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非常内向的人,我想告訴題主和關注這個問題的各位「内向」的同學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
内向≠不善社交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内向≠不擅長有效溝通
首先,本題裡把「内向」和「不善社交」扯在一起就是錯誤的。
所以,一個内向的人完全有可能善于社交,或者至少來說,一個内向的人擁有不拖自己事業後腿的溝通能力——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這裡最美好之處在于你完全無須扭轉你的性格,而溝通的能力,卻是可以通過練習和學習獲得的。
這裡實名反對一下某些高票答主,請不要一邊炫耀自己的人脈,一邊給我們内向的小夥伴灌毒雞湯。
相對于一門心思的撲在「人脈」上,注重于自己自身實力的修煉固然是更為重要的,但是這不代表「社交」就沒有必要,恰恰相反,溝通,特别是有效溝通,不但對于事業成功極為重要,對于家庭幸福也是非常重要的Or2
很多答主都建議大家,「你不鳥我,我也不鳥你,然後我慢慢的變牛逼,你自然就會來找我了」——「很有志氣」的想法,但是所謂的「今天對我愛理不理,明天讓你高攀不起」的傲嬌豈是人人都能有的?特别是作為一個各方面資本都在積累期的年輕人來說,Really?
就這些答主而言,如果确實有和大咖真正接觸的機會,他們中的很多人也會不遺餘力的往前湊。
這裡,「和大咖真正接觸的機會」非常重要,回頭我會仔細的說啦。
首先,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什麼是「内向」?
答主在心理學方面毫無研究,但是如果我們遵從大家的理解,内向是一種不壞不好的中立的性格,那麼我認為内向的人,即是「不能單純的從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獲得樂趣的人」。
當然雖然現在,在很多的言論的鼓吹下,内向已經成為貶義詞了,内向的人是沒啥出息的潛在的變态,但是,我們确實不是。
那麼反過來咱們說了,外向的人,就是「發自内心的喜歡與人交往并且從中獲得樂趣的人」——雖然我可能這輩子都無法理解外向的人,但是如果硬是讓我打比方來說——就像我朋友的老公,朋友第一次和他回他老家過年,飯局從初一喝到十五,一天兩頓,從幼兒園同學聚到研究生同學輪着聚了好幾輪,着實把他媳婦兒吓得不輕。
所以大家說說看,這個世界上怎麼可能除了外向的人,就是内向的人呢?我們大部分人既不是純粹的外向,也不是純粹的内向,我們都不同程度的需要從與人交往中獲得樂趣——即便極端内向如Sheldon的世界,也需要其他的Nerd三人組。
說到Sheldon,知乎日報前段時間好像推過類似于「聰明的人可能更傾向于從獨處中獲得樂趣」為主題的文章——所以大家看到了吧,内向的人有可能更聰明哦。
其實我倒是很早就發現了這一點了,偏内向的人更在乎「與誰交往」,他們讨厭被「無意義的社交」浪費時間,而更願意在獨處的時候自己獲得樂趣。
說内向的人更聰明,可能太絕對,畢竟有人獨處的時候打遊戲,有人看韓劇,有人愛讀書,有人刷知乎,皆不可一概而論。但是世間聰明的人,大抵都總需要多花一些時間,耐得住寂寞獨自學習和思考的,所以聰明的人多少都有點内向潛質的。
說到底,一個人與他人交往的時候,能否能赢得對方的喜愛和認可,關鍵并不在于其自身性格是内向還是外向。
喬幫主每一次精彩的Presentation之前都經過無數次的演練,這早已經不是啥新聞了;《紙牌屋》裡的Underwood夫婦每次Speech、甚至每次和重要對象會晤,從講稿到語調都經過反複的斟酌,這就是正式溝通的常态;《國王的演講》告訴我們即便是一個最不善于與人溝通的喬治六世都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演講者——所以,那些讓我們覺得熠熠奪目的,妙語連珠的人,他們絕大多數都不是天生的溝通者,而是勤奮的學習者。
回歸到日常,一個普普通通的「内向」寶寶首先能做些什麼?
第一次創業的時候,Boss總是和我們強調(當時我有時兼任打單子的售前),是面對不同的客戶,思考他們不同的痛點,給予不同側重點的解決方案——是的,每一次的演示文稿和講稿可能都不一樣。
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是一臉懵逼的看着Boss和客戶侃大山,把他們從一臉不屑侃到五體投地,還以為Boss有什麼常人不能理解的Magic。但是聽他講到半年之後,發現尼瑪面對10個客戶+5個投資人,其實一套素材看人下菜碟的變着花樣的說(針對對方的不同痛點,玩不同的套路),10年的從業經驗和對行業的深刻理解,以及業内張家長李家短的瑣碎和八卦,扯上4、5個小時毫無壓力。
于是在行業裡摸爬滾打一兩年之後,對于這個行業的故事,我便不再覺得稀奇——我開始有我自己的故事,對設計的理解,對與設計相關的産品、技術以及更為廣泛的行業環境的理解、對從業者的理解——經常有同學留言說我答案怎麼會有這麼多東西可寫,不怕說出來,其實每次的答案都是反複删減後的成品。
所以,在你的工作中,你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實現了怎樣的價值?進行了怎樣的思考?你學習到了什麼?又獲得了多少成長呢?
而和性格「内向」比起來,「外向」卻不專業的人——反而是最快的暴露出自己很Low的真實水準。
接觸過一位商務,自诩為人脈極廣,與東哥有過合影。因為工作溝通過第二次的時候我就開始心生疑慮,此君每次在他人說話時都會認真的看着你,時常點頭表示贊同,讓你覺得他似乎是真的聽進去了——然後并沒有,半年之後此君對于行業和業務仍然處于近乎一無所知的階段,和合作夥伴溝通的時候,絲毫不清楚共同的利益點在哪裡(對于自己的業務都一無所知,對于對方的就更加狗屁不通了),胡亂承諾給其他的同事挖坑無數,促成合作的業績幾乎為零——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将各位老闆的聯系方式緊緊攥在手心裡,不給其他各個專業的同事與合作夥伴接觸的任何機會,自然業績就持續的一路為零——此人恰好是極其喜歡「與人溝通」,對于所謂的「溝通」的技巧也似乎深谙其道(比如說不斷點頭,比如說對于自己所謂的資源警惕性極高),隻是他不知道的是,「社交」與「溝通」隻是信息交流的手段,手段再高明,信息如果是垃圾,那就毫無價值。
而與之剛剛好相反的,是一直共事的一位PM,從不喜歡多言,但每說一句話必然直擊要害,前提是無論是對行業和業務的理解,還是自身的産品水平都非常上道。開會有時大家争執不休,老闆猶豫不決的時候總是一定要聽過他的觀點才能做決策。
我和這位PM同學共事多年,也算是極其了解他的調性——「沒有把握的話,說了不如不說,言多必失」。
很多同學職場的時候都誤認為與人共事,先能赢得别人的好感最為重要,一直在想方設法規避「沖突」,與人意見相左的時候,不是不斷的妥協,就是哄着别人做事。但是大家要知道,本質上其實誰也不在乎你溝通的方式,産品能不能策劃出靠譜的産品,商務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合作夥伴,設計能不能做出既好用又好看的設計稿——這些東西做好了,大家的共同價值和共同利益有所提升,自然就會信任你。
千萬不要曲解了溝通的意義,如果好的溝通就隻是讓大家都開開心心的溝通,那樣的話還怎麼會出現悶騷腼腆的張小龍和強勢獨裁的喬幫主呢?
有效的溝通可能是和風細雨,也可能是狂風暴雨,什麼有效用什麼,和自己的性格甚至情緒都無關。我所接觸到的「陰險」的Leader,團隊裡小事該做的沒做好可以大發雷霆,盡管後果沒有辣麼嚴重,自己也不是辣麼生氣;但是團隊真的攤上大事的時候,又能心平氣和的安慰和鼓勵大家,自己默默承擔巨大的壓力——連「情緒」都能成為有效的溝通工具,簡直讓我不服不行Or2。
另外還有一個重大的誤區自然是——内向的人比較不讨人喜歡。
我天生性格内向,但是「内向」并非不懂人,因為安靜,所以反而容易有更加細膩的視角去觀察、以更加獨特的方式去表達。第一次創業中,我赢得了我們第一個客戶的青睐,帝都同行業裡讓人馬首是瞻的大姐頭。盡管在商言商,利益畢竟是第一位的,但是除此之外,我也确實曾經以多次各種各樣的方式感動過她,她曾經說過,是我讓她對于這個新生的團隊産生了信任和信心,因而願意給我們一個機會,願意頂住多方壓力成為第一個和我們合作的人。
有幸被老闆帶到大姐頭面前的時候,我還是一個素面朝天手足無措的少女,發自内心的想赢得她的認可,并非僅僅隻是因為合作關系的緣故,而是真的很尊重和蔥白她,總是聽老闆說起她的雷厲風行,說起每次參加行業大會後面跟着一群試圖搭讪的男人但是她和自己不認可的人一句廢話都懶得講。當時的我除了工作上的勤勉認真不敢有絲毫閃失,同時也在和她的每次交互中字斟句酌,并且事無巨細的盡自己所能為她想到更多做到更多,慢慢的到被她誇獎「會聊天」,慢慢的成為她極喜歡的小姑娘,以至于從來不屑于與人廢話的她也願意在我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時候來開解和安慰我,在我結婚的時候幫我搞到我夢寐以求的婚鞋的折扣,即便現在我已經離開帝都兩年,也未曾斷了聯系。
可能我這一生也不會再這麼努力的讨好一個人如她一般,但是我卻清楚的知道了,隻要我願意在一段關系裡投入足夠多的心力,我并不會比别人做的差。
雖然我們性格「内向」的人在第一次接觸中比較不容易讨喜,但是一旦有更深入的接觸的時候,我們的赢面其實不比别人差。對于那些需要對第一面要求極高的職業比如銷售、商務等,咱們避開就是,其他的職業中,「内向」對我們的職業基本上沒太大影響。
最後,很多人都告訴我們,有效的社交本質上是資源與利益的交換。
而交換有兩種,一種是勢均力敵的對等交換,雙方的身價、資曆、财富、實力在同一水平上,比如「首富」寶座輪着坐的王爸爸和馬雲爸爸。
照之前的某些答主的建議,如果你有機會見到王爸爸,因為注定是不對等的關系,你就應該昂首挺胸的走開,即便王爸爸在後面哭着喊着要把兒子介紹給你當老公你都不要回頭?
錯了,這些答主從一開始都不會動走開的念頭。
資源與利益的交換裡的另一種形式很容易被大家所忽視,其往往是發生在前輩和後輩之間的賞識和敬重的關系——比如歐陽修與蘇轼——現實中這種關系其實比勢均力敵的來的更常見。
其實非常好理解,前輩的資源和實力是靠時間積累而成的,但是很多瑣事并沒有足夠的精力親力親為,所以交給自己認可和信賴的後輩來完成再合适不過——而作為後輩,展示自己的資質天賦,獲得前輩的認可提攜,并且能做到知恩圖報,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公平的利益交換呢?
所以我說,如果真的遇到「和大咖真正接觸的機會」,怎麼能平白無故的放過?
所謂的真正接觸的機會,顯然不是什麼愛豆見面會握手會之類的社交場合,這種場合下除了拍一張合影曬曬朋友圈,并無太大意義;而是真正能夠讓對方了解到你天賦和實力的場合和機會,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做足充分的準備争取一舉拿下(對方需要什麼,自己能夠給對方帶來什麼)——内向如我也會積極主動的往前湊,除非你清楚此刻自己的實力還不足以給對方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與其讓對方覺得平庸,不如再磨煉兩年再來一個驚豔的出場。
所以你說,無名的羞澀少年王勃為何在「千裡逢迎,高朋滿座」中寫下《滕王閣序》,何嘗不是一種設計?
世人眼裡風流自在的詩仙李白,則是先把自己打造的名動天下後「選擇歸隐」,讓唐玄宗迫于壓力隻能隆重的請他出山——什麼青蓮居士啊,明明是白蓮花居士!
諸葛亮在隆中仔細經營自己名聲,默默的等着劉備三顧茅廬。
真正有能力的人,若因為有所圖有所求,而去赢得他人的喜歡,從來就不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與内向和外向的性格絲毫無關。
所以,各位「内向」的同學們,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内向」,就把「實力」與「溝通」對立起來,也不要因為「内向」就缺乏和人溝通交往的底氣——真正有實力的人,不會是不懂得和别人溝通的人;同樣,隻有學會有效和他人溝通,才能獲得别人的幫助與支持,那麼你在積累自己實力的道路上才會更加順利——畢竟現實中,成績是大家一起努力達成的結果,團隊獲得認可,自己的身價才能水漲船高嘛!
如果有幸遇到人品實力皆靠譜的Boss或者前輩,一定要好好抓住機會表現自己,争取赢得他們的認可和信賴;如果一時沒有遇到,也不必氣餒,繼續努力就是。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