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一中2022-2023學年高三11月月考語文試題
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二重證據法是近代王國維對自己研究中國古史所運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1925年,王國維在為清華研究院講授《古史新證·總論》時最早提出二重證據法:“我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這種方法突破了傳世文獻互證的限制,以出土文物所記載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記載的舊材料,相互補充,彼此印證,以獲得對古史的新解。
通過這種方法,新材料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舊材料可以得到重新鑒定,而人們有關古史的立論,可以得到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的雙重判定,從而也就會做到确鑿可信。作為一種古史研究的原則和方法,二重證據法具有一定普遍的方法論意義。如認為“紙上之學問,賴于地下之學問”,體現了邏輯方法論原理中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一首要環節的要求;主張“綜合貫通以類其同,分析比較以觀其異”,不僅體現了對分析法和綜合法的運用,而且在某些方面還體現出兩者的有機結合;要求在古史研究中對不同的材料“參互求之”,表明了對比較法的重視;強調“由全以知曲,緻曲以知全”,則體現和貫穿着對歸納法和演繹法的運用。
(摘編自《邏輯學大詞典》)
材料二:
上世紀後半期,史學界進一步拓寬研究路徑,注意運用民俗學、神話學、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古史,推動古史研究朝民俗學、神話學及人類學的路向發展。作為古史辨派的成員和顧颉剛的弟子,曆史學家楊向奎在新時期學術複興的語境中提出三重證據法。楊向奎在其所著《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序言中稱:“文獻不足則取決于考古材料,再不足則取決于民族學方面的研究。過去,研究中國古代史講雙重證據,即文獻與考古相結合。鑒于中國各民族社會發展不平衡,民族學的材料,更可以補文獻考古之不足,所以古史研究中三重證據代替了過去的雙重證據。”
其他學者在此基礎上,從各自關注的領域對三重證據法做了不同解讀,并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推進。陳寅恪所言三重證據法是:“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黃現璠所言的三重證據法是在二重證據法的基礎上,結合調查資料或材料中的“口述史料”研究曆史學、民族學。徐中舒的三重證據法,是在二重證據法的基礎上,運用“邊裔少數民族的,包括民族史、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等的史料研究先秦史。饒宗頤的三重證據法,是在二重證據法的基礎上,将考古材料又分為兩部分——考古數據和古文字數據。三重證據便是有字的考古資料、無字的考古資料和史書上之材料。可見,三重證據法的具體内容,不同學者的解讀有差異。不過,均為在“二重證據法”基礎上,以互證為基本方法,拓寬史料範圍的學術努力,突破了文字中心主義。
(摘編自龍宗智《法學與史學印證方法比較研究》)
材料三:
人類學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創新與整合對于中國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借鑒作用,對于按照文、史、哲、心理、宗教、美術等各個學科的教育範式培養出來的學者,要學會在書寫文獻以外找到重新進入曆史文化的途徑,這雖有相當的知識跨越難度,卻代表着未來的學術整合發展趨勢,值得在高等教育中加以引導和推廣。舉例來說,《西遊記》研究一直是古代小說研究的大熱點。季羨林先生根據印度大史詩中的神猴哈努曼形象,提出孫悟空這一文學形象的由來究竟屬于中國原創還是印度輸入的問題,曾引發比較研究方面持久的争論。事實上,敦煌地區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躍的地區,當地居民的口碑文化中至今依然保留着有關唐僧師徒西遊故事的豐富地方性叙事,甚至當地的地名中也還保留着“葫蘆河”等一批與西遊題材相關的古老名号。第三重證據表明:猴的形象,對于自古遊牧在河西走廊地區的羌人,包括建立西夏王國的黨項人,本來就是其祖先圖騰。神猴能夠神通廣大的觀念,不需要等待哈努曼形象從印度傳播過來,就早已深入人心。
過去十餘年,《西遊記》研究再度發生“焦點西移”的現象,其原因就出自敦煌榆林窟的西夏壁畫和元代壁畫之唐僧師徒叙事。這些圖像符号給出的西遊叙事題材,要比吳承恩寫出小說《西遊記》的年代早幾百年。這一實例表明,新發現的第四重證據對文字符号材料的時空局限性而言,具有真正的突破意義。這樣,文化研究就不再單純着眼于互證,而囊括了傳統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實現了普遍方法論的探求。
(摘自葉舒憲《四重證據法:符号學視野重建中國文化觀》)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項是()
A .作為研究中國古史的專家,王國維撰寫了《古史新證》,并把史學界研究中國曆史所運用方法概括為二重證據法。
B .敦煌地區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躍的區域,當地保留至今的西遊故事,屬于黃現璠三重證據法中的“口述史料”。
C .結合各自關注領域,學者們重新解讀了三重證據法,他們相互借鑒,在二重證據法的基礎上拓寬了史料。
D .許多遊牧民族曾将猴的形象作為祖先圖騰,這些信息證實了神猴哈努曼形象确實在河西走廊出現過。
2 .下列對材料相關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項是()
A .楊向奎運用了民族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古史,提出三重證據法,認為民族學的材料可以補文獻與考古之不足。
B .陳寅恪提出的三重證據法,主要是地下之實物、紙上之遺文、異族之故書、傳世古籍、外來之觀念和舊有材料的互證。
C .徐中舒的三重證據法以二重證據法為基礎,吸納了民族史、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等少數民族知識來研究中國曆史。
D .饒宗頤的三重證據法以二重證據法為根基,他将考古材料分為考古數據和古文字數據,第三重證據便是有字考古資料。
3 .下列選項中,最适合作為“二重證據”使用的是()
A .甯夏賀蘭山新石器時代的角羊岩畫B .西安半坡遺址陶器上的刻畫符号
C .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D .山東銀雀山出土的《孫子兵法》竹簡
4 .請結合材料一、材料三,概述四重證據法包含哪四重。
5 .請綜合三則材料,談談從一重證據法到四重證據法,實現了哪些理論上的飛躍。
二、文學類閱讀-單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大漠人家
紅柯
老漢一大早就帶着孫子上路了。老漢扛一把鐵鍬,孫子拎一個“鮮橙多”瓶子。兩年前孩子的父親從一百多裡外的鎮上帶回一瓶真正的“鮮橙汁”,瓶口紮着尼龍繩子,爺爺連剪子都不用,爺爺的手跟熊爪一樣輕輕一扒拉,就把尼龍繩子撕掉了,爺爺換上牛皮繩子。家裡的牛呀狗呀都拴了一根皮繩子,牲畜和動物都挺喜歡這些皮繩子。有了皮繩子,它們就屬于村子了,不用人看着,它們自己會回到村子裡來。
爸爸媽媽從鎮上回來看孩子。媽媽嘀咕:“該讓他上學了,該讓他用腦子了。”
“不是明年才上學嗎?”爺爺的聲音一下子就冷淡下來了。
“明年上小學,今年上學前班呀,都六歲了,城裡的小孩兩三歲就搞學前教育了。”
“我的孫子嘛,我也要搞學前教育。”
第二天一大早,爺爺帶着孫子走出村子。
田野空蕩蕩的,玉米收了,棉花收了,葵花也收了,該翻的地翻過了,還有少量的玉米稈葵花杆孤零零地立在那裡。土地的前方出現沙丘。太陽慢慢升起來,沒有光,好像沒有睡醒。爺爺去年就告訴過孩子,那是太陽離得太遠。孩子一點也不覺得太陽遠,孩子一直對爺爺的話保持懷疑。孩子好幾次都在嘀咕;“明明是個窗戶嘛。”沙丘上的太陽就像剛剛打開的窗戶,好像是兩個離開村莊穿過田野奔向沙丘的人打開的。他們家的麥地、玉米地、葵花地都在村莊周圍,隻有土豆遠離田野。村莊和大地都還沉睡着,爺爺就把他喊醒了。
好多年以後孩子還能想起來一老一少在黎明的蒼穹下奔向太陽的情景,也就是在那天早晨,一雙神奇的眼睛從孩子心靈深處一下子躍上蒼穹之頂,俯視着大地上匆匆而過的老人和孩子。好多年以後,孩子才知道這是一個多麼好的習慣。隻有在蒼穹之上往下看的時候,沙丘上的太陽就成了一扇打開的窗戶。
爺爺說:“太陽離我們還遠着呢。”
天亮了,他們到了地頭。爺爺在地上挖一個坑,點上火,兩三根幹梭梭轟轟噴射火焰,驅趕寒氣。梭梭是沒有煙的,純一色的火焰,就像地底下奔出的一股子岩漿。孩子守着火。爺爺開始挖土豆。輕輕一刨,沙土底下就滾出結實渾圓的土豆。孩子還記得第一顆土豆露出來時所散發的涼飕飕的帶着土腥味的濕漉漉的芳香。爺爺是一把好手,不會傷着土豆的,可孩子還是強烈地感覺到土豆飽滿的汁液。孩子被火烤得熱烘烘的,鼻梁上都冒汗了,孩子的熱手捉住一顆正在滾動的土豆,兩隻手才能抓住的一個大土豆,剛剛從土裡挖出來還帶着大地的野性,緊繃繃的,稍一松手它就會跑掉。孩子站在爺爺旁邊,眼睛睜得大大的,看着爺爺把這些驕橫無比的土豆一個個從大地深處牽出來,一堆一堆的,那種涼飕飕濕漉漉帶着土腥味的芳香沖天而起,直上雲霄。孩子連打幾個噴嚏。爺爺讓他去烤火。他蹲在火邊。據說動物都怕火,包括狼蟲虎豹這些猛畜都怕火,土豆也不例外。在爺爺的側面,太陽一點點亮起來,那是一支一支從遠方射來的箭,一下子紮在爺爺的背上,很快就紮滿了爺爺的前胸後背,爺爺就像傳說中的英雄,萬箭穿身還在揮動手臂,躬着腰,毫不退讓,太陽的金箭越來越密,快紮不進去了。爺爺還不住手,土豆一個一個滾出來,大地被掏空了。最後一顆土豆被掏出來的時候,大地長長噓了一聲就癟下去了,徹底地松弛了。梭梭也燃盡了,沒有火焰了,紅彤彤的灰燼格铮铮響着一下子碎了,成了松軟的火灰。爺爺把土豆埋進火灰裡,一共埋了五個。土豆開始吱吱叫,土豆在使它的力氣呢。土豆勁大着呢。火灰開始變暗。另一種芳香被喚醒了。孩子呀叫了一聲,就朝沙丘奔去。烤熟了的土豆的芳香遠遠超過它們被挖出來的時候。孩子跑着跑着就停下來了,再怎麼跑也跑不過眼睛。遠方,天地相交的地方,土豆的芳香跟随潮水般的鳥群一樣飛翔着呼嘯着。
他們離開的時候又點一堆火,在火灰裡埋了五個土豆。他們就回去了。
三天後,爺爺趕着車子運回了土豆。孩子一聲不響地幫爺爺幹活。孩子還檢查了那個火堆,那些烤熟的土豆已經讓人掏走了,換句話說已經讓人吃掉了,再換句話說,已經到遠方去了。孩子真希望大地上最遙遠的人到這裡來。這個大膽的想法讓孩子難以自持,孩子跟發射火箭一樣朝遠方扔了一個土豆,扔出去以後,還傻傻地保持着投擲的動作,好像他就是一個威力無比的發射架,從準噶爾盆地深處向宇宙向太空發送最了不起的飛行器。
暮色逐漸籠蓋大漠,孩子自己挖了一個坑,孩子自己撿柴火點了一堆火。不是爺爺用的幹梭梭,是幹牛糞。誰都知道牛糞是大漠最好的柴火,過冬的大部分燃料靠幹牛糞。孩子把土豆埋進牛糞的火灰裡,孩子知道這是比火箭更遙遠的一種發射,孩子完全跟一個大人一樣從容自如地做這件事。做完了,拍拍手。
第二年秋天,也就是八月底吧,孩子離開爺爺去鎮上上學。
爺爺——
村莊消失的時候孩子流淚了,到底是個孩子,繃不住了。
在學校,孩子跟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樣誰都不會輕視他,甚至包括老師。而且不是一般的老師,是北京來的大學生,正确的說法是來西部支援教育事業的志願者。課講得好,課外活動的時候還放電視,是大學生們帶來的光碟。大漠深處的孩子們看到了故宮,看到了圓明園和長城。這些内容在課堂上要提問的。孩子第一個被叫起來了,事後想起來這個孩子是整個學校第一個回答北京老師提問的學生。孩子聲音不大,但很清晰。
“北京太好了,就是太偏僻了。”
老師不敢相信,又問了一遍,學生們也瞪大眼睛,都以為答錯了,可孩子清清楚楚地告訴大家。
“北京好,就是太偏僻。”
(有删節)
6 .下列對文本相關内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A .大漠人家的牛、狗等都拴着皮繩子,爺爺也給“鮮橙多”換上牛皮繩子,這表明他對城市文明的拒絕與反感。
B .“好多年以後孩子還能想起……”的寫法,可能是作者受到《百年孤獨》“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的影響。
C .爺爺把土豆埋進梭梭火灰堆裡,孩子把土豆埋進牛糞火灰裡,雖然行為有差異,但體現了大漠人家的精神傳承。
D .小說結尾寫孩子離開爺爺去鎮上上學,并詳述了在學校上課的情形,這和前文大漠人家的家庭争論形成照應。
7 .關于文中挖土豆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确的一項是()
A .土豆結實渾圓,散發着“涼飕飕的帶着土腥味的濕漉漉的芳香”,作者從外形、氣味等方面展示了土豆蓬勃的生命力。
B .朝陽如箭,紮滿了爺爺的前胸後背,而他毫不退讓,揮動着手臂繼續勞動,作者用浪漫主義的筆法讴歌了勞動英雄。
C .所有土豆被挖出來後,大地“長長噓了一聲就癟下去了”,徹底松弛,作者用比拟的手法寫出大漠的無私奉獻。
D .土豆的芳香跟随鳥群飛翔呼嘯,而孩子“跑着跑着就停下來”,發現“跑不過眼睛”,暗示着他即将離開大漠。
8 .小說開頭部分,爺爺說“也要搞學前教育”。請結合文本,概括并分析其學前教育的内容。
9 .“北京好,就是太偏僻”,富含深意。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桓譚字君山,沛國相人也。父成帝時為太樂令。譚以父任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學多通,遍習《五經》,能文章,尤好古學,數從劉歆、揚雄辯析疑異。性嗜倡樂,簡易不修威儀,而喜非毀俗儒,由是多見排抵。
哀、平間,位不過郎。世祖即位,征待诏,上書言事失旨,不用。後大司空宋弘薦譚,拜議郎給事中,因上疏陳時政所宜,曰:臣聞國之廢興,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輔佐。輔佐賢明,則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務;輔佐不明,則論失時宜,而舉多過事。夫有國之君,俱欲興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謂賢者異也。昔楚莊王問孫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為國是也。”叔敖曰:“國之有是,衆所惡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獨在君,亦在臣乎?”對曰:“君驕士曰士非我無從富貴士驕君曰君非士無從安存人君惑至失國而不悟士或至饑賽而不進君臣不合則國是無從定矣。”莊王曰:“善。願相國與諸大夫共定國是也。”蓋善政者,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興,文武叠用,然後政調于時,而躁人可定。昔董仲舒言“理國譬若琴瑟,其不調者則解而更張”。夫更張難行,而拂衆者亡,是故賈誼以才逐,而晁錯以智死。世雖有殊能而終莫敢談者,懼于前事也。又見法令決事,輕重不齊,或一事殊法,同罪異論,奸吏得因緣為市,所欲活則出生議,所欲陷則與死比,是為刑開二門也。今可令通義理明習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班下郡國,蠲除故條。如此,天下知方,而獄無怨濫矣。
書奏,不省。
是時,帝方信谶,多以決定嫌疑。有诏會議靈台所處,帝謂譚曰:“吾欲以谶決之,何如?”譚默然良久,曰:“臣不讀谶。”帝問其故,譚複極言谶之非經。帝大怒曰;“桓譚非聖無法,将下斬之!”譚叩頭流血,良久乃得解。出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樂,道病卒,時年七十餘。
(節選自《後漢書·桓譚傳》)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A .君驕士曰/士非我無從富貴士/驕君曰/君非士無從安存人/君或至失國而不悟/士或至饑寒而不進/君臣不合/則國是無從定矣
B .君驕士曰/士非我無從富貴土/驕君曰/君非士無從安存/人君或至失國/而不悟士/或至饑寒/而不進君/臣不合則/國是無從定矣
C .君驕士/曰/士非我無從富貴/士驕君/曰/君非士無從安存/人君或至失國/而不悟士/或至饑寒/而不進君/臣不合則/國是無從定矣
D .君驕士/曰/士非我無從富貴/士驕君/曰/君非士無從安存/人君或至失國而不悟/士或至饑寒而不進/君臣不合/則國是無從定矣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A .“五經”指儒家經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常與“四書”并稱。
B .“國之有是”與“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兩句中的“是”字含義不同。
C .“所欲活則出生議”與“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兩句中的“活”字用法不同。
D .“谶”是巫師或方士預示吉兇的隐語或預言。“一語成谶”中的“谶”則指不吉利的預言。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A .桓譚因為父親的關系做了郎官,愛好音樂,善于彈琴;同時又博學多才,擅長寫文章。
B .世祖登上帝位後,桓譚被征為待诏,但因為上書議事不符合世祖的心意,沒有被任用。
C .桓譚認為賈誼因為才高而被放逐,晁錯因為智多而被處死,所以時政改革難以推行下去。
D .桓譚反對谶語,引來殺身之禍,後雖被免除死刑,但被貶為地方官,在赴任途中病死。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性嗜倡樂,簡易不修威儀,而喜非毀俗儒,由是多見排抵。
(2 )帝大怒曰:“桓譚非聖無法,将下斬之!”譚叩頭流血,良久乃得解。
14 .桓譚憂心國事,他從哪些方面向世祖提出了建議?請結合材料簡要概述。
四、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聽筝【注】
柳中庸
抽弦促柱聽秦筝,無限秦人悲怨聲。
似逐春風知柳态,如随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
更入幾重離别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注】當時詩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參與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到南方。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A .首聯上句“抽弦促柱”描述彈筝的動作,下句“無限”一詞強化了聽筝引發的悲怨情。
B .頸聯中的“獨夜”“空樓”兩詞,極力描繪出凄清的畫面,烘托出詩人燈下獨坐的形象。
C .頸聯用“誰家”“何處”連續發問,其句式特點與《春江花月夜》裡的相關詩句相似。
D .尾聯寫由聽筝引發的詩人與族侄身處兩地的離别之恨,照應了第二句的“悲怨”之意。
16 .請比較本詩颔聯與《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在描寫音樂方面的異同點。
五、情景默寫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論語〉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以樸實本質和文采修飾的協調關系指出了成為君子的标準。
(2 )姚鼐《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不僅寫出了朝陽光輝下日觀峰以西諸峰顔色豐富錯雜的特點,更賦予山峰以人的動态,形象生動。
(3 )洞庭湖,古稱“雲夢澤”,它煙波浩渺、壯闊無邊,曆來是文人墨客吟詠的對象,寫到了湖水景色的詩詞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選擇簡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1931年,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發動了長達14年的侵華戰争。抗戰期間,3500多萬同胞傷亡、930餘座城市被侵占……無數中華兒女為保衛河山浴血奮戰。
侵華戰争失敗後,日本制定了和平憲法,不允許擁有軍隊,并放棄“發動戰争的權利”。盡管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暴行① ,但近年來,日本政壇掩蓋、否認侵華曆史的右翼保守勢力② ,企圖進一步掩蓋侵華事實,推動修改和平憲法、篡改教科書的舉動頻頻出現。曆史本該是最好的教科書,然而,日本卻一直捧着一本自欺欺人的“毒教材”。日本右翼勢力在處心積慮的謀劃下,日本社會對侵華曆史的叙事不斷偏離曆史真相,不斷突出日本也是“無辜受害者”,不斷洗白甚至淡化日本戰争罪行。許多日本年輕人對近代史上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反人類罪行知之甚少。對此,世界各國有識之士發出警示,日本的修憲動向非常危險,全世界應銘記日本發動戰争給周邊國家帶來的苦難,警惕日本軍國主義③ 。
警鐘長鳴,山河無恙;以史為鑒,砥砺前行。9月18日,是所有中國人必須銘記的日子。雖然91年過去,戰争的硝煙也已經散去,但④ 的屈辱我們從未忘記,更不能忘記。
18 .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9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确流暢。可少量增删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20 .下列選項中的引号,和例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拿來主義》)
A .“九·一八”事變B .放棄“發動戰争的權利”
C .一本自欺欺人的“毒教材”D .日本也是“無辜受害者”
七、簡答題組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猴痘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病毒感染性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症狀持續2~4周。皮疹通常從面部開始, ① ,四肢皮疹尤為顯著。
猴痘病毒多發于猴類,也可傳染給其他動物,② 。人類被攜帶猴痘病毒的動物咬傷後,可能通過血液、體液等途徑感染上猴痘病毒。另外,在人與人長時間的密切接觸中,病毒也可能通過飛沫傳播。
預防猴痘,③ ,外出戴好口罩,接觸過可疑動物要及時洗手。寵物愛好者、動物飼養和檢疫人員等高危人群更要加強防護,防止咬傷,避免直接接觸不明動物的血液、分泌物等。
21 .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内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2 .請用以“猴痘”開頭的問句分别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八、材料作文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有時需要在“直道”上以實力硬拼,全力沖刺;有時需要在“彎道”上抓住機遇,巧妙超越;有時則需要另辟新徑,“換道”前行。
以上這三種途徑,哪一種更具有啟示意義?複興中學組織了“複興路上”主題征文大賽,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參賽,體現你的思考、權衡和選擇。
要求:選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參考答案:
1 .B2.A 3.D 4.①一重證據法,“傳世文獻互證”;②二重證據法,“以出土文物所記載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記載的舊材料,相互補充,彼此印證,以獲得對古史的新解”,③三重證據法,主要是在一重證據法的基礎上,增加“民族學材料”,(其它學者是在此基礎上發展了證據法);④四重證據法,主要指增加“圖像符号”(從而“囊括了傳統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5.①從一重證據法到二重證據法,主要是普遍的方法論意義,體現了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邏輯方法論原理,運用了分析法和綜合法,歸納法和演繹法等;②從二重證據法到三重證據法,主要是在“二重證據法”基礎上,以互證為基礎方法,突破了文字中心主義;③從三重證據法到四重證據法,主要是創新與整合人類學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在書寫文獻以外找到重新進入曆史文化的途徑,實現了普遍方法論.的探求等。
【解析】1 .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 并把史學界研究中國曆史所運用方法概括為二重證據法”錯。由材料一中“二重證據法是近代王國維對自己研究中國古史所運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可知,“二重證據法”是王國維對自己研究中國古史所運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
C.“ 他們相互借鑒”錯。由材料二中的“其他學者在此基礎上,從各自關注的領域對三重證據法做了不同解讀,并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推進”可知,“他們相互借鑒”于文無據。
D.“ 這些信息證實了神猴哈努曼形象确實在河西走廊出現過”錯。由材料三“第三重證據表明:猴的形象,對于自古遊牧在河西走廊地區的羌人,包括建立西夏王國的黨項人,本來就是其祖先圖騰”可知,敦煌地區的調研證實猴曾為黨項人圖騰,不能證實哈努曼形象出現與否。
故選B 。
2 .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 主要是地下之實物、紙上之遺文、異族之故書、傳世古籍、外來之觀念和舊有材料的互證”錯。由材料二“陳寅恪所言三重證據法是:‘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可知,陳寅恪三重證據是地下實物與紙上遺文互證,異族故書與吾國舊籍互證,外來觀念和固有材料互證。
C.“ 吸納了民族史、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等少數民族知識來研究中國曆史”錯。由材料二“徐中舒的三重證據法,是在二重證據法的基礎上,運用‘邊裔少數民族的,包括民族史、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等的史料研究先秦史”可知,原文主要是指用少數民族史料“先秦史”。
D.“ 他将考古材料分為考古數據和古文字數據”錯。由“饒宗頤的三重證據法,是在二重證據法的基礎上,将考古材料又分為兩部分——考古數據和古文字數據。三重證據便是有字的考古資料、無字的考古資料和史書上之材料”可知,第三重證據是無字考古資料。
故選A 。
3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二重證據”是以出土文物所記載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記載的舊材料,相互補充,彼此印證,以獲得對古史的新解。
A.“ 甯夏賀蘭山新石器時代的角羊岩畫”,是圖像符号,屬于四重證據法,故不适合作為“二重證據”使用。
B.“ 西安半坡遺址陶器上的刻畫符号”是圖像符号,是四重證據法,故不适合作為“二重證據”使用。
C.“ 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 是出土文物,屬于傳世文獻互證,是一重證據法,故不适合作為“二重證據”使用。
D.“ 山東銀雀山出土的《孫子兵法》竹簡”是出土文物所記載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記載的舊材料的相互印證,故最适合作為“二重證據”使用。
故選D 。
4 .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材料一中“這種方法突破了傳世文獻互證的限制,以出土文物所記載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記載的舊材料,相互補充,彼此印證,以獲得對古史的新解”可知,一重證據法是“傳世文獻互證”,二重證據法是“以出土文物所記載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記載的舊材料,相互補充,彼此印證,以獲得對古史的新解”;
由材料二“‘文獻不足則取決于考古材料,再不足則取決于民族學方面的研究。過去,研究中國古代史講雙重證據,即文獻與考古相結合。鑒于中國各民族社會發展不平衡,民族學的材料,更可以補文獻考古之不足,所以古史研究中三重證據代替了過去的雙重證據’”“其他學者在此基礎上,從各自關注的領域對三重證據法做了不同解讀,并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推進”可知,三重證據法,主要是在一重證據法的基礎上,增加“民族學材料”,(其它學者是在此基礎上發展了證據法)。
由材料三“新發現的第四重證據對文字符号材料的時空局限性而言,具有真正的突破意義。這樣,文化研究就不再單純着眼于互證,而囊括了傳統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實現了普遍方法論的探求”可知,四重證據法,主要指增加“圖像符号”(從而“囊括了傳統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
5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内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 )由“作為一種古史研究的原則和方法,二重證據法具有一定普遍的方法論意義。……體現了邏輯方法論原理中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一首要環節的要求;主張‘綜合貫通以類其同,分析比較以觀其異’,不僅體現了對分析法和綜合法的運用,而且在某些方面還體現出兩者的有機結合;要求在古史研究中對不同的材料‘參互求之’,表明了對比較法的重視;強調‘由全以知曲,緻曲以知全’,則體現和貫穿着對歸納法和演繹法的運用”可知,從一重證據法到二重證據法,主要是普遍的方法論意義,體現了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邏輯方法論原理,運用了分析法和綜合法,歸納法和演繹法等。
(2 )由“三重證據法的具體内容,不同學者的解讀有差異。不過,均為在‘二重證據法’基礎上,以互證為基本方法,拓寬史料範圍的學術努力,突破了文字中心主義”可知,從二重證據法到三重證據法,主要是在“二重證據法”基礎上,以互證為基礎方法,突破了文字中心主義。
(3 )由“這一實例表明,新發現的第四重證據對文字符号材料的時空局限性而言,具有真正的突破意義。這樣,文化研究就不再單純着眼于互證,而囊括了傳統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實現了普遍方法論的探求”可知,從三重證據法到四重證據法,主要是創新與整合人類學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在書寫文獻以外找到重新進入曆史文化的途徑,實現了普遍方法論的探求等。
6 .A7.D 8.①勞動教育,如早上帶領孩子挖土豆;
②感恩教育,如離開時在火堆裡埋下土豆留給陌生人等。9.①“北京好”,主要是指北京有宏偉建築(故宮、圓明園),先進教育(支援西部教育),發達物質(光碟等),這是大漠缺少的事物。
②“太偏僻”,主要是指孩子的認知中,準噶爾盆地才是世界的中心;廣闊的大漠,爺爺的教育引導,豐富的物産等,是北京所缺少的。
③作品通過極度矛盾的話語,贊揚了以爺爺為代表的大漠勞動人民的原始生活樣态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解析】6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内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的能力。
A .“這表明他對城市文明的拒絕與反感”錯誤,結合“就把尼龍繩子撕掉了,爺爺換上牛皮繩子。家裡的牛呀狗呀都拴了一根皮繩子,牲畜和動物都挺喜歡這些皮繩子。有了皮繩子,它們就屬于村子了,不用人看着,它們自己會回到村子裡來”分析,爺爺也給“鮮橙多”換上牛皮繩子,牛皮繩子比尼龍繩子結實,他想讓“鮮橙多”屬于村子,并不是排斥城市文明。
故選A 。
7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 .“暗示着他即将離開大漠”錯誤。結合“孩子跑着跑着就停下來了……遠方,天地相交的地方,土豆的芳香跟随潮水般的鳥群一樣飛翔着呼嘯着”分析,土豆的芳香沖天而起,彌漫在天地之間。孩子追尋着香味,發現眼睛所見範圍更廣,激發孩子親近自然,熱愛土地等。無法推斷出“他即将離開大漠”。
故選D 。
8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内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結合“爺爺開始挖土豆。輕輕一刨,沙土底下就滾出結實渾圓的土豆。孩子還記得第一顆土豆露出來時所散發的涼飕飕的帶着土腥味的濕漉漉的芳香……兩隻手才能抓住的一個大土豆”分析,爺爺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帶領孩子挖土豆,給孩子以榜樣示範,孩子也學會了挖土豆。
結合“他們離開的時候又點一堆火,在火灰裡埋了五個土豆。他們就回去了”“孩子一聲不響地幫爺爺幹活。孩子還檢查了那個火堆,那些烤熟的土豆已經讓人掏走了,換句話說已經讓人吃掉了,再換句話說,已經到遠方去了”“孩子把土豆埋進牛糞的火灰裡,孩子知道這是比火箭更遙遠的一種發射,孩子完全跟一個大人一樣從容自如地做這件事”分析,他們離開的時候又點一堆火,在火灰裡埋了五個土豆,留給陌生人,孩子也學會了燒土豆等,這是感恩教育,時刻想着感恩大地的賜予,努力幫助陌生人。
9 .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的能力。
結合“而且不是一般的老師,是北京來的大學生,正确的說法是來西部支援教育事業的志願者”“課外活動的時候還放電視,是大學生們帶來的光碟”“大漠深處的孩子們看到了故宮,看到了圓明園和長城”等分析,說“北京好”,是因為北京有故宮、圓明園和長城等宏偉的建築,這是大漠深處孩子所沒見過的;北京還有光碟等這些物質,這是大漠稀缺的東西;北京還有先進的教育等。
結合“好像他就是一個威力無比的發射架,從準噶爾盆地深處向宇宙向太空發送最了不起的飛行器”“他們家的麥地、玉米地、葵花地都在村莊周圍,隻有土豆遠離田野”“孩子還記得第一顆土豆露出來時所散發的涼飕飕的帶着土腥味的濕漉漉的芳香”“他們離開的時候又點一堆火,在火灰裡埋了五個土豆。他們就回去了”等分析,在孩子的認知中,自認為自己生活的大漠是世界的中心,即認為準噶爾盆地才是世界的中心。這裡有廣闊的大漠,爺爺的學前教育,自然界豐富的物産等,孩子認為北京是沒有這些的,所以認為北京“太偏僻”。
“好”“偏僻”,認為北京好,但是偏僻,這是極度矛盾的話語。當京城來西部支教的大學生用五光十色的光碟炫耀他們心中神聖的北京城的時候,那個大漠人家的小孫子的話,使年輕的老師恍然大悟。是的,“北京好,就是太偏僻了”。大漠人家素樸的生活影響着孩子的成長等。
10 .D11.C 12.C 13.(1)桓譚愛好雜戲,為人簡單平易不在意服飾儀表,而喜歡诽謗诋毀世俗儒生,由此常被排斥和攻擊。
(2 )皇帝大怒說:“桓譚诋毀聖人,無視法紀,帶下去斬首。”桓譚頭以緻流血,過了好久,(皇帝的怒氣)才得以緩解。14.①君臣共定國是;②統一法度;③拒絕谶言。
【解析】10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
句意:君主對臣子驕傲,說臣子們離了我就無從富貴;臣子對君主驕傲,說君主離了臣子就無從安身。君主有的到了失國的地步還不醒悟,臣子有的到了無衣無食的境地還不能進身朝廷。君臣不合,國家大政方針就無從定了。
這段是讨論君臣不合國是難定的道理,根據“君臣不合”中“君臣”不應斷開,排除BC。
再根據對稱法判斷,“君驕士”與“士驕君”是對稱結構,故排除A。
故選D 。
11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及了解把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 正确。
B. 是:方針,政策;句意:國家的大政方針。
是:正确。句意:覺悟到如今的選擇是正确的,從前的選擇是錯誤的。
兩個“是”含義不同,選項正确。
C. 兩個“活”都是使動用法,使……活下來。用法相同。句意:想讓罪犯活下來就搬出能活的依據/項伯殺了人,我讓他活了下來。
D.“ 谶”本意指迷信的人認為要應驗的預言預兆。一語成谶:指一些兇事,不吉利的預言,也可指戲言成真。選項正确。
故選C 。
12 .本題考查學生概述原文内容的能力。
C.“ 賈誼因為才高而被放逐,晁錯因為智多而被處死,所以時政改革難以推行下去”因果倒置。根據原文“夫更張難行,而拂衆者亡,是故賈誼以才逐,而晁錯以智死”,意思是:改弦更張難行,而違反衆人要求就必亡,所以賈誼因才高而被逐,晁錯因智多而被處死。
故選C 。
13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1 )“嗜”,愛好;“倡樂”,指倡優的歌舞雜戲表演;“非毀”,诽謗诋毀;“見”,被;“排抵”,排斥攻擊。
(2 )“非”,诋毀;“無法”,無視法紀;“将下”,帶下去;“得解”,得以緩解。
14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據“君臣不合則國是無從定矣”“莊王曰:‘善。願相國與諸大夫共定國是也’”可知,①君臣共定國是。
根據“今可令通義理明習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班下郡國,蠲除故條。如此,天下知方,而獄無怨濫矣”可知,②統一法度。
根據“帝謂譚曰:‘吾欲以谶決之,何如?’譚默然良久,曰:‘臣不讀谶。’帝問其故,譚複極言谶之非經”可見,③拒絕谶言。
參考譯文:
桓譚字君山,沛國郡相縣人。他父親在成帝時是太樂令。桓譚因父親的關系任為郎,因而愛音律,善鼓琴。博學多通,把《五經》讀遍了,擅長寫文章,尤其喜愛古學,多次跟随劉歆、揚雄辯論分析疑難異義。桓譚愛好雜戲,為人簡單平易不在意服飾儀表,而喜歡诽謗诋毀世俗儒生,由此常被排斥和攻擊。
哀帝、平帝年間,地位隻是一個郎。世祖登上帝位,征召為待诏,桓譚上書陳述政事時不合世祖旨意,沒有被任用。後來大司空宋弘推薦桓譚,拜議郎給事中,因而上書陳述當時政事應注意的事宜,說:我聽說國家的廢興,在于政事;而政事的得失,在于輔佐的人。輔佐的人賢明,那麼賢俊之士充滿朝廷,而他們的治理能力與世務能吻合;輔佐之人不賢明,那麼議論的事不合時宜,舉措就多失誤。作為國家的君主,都想興教化建善政,然而政事不能治理好,這就是所說的賢者不同的道理。以前楚莊王問孫叔敖說:“我還不懂得用來治理國家的原則。”叔敖說:“國家的大政方針,如果是大家都厭惡的,恐怕大王也不能獨自定奪吧。”楚王說:“不能定隻是由于君主呢,還是也在于臣子呢?”叔敖說:“君主對臣子驕傲,說臣子們離了我就無從富貴;臣子對君主驕傲,說君主離了臣子就無從安身。君主有的到了失國的地步還不醒悟,臣子有的到了無衣無食的境地還不能進身朝廷。君臣不合,國家大政方針就無從定了。”莊王說:“好。願相國與諸大夫共定國家大政方針。”那些善于治理國家政事的人,是根據風俗施教,發現哪裡有失誤就設法防止,威德兼施,文武交錯使用,然後政事調節得切合時宜,而那些焦躁不定的人就可使之定了。以前董仲舒說“治理國家好比琴瑟一樣,如調節不過來就應改弦更張”。改弦更張難行,而違反衆人要求就必亡,所以賈誼因才高而被逐,晁錯因智多而被處死。世上雖有特殊才能的人卻最終不敢談論國是,就是怕蹈前人的覆轍。又看到現在用法令來決定事情,輕重各不相同,或一件事幾種法,罪相同而論處各異,這就讓奸吏能夠借機販賣權力,收受賄賂,想讓罪犯活下來就搬出能活的依據,想陷罪犯于死地就以死罪相比較,這樣就為刑法開了兩扇門。現在可以讓一批通義理熟習法律的人,對法律條文逐條進行分析比較,統一法度,頒發到州、郡,把舊條文統統廢除。這樣,天下人都知朝廷的政策,刑獄就無濫施怨恨了。
書奏了上去,沒有被采納。
這時,光武帝正迷信谶緯之說,用谶緯決定嫌疑。後來皇帝召集群臣讨論靈台的地址,皇帝對桓譚說:“我想用谶來決定,怎麼樣?”桓譚沉默了很久,說:“我不讀谶書。”皇帝問原因,桓譚再次極力申辯谶怪誕不合常理。皇帝大怒說:“桓譚诋毀聖人,無視法紀,帶下去斬首。”桓譚叩頭以緻流血,過了好久,(皇帝的怒氣)才得以緩解。外調為六安郡丞,桓譚心情忽忽不樂,在路上病逝,時年七十多歲。
15 .B16.同:在摹寫音樂方面,兩處都沒有正面寫音樂,而是用了側面描寫。
異:
①柳詩此聯虛寫柳條伴着春風絮絮話别,啼鳥繞着落花聲聲鳴啼的場景,用了通感(聯想、比喻)的手法,将聽覺轉化為視覺效果,化無形為有形(以形寫聲),寫出了筝聲中的悲怨之情。
②白詩這句借環境描寫渲染出甯靜凄清的氛圍,以效果寫聲,以詩人沉醉于琵琶女的琴聲中來體現琵琶女技藝高超。
【解析】15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内容及藝術手法的能力。
B.“ 烘托出詩人燈下獨坐的形象”錯誤,此聯亦是詩人根據筝聲而進行的想象,并非是詩人形象。
故選B 。
16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句藝術手法的能力。
本詩颔聯寫“似逐春風知柳态,如随啼鳥識花情”,借柳條随風搖蕩、啼鳥圍繞落花的視覺描寫,來側面描寫音樂帶給人的感受。“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描寫的是琵琶女彈完一曲後,周圍船隻中的人們都還沉浸在琴聲中,安靜無言,一輪江月映在江心的凄清景象來側面烘托琵琶女技藝的高超。故而二者都用了側面描寫手法。
不同的地方在于,二者的側面描寫方式不同;本詩中,通過描摹柳枝追逐春風,仿佛依依不舍話别;鳥兒繞着落花聲聲啼鳴,仿佛充滿惜花哀情的景象,用視覺畫面來展現聽覺感受,采用了通感手法,化聽覺為視覺,化無形為有形,寫出筝聲中的“悲怨聲”。白居易的詩句,一是借人人沉醉于琵琶聲中,回味無窮,久久沒有回過神來的“悄無言”的效果來體現琵琶女技藝高超,二是渲染出“江心秋月白”的甯靜凄清氛圍來襯托琵琶聲的餘音繞梁之感。
17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绛皓駁色而皆若偻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嶽陽樓》)/玉鑒瓊田三萬頃,着我扁舟一葉(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袅袅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湘夫人》)/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遊洞庭五首•其二》)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詞的正确書寫:彬、绛、皓、駁、偻、坼、鑒、袅、撼等。
18 .①鐵證如山、鐵案如山、無可辯駁、毋庸置疑等(強調事實不可否認的成語皆可)
②蠢蠢欲動等(強調壞人準備做壞事的貶義成語皆可)
③死灰複燃等(強調失勢者重新得勢的貶義成語皆可)
④刻骨銘心等(強調屈辱之大、深、難的成語皆可)19.在日本右翼勢力處心積慮的謀劃下,日本社會對侵華曆史的叙事不斷偏離曆史真相,不斷突出日本也是“無辜受害者”,不斷淡化甚至洗白日本戰争罪行。20.C
【解析】18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語的能力。
①根據句意可知,此處要表達的是日軍侵華暴行無可置疑,而日本還試圖掩蓋否認,故可填寫強調事實不可否認的成語如“鐵證如山”“鐵案如山”“無可辯駁”“毋庸置疑”等。鐵證如山:意思是形容證據确鑿,像山一樣不能動搖。鐵案如山:案情确切,像山一樣推翻不了。無可辯駁:意思是沒有理由或根據來否定對方的意見。形容事實确鑿,理由充足。毋庸置疑等:事實明顯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沒有懷疑的餘地。
②句意是說右翼保守勢力打算幹壞事,故可填寫“蠢蠢欲動”等強調壞人準備做壞事的貶義成語。蠢蠢欲動:比喻敵人準備進攻或壞人陰謀搗亂。
③句意表達的是警惕軍國主義複蘇,再次給人們帶來苦難,故可填寫“死灰複燃”等強調失勢者重新得勢的貶義成語。死灰複燃:原比喻失勢的人重新得勢,現常比喻已經消失了的惡勢力又重新活動起來;含貶義。
④此處強調屈辱的深重、深刻,故而“從未忘記,更不能忘記”,故可填寫“刻骨銘心”等強調屈辱之大、深、難的成語。刻骨銘心:銘刻在心靈深處;形容記憶深刻,難以忘卻。
19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畫線句語病有二:
一為中途易轍,首句“日本右翼勢力”後沒有謂語,後句主語改成了“日本社會對侵華曆史的叙事”,可将“日本右翼勢力”放到“在”後,整個作狀語。
二為語序不當,應該先“淡化”再“洗白”。
最終修改為:在日本右翼勢力處心積慮的謀劃下,日本社會對侵華曆史的叙事不斷偏離曆史真相,不斷突出日本也是“無辜受害者”,不斷淡化甚至洗白日本戰争罪行。
20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标點符号作用的能力。
“送來”“拿來”是特殊含義。
A.“ 九•一八”是特定稱謂。
B.“ 發動戰争的權利”是間接引用。
C.“ 毒教材”是特殊含義。
D.“ 無辜受害者”是間接引用。
故選C 。
21 .①逐漸擴散到其他部位
②偶爾會傳染給人類
③要做好自我防護22.第一段:猴痘的臨床表現(或病症表現)有哪些(或是什麼)?
第二段:猴痘的傳播途徑(或感染途徑)有哪些(或是什麼)?
第三段:猴痘的預防措施有哪些(或是什麼)?
【解析】21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根據前文“從面部開始”和後文“四肢皮疹”可見,皮疹會逐步擴散,故可填寫為“逐漸擴散到其他部位”。
②根據後文“被攜帶猴痘病毒的動物咬傷後,可能通過血液、體液等途徑感染上猴痘病毒”“人與人長時間的密切接觸中……也可能通過飛沫傳播”可知,猴痘并不會傳染給人類,但這種情況并不常見,故可填寫為“偶爾會傳染給人類”。
③該空要填的是預防猴痘的方法,根據後文的“戴好口罩”“及時吸收”“加強防護”等可見,主要是“要做好自我防護”。
22 .本題考查學生選用句式和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題幹要求“以‘猴痘’開頭的問句”概括内容,注意在提取出主要内容後要依照要求的句式進行概括。
第一段,根據“猴痘……臨床表現主要為……”可看出,其主要内容是介紹猴痘的臨床表現,故可概括為“猴痘的臨床表現(或病症表現)有哪些(或是什麼)”。
第二段,從“被攜帶猴痘病毒的動物咬傷後,可能通過血液、體液等途徑感染上”“可能通過飛沫傳播”可見,介紹的是猴痘的傳播途徑,故可概括為“猴痘的傳播途徑(或感染途徑)有哪些(或是什麼)”。
第三段,從“預防猴痘……戴好口罩……及時洗手防止咬傷,避免直接接觸不明動物的血液、分泌物等”可見,介紹的是預防猴痘的措施,故可概括為“猴痘的預防措施有哪些(或是什麼)”。
23 .略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作文題。
審讀材料需要注意兩個提示寫作背景的地方,一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二是征文主題“複興路上”。這就限定了寫作内容,思考國家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征程中我們該如何去做。
其次需要理解“直道”“彎道”和“換道”的含義。“直道”是指正面競争,正面迎戰,需要拼實力;如華為與愛立信、諾基亞、高通、三星等全球主流通信廠商同台競技,在标準制定和産品研發中憑借強勁的實力,在5G市場的正面競争中保持領先優勢,實現“直道超車”。“彎道”是指大家都不太擅長的地方,這個地方充滿了危險和變數,但也充滿了機遇和希望,如果做的好,很容易超越對手;但“彎道超車”有風險,需要很多儲備工作,如要勇氣、智慧、技術、之前的蓄勢……“換道”也就是避開對方的實力,發揮我們的特長,實現另一個領域的超越。也就是不能隻盯着别人有的東西,要做别人沒有做的東西。
不管是“直道”“彎道”還是“換道”,目的都是超越對手。“直道”超越以“實力”為基礎,還要全力沖刺;“彎道”是暗中蟄伏,抓準時機,巧妙超越;“換道”則是另辟蹊徑,迂回出擊,發揮自身優勢。
寫作中我們不僅要分析這三個“道”的含義,更要分析論證在這三種超越形式下憑借什麼能實現超越,我們“人”應當做些什麼;還要分析它們各自的利弊,論述清楚什麼時候走“直道”,什麼時候“彎道”超越,什麼時候需要“換道”。鑒于寫作主題和寫作背景,考生使用的論證材料應當與國家建設有關,可以從我們的航空航天、基礎設施建設、高鐵技術、農業發展、扶貧攻堅等領域選取相應的素材進行論證。
立意:
1.“ 直道”靠實力,“彎道”抓機遇,“換道”拼眼光。
2. 利用“三道”,助力複興。
3. 複興路上走“三道”,中華夢想定成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