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的簡稱,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管腔發生堵塞以及冠狀動脈功能性的改變,導緻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髒病,亦稱為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由于發病率及死亡率高,嚴重危害着人類的身體健康,從而被稱作是“人類的第一殺手”。冠心病是一個多因緻病的疾患,影響其發病的危險因素就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主要包括:年齡與性别、吸煙、飲酒、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少運動、精神緊張以及遺傳、環境因素等。冠狀動脈内的斑塊形成和動脈粥樣硬化是逐步形成的,除遺傳外,我們應盡可能控制和改善生活習慣,減少這些危險因素,以便對抗或推遲冠狀動脈阻塞的發生和減少心肌梗死的發生。據大規模的人群調查表明,冠心病與營養不平衡有一定關系,因此合理的調整膳食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下面我們就冠心病有關飲食的危險因素入手,淺談冠心病的飲食健康。
1、積極控制血脂
冠心病的發病機理雖然不完全清楚,但目前多項研究結果表明與脂代謝異常及膽固醇升高有關,積極控制血脂,配合合理的脂類攝入對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血漿中所含脂類統稱為血脂,一般說來,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TG)和膽固醇(Ch),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的膽固醇主要有高密度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膽固醇(LDL-C)。HDL-C的主要作用是将肝外組織中過多的膽固醇轉運到肝髒代謝,防止固醇在組織中過多聚集,目前許多研究已證實HDL-C具有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好膽固醇”。LDL-C的主要作用是将膽固醇從肝髒轉運到肝外組織細胞,滿足它們對膽固醇的需要。但LDL-C較粘稠,流動率慢,由肝髒至其他器官時會沿路累積,容易粘在血管壁上,尤其是氧化型LDL-C,可引起血管内皮炎症反應,促使内皮細胞及巨噬細胞吞噬脂質,是導緻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元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壞膽固醇”。甘油三酯主要由長鍊脂肪酸和甘油組成,其主要作用是參與人體能量代謝,是人體主要的能量儲存庫,但過多的甘油三酯會使脂肪細胞功能改變及血液粘稠度增加,促進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所以降低LDL-C和TG成為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措施。要降低血脂就要從血脂的兩個來源入手,一是控制飲食,二是降低合成。雖然他汀類及貝特類降脂藥在降低LDL-C及TG合成方面已收到較好的療效,但飲食治療仍為降脂環節中最重要的内容。
自然界的膽固醇主要存在于動物性食物中,膽固醇含量多的食物主要有:蛋黃、魚子、蟹黃、動物腦、動物肝腎等。
一般來說,獸肉的膽固醇含量高于禽肉冠心病的飲食,肥肉高于瘦肉,貝類和軟體動物高于一般魚類,蛋黃、魚子動物内髒的膽固醇含量則最高。既然膽固醇對人體這麼多害處,那我們不吃可不可以呢?事實上,膽固醇人體中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參與許多化學合成,如果過分忌食這類食物,很容易引起營養平衡失調,導緻疾病的發生。正常健康人每日攝入膽固醇應在50~300mg(高值相當于1個雞蛋黃的Ch含量),而冠心病人則應低于200mg/日。除減少膽固醇攝入外,通過食用可降低膽固醇的食物對降低血膽固醇同樣重要。
研究證實,高TG血症常有sLDL-C的形成及HDL-C的降低,[3]攝入過多的飽和脂肪酸(SFA)、反式脂肪酸(廣泛存在于人造奶油、面包、餅幹以及長期高溫加熱的油中)、肉類(尤肥肉)和一些植物油(如椰油、棕榈油),會提高膽固醇和LDL-C的水平。不飽和脂肪酸可使膽固醇酯化,降低血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并且能夠促進體内飽和脂肪酸的代謝,減輕和消除食物内動物脂肪,所以減少膳食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攝入、适當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能有效減少高膽固醇血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減少膽固醇的吸收、影響膽固醇的代謝、促進膽固醇的排洩等降低血漿中膽固醇水平;通過增加食物在腸道内的過渡時間、延緩胃排空、減緩或降低脂肪的吸收等機制降低血漿中甘油三酯水平;降低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使進餐後血糖不會急劇上升。玉米、小米、大麥、燕麥、魔芋、米糠和麥粉等雜糧,牛蒡、胡蘿蔔、四季豆、紅豆、豌豆、薯類和海帶、裙帶菜等根菜類和海藻類,芹菜、玉米、木耳、洋蔥、菌類、蘋果、山楂、草莓、黃豆芽等蔬菜水果類。
中國營養學會提出中國居民攝入的食物纖維量及範圍:低能量飲食為25g/天;中等能量飲食為30g/天;高能量飲食2800 kcal為35g/天。
維生素C和E
促進膽固醇的排洩,防止膽固醇在動脈内壁沉積,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成分,有助于減輕膽固醇對血管的危害。
富含VC的食物:櫻桃、番石榴 、紅椒、黃椒、柿子、青花菜、草莓、橘子、芥藍菜花、猕猴桃。
富含VE的食物:豆油、芝麻油、花生油、小米、葵花籽油、玉米面、棉籽油、菠菜、色拉油、豬瘦肉。
成年人必須要攝入VC量為100mg/日,VE量為14mg/日。
植物固醇
在腸道内可以與膽固醇競争,減少膽固醇吸收,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LDL,而不影響血液中的HDL。
植物油:玉米胚芽油、芝麻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等。
豆類:黑豆、青豆、豆腐、豆漿等。
谷類:紫米、薏仁米、荞麥米、青稞、小米、玉米等。
蔬菜水果:菜花、西蘭花、油麥菜、橙子、橘子、山楂等。
每天植物油攝入量以25克為宜。
每周至少保證三頓豆類,每次攝入量在50克以上。
成年人每天攝入谷類食物300~600克。
每天吃蔬菜400~500克、水果100~200克。
不飽和脂肪酸
使膽固醇酯化,降低血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改善血液微循環,防止脂肪沉積在血管壁内,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增強血管的彈性和韌性。
蔬菜:大蒜、洋蔥、大蔥、花菜、韭菜、姜、蘿蔔、西紅柿、冬瓜、海帶、紫菜。各種蘑菇如香菇、花菇等。
豆類:黃豆、赤小豆、綠豆、蠶豆、豌豆、芸豆等。
植物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紅花籽油、印加果油、茶油、橄榄油、芥花籽油等。
魚類:甲魚及各種海魚等。
水果:菜果、山楂、橘子等。
奶類:酸奶。
堅果:葵花子、芝麻、核桃、杏仁等。
原則是低脂飲食,使脂肪比例僅占總熱量的15%~25%,飽和脂肪(肉類等)、多種非飽和脂肪(植物油等)和單一非飽和脂肪(菜籽油和橄榄油等)3種脂肪的最佳分配比例7:10:13。從飽和脂肪中攝入的熱量,應減少到總量的7%以下;從多種非飽和脂肪中攝入的熱量,應減少到總量的10%以下;從單一非飽和脂肪中攝入的熱量,則可增加到總量的13%以上。
高脂血症患者、已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及并發症(如冠心病、腦卒中等)的患者、有危險因素的高危人群均為低脂飲食的适宜人群,即使血脂在正常範圍,也要控制血脂水平,[5]2011年ESC/EAS血脂指南則明确指出,極高危患者的LDL-C目标值需要控制在70 mg/dl(1.8 mmol/L)以下和(或)LDL-C下降>50%,高危和中危人群的LDL-C目标值分别為mmol/L)以下水平。
2、積極控制血壓
高血壓是冠心病發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我國人群每5個成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壓,可見高血壓在我國的發病率是相當高的,這與人們的飲食習慣密切相關。2011高血壓防治指南指出,人群中,鈉鹽的攝入量與血壓水平和高血壓患病率呈正相關,而鉀鹽攝入量與血壓水平呈負相關。膳食鈉/鉀比值與血壓的相關性甚至更強。我國14組人群研究表明,膳食鈉鹽攝入量平均每天增加2克,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别增高2.0mmHg和1.2mmHg。高鈉、低鉀膳食是我國大多數高血壓患者發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我國大部分地區,人均每天鹽攝入量12-15克以上,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
血壓的飲食控制建議:
低鈉
鈉鹽攝入
富鉀
除食用低鈉高鉀鹽外,富含鉀的食物也應多食用,如豆類、冬菇黑棗、杏仁、核桃、花生、土豆、竹筍、瘦肉、魚、禽肉類,苋菜、油菜、大蔥、香蕉、棗、桃、橘子等。
補鈣
血鈣保持正常水平可維持平滑肌細胞内外鈣代謝的平衡,避免血管平滑肌的痙攣,從而達到有效預防血管硬化、降低血壓的目的,因此應多吃些富含鈣的食品,如黃豆、葵花子、核桃、牛奶、花生、魚蝦、紅棗、鮮雪裡蕻、蒜苗、紫菜等。
熱量控制
飲食安排應少量多餐,避免過飽,高血壓患者常較肥胖,必須吃低熱能食物,總熱量宜控制在每天8.36兆焦左右,每天主食150-250克冠心病的飲食,動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各占50%。高血壓患者三餐的熱量分配應該為: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
限制飲酒
長期大量飲酒可導緻血壓升高,限制飲酒量則可顯著降低高血壓的發病風險。每日酒精攝入量男性不應超過25克;女性不應超過15克。不提倡高血壓患者飲酒,如飲酒,則應少量:白酒、葡萄酒(或米酒)與啤酒的量分别少于50ml、100ml、300ml。
新鮮果蔬
高血壓患者每天吃1斤至1斤半的新鮮蔬菜2~3個水果,對患有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在血糖控制平穩的前提下,可選擇低糖型或中等含糖的水果,包括西瓜、蘋果、猕猴桃、草莓、梨、柚子等,每日進食200克,作加餐食用。
粗纖維食物
粗纖維食物包括各種雜糧、芹菜、韭菜、蒜苗、黃花菜、香椿、青椒、毛豆、茭白、竹筍、洋蔥、芥菜、蘋果、梨、葡萄、杏、山楂、草莓、橄榄、紅棗、粟子、核桃、花生、木耳、蘑菇、香菇、茄子、海帶、紫菜、海藻等。
此外,因忌鹽的飲食很不好吃,不易堅持;俗話說“淡而無味”,為了使高血壓患者在飲食中能堅持減鹽,現介紹一些減鹽增鹹措施,比如:加醋增鹹、用香辣調味品增味、用稀釋醬油保味減鹽、用牛奶減鹽增鹹、把淡味菜當主食吃減鹽、吃烤味食物減鹽。
高血壓患者、冠心病患者、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高血壓的高危人群均應重視血壓控制,使血壓控制在140/以下。
3、積極控制血糖
糖尿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另一主要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發病率較高。且多表現為冠脈彌漫性病變、多支病變、遠端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循環較差等病變特征,常伴有内皮功能障礙、高凝狀态,并常有糖代謝異常、胰島素抵抗、脂代謝異常等代謝綜合征,所以控制血糖即降低冠心病的危險因素。[6]糖尿病飲食調控目标為使血糖接近或達到正常水平,保護胰島B細胞功能,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維持或達到理想體重,使血脂接近或達到正常水平,預防和治療急、慢性并發症,全面提高體内營養水平,增強機體抵抗力。飲食控制血糖與血脂及高血壓控制有一些相同之處,可配合參考。
血糖的飲食控制建議
合理進餐習慣
進餐要定時、定量,至少3餐/日,3餐比例可各占1/3,也可為1/5、2/5、2/5,對于注射胰島素或易出現低血糖以及病情控制不好的病人,還應在3次正餐之間增添2次或3次加餐,即從3次正餐中勻出一部分食品留作加餐用,防止低血糖發生。3餐飲食要搭配均勻,每餐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供能應占總熱能的60%左右,采用複合碳水化合物,控制單糖和雙糖的攝入,最好選用吸收較慢的多糖,如荞麥、燕麥、莜麥、玉米渣、土豆、山藥、南瓜、薯類、藕等,主食宜粗細雜糧搭配。
食物多樣性
一般為谷類、蔬菜、水果、大豆、奶、瘦肉、蛋、油脂等八類。每天都應吃到這八類,每類食品選用1種~3種。
控制總熱能
總熱量的25%―30%應來自脂肪和油,碳水化合物供應占總熱量的55%―65%,蛋白質不多于總熱量的15%。糖尿病人的熱能供給以維持或略低于理想體重為宜,因此不論是肥胖者或消瘦者均應控制體重在理想體重範圍内。
蛋白質的質量适宜
應适當增加植物蛋白,尤其是大豆蛋白。優質蛋白占40%~50%。優質蛋白中,動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各占50%。
多食富鈣的食物
人體胰島β細胞需要在鈣離子作用下才能分泌胰島素,且由于糖尿病患者多尿,鈣的排出量增多,所以富鈣食物能增加胰島素釋放。
高纖維食物
能促進胃腸道蠕動,防止便秘,并能改善糖尿病人細胞的糖代謝,增加胰島素受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促使血糖下降。如:薯類、蘋果、燕麥、竹筍、番石榴、芹菜、香菇等。
糖尿病病人及糖耐量減低人群都應積極控制血糖,使血糖控制在目标值,中國2型糖尿病控制指南推薦血糖控制目标為:空腹血糖:3.9C7.2 mmol/L,非空腹血糖:_
總的來說,冠心病患者常合并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即使不合并這些病,亦應在此飲食上注意做到“四低兩高”,即低鹽、低脂、低糖、低熱量和高維生素、高纖維素.另一方面,冠心病患者也應注意營養平衡,不可過分強調某一方面,而造成新的不平衡.古人雲:“五谷為養、五果為充,五畜為益、五蔬為助”,就是告誡人們注意膳食平衡,不可偏食。冠心病是一個慢性的發病過程,預防和控制冠心病亦是一項需每個冠心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長期堅持的工作,飲食健康是首要措施,配合調整生物鐘、适當運動、良好心态及藥物治療等,将冠心病危險因素降至最低,就會降低冠心病及其并發症的發病率,提高控制率,所以,管住嘴才能管住心,廣大冠心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