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有生理性與病理性之分,生理性出汗是人體汗腺正常的分泌功能,因受熱或勞累所引起的為正常生理現象,不需要治療;而病理性出汗又分為白天動辄就汗出的自汗和夜間汗出的盜汗。
病理性出汗原因主要有氣虛、陽虛、陰虛、郁熱、瘀血。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10種不同的出汗該怎麼應對?
▼▼▼
陽虛汗出
【病案】車某,女,66歲。6年來經常全身性出汗,汗出如水淋漓,做血細胞分析、B超、CT等檢查,均未發現異常。根據汗出,手足不溫,夜間小便多常5次以上,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脈虛弱,以此而辨為陽虛汗出證。
給予桂枝加附子湯加味6劑,用藥後出汗有減輕,又以前方治療20劑,病證基本治愈。
【辨證】陽虛汗出證主要症狀及辨證要點有:全身汗出,或如水淋漓,手足厥冷,或周身怕冷,或形體肥胖,或面色萎黃,或心悸,或胸悶,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脈虛弱或沉。
辨析上述病變證機,主要是因陽氣虛弱而不能固護于外,陰津不得陽氣所固而外洩。
【治則】溫固陽氣,調和營衛。
【方藥】桂枝加附子湯:桂枝9g 白芍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棗12枚附子5g。随症加減:若氣虛者,加人參、黃芪,以益氣固衛;若營血虛者,加當歸、阿膠,以滋補陰血;若汗多者,加牡蛎、五味子、麻黃根,以斂陰固澀止汗等。
【分析】桂枝加附子湯是張仲景治療陽虛汗出的著名方劑。方中桂枝解肌散寒,通達陽氣,白芍益營助衛,附子溫裡壯陽,生姜解表散寒,調和營衛,炙甘草、大棗益氣助陽,和調内外。
【注意】濕熱證,陰虛證慎用本方。
陰虛盜汗
【病案】田某,女,53歲。3年前因内分泌失調(更年期綜合征)出現盜汗,屢經中西醫診治,盜汗症狀未能徹底治愈。根據盜汗,手足心熱,夜間低熱,舌紅少苔,脈細,以此辨為陰虛盜汗證。
用滋陰清骨湯12劑,用藥後盜汗明顯減輕,又以前方治療12劑,諸證消除。
【辨證】陰虛盜汗證主要症狀及辨證要點有:盜汗,或手足心熱,心煩,或骨蒸潮熱,或唇赤顴紅,或月經不調,或遺精,或口舌生瘡,或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
上述病變證機主要是因陰虛而生内熱。虛熱乘衛氣行于内而迫律外洩。
【治則】滋陰涼血,清熱斂陰。
【方藥】滋陰清骨湯:生地黃15g地骨15g黃連9g知母12g白芍15g鼈甲15g。随症加減:若心煩明顯者,加麥冬、百合,以清心除煩;若大便幹結者,加麻仁、柏子仁,以滋潤通下:若失眠明顯者,加酸棗仁、柏子仁,以滋補安神:若盜汗甚者。加牡蛎、黃芪,以益氣固澀;若遺精明顯者,加山茱萸、金櫻子、以收斂固澀止遺等。
【分析】滋陰清骨湯是筆者治療陰虛盜汗的經驗方。方中生地黃、地骨皮涼血滋陰退熱,黃連清熱堅陰、兼防滋補太過,知母清熱養陰,白芍益血斂陰止汗,鼈甲滋陰潛陽。肺結核,骨結核,結核性胸膜炎,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更年期綜合征等有上述證機者,均可以本方治療。
【注意】濕熱證,脾胃虛寒證,瘀血内阻證,陽虛證慎用本方。
濕熱黃汗
【病案】常某,女,28歲。産後20天左右發現腋下及陰部出汗色黃,因産後未滿月,當時沒有治療,但其後汗出更甚、色更黃,且有異味,在附近幾家醫院門診治療月餘,未見好轉。根據汗出色黃,有異味,舌紅,苔薄黃,脈滑,以此而辨為濕熱黃汗證。
給予茵陳芪芍湯6劑,用藥後汗出有所減輕,又以前方治療20餘劑,黃汗等證痊愈。
【辨證】濕熱黃汗證主要症狀及辨證要點有:汗出色黃,或汗出有異味,或心煩,或大便不爽,或瘙癢,或口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或滑。
辨析上述病變證機,主要是因濕熱侵襲肌膚營衛,營衛被濕熱所肆虐,濕熱熏蒸津液外洩。
【治則】溫陽散寒,養血通滞。
【方藥】茵陳芪芍湯:茵陳18g 栀子15g大黃3g 黃芪15g 白芍9g 桂枝9g苦酒(醋)24ml。随症加減:若濕熱明顯者,加苦參、黃柏,以清熱燥濕;若心煩者,加栀子、知母,以清心除煩;若汗出多者加車前子、茯苓,以滲濕止汗;若瘙癢者,加花椒、地膚子,以清熱溫化止癢等。
【分析】茵陳芪芍湯是茵陳蒿湯與芪芍桂酒湯的合方。方中茵陳利濕清熱退黃,栀子、大黃瀉熱燥濕退黃,黃芪益氣固表,重用苦酒(食酷)清洩濕熱,桂枝通經散邪,通達腠理,和暢營衛,白芍洩熱和營。
【注意】寒濕證,陽虛證慎用本方。
寒濕黃汗
【病案】盧某,女,35 歲。近1年來經常全身出汗,汗色微黃,幾經檢查,出汗原因不明,近因黃汗加重而前來診治。根據汗出多且色黃,手足不溫,易感冒。體倦乏力,舌淡,苔薄白,以此辨為寒濕黃汗證。
給予桂枝加黃芪湯加味6劑,用藥後出汗有所減輕,又以前方治療20餘劑,黃汗等證悉除。
【辨證】寒濕黃汗證主要症狀及辨證要點有:汗出色黃,惡風寒,手足不溫。或兩胫自冷,身重,或身癢如有物在皮中狀,或身疼痛,或大便清洩,或煩躁,口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濡或緩。
辨析上述病變證機,主要是因寒濕侵襲肌膚營衛,營衛被寒濕所虐而不能固護于外。
【治則】通陽益氣,溫化寒濕。
【方藥】桂枝加黃芪湯:桂枝9g 白芍9g生姜9g黃芪6g 大棗12枚 炙甘草6g。随症加減:若寒明顯者,加附子,幹姜,以溫陽散寒除濕;若濕明顯者,加茯苓、薏苡仁,以滲利水濕;若衛氣虛者,加白術、人參,以益氣營衛;若瘙癢者,加花椒、蛇床子,以溫陽散寒止癢等。
【分析】桂枝加黃芪湯是《傷寒雜病論》中治療寒濕黃汗證的重要方劑。方中桂枝溫陽化氣,散寒祛濕,調暢營衛,黃芪益氣固表,白芍益營和營,斂陰止汗,生姜宣散營衛中之寒濕,炙甘草、大棗益氣和營衛。
【注意】濕熱證,陰虛證慎用本方。
郁熱汗出
【病案】徐某,女,57歲。8年前至今經常手足汗出如水珠,當時西醫診斷為更年期綜合征,可如今更年期已過,而手足汗出仍然不止。根據汗出如水珠,面色潮紅,怕熱,口苦,口幹欲飲水,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以此辨為郁熱汗出證。
給予白虎承氣湯6劑,用藥後出汗明顯減輕,又以前方治療20餘劑,數年頑症痊愈。
【辨證】郁熱汗出證主要症狀及辨證要點有:手足汗出如水珠,或周身汗出,或面色紅赤,或大便幹結,或惡熱,或煩躁,口苦,口渴,舌紅,苔黃或膩,脈滑或數。
辨析上述病變證機,主要是因郁熱蘊結于内而熏蒸于外,陰津被郁熱所迫而外溢。
【治則】清瀉郁熱。
【方藥】白虎承氣湯:石膏48g知母18g大黃9g 芒硝6g積實5枚厚樸24g 粳米18g 炙甘草6g。随症加減:若熱甚者,加栀子、寒水石,以清瀉盛熱;若口渴甚者,加蘆根、生地黃,以清熱生津;若濕盛者,加蒼術、苦參,以燥濕止汗;若氣郁者,加柴胡、枳實,以行氣降氣解郁:若血熱者,加生地黃、玄參,以清熱涼血等。
【分析】白虎承氣湯是白虎湯與大承氣湯的合方。方中石膏清瀉盛熱,知母清熱養陰,大黃、芒硝瀉熱滌實,積實、厚樸行氣下氣降洩,粳米、炙甘草益氣和中固營衛。
【注意]】寒濕證,陽虛證慎用本方。
陰虛郁熱
【病案】牛某,男,52歲。一年四季經常感冒,動不動就出汗,怕風,常常服用滋補類中藥,以及西藥等,效果不大。根據汗出,惡風,心煩,口幹,咽痛,舌淡,苔薄略黃,脈弱,以此而辨為陽虛郁熱證。
給予竹葉湯加味6劑,用藥後出汗減少,又以前方治療12劑,諸證悉除,之後,又鞏固治療1周。
【辨證】陽虛郁熱證主要症狀及辨證要點有:汗出,或頭痛,或面色赤,惡風寒,口幹欲飲水,或牙龈腫痛,或咽喉腫痛,或口腔潰瘍,或氣嘴,或乏力,舌淡,苔薄或黃,脈弱或浮。
上述病變證機主要是因陽氣虛而不能固護于外,郁熱内生而攻灼于上。
【治則】益氣助陽,清解郁熱。
【方藥】竹葉湯:竹葉10g葛根9g防風3g 桔梗3g桂枝3g人參3g炙甘草3g附子5g 大棗15枚生姜15g。随症加減:若血虛者,加當歸、阿膠,以補血生血;若頸項強硬者,加大附子用量,以溫陽通經,散寒解凝,通達筋脈;若氣虛者,加黃芪、白術,以健脾益氣和中;若郁熱明顯者,加胡黃連、秦艽,以清退郁熱;若汗多者,加五味子、麥冬,斂陰益陰止汗等。
【分析】竹葉湯是張仲景治療陽虛郁熱的重要有效方劑。方中桂枝解肌散寒,調和營衛,防風祛風散寒,顧護肌表,附子溫達陽氣,通達經氣,人參益氣和中,竹葉清瀉郁熱,葛根疏散風邪,生姜解表散寒,溫胃和中,桔梗宜肺散邪。大棗、炙甘草益氣助衛,益營和陽。
【注意】陰血虛證慎用本方。
氣陰兩虛
【病案】司某,男,46歲。3年前至今經常出汗,白天汗多濕衣,夜間汗多濕被子,伴有氣短,心悸。經心電圖檢查:提示心肌缺血,室性心動過速。根據晝夜汗出,心悸,少氣乏力,口幹欲飲水,舌淡紅,苔薄略黃,脈弱,以此辨為氣陰兩虛證。
給予生脈牡蛎湯6劑,用藥後心悸心煩有好轉,又以前方治療30餘劑,出汗諸證悉除。
【辯證】氣陰兩虛證主要症狀及辨證要點有:晝夜汗出,心悸,或心煩,或急躁,或少氣,或乏力,面色不榮,或低熱,或惡風寒,或口幹欲飲水,或咽幹,或大便幹結,舌淡或紅,苔薄或少苔,脈弱或浮。
辨析上述病變證機,主要是因氣虛而不能固護陰津,陰虛生熱而迫津外洩。
【治則】益氣固表,滋陰退熱。
【方藥】生脈牡蛎湯:人參10g 麥冬24g五味子10g牡蛎24g 黃芪24g 麻黃根24g 罂粟殼6g 炙甘草6g。随症加減:若氣虛者,加白術、山藥,以益氣固表;若陰虛者,加生地、白芍,以滋陰涼血,斂陰止汗:若心悸者,加龍眼肉、熟地黃,以補益心血;若大便幹結者,加麻仁、柏子仁,以滋陰潤燥通便等。
【分析】生脈牡蛎湯是生脈散與牡蛎散合方的變化方。方中人參、黃芪益氣固表止汗,麥冬滋陰清熱,五味子斂陰止汗,牡蛎益陰斂陰固澀止汗,麻黃根功專止汗,罂粟殼益氣收斂,固澀止汗,炙甘草益氣緩急。
【注意】濕熱證慎用本方。
瘀血汗出
【病案】周某,女,54歲。患更年期綜合征3年餘,其間不斷服用中西藥治療,心煩失眠雖好轉,但動辄出汗有增無減。根據白天汗出,夜間更甚,心胸煩熱,肌膚不熱,失眠,舌暗紅,苔薄,脈澀,以此而辨為瘀血汗出證。
給予桃紅牡蛎湯6劑,用藥後出汗減輕,又以前方治療1個月,諸證悉除。
【辨證】瘀血汗出證主要症狀及辨證要點有:白天或夜間汗出,甚于夜間,心胸煩熱,肌膚不熱,或肌膚冷,或失眠,或多夢,或面色晦暗,或低熱,或口澀,或口幹欲飲水,或咽幹,舌暗紅,苔薄,脈澀或沉。
辨析上述病變證機,主要是因瘀血内生而化熱,郁熱迫津而不得守藏。
【治則】活血化瘀,涼血止汗。
【方藥】桃紅牡蛎湯:桃仁6g 紅花6g川芎6g當歸12g赤芍2g生地黃12g黃芪30g牡蛎30g麻黃根30g。随症加減:若自汗甚者,加人參、大棗,以益氣固表;若盜汗甚者,加五味子、山茱萸,以斂陰固澀止汗;若瘀血甚者,加水蛭、虻蟲,以破血逐瘀;若口澀者,加大黃、牛膝,以瀉熱活血祛瘀等。
【分析】桃紅牡蛎湯是桃紅四物湯與牡蛎散的合方。方中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川芎行氣活血,當歸活血補血,赤芍涼血散瘀,生地黃涼血益陰清熱,黃芪益氣固表止汗,牡蛎益陰斂陰,固澀止汗,麻黃根功專止汗。
【注意】濕熱證慎用本方。
你找到屬于你的效驗方了嗎?
上一篇
簡單實用的唯舌辯證小方
下一篇
人在江湖(組詩)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