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鐘馗醉酒像是一件珍稀的康熙官窯五彩瓷塑像,制作極為精細。鐘馗頭戴黑彩軟角幞頭,身着紅彩描金海水龍紋水袖大袍,足蹬白底皂靴,腰系黃彩絲帶,右手舉杯,左手拄地,雙眼微閉,面色微紅,背靠湖石席地而坐。
身旁一灰色大開片紋的酒壇子,石頭上放一紅彩畫蝙蝠的瓶,石頭一側暗刻“康熙年制”款識。鐘馗為鎮災辟邪的神話人物,故這件瓷器原本是清宮瓷器庫裡的庫神,在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時被劫掠,流落民間。後清宮銀庫主事慶筱山于北京隆福寺市場發現購回,由故宮珍藏直到今天。
鐘馗在民間傳說中,生性剛烈,是專門捉吃惡鬼的護門之神。有學者考證,鐘馗之意取自《周禮·考工記》的“終葵”,終葵是椎的反切用字,椎為古人舉行臘祭(臘月為驅逐瘟疫邪怪而舉行的儀式)時逐鬼所用的神棒。
因“終葵”與“鐘馗”同音,隋唐以後,厭勝的神棒被人格化,鐘馗作為斬妖除魔的神将出現,逐漸演變成為民間家喻戶曉的神仙。
據宋人筆記記載,鐘馗家在終南山,才華出衆,赴京趕考,因貌醜被黜,遂撞台階而死,皇帝賜袍安葬。
唐明皇因小鬼作祟,身染重病,夢見有一壯士憤然捉鬼,将小鬼雙目挖下吞之。皇帝醒後令畫家吳道子将所夢之大漢繪出,将其畫像懸于宮門,竟得痊愈。
于是民間也競相仿效,常在除夕夜或端午節挂鐘馗神像,以驅鬼辟邪。鐘馗的形象常作古代武官打扮,豹頭環眼,黑面虬髯,身穿大紅官袍,足蹬皂靴,手持利劍,怒視一猙獰小鬼,做捕殺狀。
民間盛傳有鐘馗嫁妹、鐘馗捉鬼、鐘馗夜獵等故事,鐘馗的造型普遍應用于各種藝術品,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意象。
在世界陶瓷史上,原始彩陶時期以後,我國彩繪裝飾的陶瓷器制造沒有古希臘和古羅馬發達,可能是因為在古代歐洲與中東,奴隸主上層貴族所占比例比我國高,對他們來說,價格高昂的金屬器、玻璃器遠遠滿足不了需要,所以他們也大量使用裝飾精美的陶器。
而我國古代貴族都使用銅器和漆器,奴隸和平民使用原始青瓷,所以精緻陶器生産不發達。中古時代,我國彩繪裝飾的陶瓷也沒有伊朗發達,這是因為我國中古時代的瓷器以灰胎青瓷為代表的單色釉瓷器為主,沒有彩繪瓷所需要的白胎和透明釉。
而這種單色釉瓷器呈現的沉靜素雅之美正符合文人士大夫們信奉的禅宗審美趣味,所以以青瓷為主的單色釉千百年來一直是我國瓷器藝術的主流。
隻有生産民用陶瓷的河北磁州窯系諸窯和江西吉州窯等瓷窯制造彩繪瓷器,主要是釉下黑彩器。其胎和釉因為含鐵量高而發黃,故在上黑彩之前先在胎子上塗一層白色化妝土,因此這種瓷器不夠精緻,紋飾繪畫也較粗放,但富有民間藝術活潑健康的趣味。
另外,磁州窯還創造了釉上彩,以紅、綠兩色為主,所以後世稱為“宋紅綠彩”,系在高溫燒成的瓷器上,使用漢唐就有的以氧化鐵和氧化銅為着色劑的鉛釉描繪花紋,再入爐用800℃左右的中低溫燒結。
釉上彩源于低溫釉,因此釉上彩瓷器的制造需要二次燒成,要比釉上彩陶器和單色釉費工,似乎沒有制造的必要。這也可能是釉上彩瓷器出現比較晚的原因之一。
進入元朝景德鎮開始采用高嶺山的優質瓷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法配置瓷胎,胎質已經比宋代影青瓷的白度和玻璃化程度高多了,胎體接近潔白而堅實細膩,這就為彩繪裝飾提供了基礎,不必像磁州窯釉下黑彩那樣還需要在胎體上加一層化妝土。
當青花這種釉下彩技術成熟并為人們廣泛認可和贊美之後,景德鎮制瓷藝人又将磁州窯的釉上彩引入,燒出了釉下青花與釉上紅綠彩交相輝映的彩瓷。
其成熟的标志與最早的代表就是後世稱贊的“成化鬥彩”。
成化皇帝柔弱文雅,同其祖父宣德皇帝一樣擅長繪畫,著名的《一團和氣》圖就是成化皇帝創作的,所以成化鬥彩器都是一些造型十分精巧秀氣、紋飾十分雅緻的小杯、小瓶和小罐,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精美的成化瓷器很可能就是在成化皇帝的直接授意下,依據他的個人審美趣味設計制造出來,供他本人與他寵愛的年長其十幾歲的萬貴妃玩賞使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康熙五彩盤局部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五彩藝術達到了最高峰,瓷藝制作更加精細也更加絢麗。康熙五彩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發明了釉上黑彩,系以氧化钴加釉料燒成,漆黑光亮,以之勾線,形象更加清晰分明。
另外,此時還創制出了釉上藍彩,從此複雜的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配合的裝飾方法被逐漸取代,而以釉下青花勾線、釉上五彩填色的鬥彩則作為一個富有特色的品種保留下來。康熙五彩還大量使用金彩,一些精細的五彩器物常有大面積的描金,而且金水足厚光亮,使得在五彩缤紛的效果上更增添了富麗堂皇。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