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克裡斯托弗·諾蘭終于帶着他的新作《信條》上映了。
而且在如今這個數字電影大行其道的時代,他依然堅持用膠片+實景的拍攝方式也頗具傳統感,可以說柯達這種老式的膠片公司全靠諾蘭和昆汀這樣固執的電影人才得以存活的。
與之前《黑暗騎士》/《星際穿越》/《盜夢空間》一邊倒的火爆不同,《信條》一上映便遭遇了口碑上的兩極分化。
目前該片豆瓣評分也隻有7.8分。
在諾蘭執導過的電影長片中位居倒數第二,倒數第一是他翻拍的一部作品——《失眠症》(7.5分)。
許多觀衆表示整部電影冗長/乏味,缺少酷炫的場景,那些生僻的物理名詞看得讓人昏昏欲睡。
一般我們形容一部作品冗長其實并不是說它的片長問題,否則像《複聯4》那樣的大部頭就不會有人看得熱淚盈眶,情緒難以自持了。
我們今天就來試着用最簡單的邏輯幫大家解讀一下《信條》,便于各位影迷在回味影片或者二次觀影的時候能更好地欣賞它。
(本期内容含劇透,請謹慎閱覽)
在介紹電影之前,我們還是得提一下影片的主演約翰·大衛·華盛頓,如果你感覺這個名字陌生,不要緊,因為他之前是打橄榄球的,不認識很正常。
但作為一個觀影多年的影迷,你一定知道他的父親——丹澤爾·華盛頓。
是的,約翰是個不折不扣的星二代,所以出道沒幾年就主演諾蘭的大片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是我瞎想,但這爺倆長得是真不像
《信條》難以理解到什麼程度?
在拍攝過程中,主演約翰和帕丁森頻頻表示看不懂劇本,台詞都背得滾瓜爛熟了,就是不理解說的啥。
他倆是一邊稀裡糊塗的拍攝一邊聽諾蘭跟他們講解才完成作品的。
所以說,坐在電影院才2個半小時的我們看的一臉懵逼并不是什麼個例。
此時諾蘭表示很得意。
但這能怎麼辦?
不少影迷享受的不就是被諾蘭戲耍的快感麼?
一個個都是抖M。
其實我們看諾蘭此前備受好評的電影,都是有着一個很科幻的前沿理論或者猜想的,諾蘭的創意就在于挑戰觀衆的理解力。
而這部《信條》則更進一步。
諾蘭這次是在挑戰我們的思維習慣。
這一點,帕丁森主演的角色在影片的結尾直接點明了。
當主角約翰問帕丁森:到底是誰招募的你?
帕丁森告訴約翰:是未來的你!
帕丁森臨走之前包上掉下來的那個紅線串着的銅錢護身符與影片一開始在大劇院中救下了約翰的神秘人一模一樣。
舉個例子就是你和朋友從馬路的兩側面對面走,你們終究會在某個點相遇,然後漸行漸遠。
電影講述了一段逆行的人生。
而與他相戀的女生則是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生。
舉個例子就是,當你對着鏡子舉起右手的時候,鏡子裡的你舉起來的其實是左手,這就需要我們以鏡中人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了。
這也是片中反複提及的,你是否能以新的方式去看問題。
兩個主角在保險庫中與一個蒙面人打鬥,這段情節分别以正反兩個視角展現了一次。
然而之後男主為了拯救女主,穿上了蒙面人的衣服闖進了保險庫,又再現了這段情節。
不過這一次,我們從逆行者蒙面人的視角來看,一切都成了正向的,反倒是兩個主角的行動方式成了反的。
是正向的還是反向的,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
這概念并不高深,其實就是個習慣問題。
所以如果諾蘭再拍一部姊妹篇,從帕丁森的視角拍攝的話情節應該是這樣的:
帕丁森随後又陪着男主去機場炸飛機。
炸完飛機後,帕丁森跑到孟買幫男主執行任務,最後兩個人分開,徹底不再見面。
帕丁森視角的《信條》結束。
如果他繼續逆行下去,等待他的将是孤獨終老。
當然,也有可能繼續執行下一個任務。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