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喜燕,畢業于西北師範大學,現為甘肅省通渭縣第一中學語文教師。“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以勤為徑,鋪腳下花路;以愛為犁,種天下桃李;以心為筆,書精彩人生。
【教學目标】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先來欣賞一首歌曲。(播放薩頂頂《春江花月夜》)
皎潔的月亮在衆多詩人的筆下散發着奪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樣的情感。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更有位詩人因為這輪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這首詩被成為“孤篇橫絕全唐”“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它便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詩人便是張若虛。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詩人筆下的月下美景。
二、知人論世
(一)了解張若虛
張若虛,生卒年不詳,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以文詞俊秀,名揚京都。又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被稱為“吳中四士”。張若虛現存詩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閨夢還》二首。這首堪稱千古絕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詩壇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和地位。
(二)古今評說
《春江花月夜》謂是“詩中的詩,頂峰的頂峰”(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享有“孤篇壓全唐” 、“盛唐第一詩”、“春風第一花” 的美譽,張若虛也因為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春江花月夜》原為樂府舊題,相傳由陳後主創制,屬宮體詩。張若虛卻完全突破了宮體詩的藩籬,語言清新,叙寫了民間遊子思婦的離别相思之苦,面貌為之一新。一千多年來為世人所傾倒,詩人因此名垂後世。
三、誦讀感悟
《春江花月夜》全詩四句一韻,凡九韻(九段),每一韻構成一小段。
全詩從月出寫起到月落結束,可分為兩大層次。
要求學生在欣賞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
四、 品讀鑒賞
1、找出寫有月的詩句,品讀這些詩句,思考全詩寫了月亮運行的幾種狀态?
随着月的變化,作者寫了哪些内容?
·月出到月懸,詩人看到了什麼?
·孤月懸空,詩人思考到了什麼?
·月徘徊到月落,詩人聯想到了什麼?
2、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哪個意象是全詩的紐帶?
明确:全詩以月為主體,緊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詩中生命的紐帶,統攝全詩。
3、關于這首詩的層次劃分,近人歧見紛纭。我以為,此詩應分成三個部分:
(1)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明月初升漸高的景象,境界開闊,富有氣勢。
A.開頭八句寫了什麼意象?請找出來,并給這幅圖畫命名。(春江花月圖——畫面美)
B.請充分發揮想象力,用自己的話描述這幅圖畫,并體會本段寫景的特點。(描繪出一幅浩瀚悠遠、靜谧瑰麗、幽美恬靜的春江月夜圖。)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翻譯:春潮高漲,江水連接大海,江海不分。明月初升,似從浪潮中湧出。一瀉千裡的月光随着波潮不停閃爍着,春天的江上哪個地方沒有明亮的月光呢。
賞析:首章落筆扣題:題目中的五字,有四字(春、江、月、夜)放在句中。其中,“夜”則暗含在詩句中。看那春江潮漲,汪洋一片,江面開闊;江水與海水相接,水勢浩蕩,洪波翻湧。浪滔中湧出一輪明月,冉冉升起(特寫鏡頭)。明月清輝灑在萬頃江波上,所見之處水光粼粼、美妙異常。第一章是幅極富動感、有(水)聲有(月)色、有遠有近、有上有下的立體畫,它為我們繪出一幅春江潮漲、江海難分、明月冉冉上升而華光萬裡的圖景。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翻譯:江流曲曲折折地繞着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開滿鮮花的樹木就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發光。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飛察覺不到了,白色的月光和白沙連成一片,分不清彼此。
賞析:詩人用其生花妙筆,繼續渲染春江月夜的神往之處:看!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個芳草萋萋、繁花滿樹的幽處。接着,詩題中的“花”終于亮相了:但見月華灑在花樹上,朵朵花兒晶瑩可愛。然後,詩人将鏡頭推向空中,但見月色溶溶,月光如凝霜朦胧。鏡頭再轉向江畔沙灘,銀色沙灘和乳色月光融為一體,無法區分。
C.由江寫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它景物來襯托月光的皎潔。作者雖然寫的是江流、花林、白沙,但無不有月的存在。
【闆書】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遠
(2)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翻譯:江天一色,天空連一絲塵埃都沒有。隻有那一輪明亮的孤月高懸中天。江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早照耀人間?
賞析:第三章前兩句依然在寫景,又從沙灘回到空中月色的皎潔、玉宇的澄明。這是為了承上啟下。這時,随時間推移,月亮已升到當空,而江天的浩瀚,讓詩人聯想到: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想必就有此月亮了吧?但不知誰第一次見到它,也不知明月是在哪年第一次照見世人?這樣的問題,即使是在今天,也固然無從回答。這裡,詩人表現出對宇宙奧秘的沉思冥想。
對月的發問,是人類探索宇宙奧秘、思考人生哲理的開端。一般情況下,面對自然或宇宙,人易産生渺小、短暫繼而悲傷。比如: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轼《赤壁賦》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翻譯:人生代代無窮無盡,江月永恒卻年年相似。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麼人,隻見長江源源不斷地輸送着流水
賞析:詩人由江月聯想到人生:人生代代相傳、無窮無盡;惟江上明月年年相似、萬古長存。進而發出感歎:今天,我們在這裡看到明月,不知在我們身後,它又在等待何人?長江後浪推前浪,奔流不息,一去不回頭。此景讓人無不感歎人生易逝、唯江月永存。這兩章借景抒發了詩人自己之感。在永恒的人類、永恒的明月、永恒的流水面前,一個人的生命隻是瞬間,人生易老啊!張若虛在此處卻别開生面,翻出新意: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這樣,“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詩人以群體生命的延續回答了這個令人類永遠感傷的宇宙命題。
寫江月待人,實際上是寫月下的人在等待。也許是漂泊的詩人自己在等待見到家中的親人,也許是家中的親人在等待遠出的詩人趕快回家。
【闆書】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暫——永恒
(3)餘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歎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别緒,讴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明月西下,抒寫遊子思婦于明月之夜的相思離别之情。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三層:
1)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何處相思明月樓"為一層,總寫遊子思婦。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翻譯:天上白雲一片緩緩地離去,隻剩下思婦在離别的青楓口不勝憂愁。哪家的遊子今晚坐着小船在異鄉漂泊呢?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思念漂泊異鄉的遊子。
賞析:悠悠遠去的白雲,不禁讓讀者想起崔颢《黃鶴樓》颔聯第二句“白雲千載空悠悠”,暗喻遊子離家遠去而又行蹤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楓浦上的愁客(遊子)。“不勝愁”渲染了小船上遊子的愁雲慘霧、相思情愁。“何處相思明月樓?”以妻子(思婦)的相思來反襯遊子的倦客愁,既節省筆墨,又給讀者留下回味無窮的餘地。“明月樓”以物代人(遊子之妻):思婦。正如曹植的《七哀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白雲飄忽,象征行蹤不定;常比喻遊子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楓”“浦”在詩中常用為感别的景物、處所。(托物寓情)
“白雲一片去悠悠”與“誰家今夜扁舟子”白雲與扁舟子的共同特點是什麼?(漂浮不定)
“不勝”是什麼意思?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内心世界? ( 突出了思婦的相思斷腸之愁苦已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
“誰家”“何處”二句互文 ,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别恨。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
小結:這裡寫思婦想念遊子的情形十分别緻,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着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隻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2)從"可憐樓上月徘徊"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總寫思婦懷遠。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翻譯: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着離人的梳妝台。閨房中的門簾卷不走月光,搗衣砧上拂去了月光但它又已回來。
賞析:這裡寫思婦想念遊子的情形十分别緻,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卷不去”和“拂還來”明指月光灑在門簾和搗衣砧上,暗指思婦的愁思無法排遣,反襯出遊子的離愁别恨
賞析“徘徊”一詞的表達作用:(1)拟人手法,寫出月遊移不定的動态;(2)賦予月亮人的靈性,它似乎也為思婦而傷心、對她憐憫,不忍離去。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着她。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翻譯:這時相互凝望着月亮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追随月光流去照耀着遊子。送信的鴻雁能夠飛翔很遠但也無法飛渡月光到達你的身邊,送信的魚龍遊得很遠但也無法遊到你的身邊而隻能在水面上卷起陣陣波紋。
賞析:船上的遊子和樓台上的思婦都看到那輪明月,雖互相思念卻彼此音信不通。于是,思婦的極度思念化為幻想:希望化作一縷月光,飛流到親人身邊,去撫照遠方的親人。但這不可能,于是幻想委托雁兒、魚兒為自己捎信。這裡,思婦無限愁思的細膩心理描寫,被詩人以浪漫主義手法表現得異常超脫、含蓄;同時,思婦的“癡情”呼應第五章遊子的“不勝愁”。
“魚龍”、“鴻雁”兩詞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作簡要分析。(魚龍、鴻雁本來是月光下的景物,此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魚龍、鴻雁是古代用于互傳音訊的載體,此處暗含有魚雁不能傳音訊之意。可見二人音訊斷絕,相思無着落。)(思婦懷遠,相思無着落)
2)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一層,寫遊子想家 。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斜。】
翻譯:昨天晚上夢見花落在幽靜的水潭,可憐春天已過了一半卻還不能回家。江水流走了,春光随着水流逝,水潭上落下的月亮如今又正向西傾斜。
賞析:承接第七章,寫遊子因思念至極,因思成夢,由夢生憐;遊子追述昨夜夢見自己在潭邊閑步,看見繁花紛謝。這讓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春将逝也,青春,幸福,憧憬也将去。可憐這美好的青春,就這樣在無限等待中随江水流去。然後,由倒叙閃至現實:眼前月已西沉,夜已将盡,可憐這遠方遊子依舊沒有回家。
詩人用那些意象來烘托遊子相思之情?(春夢,落花,流水,斜月四種傷情意象來烘托.)
前後意象的變化:春江——流春(春半) 花林——落花 明月——斜月(落月)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潇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翻譯:斜月慢慢下沉隐,繼而藏進海霧之中,北方的碣石山與南方的潇湘江水路程無限遙遠。不知浪迹天涯的遊子中有幾人能乘着月光回家,隻有那即将西沉的殘月餘輝伴随着缭亂不甯的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賞析:随着時間的推移,明月終于墜入沉沉海霧中,而遊子、思婦依舊天南海北。思婦無奈地歎息:不知在這麼美好的明月之夜,能有幾個遊子趁月而歸呢?隻見多情的明月餘晖,帶着人間紛亂、複雜和激蕩的思情,灑滿在江邊的花樹上。詩至此戛然而止,題中五字,或明或暗地放在詩的最後一章。最後以“搖情”收束全詩,讓人覺得詩欲止而情未了,讓人回味無窮。
本段文字如何表達遊子思歸的感情?(1)在夢中也想歸家,心理描寫。(2)對春光漸逝的惋惜中,表達其想要歸家的心情。(3)以 “無限路”表達其有家卻難歸的無奈。(4) “落月”、“海霧”等襯托其無限的思念。
最後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婦青春将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遊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遊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随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闆書 】情:遊子思婦相思之情 凄清婉轉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别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裡,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着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感喟、抒寫情思的依托,表裡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小結】(一)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外在線索(月升—月照—月斜—月落)。随着月光的腳步依次描繪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雲、青楓、閨樓、鏡台、江樹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統攝各種景物;有意突出它們在月光沐浴下所顯示出的清麗、空明、澄澈、甯靜。
(二)開頭對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寫,引發了第二部分對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進一步對人生離情作抒寫,詩情、畫意、哲理三者有機統一在月亮這一意象中。(“月”是全詩的靈魂:景物描寫的主體;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哲理思考的憑借;抒寫離情别緒的依托)
(三)融情于景。(開頭部分良辰美景使人渴望團圓,後面寫“月徘徊”、“魚龍”、“鴻雁”既是情也是景;“落月”、“流水”等都是遊子思念的載體)
(四)感情基調:哀而不傷(“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五、歸納提高
1.“月”是全詩的靈魂:A.景物描寫的主體; B.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C.哲理思考的憑借; D.抒寫離情别緒的依托。
2.【讨論一】月的意蘊非常的豐富,單單是本詩就表達了多種感情,結合詩句 談談都表達了哪些感情?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唐·李白)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唐 王昌齡)
“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宋 蘇轼)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唐 劉禹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情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唐·張九齡《望月遠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明确】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
【讨論二】小組合作探讨這首詩的“江水”、“落花”兩個意象的寓意。
(1)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李之儀的《蔔算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楊慎的《臨江仙》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南宋辛棄疾《南鄉子》
“離恨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明确】 長江東流,玉帶盤桓,沿岸風光如畫,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傳千古。江水不僅是個空間概念,更喻指曆史的長河,是個時間概念。任你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無一例外終将湮滅于曆史的滾滾長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時候生命怎樣燦爛輝煌,也一樣逃不過自然的規律、歸結于塵土流水。表現出那種人生空漠之感,更顯深沉悠遠。
(2)落花
“欲向相思處,花開花落時。”(唐·薛濤《春望詞》四首之一)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宋·晏殊《浣溪紗》)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宋·晏幾道《臨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清·《紅樓夢》)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明确】綜觀中國詩歌史,寫花開的少,寫花落的多。飄零的落花中,彌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遲暮的感慨與恐懼。缤紛的落花是中國古典詩歌傷春主題的核心意象。以落花為媒介,用優美流暢的語言表表達對年光流轉、紅顔易老、生命無常的感歎,幾乎涵蓋了後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義。《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張若虛展示了女主人公迷離夢境的片斷:昨夜閑潭夢落花。月夜春江,清景無限,她所等待的人遲遲沒有歸來。美麗的花瓣無聲無息飄謝在寂靜深潭,夢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長守望的蒼涼、紅顔衰老的恐慌。
六、全詩總結
總之,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細緻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發出對宇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遊子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詩中盡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怅中還交織着歲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盡管也有夫婦别離的哀愁,但是寫來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溫情,含蘊着對重逢的美好企盼。
附闆書:
月之色----春江花月(景) 幽美深遠
月之問----宇宙人生(理) 短暫——永恒
月之情----思婦遊子(情) 凄清婉轉
美編|郭鵬源
如何獲取PPT呢?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