小和的2倍。問:最小的和是多少?
(全國第三屆“華杯賽”決賽口試試題)
講析;因為1+2+3+……+8=36,又知三組數的和各不相同,而且最大的
例3 把20以内的質數分别填入□中(每個質數隻用一次):
使A是整數。A最大是多少?
(第五屆《從小愛數學》邀請賽試題)
講析:要使A最大,必須使分母盡量小,而分子盡量大。
分母分别取2、3、5時,A都不能為整數。當分母取7時,
例4 一組互不相同的自然數,其中最小的數是1,最大的數是25。除1之外、這組數中的任一個數或者等于這組數中某一個數的2倍,或者等于這組數中某兩個數之和。問:這組數之和的最大值是多少?當這組數之和有最小值時,這組數都有哪些數?并說明和是最小值的理由。
(全國第四屆“華杯賽”決賽第一試試題)
析:觀察自然數1、2、3、4、5、……、25這25個數,發現它們除1之外,每個數都能用其中某一個數的2倍,或者某兩個數之和表示。因此,這組數之和的最大值是1+2+3+……+25=325。
下面考慮數組中各數之和的最小值。
1和25是必取的,25不能表示成一個數的2倍,而表示成兩個數之和的形式,共有12種。我們取兩個加數中含有盡可能大的公約數的一組數(20+5)或者(10+15)。當取1、5、20、25時,還需取2、3、10三個;當取1、10、15、25時,還需取2、3、5。經比較這兩組數,可知當取1、2、3、4、5、10、15、25時,和最小是61。
22、數字串問題
【找規律填數】
例1 找規律填數
(杭州市上城區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1992年武漢市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數列填數問題,關鍵是要找出規律;即找出數與數之間有什麼聯系。
第(1)小題各數的排列規律是:第1、3、5、……(奇數)個數分别
别是4和2。
第(2)小題粗看起來,各數之間好像沒有什麼聯系。于是,運用分數
得到了
例2 右表中每豎行的三個數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的。按照這個規律在空格中填上合适的數。
(1994年天津市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根據題意,可找出每豎行的三個數之間的關系。不難發現每豎行中的第三個數,是由前兩數相乘再加上1得來的。所以空格中應填33。
【數列的有關問題】
數是幾分之幾?
(第一屆《從小愛數學》邀請賽試題)
講析:經觀察發現,分母是1、2、3、4、5……的分數個數,分别是1、3、5、7、9……。所以,分母分别為1、2、3……9的分數共
例2 有一串數:1,1993,1992,1,1991,1990,1,1989,1988,…這個數列的第1993個數是______
(首屆《現代小學數學》邀請賽試題)
講析:把這串數按每三個數分為一組,則每組第一個數都是1,第二、三個數是從1993開始,依次減1排列。
而1993÷3=664餘1,可知第1993個數是1。
例3 已知小數0.12345678910111213……9899的小數點後面的數字,是由自然數1—99依次排列而成的。則小數點後面第88位上的數字是______。
(1988年上海市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将原小數的小數部分分成A、B兩組:
A中有9個數字,B中有180個數字,從10到49共有80個數字。所以,第88位上是4。
例4 觀察右面的數表(橫排為行,豎排為列);
幾行,自左向右的第幾列。(全國第三屆“華杯賽”決賽試題)
講析:第一行每個分數的分子與分母之和為2,第二行每個分數的分子與分母之和為3,第三行每個分數的分子與分母之和為4,……即每行各數的分子與分母之和等于行數加1。
例5 如圖5.4,除了每行兩端的數之外,其餘每個數都是與它相連的上一行的兩個數的平均數,那麼第100行各數之和是_______。
(廣州市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可試探着計算每行中各數之和。第一、二、三、四行每行的各數之和分别是6、8、10、12,從而得出,每行的數字之和,是行數的2倍加4。故第100行各數之和為100×2+4=204.
例6 伸出你的左手,從大拇指開始,如圖5.5所示的那樣數數:l、2、3……。問:數到1991時,會落在哪個手指上?
(全國第三屆“華杯賽”決賽口試試題)
講析:除1之外,從2開始每8個數為一組,每組第一個數都是從食指開始到拇指結束。∵(1991—1)÷8=248餘6,∴剩下最後6個數又從食指開始數,會到中指結束。
例7 如圖5.6,自然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成螺旋形。在“2”處拐第一個彎,在“3”處拐第二個彎……問拐第二十個彎處是哪個數?
(全國第一屆“華杯賽”決賽口試試題)
講析:寫出拐彎處的數,然後按每兩個數分為一組:(2,3),(5,7),(10,13),(17,21),(26,31),……。将會發現,每組數中依次相差1、2、3、4、5、……。每組的第二個數與後一組的第二個數依次相差2、3、4、5、……。從而可推出,拐第二十個彎處的數是111。
例8 自然數按圖5.7順次 排列。數字3排在第二行第一列。問:1993排在第幾行第幾列?
(全國第四屆“華杯賽”複賽試題)
講析:觀察每斜行數的排列規律,每斜行數的個數及方向。
每一斜行數的個數分别是1、2、3、4、5、……,奇數斜行中的數由下向上排列,偶數斜行中的數由上向下排列。
斜行,該斜行的數是由下向上排列的,且第63行第1列是1954。
由于從1954開始,每增加1時,行數就減少1,而列數就增加1。所以1993的列數、行數分别是:
1993—1954+1=40(列),63-(1993—1954)=24(行)
23、數陣圖
【方陣】
例1 将自然數1至9,分别填在圖5.17的方格中,使得每行、每列以及兩條對角線上的三個數之和都相等。
(長沙地區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中間一格所填的數,在計算時共算了4次,所以可先填中間一格的數。
(l+2+3+……+9)÷3=15,則符合要求的每三數之和為15。顯然,中間一數填“5”。
再将其它數字順次填入,然後作對角線交換,再通過旋轉(如圖5.18),便得解答如下。
例2 從1至13這十三個數中挑出十二個數,填到圖5.19的小方格中,使每一橫行四個數之和相等,使每一豎列三個數之和又相等。
(“新苗杯”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據題意,所選的十二個數之和必須既能被 3整除,又能被 4整除,(三行四列)。所以,能被12整除。十三個數之和為91,91除以12,商7餘7,因此,應去掉7。每列為(91—7)÷4=21
而1至13中,除7之外,共有六個奇數,它們的分布如圖5.20所示。
三個奇數和為21的有兩種:21=1+9+11=3+5+13。經檢驗,三個奇數為3、5、13的不合要求,故不難得出答案,如圖5.21所示。
例3 十個連續自然數中,9是第三大的數,把這十個數填到圖5.22的十個方格中,每格填一個,要求圖中三個2×2的正方形中四數之和相等。那麼,這個和數的最小值是______。
(1992年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初賽試題)
講析:不難得出十個數為:2、3、4、5、6、7、8、9、10、11。它們的和是65。在三個2×2的正方形中,中間兩個小正方形分别重複了兩次。
設中間兩個小正方形分别填上a和b,則(65+a+b)之和必須是 3的倍數。所以,(a+b)之和至少是7。
故,和數的最小值是24。
【其他數陣】
例1 如圖5.23,橫、豎各12個方格,每個方格都有一個數。
已知橫行上任意三個相鄰數之和為20,豎列上任意三個相鄰數之和為21。圖中已填入3、5、8和“×”四個數,那麼“×”代表的數是______。
(1994年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初賽試題)
講析:可先看豎格。因為每相鄰三格數字和為21,所以每隔兩格必出現重複數字。從而容易推出,豎格各數從上而下是:3、10、8、3、10、8、3、10、8、3、10、8。
同理可推導出橫格各數,其中“×”=5。
例2 如圖5.24,有五個圓,它們相交後相互分成九個區域,現在兩個區域裡已經分别填上數字10、6,請在另外七個區域裡分别填進2、3、4、5、6、7、9七個數字,使每個圓内的數之和都是15。
(上海市第五屆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可把圖中要填的數,分别用a、b、c、d、e、f、g代替。(如圖5.25)
顯然a=5,g=9。
則有:b+c=10,e+f=6,c+d+e=15。經适當試驗,可得b=3,c=7,d=6,e=2,f=4。
例3 如圖5.26,将六個圓圈中分别填上六個質數,它們的和是20,而且每個小三角形三個頂點上的數之和相等。那麼,這六個質數的積是______。
(全國第一屆“華杯賽”決賽試題)
講析:最上面的小三角形與中間的小三角形,都有兩個共同的頂點,且每個小三角形頂點上三數之和相等。所以,最上邊圓圈内數字與最下面中間圓圈内數字相等。
同樣,左下角與右邊中間的數相等,右下角與左邊中間數相等。
20÷2=10,10=2+3+5。
所以,六個質數積為2×2×3×3×5×5=900。
例4 在圖5.27的七個○中各填上一個數,要求每條直線上的三個數中,中間一個數是兩邊兩個數的平均數。現已填好兩個數,那麼X=_______。
(1992年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決賽試題)
講析:如圖5.28,可将圓圈内所填各數分别用a、b、c、d代替。
則d=15。
由15+c+a=17+c+b,得:a比b多2。
所以,b=13+2=15。進而容易算出,x=19。
例5 圖5.29中8個頂點處标注的數字:
a、b、c、d、e、f、g、h,其中的每一個數都等于相鄰三個頂點
(全國第三屆“華杯賽”複賽試題)
講析:将外層的四個數,分别用含其它字母的式子表示,得
即(a+b+c+d)-(e+f+g+h)=0
24、數的組成
【數字組數】
例1 用1、2、3、4、5、6、7、8、9這九個數字組成質數,如果每個數字都要用到,并且隻能用一次,那麼這九個數字最多能組成______個質數。
(1990年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決賽試題)
講析:自然數1至9這九個數字中,2、3、5、7本身就是質數。于是隻剩下1、4、6、8、9五個數字,它們可組成一個兩位質數和一個三位質數:41和689。所以,最多能組成六個質數。
例2 用0、1、2、……9這十個數字組成五個兩位數,每個數字隻用一次,要求它們的和是一個奇數,并且盡可能的大。那麼,這五個兩位數的和是______。
(1991年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決賽試題)
講析:組成的五個兩位數,要求和盡可能大,則必須使每個數盡可能大。所以它們的十位上分别 是9、8、7、6、5,個位上分别是0、1、2、3、4。但要求五個兩位數和為奇數,而1+2+3+4=10為偶數,所以應将4與5交換,使和為:
(9+8+7+6+4)×10+(1+2+3+5)=351。
351即本題答案。
例3 一個三位數,如果它的每一個數字都不超過另一個三位數對應數位上的數字,那麼就稱它被另一個三位數“吃掉”。例如,241被342吃掉,123被123吃掉(任何數都可以被與它相同的數吃掉),但240和223互不被吃掉。現請你設計出6個三位數,它們當中任何一個數不被其它5個數吃掉,并且它們的百位上數字隻允許取1、2;十位上數字隻允許取1、2、3;個位上數字隻允許取1、2、3、4。
這6個三位數是_______。
(第五屆《從小愛數學》邀請賽試題)
講析:六個三位數中,任取兩個數a和b,則同數位上的數字中,a中至少有一個數字大于b,而b中至少有一個數字大于a。
當百位上為1時,十位上可從1開始依次增加1,而個位上從4開始依次減少1。即:114,123,132。當百位上為2時,十位上從1開始依次增加1而個位上隻能從3開始依次減少1。即:213,222,231。經檢驗,這六個數符合要求。
例4 将1、1、2、2、3、3、4、4這八個數字排成一個八位數,使得兩個1之間有一個數字;兩個2之間有兩個數字;兩個3之間有三個數字;兩個4之間有四個數字。那麼這樣的八位數中的一個是______。
(1991年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初賽試題)
講析:兩個4之間有四個數字,則在兩個4之間必有一個數字重複,而又要求兩個1之間有一個數,于是可推知,這個重複數字必定是1,即412134或421314。然後可添上另一個2和3。
經調試,得23421314,此數即為所答。
【條件數字問題】
例1 某商品的編号是一個三位數,現有五個三位數:874,765,123,364,925。其中每一個數與商品編号,恰好在同一位上有一個相同的數字,那麼這個三位數是_______
(1993年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決賽試題)
講析:将五個數按百位、十位、個位上的數字分組比較,可發現:百位上五個數字都不同;十位上有兩個2和兩個6;個位上有兩個4和兩個5。故所求的數的個位數字一定是4或5,百位上一定是2或6。經觀察比較,可知724符合要求。
例2 給一本書編頁碼,共用了1500個數字,其中數字“3”共用了_______個
(首屆《現代小學數學)》邀請賽試題)
講析:可先求出1500個數字可編多少頁。
從第一頁到第9頁,共用去9個數字;從第10頁到第99頁,共用去2×90=180(個)數字;餘下的數字可編(1500-189)÷3=437(頁)
所以,這本書共有536頁。
l至99頁,共用20個“3”,從100至199頁共用20個“3”,從200至299頁共用20個“3”,從300至399頁共用去120個“3”,從400至499頁共用去20個“3”,從500到536頁共用去11個“3”。所以,共用去211個數字3。
例3 在三位數中,數字和是5的倍數的數共有_______個。
(全國第四屆“華杯賽”決賽口試試題)
講析:可把三位數100至999共900個數,從100起,每10個數分為一組,得
(100,101、……109),(110、111、……119),……(990、991、……、999)
共分成了90組,而每組中有且隻有兩個數的數字和是5的倍數,所以一共有2×90=180(個)。
例4 有四個數,取其中的每兩個數相加,可以得到六個和。這六個和中最小的四個數是83、87、92、94,原因數中最小的是______。
(上海市第五屆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設原四個數從小到大為a、b、c、d,則有a+b=83,a+c=87,所以c比b大4。而對于和為92和94時,或者是b+c=92,或者是b+c=94。
當b+c=92時,因c比b大4,可得b=45,進而可求得a=38。
當b+c=94時,因c比b大4,可得b=44,進而可求得a=39。
所以,原四數中最小的數是38或39。
abcd=______
(廣州市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原四位數增加8倍後得新的四位數,也就是原四位數乘以9,得新四位數(如圖5.29)。從而可知,a一定為1,否則積不能得四位數。則
例6 有兩個兩位數,它們的個位數字相同,十位數字之和是11。這兩個數的積的十位數字肯定不會是哪兩個數字?
(1990年《小學生報》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由題意可知,兩個數的十位上為(2,9),(3,8),(4,7),(5,6),而個上則可以是0至9的任意一個數字。如果分别去求這兩個數的積,那是很麻煩的。
設這兩個數的個位數字是c,十位數字分别為a、b,則a+b=11,兩數分别為(10a+c),(10b+c)。
字。
能是6、8。
例7 期的記法是用6個數字,前兩個數字表示年份,中間兩個數字表示月份,後兩個數字表示日(如1976年4月5日記為760405)。
第二屆小學“祖杯賽”的競賽日期記為921129。這個數恰好左右對稱。因此這樣的日期是“吉祥日”。問:從87年9月1日到93年6月30日,共有_______個吉祥日。(第二屆“祖沖之杯”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一個六位數從中間分開,要求左右對稱,則在表示月份的兩個數中,隻有11月份。而且“年份”的個位數字隻能是0、1、2。
所以是共有3個吉祥日:901109、911119、921129。
25、數的整除性規律
【能被2或5整除的數的特征】(見小學數學課本,此處略)
【能被3或9整除的數的特征】一個數,當且僅當它的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能被3和9整除時,這個數便能被3或9整除。
例如,1248621各位上的數字之和是
1+2+4+8+6+2+1=24
3|24,則3|1248621。
又如,372681各位上的數字之和是
3+7+2+6+8+1=27
9|27,則9|372681。
【能被4或25整除的數的特征】一個數,當且僅當它的末兩位數能被4或25整除時,這個數便能被4或25整除。
例如,173824的末兩位數為24,4|24,則4|173824。
43586775的末兩位數為75,25|75,則25|
43586775。
【能被8或125整除的數的特征】一個數,當且僅當它的末三位數字為0,或者末三位數能被8或125整除時,這個數便能被8或125整除。
例如,32178000的末三位數字為0,則這個數能被8整除,也能夠被125整除。
3569824的末三位數為824,8|824,則8|3569824。
214813750的末三位數為750,125|750,則125|214813750。
【能被7、11、13整除的數的特征】一個數,當且僅當它的末三位數字所表示的數,與末三位以前的數字所表示的數的差(大減小的差)能被7、11、13整除時,這個數就能被7、11、13整除。
例如,75523的末三位數為523,末三位以前的數字所表示的數是75,523-75=448,448÷7=64,即
7|448,則7|75523。
又如,1095874的末三位數為874,末三位以前的數字所表示的數是1095,1095-874=221,221÷13=17,即
13|221,則13|1095874。
再如,868967的末三位數為967,末三位以前的數字所表示的數是868,967-868=99,99÷11=9,即
11|99,則11|868967。
此外,能被11整除的數的特征,還可以這樣叙述:
一個數,當且僅當它的奇數位上數字之和,與偶數位上數字之和的差(大減小)能被11整除時,則這個數便能被11整除。
例如,4239235的奇數位上的數字之和為
4+3+2+5=14,
偶數位上數字之和為2+9+3=14,
二者之差為14-14=0,0÷11=0,
即11|0,則11|4239235。
26、數的公理、定理或性質
【小數性質】小數的性質有以下兩條:
(1)在小數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幾個零,小數的大小不變。
(2)把小數點向右移動n位,小數就擴大10n倍;把小數點向左移動n位,小數就縮小10n倍。
【分數基本性質】一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都除以同一不為零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即
【去九數的性質】用9去除一個數,求出商後餘下的數,叫做這個數的“去九數”,或者叫做“9餘數”。求一個數的“去九數”,一般不必去除,隻要把該數的各位數字加起來,再減去9的倍數,就得到該數的“去九數”。(求法見本書第一部分“(四)法則、方法”“2.運算法則或方法”中的“棄九驗算法”詞條。)去九數有兩條重要的性質:
(1)幾個加數的和的去九數,等于各個加數的去九數的和的去九數。
(2)幾個因數的積的去九數,等于各個因數的去九數的積的去九數。
這兩條重要性質,是用“棄九驗算法”驗算加、減、乘、除法的依據。
【自然數平方的性質】
(1)奇數平方的性質。任何一個奇數的平方被8除餘1。
為什麼有這一性質呢?這是因為奇數都可以表示為2k+1的形式,k為整數。而
(2k+1)2=4k2+4k+1
=4k(k+1)+1
k與k+1又是連續整數,其中必有一個是偶數,故4k(k+1)是8的倍數,能被8整除,所以“4k(k+1)+1”,即(2k+1)2能被8除餘1,也就是任何一個奇數的平方被8除餘1。
例如,272=729
729÷8=91……1
(2)偶數平方的性質。任何一個偶數的平方,都是4的倍數。
這是因為偶數可以用2k(k為整數)表示,而(2k)2=4k2
顯然,4k2是4的倍數,即偶數的平方為4的倍數。
例如,2162=46656
46656÷4=11664
即 4|46656
【整數運算奇偶性】整數運算的奇偶性有以下四條:
(1)兩個偶數的和或差是偶數;兩個奇數的和或差也是偶數。
(2)一個奇數與一個偶數的和或差是奇數。
(3)兩個奇數之積為奇數;兩個偶數之積為偶數。
(4)一個奇數與一個偶數之積為偶數。
由第(4)條性質,還可以推廣到:
若幹個整數相乘,隻要其中有一個整數是偶數,那麼它們的積就是個偶數。
【偶數運算性質】偶數運算性質有:
(1)若幹個偶數的和或者差是偶數。
(2)若幹個偶數的積是偶數。
例如,四個偶數38、126、672和1174的和,是偶數2010;用偶數相減的算式3756-128-294-1350的差,也是偶數1984。
【奇數運算性質】奇數運算性質有:
(1)奇數個奇數的和(差)是奇數;偶數個奇數的和(差)是偶數。
(2)若幹個奇數的積是奇數。
27、數的大小概念
【比較分數大小】用常規方法比較分數大小,有時候速度很慢。采用下述辦法,往往可大大提高解題的速度。
(1)交叉相乘。把要比較大小的兩個分數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然後
2×5=10, 3×3=9, 3×8=24, 5×5=25,
之所以能這樣比較,是由于它們通分時,公分母是分母的乘積。這時,分數的大小就隻取決于分子的大小了。
(2)用“1”比較。當兩個分數都接近1,又不容易确定它們的大小
(4)化相同分子。把分子不同的分數化成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有時
序排列起來:
(5)兩分數相除。用兩個分數相除,看它們的商是大于1還是小于1,往往能快速地找出它們的大小關系。由于這樣做,省略了通分的過程,所以
顯然,将它們反過來相除,也是可以的:
【巧比兩數大小】若甲、乙兩數間的關系未直接給出,比較它們的大小,有一定難度。這時,可按下面的辦法去做:
(1)先看分子是1的情況。例如下題:
第一種方法是直觀比較。先畫線段圖(圖4.4):
由對線段圖的直觀比較可知,乙數大于甲數。
數。
可知
(2)再看分子不是1的情況。例如下題:
它同樣也可以用四種方法比較大小。比方
用直觀比較方法,可畫線段圖如下(圖4.5):
由圖可知,甲數大于乙數。
用統一分子的方法,也可比較它們的大小。因為
用圖表示就是圖4.6:
這就是說,把甲數分為9份,乙數分為8份,它們的6份相等。所以,它們每一份也相等。而甲數有9份,乙數隻有8份,故甲數大于乙數。
去,即可知道甲數大于乙數。
如果用轉化關系式比較。由題意可知
根據一個因數等于積除以另一個因數,可得
28、數的大小比較
【分數、小數大小比較】
(全國第二屆“華杯賽”決賽口試試題)
講析:這兩個分數如果按通分的方法比較大小,計算将非常複雜。于是可采用比較其倒數的辦法去解答。倒數大的數反而較小。
個數是______。
(1992年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決賽試題)
講析:将給出的六個數分别寫成小數,并且都寫出小數點後面前四位數,則把這六個數按從大到小排列是:
【算式值的大小比較】
例1 設A=9876543×3456789; B=9876544×3456788。
試比較A與B的大小。
(1990年《小學生數學報》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可将A、B兩式中的第一個因數和第二個因數分别進行比較。這時,隻要把兩式中某一部分變成相同的數,再比較不同的數的大小,這兩個算式的大小便能較容易地看出來了。于是可得
A =9876543×(3456788+1)
=9876543×3456788+9876543;
B =(9876543+1)×3456788
=9876543×3456788+3456788;
所以,A>B。
例2 在下面四個算式中,最大的得數是算式______。
(1992年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決賽試題)
講析:如果直接把四個算式的值計算出來,顯然是很麻煩的,我們不妨運用化簡繁分數的方法,比較每式中相同位置上的數的大小。
比較上面四個算式的結果,可得出最大的得數是算式(3)。
例3 圖5.1中有兩個紅色的正方形和兩個藍色正方形,它們的面積
問:紅色的兩個正方形面積大還是藍色的兩個正方形面積大?
(全國第四屆“華杯賽”決賽口試試題)
講析:
方形放入大正方形中去的辦法,來比較它們的大小(如圖5.2)。
所以,兩個藍色正方形的面積比兩個紅色正方形的面積大。
29、實踐與實際操作
【最短路線】
例1 一隻螞蟻要從A處出發,經粘合在一塊木闆上的正方體(如圖5.74)的表面爬到B處。
請你在圖上畫出最短的路線(看得見的畫實線,看不見的畫虛線),有幾條就畫幾條。
(1990年“新苗杯”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可将正方體的幾個面,按正視位置的前面—上面展開,前面—右面展開,左面—後面展開,左邊—上面展開,其展開圖都是由兩個正方形面組成的長方形(如圖5.75所示)。
根據兩點之間直線段最短的原理,故最短路線為每個長方形對角線,它們共有四條,如圖5.76所示。
例2 請你在圖5.77(3)、(4)、(5)上畫出三種與圖(2)不一樣的設計圖,使它們折起來後,都成為圖(1)所示的長方形盒子(粗線和各棱交于棱的中點)。
(第四屆《從小愛數學》邀請賽試題)講析:解題的關鍵,是要分清實線與虛線,然後思考它們是按什麼方式展開的。
不難想象,其答案如圖(3)、(4)、(5)所示。
【切分圖形】
例1 請将圖5.78分成面積相等,形狀相同,且每一塊中都含有“數學競賽”字樣的四塊圖形。
(“新苗杯”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從條件看,所分成的每一塊圖中,必須有四個小正方形,且隻有五種(如圖5.79)。
根據圖中漢字的具體位置,可發現圖5.79中圖(1)、圖(2)明顯不合,圖(3)、圖(4)也不能分成。于是隻剩下圖(5)。
進一步搜索,便可得到答案。答案如圖5.80所示。
例2 在一張正方形紙上畫兩個三角形,最多可以把這個正方形分成________塊,畫三個三角形,最多可以把這個正方形分成________塊;畫四個三角形,最多可以把這個正方形分成_________塊。
(1990年無錫市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可先找出規律。
在正方形紙上,畫一個三角形,依次畫三條邊時,增加了(1+1+1)塊,最多可把它分成4塊;畫二個三角形,依次畫三條邊時,增加了(3+3+3)塊,共13塊;畫三個三角形,依次畫三條邊時,增加了(5+5+5)塊,共28塊,如圖5.81所示。
由此推得,畫四個三角形,可增加(7+7+7)塊,最多,共49塊。
【拼合圖形】
例1 圖5.82是由圖5.83中的六塊圖形拼合而成的,其中圖①放在中間一列的某一格。請在圖5.82中找出這六個圖形,并畫出來。
(1993年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總決賽試題)
講析:可先确定圖①的位置。因為圖①在中間的一列的某一格,當圖①放在A、B、C處時,經試驗,與其它五圖不能拼成圖5.82。
當圖①放在D處時,這六幅圖可以拼成圖5.82。拼法如圖5.84所示。
例2 7塊正方體積木堆在桌上。
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看去,所看到的一面都隻有5個正方形,而且看到的圖案是一樣的。(如圖5.85)。那麼從上面看下去,看到的圖形可能是什麼
樣的?請在圖5.86中正确的圖形下面打
“√”,錯誤的圖形下面打“×”。(《從小愛數學》邀請賽第五屆試題)
講析:上面的七幅圖都是俯視圖。在看每幅圖是否正确時,關鍵是想象出将另兩塊積木,放在這五塊中哪兩塊的上面,然後分别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去看,得出的圖形是否與圖5.85相吻合。
經試驗,得出的答案如圖5.86所示,即按從左往右,從上至下的位置,依次為√、√、×、√、×、√、√。
例1 某車隊有4輛汽車,擔負A、B、C、D、E、F六個分廠的運輸任) N/ ?+ O# T- ~5 U5 ^+ s5 w
(圖5.97所标出的數是各分廠所需裝卸工人數)。若各分廠自派裝卸工,則共需33人。若讓一部分人跟車裝卸,在需要裝卸工人數較多的分廠再配備一個或幾個裝卸工,那麼如何安排才能既保證各分廠所需工人數,又使裝卸工人數最少?
(1990年《小學生報》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可從需要工人數最少的E分廠着手。假定每輛車上配備3人,則需在D、C、B、A、F五處分别派1、5、2、3、4人,共需27人。* Z3 d, m7 Q6 s. H/ [
若每車配備4人,則需在C、B、A、F四處分别派4、1、2、3人,共需26人。# u; t% t' S4 n) d, Y1 `* d
若每車配備5人,則需在C、A、F三處分别派3、1、2人,共需26人。
所以,上面的第二、三種方案均可,人數為26人。& WD4 p4 u. a) }4 k" E) w" e3 c
例2 少先隊員在植樹中,每人植樹2棵。如果一個人挖一個樹坑需要25分鐘,運樹苗一趟(最多可運4棵)需要20分鐘,提一桶水(可澆4棵樹)需要10分鐘,栽好一棵樹需要10分鐘,現在以兩個人為一個小組進行合作,那麼,完成植樹任務所需的最短時間是______分鐘。
(福州市鼓樓區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可将甲、乙兩人同時開始勞動的整個過程安排,用圖5.98來表示出來。5 g1 d; d) y1 x- ?- o, O6 J
由圖可知,完成任務所需的最短時間,是85分鐘。0 h2 Q* h0 `D4 A, g1 I$ A
例3 若幹箱同樣的貨物總重19.5噸,隻知每箱重量不超過353千克。今有載重量為1.5噸的汽車,至少需要______輛,才能保證把這些貨物一次全部運走。(箱子不能拆開)/ x- |$ m+ ~! p% p
(北京市第七屆“迎春杯”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關鍵是要理解“至少幾輛車,才能保證一次運走”的含義。也就是說,在最大浪費車位的情況下,最少要幾輛車。
∵這堆貨物箱數至少有:2 v% \- b' {6 B" s: A) e
19500÷353≈55.2≈56(箱);; l- \0 ^8 b: z8 V7 `
一輛汽車每次最多能裝的箱數:
1500÷353≈4.2≈4(箱)。
∴一次全部運走所有貨物,至少需要汽車56÷4=14(輛)。8 u' ~3 l+ bqZ4 o
例4 如圖5.99,一條公路(粗線)兩側有7個工廠(01、02、……、07),通過小路(細線)分别與公路相連于A、B、C、D、E、F點。現在要設置一個車站,使各工廠(沿小路和公路走)的距離總和越小越好。這個車站應設在一______點。
(1992年福州市小學數學競賽試題)7 E6 xu* ~. C" E* a/ ]6 x
講析:從各工廠到車站,總是先走小路,小路的總長不變,所以問題可轉化為:“在一條公路上的A、B、C、D、E、F處各有一個工廠,D處有兩個工廠。要在公路上設一個站,使各廠到車站的距離總和最小(如圖5.100)。; D& Q6 |9 Y; d# ?# m
顯然,車站應設在盡量靠七個廠的中間部位。
如果車站設在D處,則各廠到D總長是:6 K5 j7 X- P4 W; e
(DA+DF)+(DB+DE)+DC=AF+BE+DC;
如果車站設在C處,則各廠到C總長是
(CA+CF)+(BC+CE)+2·DC=AF+BE+2·DC。9 k\6 h1 z4 k! f2 Gk
比較上面兩個式子得:當車站設在D處時,七廠到車站的距離總和最小。8 S. E2 z0 ~2 `+ P0 o. P; _# @
【費用最少問題】
例1 在一條公路上每隔100千米有一個倉庫(如圖5.101),共有五個倉庫。一号倉庫存有10噸貨物,二号倉庫存有20噸貨物,五号倉庫存有40噸貨物,其餘兩個倉庫是空的。現在想把所有的貨物集中存放在一個倉庫裡,如果每噸貨物運輸1千米需要0.5元的運費,那麼最少要花多少運費才行?$ I/ }5 S% x8 H: a. ^% e- p8 B
(全國第一屆“華杯賽”複賽試題)
講析:這類問題思考時,要盡量使運這些貨物的噸千米數的和最小。處理的方法是:“小往大處靠”。/ K* m9 ?- G2 R6 E
因為第五個倉庫有40噸,比第一、二倉庫貨物的總和還多。所以,盡量把第五個倉庫的貨不動或者動得最近。
當存放站設在第四倉庫時,一、二、五倉庫貨物運輸的噸千米數為:
10×300+20×200+40×100=11000;
當存放站設在第五倉庫時,一、二倉庫貨物運輸的噸千米數為:
10×400+20×300=10000。
所以,存放點應設在第五号倉庫,運費最少。運費是0.5×10000=5000(元)。
例2 有十個村,坐落在從縣城出發的一條公路上(如圖(5.102,單位:千米),要安裝水管,從縣城送自來水到各村,可用粗細兩種水管,粗管足夠供應所有各村用水,細管隻能供一個村用水,粗管每千米要用8千元,細管每千米要用2千元。把粗管細管适當搭配,互相連接,可降低工程總費用。按最節省的辦法,費用應是多少?7 ?& Z5 D/ i4 i8 S6 ]
(全國第一屆“華杯賽”決賽第二試試題)$ Jy; M+ Q' I, ~* Y5 b1 {
講析:因為粗管每千米的費用是細管的4倍,所以應該在需要安裝四根或四根以上水管的地段,都應安裝粗管。因此,隻有到最後三個村安裝細管,費用才最省。
不難求出,最少費用為414000元。" S# k0 f`: Z4 X. n1 o- N% [
30、容斥原理問題
例1 在1至1000的自然數中,不能被5或7整除的數有______個。
(莫斯科市第四屆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能被5整除的數共有1000÷5=200(個);
能被7整除的數共有1000÷7=142(個)……6(個);
同時能被5和7整除的數共有1000÷35=28(個)……20(個)。
所以,能被5或7整除的數一共有(即重複了的共有):
200+142—28=314(個);
不能被5或7整除的數一共有
1000—314=686(個)。
例2 某個班的全體學生進行短跑、遊泳、籃球三個項目的測試,有4名學生在這三個項目上都沒有達到優秀,其餘每人至少有一個項目達到了優秀。這部分學生達到優秀的項目、人數如下表:
求這個班的學生人數。
(全國第三屆“華杯賽”複賽試題)
講析:如圖5.90,圖中三個圓圈分别表示短跑、遊泳和籃球達到優秀級的學生人數。
隻有籃球一項達到優秀的有
15—6—5+2=6(人);
隻有遊泳一項達到優秀的有
18—6—6+2=8(人);
隻有短跑一項達到優秀的有
17—6—5+2=8(人)。
獲得兩項或者三項優秀的有
6+6+5—2×2=13(人)。
另有4人一項都沒獲優秀。
所以,這個班學生人數是13+6+8+8+4=39(人)。
31、奇數偶數與奇偶性分析
【奇數和偶數】
例1 用l、2、3、4、5這五個數兩兩相乘,可以得到10個不同的乘積。問乘積中是偶數多還是奇數多?
(全國第二屆“華杯賽”決賽口試試題)
講析:如果兩個整數的積是奇數,那麼這兩個整數都必須是奇數。在這五個數中,隻有三個奇數,兩兩相乘可以得到3個不同的奇數積。而偶數積共有7個。所以,乘積中是偶數的多。
例2 有兩組數,甲組:1、3、5、7、9……、23;乙組:2、4、6、8、10、……24,從甲組任意選一個數與乙組任意選出一個數相加,能得到______個不同的和。
(《現代小學數學》邀請賽試題)
講析:甲組有12個奇數,乙組有12個偶數。甲組中任意一個數與乙組中任意一個數相加的和,必為奇數,其中最大是47,最小是3。
從3到47不同的奇數共有23個。
所以,能得到23個不同的和。
本題中,我們不能認為12個奇數與12個偶數任意搭配相加,會得到12×12=144(個)不同的和。因為其中有很多是相同的。
【奇偶性分析】
例1 某班同學參加學校的數學競賽。試題共50道。評分标準是:答對一道給3分,不答給1分,答錯倒扣1分。請你說明:該班同學得分總和一定是偶數。
(全國第三屆《從小愛數學》邀請賽試題)
講析:如果50道題都答對,共可得150分,是一個偶數。每答錯一道題,就要相差4分,不管答錯多少道題,4的倍數總是偶數。150減偶數,差仍然是一個偶數。
同理,每不答一道題,就相差2分,不管有多少道題不答,2的倍數總是偶數,偶數加偶數之和為偶數。
所以,全班每個同學的分數都是偶數。則全班同學的得分之和也一定是個偶數。
例2 5隻杯子杯口全都朝上。規定每次翻轉4隻杯子,經過若幹次後,能否使杯口全部朝下?
(美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通訊賽試題)
講析:一隻杯口朝上的杯子,要想使杯口朝下,必須翻轉奇數次。要想5隻杯口全都朝上的杯子,杯口全都朝下,則翻動的總次數也一定是奇數次才能辦得到。
現在每次隻翻轉4隻杯子,無論翻多少回,總次數一定是偶數。
所以,不能使杯口全部朝下。
例3 某班共有25個同學。坐成5行5列的方陣。我們想讓每個同學都坐到與他相鄰的座位上去。(指前、後、左、右),能否做得到?
(廣州市小學數學競賽預賽試題)
講析:如圖5.44,為了方便,我們将每一格用A或B表示,也就是與A相鄰的用B表示,與B相鄰的用A表示。
要想使每位同學都坐到相鄰座位上去,也就是說坐A座位的同學都要坐到B座位上去,而坐B座位上的同學都要坐到A座位上去。
但是,A座位共13個,而B座位共12個,所以,不管怎樣坐,要想坐A座位的同學都坐到B座位上去,是辦不到的。
例4 線段AB的兩個端點,一個标以紅色,一個标以藍色。在線段中間插入1991個分點,每個分點随意标上紅色或藍色。這樣分得1992條不重疊的小線段,如果把兩端點顔色不同的小線段叫做标準線段,那麼标準線段的條數是奇數還是偶數?
(1992年長沙市小學數學競賽預選賽試題)
講析:每插入一個點,無論其顔色怎樣,其非标準線段的條數增加0條或2條,所以插入1991個點後,非标準線段增加總數是一個偶數。又原非标準線段條數為1,是一個奇數,故最後得到的非标準線段必為奇數。
非标準線段條數+标準線段條數=1992條。
所以,标準線段的條數是奇數。
32、其他定理或性質
【算術基本定理】任意一個大于1的整數,都能表示成若幹個質數的乘積,如果不計質因數的順序,則這個分解式是唯一的。即任意一個大于1的整數
a=[p1×p2×p3×……×pn(p1≤p2≤p3≤……≤pn)其中p1、p2、p3、…、np都質數;并且若
a=q1×q2×q3×…qm(q1≤q2≤q3≤…≤qm)
其中q1、q2、q3、…、qm都是質數。那麼,m=n,qi=pi(i=1,2,3,…,n)
當這個整數是質數時是符合定理的特例。
上述定理,叫做“算術基本定理”。
【方程同解變形定理】方程的同解變形,有下列兩個基本定理:
定理一 方程兩邊同時加上(或同時減去)同一個數或整式,所得的方程與原方程同解。
根據這一同解定理,可把方程中某一項改變符号後,從方程的一邊移到另一邊。這種變形叫做移項。
例如,解方程3x=2x+5。
解 移項,得
3x-2x=5
合并同類項,得
x=5。
定理二 方程兩邊同時乘以(或除以)同一個不是零的數,所得的方程與原方程同解。
是同解的。
【一筆畫的性質】為掌握“一筆畫”的性質,先介紹“一筆畫”的有關概念。
圖──用若幹條線(不一定是直線段)把一些點連接起來的圖形,如圖1.7。這些點叫圖的頂點,如A、B、C、D;這些線叫圖的邊,如AB、AC、AD等。
點的次--每個點上所連接的線的條數,叫做這個點的“次”。如圖1.7中,A點有五條線與它相連,B點有三條線與它相連,則A點的次為5;B點有三條線與它相連,則B點的次為3。
奇點--點的次數為奇數,則這個點為“奇點”。如圖1.7中的A、B、C、D點,全部都是奇點。
偶點--點的次數為偶數,則這個點叫做“偶點”。
如圖1.8中的B點(4次)、D點(2次),都是偶點。一筆畫問題--在圖1.8中,能否從A點(或其他點)出發,不重複任一邊(點可随便經過若幹次)而一筆畫出全圖的問題,叫做“一筆畫問題”(也稱“七橋問題”,見本書第九部分“七橋問題”詞條)。
能一筆畫的圖形,具有下面兩條性質:
(1)若一個圖形中,奇點的個數不大于2,則這個圖形必能一筆畫成,否則就不能畫成。
例如圖1.7中,奇點有A、B、C、D四個,它無論從哪一點出發,都是不可能一筆畫成的。而圖1.8中,奇點隻有A、C兩個,它是可以一筆畫成的。其畫法可如圖1.9所示:從A點出發,經1到C,經2到D,經3到B,經4到A,又經5到B,再經6到A,然後經7到C,完成全圖。顯然,此圖的畫法并不止于這一種,這隻是多種畫法中的一種畫法。
(2)若一個圖中沒有奇點,那麼始點和終點必須重合;若一個圖中有兩個奇點,則這兩個奇點必是起點和終點。
例如圖1.10中,點A、B、C均為偶點,沒有奇點。若從A點出發,按圖外箭頭所指的方向,經①、②、③、④、⑤,便又回到了A點。這樣,A點便既是始點又是終點。而圖1.8中有A、C兩個奇點,按性質(1)中的畫法,可從A點出發,到C點結束,A是始點,C是終點。圖1.9(也可以從C點出發,到A點結束,C為始點,A為終點。)
平移變換
【平移線段】有些幾何問題,通過線段的上、下、左、右平移以後,能使問題很快地得到正确的解答。
例如,下面的兩個圖形(圖4.17和圖4.18)的周長是否相等?
單憑眼睛觀察,似乎圖4.18的周長比圖4.17的要長一些。但把有關線段平移以後,圖4.18就變成了圖4.19,其中的線段,有的上移,有的左移,有的右移,它可移成一個正方形。于是,不難發現兩圖周長是相等的。
【平移空白或陰影部分】有些求陰影部分或空白部分面積的幾何題,采用平移空白部分或平移陰影部分的辦法,往往能化難為易,很快使問題求得解答。例如,計算圖4.20中陰影部分的面積。
圓面積”,然後相加,得整個陰影部分的面積。這顯然是很費時費力的。但認真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圖4.20左半左上部的空白部分,與右半左上部的陰影部分大小一樣,隻需将右半左上部的陰影部分,平移到左半左上部的空白部分,所有的陰影部分便構成一個正方形了(如圖4.21)。所以,陰影部分的面積很快就可求得為5×5=25。
又如,一塊長30米,寬24米的草地,中間有兩條寬2米的走道,把草地分為四塊,求草地的面積(如圖4.22)。
這隻要把丙向甲平移靠攏,把丁向乙平移靠攏,題目也就很快能解答出來了。(具體解法略)
33、平面圖形的計算
【周長的計算】
例1有9個同樣大小的小長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如圖5.54)的面積是45厘米2,求這個大長方形的周長。
(第四屆《小學生數學報》邀請賽決賽試題)
講析:設每個小長方形的長是a厘米,寬是b厘米。于是有
a×b=45÷9=5;
又有:4a=5b。
可求得b=2,a=2.5。
所以大長方形的周長為6a+7b=29(厘米)。
例2 圖5.55中圖(1)和圖(2)是兩個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大長方形,在每個大長方形内放入四個如圖(3)所示的小長方形,斜線區域是空下來的地方,已知大長方形的長比寬多6厘米,問:圖(1),圖(2)中畫斜線的區域的周長哪個大?大多少?(全國第四屆“華杯賽”決賽試題)
講析:圖5.55(1)中畫斜線區域的周長恰好等于大長方形的周長,圖5.55(2)中畫斜線區域的周長明顯比大長方形周長小。二者相差2·AB。
從圖5.55(2)的豎直方向看,AB=a-CD
圖5.55(2)中大長方形的長是a+2b,寬是2b+CD,
所以,(a+2b)-(2b+CD)=a-CD=6(厘米)
故:圖5.55(1)中畫斜線區域的周長比圖5.55(2)中畫斜線區域的周長大,大12厘米。
【面積的計算】
例1如圖5.56,長方形ADEF的面積是16,三角形ADB的面積是3,三角形ACF的面積是4,那麼三角形ABC的面積是______。
(北京市第十屆“迎春杯”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連結AE(如圖5.57),則三角形AEC的面積是16÷2-4=4。因為△ACF與△AEC等高,且面積相等。所以,CF=CE。
同理,△ABE的面積是16÷2-3=5,則BD∶BE=3∶5。即BE=
從而,△ABC的面積是16-(3+4+2.5)=6.5。
例2 如圖5.58,在等邊三角形ABC中,AF=3FB,FH垂直于BC,已知陰影部分的面積為1平方厘米,這個等邊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1992年武漢市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如圖5.59,連接△ABC各邊中點,則△ABC被分成了大小相等的四個小三角形。
在△DBG中,再連接各邊中點,得出将△DBG又分成了四個很小的三角形。
經觀察,容易得出△ABC的面積為(1×2)×4×4=32(平方厘米)。
例3 三條邊長分别為5厘米、12厘米、13厘米的直角三角形如圖5.60(1),将它的短直角邊對折到斜邊上去與斜邊相重合如圖5.60(2)。那麼,圖5.60(2)中陰影部分(即未被蓋住部分)的面積是______平方厘米。
(1993年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總決賽第一試試題)
講析:如圖5.60(2),設EC等于a厘米,那麼DE也為a厘米。
△ABC的面積等于△ABE的面積加上△AEC的面積。
例4 如圖5.61,ABCD是一個梯形,已知三角形ABD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三角形AOD的面積比三角形BOC的面積少12平方厘米,那麼梯形ABCD的面積是______平方厘米。
(廣州市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可設△AOD的面積為S1。
則,△BOC的面積為S1+12。
于是有:S△ABO=S△ABD-S△AOD=12-S1,
S△ABC=S△ABO+S△BOC=(12-S1)+(S1+12)
=24(平方厘米)。
所以,梯形ABCD的面積是24+12=36(平方厘米)。
例5 梯形ABCD被兩條對角線分成了四個三角形S1、S2、S3、S4。已知S1=2厘米2,S2=6厘米2。求梯形ABCD的面積。
(小學數學奧林匹克通訊賽決賽試題)
講析:三角形S1和S2都是等高三角形,它們的面積比為2∶6=1∶3;
則:DO∶OB=1∶3。
△ADB和△ADC是同底等高三角形,
所以,S1=S3=2厘米2。
三角形S4和S3也是等高三角形,其底邊之比為1∶3,所以S4∶S3=1∶
所以,梯形ABCD的面積為
例6 正方形邊長為20厘米(如圖5.63),已知DD′=EE′,CE=6厘米。則陰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積最大值是______平方厘米。
(海口市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E′點在BE段滑動,D′點在DC段滑動。
設DD′長a厘米。
D′C=20-a,E′C=a+6。
又因為D′C+E′C=(20-a)+(a+6)=26。
運用等周長的長方形面積最大原理,兩個數的和一定(等于26),要把這個和分成兩個數,使這兩個數的積最大,則當20-a=a+6=13時,即a=7
=84.5(平方厘米)。
例7 圖5.64是一個正方形,圖中所标數字的單位是厘米。問:陰影部分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全國第四屆“華杯賽”決賽試題)
講析:如圖5.65,連接AC,所分成的四個小三角形分别用S1、S2、S3、S4表示。
容易看出S2和S3是關于OC為對稱軸的對稱圖形。
所以S2=S3。
從而不難得出S1、S2、S3、S4四個小三角形面積相等,即每個小三角
例8 一個正方形(如圖5.66),被分成四個長方形,它們的面積在圖中标出(單位:平方米)。圖中陰影部分是一個正方形。那麼,它的面積是______。
(1992年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決賽試題)
講析:可将四個長方形分别用A、B、C、D表示(如圖5.67),陰影部分是B中的一部分。
大正方形的面積為1平方米,所以它的邊長為1米。
因為長方形C和D的寬相等,所以它們長的比等于面積比。于是得C的
米。
例9 把大的正三角形每邊8等分,組成圖5.68所示的三角形網。如果每個小三角形面積是1,那麼圖中粗線圍成的三角形面積是______。
(1988年北京市奧林匹克邀請賽試題)
講析:一般地,關于格點多邊形的面積,有下面的公式:
這裡,格子面積等于小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面積,也就是小三角形面積的2倍。
題中,格子面積為1×2=2,内部格點數為12,邊上格點數為4。
所以,粗線圍成的面積是
34、判斷題的解答
【用篩去(消倍)法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本來是不太難的問題。但當一個數比較大時,用各數位上的數相加,速度很慢,而且容易出現口算錯誤。若用“篩去(消倍)法”來判斷,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例如
(1)判斷76935能否被3整除。先直接篩去能被3整除的6、9、3,剩下的7與5,和為3的倍數,所以3|76935(3能整除76935,或76935能被3整除)。
(2)判斷3165493能否被3整除。先直接篩去3的倍數3、6、9、
能整除3165493,或3165493不能被3整除。)
【能否被7整除】一個數能否被7整除,隻要把這個數的末位數字截去,再從餘下的數中,減去這個末位數字的2 倍,如果這時能看出所得的差能被7整除,則原來的數就能被7整除,否則就不能被7整除;若是仍看不出來,就要繼續上述過程,直到能清楚作出判斷為止。例如,判斷133能否被7整除:
因為差數7能被7整除,所以7|133。
這是什麼原因呢?請看下面的算式:
133×2=(13×10+3)×2
=13×20+3×2
=13×(21-1)+3×2
=13×21-13+3×2
=13×7×3-(13-3×2)
顯然,13×7×3中有約數7,它能被7整除,故隻要檢驗後面的(13-3×2)能否被7整除就可以了。(原理可見第一部分的整除性定理)
如果要判斷的數的位數很多,那麼,将這種做法一直進行下去就是。例如,判斷62433能否被7整除:
∵7|42,∴7|62433
這樣的判定方法可稱作“割尾法”。一個數能否被11、13、17和19整除,也可用割尾法去判斷。
【能否被11整除】判斷一個數能否被11整除,可以采用割尾法、奇偶位差法及分節求和法。
(1)割尾法。一個數能否被11整除,隻要把它的末尾數字截去,從餘下的數裡減去這個末位數,看所得的差能否被11整除。差能整除的,原來的數就能整除;差不能整除的,原來的數就不能整除。如一次所得的差還看不出能否被11整除,就繼續上述過程,直到能作出判斷為止。例如,判斷2629能否被11整除:
因為11|22,所以11|2629。
之所以能這麼判斷,原因在于
2629=2620+9
=262×10+9
=262×(11-1)+9
=262×11-262+9
=262×11-(262-9)
在262×11中有因數11,所以隻要看(262-9)的差能否被11整除,就可判斷原來的2629能否被11整除。
而(262-9)的差是253,
253=250+3
=25×10+3
=25×(11-1)+3
=25×11-25+3
=25×11-(25-3)
同樣,隻要看(25-3)能否被11整除,就會知道253能否被11整除。進而便可知2629能否被11整除了。
(2)奇偶位差法。判斷一個數能否被11整除,可先分别求出此數的奇位數字之和及偶位數字之和,再求這兩個和的差數,若這個差能被11整除,則原來的那個數就能被11整除;否則,原來的數就不能被11整除。例如,判斷823724能否被11整除:
∵它的奇位數字之和為4+7+2=13(數位數,從右邊個位開始往左數),
它的偶位數字的和為2+3+8=13
兩個和的差數是13-13=0(兩數不等時用大數減小數)
而 11|0
∴11|823724
之所以能這樣判斷,是因為
823,724
=8×100,000+2×10,000+3×1,000+7×100+2×10+4
=8×(100,001-1)+2×(9,999+1)+3×(1,001-1)+7×(99+1)+2×(11-1)+4
=8×100,001+2×9,999+3×1,001+7×99+2×11+[(2+7+4)-(8+3+2)]
顯然,在前幾項中,因數100,001、9,999、1,001、99、11都是11的倍數,故隻需檢驗[(2+7+4)-(8+3+2)]
能否被11整除,就可以作出判斷了。
(3)分節求和法。把一個自然數從右向左每兩位截為一節,然後把這些節加起來。若所得的和能被11整除,那麼這個數就能被11整除;否則,這個數就不能被11整除。在這一情況下,如果仍不能作出判斷,那就繼續上述過程,直到清楚地作出判斷為止。例如,判斷762421能否被11整除:
這一判斷方法的理由,可見下面的算式:
762421=76×10000+24×100+21
=76×(9999+1)+24×(99+1)+21
=76×9999+76+24×99+24+21
=76×9999+24×99+(76+24+21)
在前兩項中,因數9999和9都能被11整除,所以隻需要檢驗後面的(76+24+21)能否被11整除了。能整除的原數就能被11整除;不能整除的原數,就不能被11整除。
【能否被13整除】一個數能否被13整除,可采用“割尾法”判斷:截去末位數字,餘下的數加上末位數的4倍。所得的和是13的倍數,則這個數就能被13整除,否則,就不能被13整除。要是割尾一次仍不能作出判斷,那就繼續割尾,直到能作出判斷為止。例如,判斷364能否被13整除:
∵13|52,∴13|364。
這一判斷的理由,可由下式看出:
364×4=(36×10+4)×4
=36×40+4×4
=36×(39+1)+4×4
=36×39+36+4×4
=36×13×3+(36+4×4)
前面的36×13×3中,有約數13,所以作出判斷時,隻需要檢驗(36+4×4)是否能被13整除了。
【能否被17整除】一個數能否被17整除,同樣可用“割尾法”作巧妙而快速地判斷。不過,具體地做法有所不同。例如,判斷731能否被17整除,判斷方法如下:
∵17|68,∴17|731。
這樣做的理由,可見下面的算式推導:
731×5=(73×10+1)×5
=73×50+1×5
=73×(51-1)+1×5
=73×51-73+1×5
=73×17×3-(73-1×5)
由于前面的73×17×3有約數17,故隻需檢驗(73-1×5)能否被17整除,就知道“731×5”能否被17整除。知道“731×5”能否被17整除,也就是知道731能否被17整除了(根據整除性定理)。
若是“割尾”一次仍不能作出判斷,那就依法繼續割尾下去,直到能作出判斷為止。例如,判斷279191能否被17整除, 可以作如下割尾判斷:
∵17|17,∴17|279191
【能否被19整除】一個數能否被19整除,也是可用“割尾法”作巧妙判斷的,具體做法如
判斷475能否被19整除:
∵19|57,∴19|475。
其中的道理,可見下面的算式推導:
475×2=(47×10+5)×2
=47×20+5×2
=47×(19+1)+5×2
=47×19+(47+5×2)
最後算式中的47×19有約數19,故隻需要檢驗(47+5×2)能否被19整除,就知道“475×2”及“475”能否被19整除了。
如果一次“割尾”仍不能作出判斷,那就繼續“割尾”下去,直至能作出判斷為止。例如,判斷14785能否被19整除:
排列與組合
【有條件排列組合】
例1 用0、1、2、3、4、5、6、7、8、9這十個數字能夠組成______個沒有重複數字的三位數。
(哈爾濱市第七屆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用這十個數字排列成一個不重複數字的三位數時,百位上不能為0,故共有9種不同的取法。
因為百位上已取走一個數字,所以十位上隻剩下9個數字了,故十位上有9種取法。
同理,百位上和個位上各取走一個數字,所以還剩下8個數字,供個位上取。
所以,組成沒有重複數字的三位數共有
9×9×8=648(個)。
例2 甲、乙、丙、丁四個同學排成一排,從左到右數,如果甲不排在第一個位置上,乙不排在第二個位置上,丙不排在第三個位置上,丁不排在第四個位置上,那麼不同的排法共有______種。
(1994年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初賽試題)
講析:因每個人都不排在原來的位置上,所以,當乙排在第一位時,其他幾人的排法共有3種;同理,當丙、丁排在第一位時,其他幾人的排法也各有3種。
因此,一共有9種排法。
例3 有一種用六位數表示日期的方法,如890817表示1989年8月17日,也就是從左到右第一、二位數表示年,第三、四位數表示月,第五、六位數表示日。如果用這種方法表示1991年的日期,那麼全年中六個數字都不相同的日期共有______天。
(1991年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決賽試題)
講析:第一、二位數字顯然隻能取9和1,于是第三位隻能取0。
第五位數字隻能取0、1、2或3,而0和1已取走,當取3時,第六位上隻能取0和1,顯然不行。因此,第五位上隻能取2。
于是,第四位上隻能取3、4、5、6、7、8;第六位上也隻能取3、4、5、6、7、8,且第四、六位上數字不能取同。
所以,一共有 6×5=30(種)。
【環形排列】
例1 編号為1、2、3、4的四把椅子,擺成一個圓圈。現有甲、乙、丙、丁四人去坐,規定甲、乙兩人必須坐在相鄰座位上,一共有多少種坐法?
(長沙市奧林匹克代表隊集訓試題)
講析:如圖5.87,四把椅子排成一個圓圈。
當甲坐在①号位時,乙隻能坐在②或④
号位上,則共有4種排法;同理,當甲分别坐在②、③、④号位上時,各有4種排法。
所以,一共有16種排列法。
例2 從1至9這九個數字中挑出六個不同的數填在圖5.88的六個圓圈中,使任意相鄰兩個圓圈内數字之和都是質數,那麼最多能找出______種不同的挑法來。(挑出的數字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都隻算一種)
(北京市第九屆“迎春杯”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在1至9這九個自然數中,奇數有1、3、5、7、9五個,偶數有2、4、6、8四個。要使排列之後,每相鄰兩個數字之和為質數,則必須奇數與偶數間隔排列,也就是每次取3個奇數和3個偶數。
從五個奇數中,取3個數共有10種方法;
從四個偶數中,取3個數共有4種方法。
但并不是每一種3個奇數和3個偶數都可以排成符合要求的排列。經檢驗,共有26種排法。
35、邏輯思路
“邏輯思路”,主要是指遵循邏輯的四大基本規律來分析推理的思路。
【同一律思路】同一律的形式是:“甲是甲”,或“如果甲,那麼甲”。它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同一個概念或同一個思想對象,必須保持前後一緻性,亦即保持确定性。這是邏輯推理的一條重要思維規律。運用這一規律來解題,我們把它叫同一律思路。
例1 某公安人員需查清甲、乙、丙三人誰先進辦公室,三人口供如下:
甲:丙第二個進去,乙第三個進去。
乙:甲第三個進去,丙第一個進去。
丙:甲第一個進去,乙第三個進去。
三人口供每人僅對一半,究竟誰第一個進辦公室?
分析(用同一律思路推理);
這一類問題具有非此即彼的特點。比如甲是否是第一個進辦公室隻有兩種可能:是或非。我們用1表示“是”,0表示“非”,則可把口供列表處理。
(1)若甲第一,則依據丙的口供見左表,這個表與甲的口供僅對一半相矛盾;
(2)若甲非第一,則依據丙的口供,乙第三個進去,進行列表處理如右表,與“三人口供僅對一半”相符。
從而可以判定,丙最先進入辦公室。
這個問題也可以不列表而用同一律推理。
甲的話第一句對,第二句錯,則丙第二,乙不是第三,又不是第二,自然乙第一,甲第二,這個結論與丙說的話“半對半錯”不符。因此,有甲的第一句錯,第二句對。即乙第三個進去,丙不是第二個,自然是第一個。這個結論與乙的話“半對半錯”相符:甲不是第三,丙是第一。并且這個結論與丙的話“半對半錯”也相符:甲不是第一,乙是第三。
在整個思維過程中,我們對三人的話“半對半錯”進行了一一驗證,直到都符合題目給定的條件為止。
例2 從前一個國家裡住着兩種居民,一個叫寶寶族,他們永遠說真話;另一個叫毛毛族,他們永遠說假話。一個外地人來到這個國家,碰見三位居民,他問第一個人:“請問你是哪個民族的人?”
“匹茲烏圖。”那個人回答。
外地人聽不懂,就問其他兩個人:“他說的是什麼意思?”
第二個人回答:“他說他是寶寶族的。”
第三個人回答:“他說他是毛毛族的。”
請問,第一個人說的話是什麼意思?第二個人和第三個人各屬于哪個民族?
分析(用同一律思路思考):
如果第一個人是寶寶族的,他說真話,那麼他說的是“我是寶寶族的”。如果這個人是毛毛族的,他說假話,他說的還是“我是寶寶族的”。這就是說,第一個人不管是什麼民族的,那句話的意思都是:“我是寶寶族的”。
根據這一推理,那麼第二個人回答“他說他是寶寶族的”這句話是真的,而從條件可知,說真話的是寶寶族人,因此可以判斷第二個人是寶寶族人。
不管第一個人是什麼民族的,根據前面推理已知他說的話是“我是寶寶族的”,而第三個人回答“他說他是毛毛族的”顯然是錯的,而說假話的是毛毛族人,因此可以斷定第三個人是毛毛族人。
我們在分析本題時,始終保持了思維前後的一緻性,這就是同一律思路的具體運用。
【不矛盾律思路】不矛盾律的形式是“甲不是非甲”。它的基本内容是:同一對象,在同一時間内和同一關系下,不能具有兩種互相矛盾的性質,它是邏輯推理的又一重要規律,運用不矛盾律來推理、思考某些問題的解答,這種思路我們把它叫做不矛盾律思路。
例1 有三個和尚,一個講真話,一個講假話,另外一個有時講真話,有時講假話。一天,一位智者遇到這三個和尚,他先問左邊的那個和尚:“你旁邊的是哪一位?”和尚回答說“講真話的。”他又問中間的和尚:“你是哪一位?”和尚答:“我是半真半假的。”他最後問右邊的和尚:“你旁邊是哪一位?”答:“講假話的。”根據他們的回答,智者馬上分清了他們,你能分清嗎?
分析(運用不矛盾律思路探讨):
兩件相互矛盾對立的事情,如果一件是不正确的,另一件就是正确的,這就是不矛盾律的基本思路。我們先假設左邊和尚講的是真的,那麼中間的和尚是講真話的,但這與他的回答:“我是半真半假的”矛盾,所以左邊和尚講真話這一假設不對。從而左邊和尚講的是假話,他一定不是講真話的和尚。中間那個和尚也一定不是講真話的,所以右邊的和尚是講真話的和尚。根據他的話,中間是講假話的和尚,剩下左邊的和尚自然就是半真半假的。
例2 一次學校舉行田徑運動會,A、B、C、D、E五個班取得了團體前五名,發獎後有人問他們的名次,回答是:
A班代表說:“B是第三名,C是第五名。”
B班代表說:“D是第二名,E是第四名。”
C班代表說:“A是第一名,E是第四名。”
D班代表說:“C是第一名,B是第二名。”
E班代表說:“D是第二名,A是第三名。”
最後,他們都補充說:“我的話是半真半假的。”請你判斷一下,他們各個班的名次。
分析(用不矛盾律思路分析):
先簡化一下記法,比如B班是第三名,則寫成B-3,其它類似,這樣五個班代表的講話可簡記為:
(1)B-3,C-5。
(2)D-2,E-4。
(3)A-1,E-4。
(4)B-2,C-1。
(5)A-3,D-2。
假設(1)的前半句是真的,即B-3,那麼由(4)有C-1,由(3)知A-1不對,有E-4;再由(2)知D-2不對,從(5)知A-3,這與假設矛盾,所以(1)中正确的應是C-5,于是由(4)知C-1不對,應該是B-2,進而知(2)D-2不對,有E-4,并知(5)D-2不對,有A-3,最後隻剩下D及第一名,所以知道D應為第一名。
最後排出名次自然就非常簡單了。
上述叙述雖然簡化了記号,但文字表述仍然覺得累贅,所以還可以借助圖表表達上述推理過程。
如圖2.21,假設B-3,在B上畫一個圓圈(左圖),表示推理的起點,找到另一個B,則應是不對的,畫一個“×”,再找與這個B同行的“C”,它應是對的,畫一個“√”,找與C同列的“A”,它不對,畫一個“×”,等等。最後A-3被畫了一個“√”,這與B-3相矛盾,故B-3是錯的。在這個“B”上畫一個“×”,重新開始推理(右圖)。
從(1)的C開始,因B-3是錯的,則C-5記“√”,則(4)中C-1畫“×”,B-2記“√”,由此推出(5)D-2記“×”,(2)D-2記“×”,……從表中可以看出,B-2,A-3、E-4、C-5,那麼誰是第一,表中雖然未表達,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
【排中律思路】排中律的形式是“或者是甲,或者是非甲”。它的基本内容是:同一對象在同一時間内和同一關系下,或者是具有某種性質。或者是不具有某種性質,二者必居其一,不能有第三種情況。它是處理肯定判斷與否定判斷之間的關系的一個規律。運用這一規律來推理的思路,我們把它叫排中律思路。
排中律和不矛盾律的基本作用是相同的,即都是排除思想中的矛盾。但也有區别:一是适用範圍不同,不矛盾律的适用範圍寬,既适用于互相反對的判斷,也适用于互相矛盾的判斷,排中律的作用範圍窄些,隻适用于互相矛盾的判斷,不适用互相反對的判斷;二是要求不同,不矛盾律要求對互相反對的和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斷定其中每一個都是真的,因為其中至少有一個是假的。排中律則要求:對于互相矛盾的判斷,必須肯定其中一個是真,因為其中必有一真,不能都假。如果我們确定了某一個是正确的,根據不矛盾律,就可以得出另一個是錯誤的。反過來。如果我們确定了某一個是錯誤的,根據排中律,就可以得出另一個是正确的。從這方面來看,如果說不矛盾律提供我們邏輯否定的基礎,那麼排中律則主要提供我們邏輯肯定的基礎;三是邏輯錯誤性質不同,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是“自相矛盾”,排中律要求的邏輯錯誤是“模棱兩不可”。
例1 老師有一黑兩白三頂帽子,給兩個學生看後,讓他們閉上眼睛,從中取出兩頂給他們戴上,然後讓他們睜開眼睛,互相看清對方戴的帽子,并立即說出自己頭上戴的帽子是什麼顔色,兩位同學都不能立即說出,請問你知道這兩位學生戴的各是什麼顔色的帽子嗎?
分析(運用排中律思路思索):
假設你是這兩個學生中的一個,因為你知道隻有一頂黑帽子,當你看到對方戴的是黑帽子時,你能判斷自己戴的帽子顔色嗎?可以的,根據排中律:“非此即彼”,你一定會推斷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現在兩個學生都不能利用排中律很快地說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說明他們兩人都沒有看見黑帽子,由此斷定,老師給兩位學生戴的是兩頂白帽子。
例2 曾實、張曉、毛梓青在一起,一位是工程師、一位是醫師、一位是教師。現在隻知道:
(1)毛梓青比教師年齡大;
(2)曾實和醫師不同歲;
(3)醫師比張曉年齡小。
你能确定誰是工程師?誰是醫師?誰是教師嗎?
分析(沿着排中律思路探索):
根據排中律的要求,如果我們能确定某個是錯誤的,就可以得出另一個是正确的。現在已知(1)曾實和醫師不同歲,(2)醫師比張曉年齡小,就可以判定曾實和張曉都不是醫師,因此隻有毛梓青是醫師;
若張曉是教師,則根據(1)毛梓青比教師年齡大,即毛梓青比張曉年齡大,與(3)醫師比張曉年齡小,即毛梓青比張曉年齡小,這兩個結論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張曉不可能是教師。張曉既不是醫師(因為毛梓青是醫師),又不是教師,所以張曉應該是工程師了。因為三個人、三個職業,已經确定了毛梓青是醫師,張曉是工程師,剩下的曾實隻能是教師了。
該題的思路還可以用下表表示:
【充足理由律思路】充足理由律的形式是:“所以有甲,是因為有乙”。它的意思是說,任何正确的思想,一定有它的充足理由;任何思想,隻有當它具有充足的理由時,這種思想才能被認為是正确的。在數學中,如果由條
正确的,A就是B的正确性的充分理由。因此B的正确性要以A的正确性為基礎,而要使A的正确性得到确認,又得為它提出充足的理由,照此類推。這樣,當我們要論證某一思想是正确的時候,常常要引證一系列的理由。以此連鎖引證下去,直到最後的理由——它的正确性已經确定,并且得到普遍承認的。具體說來有下列三種:(1)明顯的事實,它可以為人們所直接感知的;(2)公理;(3)科學的規律。當然在實際進行論證時,并不是總要引證到最後的理由,數學中已經證明過的定理、定律、公式、法則等,都可以作為論證所根據的理由。
充足理由律是進行推理的基礎。運用充足理由律來思考數學問題,我們把它叫做充足理由律思路。
例1 200米賽跑,張強比李軍快0.2秒,王明的成績是39.4秒,趙剛的成績比王明慢0.9秒,但比張強快0.1秒,林林比張強慢3秒,請你給這五人排出名次來。
分析(運用充足理由律思路思索):
題中有兩種概念。一是成績好壞,需要進行量的計算;二是快慢關系推理,先用計算量進行比較推理。
抓住“各人跑200米需要的時間”為比較量。并設字母A、B、C、D、E來分别表示張強、李軍、王明、趙剛、林林的時間。
∵王明的成績是39.4秒,趙剛的成績比王明慢0.9秒(即C=39.4秒,D=C+0.9)
∴D=39.4+0.9=40.3(秒)
又∵ 趙剛比張強快0.1秒(即D+0.1=A)
∴A=40.3+0.1=40.4(秒)(傳遞性)
又∵張強比李軍快0.2秒(即A=B-0. 2)
∴B=A+0.2=40.4+0.2=40.6(秒)
又∵林林比張強慢3秒(即A=E-0.3)
∴E=A+3=40.4+3=43.4(秒)
由43.4>40.6>40.4>40.3>39.4
即 E>B>A>D>C
誰是第一、誰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名,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本題還可以單純用快慢關系來進行判斷。
∵ A<B,D>C, D<A, E>A,
可得B、E均>A>D>C,
∴一、二、三名分别應是C、D、A。
但第四、五名仍需計算。
由E=A+3秒,B=A+0.2秒,
可知E>B,
故 B是第四,E是第五名。
例2 填數使下列豎式成立:
分析(運用充足理由律思路來探讨這兩個式題):
第(1)題。抓住乘、除法法則和乘除的互逆關系去思考。
∵( )( )×5=33( )
∴隻要求得 33( )÷5=( )( ),就可以得出豎式被乘數了,現可知33( )÷5商的十位得6,故被乘數的十位應是6,個位是幾呢?
再往下看:乘數35的十位數字是3,3與被乘數個位相乘的積的末尾數字要是8,顯然隻有3與6相乘末尾數字才能是8,所以被乘數是66。
找到了被乘數是66以後,其他數字自然就容易找到了。
第(2)題仍抓住除法算式特征和乘除的互逆關系去找理由。
由除法豎式特征第二次餘數為0,隻好把被除數十位數和個位數同時移下,故可得y=0。
∴x>8。
又∵1≤x≤9,∴x=9,
則商數為9807。
∴ab≥12。
故ab=12。
此題确定了商和除數,其他數字自然就容易找了。
36、連續數求和的速算
苦幹個連續整數求和的問題,可以分為“連續自然數求和”、“連續奇數求和”與“連續偶數求和”三類。
【連續自然數求和】幾個連續的自然數相加,可以把它們的首項和末項相加,把所得的結果除以2以後,再乘以項數,得到的便是這幾個連續自然數的和。
例如,13+14+15+16+17+18+19+20+21+22
=(13+22)÷2×10
=17.5×10
=175
如果加數的個數(項數)是奇數(單數),也可以直接用排列在正中間的數(中間項)乘以項數,去求它們的和。例如
=15×9 (中間項)
=135
【連續奇數求和】連續奇數的求和,也可以用上面介紹的“連續自然數求和的速算”方法去速算。例如
3+5+7+ 9+11+13+ 15+17+19
=(3+19)÷2×9
=11×9
=99
=11(中間項)×9(項數)
=99
如果是從1開始的幾個連續奇數求和,則可以用這些奇數的個數自乘,便得到這幾個連續奇數的和。例如
1+3+5+ 7+9+11=6×6=36(奇數個數是6)
1+3+5+7+9+11+13+15+17+19+21
=11×11
=121。(奇數個數是11)
【連續偶數求和】 連續偶數的求和,同樣可以用“連續自然數求和的速算”方法速算。例如
8+10+12+14+16+18+20+22+24
=(8+24)÷2×9
=144
如果連續偶數是從2開始的,即求從2開始的連續偶數之和,則可以用這些偶數的個數乘以個數加1之和,就得到這幾個連續偶數的和。例如
2+4+6+8+10=5×(5+1)(偶數個數是5)
=30
2+4+6+8+10+12+14+16+18+20+22+24+26
=13×(13+1)(偶數個數是13)
=182
37、利用間接條件
【利用隐含的間接條件】 發現和利用隐含的間接條件來解答題目,往往能克服所學知識不夠所造成的困難,大大減少計算的時間。例如
如圖4.65,已知正方形面積為18平方厘米,求陰影部分的面積。
一般解法是用正方形面積,減去圓的面積。但在小學階段,大家還不會求圓的半徑或直徑怎麼辦呢?
因為圓面積公式是
刃而解。至于能否求出r或d這樣的直接條件,是并不重要的。所以,可以用下面的方法來解答:
便是
18-14.3=3.87(平方厘米)
陰影部分的面積便是
18-14.13=3.87(平方厘米)
(3)若把正方形面積擴大2倍,則面積為36平方厘米,新正方形的邊長就是6厘米,即随之也擴大了2倍的新圓的直徑為6厘米,半徑為3厘米。所以随之而擴大了2倍的陰影部分的面積是
=7.74(平方厘米)
原來的陰影部分的面積便是
7.74÷2=3.87(平方厘米)
又如,如圖4.66,ABCD為矩形,裡面有一個最大的半圓,OC=10厘米,求陰影部分的面積。
解題時,可将矩形分割為兩個小正方形,并連結O、D。因為△DOC是等腰三角形,OC=OD=10厘米,所以
故陰影部分的面積便是
100-3.14×50÷2=100-78.5
=21.5(平方厘米)
【利用定比】 利用題目中不變的“定比”來解題,有時也能使題目得到較快地解答。這也是利用間接條件去解答題目。
我們仍以上面的第一個例子(圖4.65)為例。按照擴、縮圖形的思路,可将它一分為四,得到圖4.67。
小正方形的面積和陰影部分的面積也會改變。不過,變化中有個不變的因素,即陰影部分面積和小正方形面積之比是不變的。實際上,這也是題目中的一個間接條件。
設小正方形邊長為a,則陰影部分面積占小正方形面積的
所以,原圖陰影部分的面積是
18÷4×21.5%×4=4.5×21.5%×4
=0.9675×4
=3.87(平方厘米)
或者是18×21.5%=3.87(平方厘米)
顯然,隻要是由這樣的基本圖形拼合的圖形,如以下四圖(圖4.68),都可用“21.5%”(即21.5∶100)這一定比,去求圖中的陰影部分的面積。(解略)
38、立體圖形的計算
【表面積的計算】
例1 一個正方體木塊,棱長1米,沿水平方向将它鋸成3片,每片又鋸成4長條,每條又鋸成5小塊,共得到大小不等的長方體60塊(如圖5.69)。那麼,這60塊長方體的表面積的和是平方米。
(1988年北京小學數學奧林匹克邀請賽試題)
講析:不管每次鋸的長方體大小如何,橫着鋸2次一共增加了4個正方形面;前後豎直方向鋸3次共增加了6個正方形面;左右豎直方向鋸4次共增加了8個正方形面。原來大正方體有6個正方形面,所以一共有24個正方形面。
所以,60塊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是
(1×1)×24=24(平方米)。
例2 圖5.70是由19個邊長都是2厘米的正方體重疊而成的。求這個立體圖形的外表面積。
(北京市第一屆“迎春杯”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如果按每一層有多少個正方體,然後再數出每層共有多少個外表面正方形,則很麻煩。于是,我們可采用按不同的方向來觀察的方法去計算。
俯視,看到9個小正方形面;正視,看到10個小正方形面;側視,看到8個小正方形面。
所以,這個立體圖形的表面積是(2×2)×[(9+10+8)×2]=216(平方厘米)。
【體積的計算】
例1 一個正方體的紙盒中恰好能放入一個體積為628立方厘米的圓柱體,如圖5.71,紙盒的容積有多大?(π取3.14)
(全國第四屆“華杯賽”複賽試題)
講析:因圓柱體的高、底面直徑以及正方體的棱長都相等。故可設正方
即:正方體紙盒的容積是800立方厘米。
例2 在一個棱長4厘米的正方體的上面、右面、前面這三個面的中心分别挖一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小孔(如圖5. 72所示),并通過對面,求打孔後剩下部分的體積。
(北京市第二屆“迎春杯”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打完孔之後,在大正方體正中央就有一個1×1×1的空心小正方體。
三個孔的體積是(1×1×4)×3-(1×1×1)×2=10(立方厘米)。
所以,打孔後剩下部分的體積是4×4×4—10=54(立方厘米)。
例3 一個長、寬、高分别是21厘米、15厘米、12厘米的長方體,從它的上面盡可能大地切下一個正方體,然後從剩餘部分中再盡可能大地切下一個正方體,最後再從第二次剩餘部分盡可能大地切下一個正方體,剩下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北京市第八屆“迎春杯”小學數學競賽試題)
講析:解本題的關鍵,是要想到每次以哪個邊長作棱長去切下正方體。實際上,我們可以将三個數輪換相減,即,在三個數 21、 15、12中,第一次取最小數12為棱長切下一個正方體;第二次取大數與
小數的差21—12=9為棱長切下一個正方體;第三次取15與9的差為棱長切下一個正方體(如圖5.73)
所以,剩下的體積是
21×15×12-(123+93+63)=107(立方厘米)。
39、解應用題的公式
【和差問題公式】
(和+差)÷2=較大數;
(和-差)÷2=較小數。
【和倍問題公式】
和÷(倍數+1)=一倍數;
一倍數×倍數=另一數,
或 和-一倍數=另一數。
【差倍問題公式】
差÷(倍數-1)=較小數;
較小數×倍數=較大數,
或 較小數+差=較大數。
【平均數問題公式】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一般行程問題公式】
平均速度×時間=路程;
路程÷時間=平均速度;
路程÷平均速度=時間。
【反向行程問題公式】反向行程問題可以分為“相遇問題”(二人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和“相離問題”(兩人背向而行)兩種。這兩種題,都可用下面的公式解答:
(速度和)×相遇(離)時間=相遇(離)路程;
相遇(離)路程÷(速度和)=相遇(離)時間;
相遇(離)路程÷相遇(離)時間=速度和。
【同向行程問題公式】
追及(拉開)路程÷(速度差)=追及(拉開)時間;
追及(拉開)路程÷追及(拉開)時間=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拉開)時間=追及(拉開)路程。
【列車過橋問題公式】
(橋長+列車長)÷速度=過橋時間;
(橋長+列車長)÷過橋時間=速度;
速度×過橋時間=橋、車長度之和。
【行船問題公式】
(1)一般公式:
靜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水速)=順水速度;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
(順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順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2)兩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順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靜水速度+乙船靜水速度
(3)兩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後(前)船靜水速度-前(後)船靜水速度=兩船距離縮小(拉大)速度。
(求出兩船距離縮小或拉大速度後,再按上面有關的公式去解答題目)。
【工程問題公式】
(1)一般公式:
工效×工時=工作總量;
工作總量÷工時=工效;
工作總量÷工效=工時。
(2)用假設工作總量為“1”的方法解工程問題的公式:
1÷工作時間=單位時間内完成工作總量的幾分之幾;
1÷單位時間能完成的幾分之幾=工作時間。
(注意:用假設法解工程題,可任意假定工作總量為2、3、4、5……。特别是假定工作總量為幾個工作時間的最小公倍數時,分數工程問題可以轉化為比較簡單的整數工程問題,計算将變得比較簡便。)
【盈虧問題公式】
(1)一次有餘(盈),一次不夠(虧),可用公式:
(盈+虧)÷(兩次每人分配數的差)=人數。
例如,“小朋友分桃子,每人10個少9個,每人8個多7個。問:有多少個小朋友和多少個桃子?”
解(7+9)÷(10-8)=16÷2
=8(個)………………人數
10×8-9=80-9=71(個)………………………桃子
或8×8+7=64+7=71(個)(答略)
(2)兩次都有餘(盈),可用公式:
(大盈-小盈)÷(兩次每人分配數的差)=人數。
例如,“士兵背子彈作行軍訓練,每人背45發,多680發;若每人背50發,則還多200發。問:有士兵多少人?有子彈多少發?”
解(680-200)÷(50-45)=480÷5
=96(人)
45×96+680=5000(發)
或50×96+200=5000(發)(答略)
(3)兩次都不夠(虧),可用公式:
(大虧-小虧)÷(兩次每人分配數的差)=人數。
例如,“将一批本子發給學生,每人發10本,差90本;若每人發8本,則仍差8本。有多少學生和多少本本子?”
解(90-8)÷(10-8)=82÷2
=41(人)
10×41-90=320(本)(答略)
(4)一次不夠(虧),另一次剛好分完,可用公式:
虧÷(兩次每人分配數的差)=人數。
(例略)
(5)一次有餘(盈),另一次剛好分完,可用公式:
盈÷(兩次每人分配數的差)=人數。
(例略)
【雞兔問題公式】
(1)已知總頭數和總腳數,求雞、兔各多少:
(總腳數-每隻雞的腳數×總頭數)÷(每隻兔的腳數-每隻雞的腳數)=兔數;
總頭數-兔數=雞數。
或者是(每隻兔腳數×總頭數-總腳數)÷(每隻兔腳數-每隻雞腳數)=雞數;
總頭數-雞數=兔數。
例如,“有雞、兔共36隻,它們共有腳100隻,雞、兔各是多少隻?”
解一 (100-2×36)÷(4-2)=14(隻)………兔;
36-14=22(隻)……………………………雞。
解二 (4×36-100)÷(4-2)=22(隻)………雞;
36-22=14(隻)…………………………兔。
(答 略)
(2)已知總頭數和雞兔腳數的差數,當雞的總腳數比兔的總腳數多時,可用公式
(每隻雞腳數×總頭數-腳數之差)÷(每隻雞的腳數+每隻兔的腳數)=兔數;
總頭數-兔數=雞數
或(每隻兔腳數×總頭數+雞兔腳數之差)÷(每隻雞的腳數+每隻免的腳數)=雞數;
總頭數-雞數=兔數。(例略)
(3)已知總數與雞兔腳數的差數,當兔的總腳數比雞的總腳數多時,可用公式。
(每隻雞的腳數×總頭數+雞兔腳數之差)÷(每隻雞的腳數+每隻兔的腳數)=兔數;
總頭數-兔數=雞數。
或(每隻兔的腳數×總頭數-雞兔腳數之差)÷(每隻雞的腳數+每隻兔的腳數)=雞數;
總頭數-雞數=兔數。(例略)
(4)得失問題(雞兔問題的推廣題)的解法,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1隻合格品得分數×産品總數-實得總分數)÷(每隻合格品得分數+每隻不合格品扣分數)=不合格品數。或者是總産品數-(每隻不合格品扣分數×總産品數+實得總分數)÷(每隻合格品得分數+每隻不合格品扣分數)=不合格品數。
例如,“燈泡廠生産燈泡的工人,按得分的多少給工資。每生産一個合格品記4分,每生産一個不合格品不僅不記分,還要扣除15分。某工人生産了1000隻燈泡,共得3525分,問其中有多少個燈泡不合格?”
解一 (4×1000-3525)÷(4+15)
=475÷19=25(個)
解二 1000-(15×1000+3525)÷(4+15)
=1000-18525÷19
=1000-975=25(個)(答略)
(“得失問題”也稱“運玻璃器皿問題”,運到完好無損者每隻給運費××元,破損者不僅不給運費,還需要賠成本××元……。它的解法顯然可套用上述公式。)
(5)雞兔互換問題(已知總腳數及雞兔互換後總腳數,求雞兔各多少的問題),可用下面的公式:
〔(兩次總腳數之和)÷(每隻雞兔腳數和)+(兩次總腳數之差)÷(每隻雞兔腳數之差)〕÷2=雞數;
〔(兩次總腳數之和)÷(每隻雞兔腳數之和)-(兩次總腳數之差)÷(每隻雞兔腳數之差)〕÷2=兔數。
例如,“有一些雞和兔,共有腳44隻,若将雞數與兔數互換,則共有腳52隻。雞兔各是多少隻?”
解 〔(52+44)÷(4+2)+(52-44)÷(4-2)〕÷2
=20÷2=10(隻)……………………………雞
〔(52+44)÷(4+2)-(52-44)÷(4-2)〕÷2
=12÷2=6(隻)…………………………兔(答略)
【植樹問題公式】
(1)不封閉線路的植樹問題:
間隔數+1=棵數;(兩端植樹)
路長÷間隔長+1=棵數。
或 間隔數-1=棵數;(兩端不植)
路長÷間隔長-1=棵數;
路長÷間隔數=每個間隔長;
每個間隔長×間隔數=路長。
(2)封閉線路的植樹問題:
路長÷間隔數=棵數;
路長÷間隔數=路長÷棵數
=每個間隔長;
每個間隔長×間隔數=每個間隔長×棵數=路長。
(3)平面植樹問題:
占地總面積÷每棵占地面積=棵數
【求分率、百分率問題的公式】
比較數÷标準數=比較數的對應分(百分)率;
增長數÷标準數=增長率;
減少數÷标準數=減少率。
或者是
兩數差÷較小數=多幾(百)分之幾(增);
兩數差÷較大數=少幾(百)分之幾(減)。
【增減分(百分)率互求公式】
增長率÷(1+增長率)=減少率;
減少率÷(1-減少率)=增長率。
比甲丘面積少幾分之幾?”
解 這是根據增長率求減少率的應用題。按公式,可解答為
百分之幾?”
解 這是由減少率求增長率的應用題,依據公式,可解答為
【求比較數應用題公式】
标準數×分(百分)率=與分率對應的比較數;
标準數×增長率=增長數;
标準數×減少率=減少數;
标準數×(兩分率之和)=兩個數之和;
标準數×(兩分率之差)=兩個數之差。
【求标準數應用題公式】
比較數÷與比較數對應的分(百分)率=标準數;
增長數÷增長率=标準數;
減少數÷減少率=标準數;
兩數和÷兩率和=标準數;
兩數差÷兩率差=标準數;
【方陣問題公式】
(1)實心方陣:(外層每邊人數)2=總人數。
(2)空心方陣:
(最外層每邊人數)2-(最外層每邊人數-2×層數)2=中空方陣的人數。
或者是
(最外層每邊人數-層數)×層數×4=中空方陣的人數。
總人數÷4÷層數+層數=外層每邊人數。
例如,有一個3層的中空方陣,最外層有10人,問全陣有多少人?
解一 先看作實心方陣,則總人數有
10×10=100(人)
再算空心部分的方陣人數。從外往裡,每進一層,每邊人數少2,則進到第四層,每邊人數是
10-2×3=4(人)
所以,空心部分方陣人數有
4×4=16(人)
故這個空心方陣的人數是
100-16=84(人)
解二 直接運用公式。根據空心方陣總人數公式得
(10-3)×3×4=84(人)
【利率問題公式】利率問題的類型較多,現就常見的單利、複利問題,介紹其計算公式如下。
(1)單利問題:
本金×利率×時期=利息;
本金×(1+利率×時期)=本利和;
本利和÷(1+利率×時期)=本金。
年利率÷12=月利率;
月利率×12=年利率。
(2)複利問題:
本金×(1+利率)存期期數=本利和。
例如,“某人存款2400元,存期3年,月利率為10.2‰(即月利1分零2毫),三年到期後,本利和共是多少元?”
解 (1)用月利率求。
3年=12月×3=36個月
2400×(1+10.2%×36)
=2400×1.3672
=3281.28(元)
(2)用年利率求。
先把月利率變成年利率:
10.2‰×12=12.24%
再求本利和:
2400×(1+12.24%×3)
=2400×1.3672
=3281.28(元)(答略)
(複利率問題例略)
40、解一般題用得較多的技巧
【巧換角度】 從多種角度去思考、分析複合應用題,不僅可找到多種解題方法,而且還可找到比較巧妙的解法。例如:
“挖一段56米長的水溝,每天挖7米,已經挖了5天。照這樣計算,剩下的還要挖幾天?”
按一般思考角度,可先求剩下的長度,再求要挖的天數。如果能換一個角度,先求共要挖的天數,再求還要挖的天數,那麼解答起來就既簡便,又巧妙了:
56÷7-5=8-5
=3(天)
了多少名女隊員?”
如按一般的思考角度,應抓住“女隊員人數”去尋找解法和答案。可是這在小學的知識範圍内,顯然有一定困難,題目似乎是無法可解的。但是,隻要轉換一個角度,從“男隊員人數”方面去思考、分析,前景就“柳暗花明了”:
所以男隊員人數是
在有的男女隊員總數便是
于是,轉進來的女隊員人數便是
250-240=10(名)
【巧妙替換】 有些應用題,已給的條件常出現兩種或更多種不同屬性的量,并且在不同量之間存在有換算關系。這時,暫用其中的一種量去替換另一種量,有時候往往會給題目的解答,帶來不少方便。例如
“工地用5輛大車和4輛小車一次共運來水泥42.5噸,已知每輛大車比每輛小車多運4噸,每輛大車和每輛小車各運來水泥多少噸?”
題目中有兩個未知數,解答起來有一定困難。但運用替換方法,把4輛小車換成大車,題目的解答就變得比較容易:
設每輛小車都多運4噸,那麼小車運的噸數就和大車同樣多了(也就是将小車都轉換為大車了)。這時,4輛小車就會共增加運量
4×4=16(噸)
總共運的噸數就會增加到
42.5+16=58.5(噸)。
這58.5噸便是(5+4)輛大車運的水泥數,所以,每輛大車運來的水泥便是
58.5÷(5+4)=58.5÷9
=6.5(噸)
每輛小車運來的水泥便是
6.5-4=2.5(噸)
顯然,将大車轉換為小車(即将小車去替換大車解題),也是可以的。
又如,“買3千克奶糖的錢與買4.8千克水果糖的價錢相等。買4千克巧克力的錢與買6千克奶糖的錢相等。那麼,買9千克巧克力的錢可買水果糖多少千克?”
題目的條件中沒有具體的錢數,可用替換方法去解。但巧克力與水果糖不能直接替換,需要通過奶糖這一中間的“媒介”去進行替換。
解題方法可以是:
(1)6千克奶糖是3千克奶糖的多少倍?
6÷3=2(倍)
(2)6千克奶糖可換多少水果糖?
4.8×2=9.6(千克)
(3)1千克巧克力的錢可買多少水果糖?
9.6÷4=2.4(千克)
(4)9千克巧克力的錢可以買多少水果糖?
2.4×9=21.6(千克)
列成綜合算式便是
4.8×(6÷3)÷4×9=4.8×2÷4×9
=9.6÷4×9
=21.6(千克)(答略)
【巧用等量關系】 有些應用題已知條件間的關系比較複雜。但是,如果能從這些複雜的關系中,找到一種合适的等量關系,則常常可使問題較簡捷地解答出來。這是一種力求尋找和巧用最佳等量關系的解題方法。例如
“甲乙二人需要做同樣多的零件數,甲比乙每天多做5個,乙因病中途休息了3天,所以8天後甲做的零件數剛好是乙做的零件數的2倍。求這時甲乙二人各做的零件個數。”
由題中的條件,可以得到兩組等量關系:
甲每天做的個數-乙每天做的個數=5………①
甲8在做的個數=乙8天後做的個數×2………②
設甲每天做x個,則乙每天做(x-5)個;
設乙每天做x個,則甲每天做(x+5)個。
設元列方程以後,若使用等量關系①,很明顯,方程的解答是比較繁瑣的,因為分數需要通分。于是,我們便選擇等量關系②來列方程解題:
設乙每天做零件x個,則甲每天做零件(x+5)個。于是,有方程
(x+5)×8=2×(8-3)x
進而可知,甲每天做的是 20+5=25(個)
8天後甲做的是 25×8=200(個),
8天後乙做的是 20×(8-3)=100(個)
(答略)
36名學生到乙校學習,則甲乙兩校學生人數相等。甲乙兩校原來各有學生多少?”
在題目中,可以找到三組等量關系:
甲校原來人數-乙校後來人數=36…………①
甲校原來人數-36=乙校原來人數+36…………②
經過比較,利用等量關系①列方程解題,顯然比較簡便:
設兩校共有x人,可得方程為
乙校原有720-396=324(人) (答略)
在利用等量關系解題時,有時候通過“單位1”,可以找到最巧妙的解法。比方下面的這一道工程問題:
“一項工程,甲獨做24天完成,丙獨做40天完成,甲、乙、丙三人合做,10天可以完成。這項工程如果由乙來獨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在題目條件中,我們可以得到下面的兩組等量關系:
乙工效=三人工效和-(甲+乙)的工效…………①
乙工效×工時=工作總量…………………………②
然後,通過巧用“單位1”,還可找到更好的辦法:
設乙獨做,x天可以完成。若把整個工程看作“單位1”,那麼乙每天
所以,其解答就比較簡便、快速而巧妙了:
設乙單獨做,x天可以完成,則有
即乙獨做30天可以完成。(答略)
【巧用直覺思維】 有些題目的條件和結構比較特殊,常常不需要把全部條件用于計算解題,而隻要根據其特殊性,經過一次或兩次計算,就能将題目解答出來。這是“巧用直覺思維”的解法。例如
“從同一個地點步行到火車站,甲要40分鐘,乙要30分鐘。甲比乙先走5分鐘,乙出發後,要走多少分鐘才能追上甲?”
若巧用直覺思維解答,可以這樣去思考、解答:
甲先走5分鐘,他比乙會晚到火車站5分鐘。那麼,追及時,應是乙在路程的中心點追上,故可直接用30÷2=15(分鐘),求得題目的答案。(答略)
又如,“工廠運來一批煤,計劃每天燒3噸,可以燒12天。實際上每天比原計劃節約0.6噸,實際上比原計劃可多燒多少天?”
巧用直覺思維,可以這樣思考:實際每天節約煤0.6噸,相當于實際每
再如,“有一隻底面半徑為30厘米的圓柱形水桶,桶中有一段半徑為10厘米的圓柱形鋼材浸沒在水中。當鋼材從水桶中取出時,桶裡的水下降了5厘米。這段鋼材有多長?”
按一般方法解,必須先求鋼材的體積(即下降的水的體積),再求鋼材底面積,然後求鋼材的長。這是很麻煩、很費時的。若用直覺思維思考、解答,可以設想一下鋼材底面積同水面積的關系,再找出鋼材長與水面下降部分的關系,便可不用求積,而直接求出鋼材的長度:
根據水面半徑30厘米和鋼材底面半徑10厘米,可知它們的關系是:鋼
妙的解答方法:
5×9=45(厘米) (答略)
【巧妙放縮】 有些應用題,由于條件和問題的特殊情況,從直接給出的已知條件中不容易找到簡捷的解題途徑。這時,我們不妨把某一個已知條件擴大或縮小一定的倍數,促使其他條件相應地發生變化,由此往往能找到簡單的解法。例如
“5千克大米的價錢相當于0.8千克食油的價錢,如果2元錢可買2.5千克大米,那麼8元錢可買多少千克食油?”
按一般方法解答,需要先求出5千克大米的價錢是多少,再求出0.8千克食油的價錢,然後求出每千克食油的價錢,進而才可求出8元錢可買的食油的數量。
若采用“放縮方法”,可把其中一個條件放大幾倍來思考:将2元錢買2.5千克大米這一條件放大4倍,可知8元錢可買10千克大米。因為5千克大米的價錢相當于0.8千克食油的價錢,所以,10千克大米的價錢可買食油0.8×2=1.6(千克),即8元錢可買食油1.6千克。(答略)
有些典型應用題,也可以用“放縮方法”去解答,從而較快、較巧妙地找出它的答案。例如
“雞兔同籠,共頭48個,共足114隻。問:雞兔各有多少隻?”
如果把雞和兔的足數縮小2倍,則雞的足數和頭數相等,兔的足數為頭數的2倍。這時,雞和兔的總足數與總頭數(總隻數)的差數,就是兔子的隻數,故可這樣解答:
114÷2-48=9(隻)……………兔數
48-9=39(隻)…………………雞數 (答略)
上面兩例,是單純用放大,或單純用縮小的辦法解答的。但有些較複雜的應用題,就既要用“放大法”,又需用“縮小法”,才能使問題正确而快速地解答出來。
例如
“甲乙兩個商店去年平均每月的利潤,甲店比乙店多5萬元。已知甲店
元?”
根據這一新條件解題,還難很快發現其數量關系,這時不妨把這個條件再縮小2倍,于是得到
這樣得到的新條件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甲店比乙店每月多的5萬元,也就是甲店比乙店多的那個
于是,甲店每月的利潤數便是
乙店每月的利潤數便是
6.25-5=1.25(萬元) (答略)
還有比這更複雜一些的問題,可結合其他解法來運用“放縮方法”,使問題得到解答。例如下面的這道英國名題——“第三牧場的牛數問題(實際上也是個牛頓問題)”:
“有三個牧場,場上的牧草長得同樣的茂盛和同樣的快,它的面積分别
二牧場飼養21頭牛,可維持9個星期。假若第三牧場飼養的牛,在該場要維持18個星期,那麼,這牧場應養牛多少頭?”(注:草料是邊吃邊生長的。)
按照“牛頓問題”的解法來死套,是很難找到解法的。不過,當我們運用“放縮法”,假定三個牧場面積同樣大,這一道在三個牧場牧牛群的複雜題目,就會變成在同一牧場牧牛群的簡單題目了。這是因為題目中已交代:三牧場牧草同樣的茂盛,并且長得同樣的快。
倍數),則
第一牧場可以有牛
第二牧場可以有牛
21×(120÷10)=252(頭)(仍是9個星期可以吃完)
那麼,第三牧場是多少頭牛18個星期可以吃完呢?
這一道用放大了的假定數據編成的題目,還可以改編成一道與它同解的應用題:
“有一個牧場,養牛432頭,4個星期可以吃完全部草料。若養牛252頭,則9個星期可以吃完全部草料。如果要在18個星期内吃完這牧場裡的全部草料,那麼,它應該養牛多少頭呢?(草料是邊吃邊生長的)”
這是一道簡單點的“牛頓問題”,可用“牛頓問題”的解法解答如下:
因為432頭牛4星期吃的草料,等于432×4=1728(頭牛一星期吃的草料)
252頭牛9星期吃的草料,等于
252×9=2268(頭牛一星期吃的草料)
而4星期吃完與9星期吃完,要相差
2268-1728=540(頭牛一星期吃的草料)
顯然,這多出的草料,是
9-4=5(個星期)
之内新長出的草料。所以,牧場一個星期長出的草料是
540÷5=108(頭牛一星期吃的草料)
因此,這牧場最初有的草料是
(432-108)×4=1296(頭牛吃一星期的草料)
現在,這1296頭牛吃一星期的草料,要求能維持18個月,則能飼養的牛數就隻能是
1296÷18=72(頭)
但這牧場的草料是不斷生長的,還必須用108頭牛來吃掉每個星期新長出的草料,所以,能飼養的牛數總共是
72+108=180(頭)
不過,這還隻是假定這牧場為120英畝所得的結果。實際上第三牧場面積隻有24英畝,比假定數縮小了
120÷24=5(倍)
故第三牧場飼養的牛數,也應比這180頭縮小5倍。于是可知,第三牧場飼養的牛數便是
180÷5=36(頭) (答略)
這道題的解答,顯然是得益于“放縮方法”,将複雜題轉化為基本題以後,才找到其解答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