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洛陽,為何是中國最“高開低走”的古都?


洛陽地位變化

作者|雄鷹

責編|Thomas

北京、西安、洛陽和南京被公認為“中國四大古都”。中國古代的曆史長河中,元朝前,西安(長安)和洛陽長期以來都是封建大一統王朝的首都或陪都。

從元朝開始,北京則成為封建大一統王朝的首都。而南京則是中原經曆内亂後,南方各割據王朝的首選首都。

▲洛陽麗景門,見證過洛陽城繁華

在四座古都中,北京至今依然是中國的首都。南京和西安目前也是省會城市和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而洛陽卻是例外,它不是省會,隻是一個普通的地級市。

位于中原河洛地區的洛陽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

自東漢定都洛陽以來,洛陽長期作為封建大一統王朝的首都、陪都存在。

▲洛陽,曾經絲綢之路東端的起點

東漢之後的魏晉、隋朝和唐朝等多個封建王朝都曾在洛陽定都。從夏商到北宋,共有13個王朝定都洛陽,洛陽因此被稱為“十三朝古都”。

▲洛陽古都

但自宋朝定都開封之後,洛陽的地位開始一落千丈。

元朝統一中國之後設立了行省制度,奠定了今天的地方制度。洛陽所在的中原地區被劃分為“河南-江北行省”,省會是開封。

▲現代的河南省地圖

元朝滅亡後,行省制度一直沿用至今,開封長期作為河南省會而存在。1954年,河南省會從開封遷往鄭州。洛陽再次失去了成為省會、提升政治級别的機會。

那麼,洛陽為什麼在四大古都中如此“高開低走”,怎樣從首都(陪都)變成現在一個地級市呢?


一、洛陽——憑借位置勝出

洛陽位于河南西部,它所在的位置因地處黃河的支流洛水北岸(山南水北為“陽”)得名。

▲曆史上的洛陽,主城區在洛水北面

曆史上,洛陽地處中原通往關中的要道而備受封建統治者的重視。這為洛陽多次定都提供了依據。

▲洛陽,扼守中原進出關中的要道

幾千年前,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濕潤、水源充沛、土壤肥沃。中原地區平原廣闊,是理想的農耕之地。這為人類的繁衍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因此,中原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夏商時期的首都都設在中原地區。在古代,中原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

▲周朝地圖

西周取代商之後,關中平原憑借着水網稠密,四周群山環繞,戰略地位重要的優勢,成為了理想的定都場所。中國的政治中心開始從中原轉移到了關中地區。

▲關中平原,多山的河谷地帶,利于建都

秦朝統一中國之後,關中平原的鹹陽、長安成為了封建王朝的核心。西漢取代秦朝之後,首都也定在關中的長安。

公元前114年,張骞開通了連通中國和西方的絲綢之路,長安成為了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随着生産力水平的提高,關中地區得到了進一步開發,人口增長迅速。

然而,關中的平原面積相對較小,生産的糧食難以滿足統治的要求。統治者需要從廣闊的中原地區甚至江南運輸糧食,以維系以關中為核心的封建統治。

而洛陽是關中進出中原的必經之路,并且背靠函谷關,因此洛陽成為了守護關中的屏障。

▲洛陽,進出中原和關中的必經之路

洛陽地處黃河之濱和洛水的交彙處。黃河和洛水的水量豐富、水運便利,洛陽成為了陪都或首都的理想選擇。

公元8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然而新朝的改革沒有解決土地問題引發戰亂。長安成為了主戰場,基礎設施遭到了嚴重破壞。

公元25年,皇室後裔劉秀打敗了新朝軍隊和起義軍,建立東漢。因為洛陽是進出關中的通道,易守難攻。加上劉秀的部隊多來自中原地區。東漢選擇定都洛陽。

東漢成為了第一個定都洛陽的大一統封建王朝。

▲東漢洛陽城複原圖

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從長安變成了洛陽。東漢時期,佛教等外來文化紛紛進入洛陽。

▲洛陽白馬寺,佛教進入洛陽的象征

東漢中後期,因王朝腐敗爆發了農民起義。東漢統治者不得不依靠地方豪紳幫忙鎮壓農民起義。在同起義軍的作戰中,一些地方州牧發展壯大,成為了割據一方的地方軍閥。

到公元220年之前,劉備、曹操和孫權成為了實力最強的三個軍閥。其中,曹操占據中原,劉備占據川蜀,孫權占據江南。

公元220年,曹操兒子曹丕廢黜漢獻帝。東漢滅亡後,三個地方軍閥分别稱帝,中國進入三國鼎立的時代。曹氏政權建立的魏國定都在洛陽。

▲三國鼎立,北方的魏國定都洛陽

曹魏後期,權臣司馬家族掌權。司馬炎廢除了曹魏,建立晉朝,定都洛陽。此後,晉統一了中國。洛陽成為了西晉(日後南方割據政權為東晉)的首都。

▲西晉洛陽城

司馬炎去世後,西晉的皇室出現内亂,最終爆發“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嚴重削弱了西晉的實力。公元316年,西晉被北方遊牧民族所滅,中國北方被遊牧民族所占據。

大批北方漢族南下至江南地區建立政權。至此,中國陷入南北分離的局面。南下的漢人政權定都建康(南京)。

▲每當中原内亂,南京都是南方割據王朝的建都首選

北方的鮮卑人占據了中原後,為表示自己的正統身份,不僅僅改說漢語,将鮮卑人的姓氏改成漢姓,将首都遷往洛陽。

經曆了幾代人的開發,洛陽和長安成為了北方政權的政治中心。

▲北魏洛陽城,複原圖

北方少數民族的漢化使得北方漢族地主地位得到了極大提升,他們掌握了中央政權。

公元581年,楊堅奪取了北方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公元589年,隋朝消滅了南方的割據政權陳朝(定都南京),中國經曆了200多年的亂世,重新實現了統一。

從秦朝到隋朝時期,關中長期以來都是政治中心。隋朝統一後,通過采取了輕徭薄賦的政策鼓勵生産。

隋朝人口增長迅速,使得關中平原難堪重負,面積廣闊的中原成為了新的經濟中心。

從東漢末年到隋朝統一之前,中國北方的大量人口因為逃避戰亂南遷。氣候溫暖,水網密布的南方經曆了幾代人的開發,成為了另一個重要的産糧地區。

出于加強南北聯系的需要,隋炀帝即位後着力修建貫通南北的大通道—大運河。

▲大運河,洛陽地處水運地區

洛陽是關中進出中原和江南的節點,水運便利,曆史上又是多個王朝的定都點,受到了隋炀帝青睐。

隋炀帝即位後,便決定營建東都洛陽。隋朝形成了長安、洛陽雙都并立的局面。

隋朝後期因連年戰争、繁重的徭役爆發了農民起義。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取代隋朝。

李淵的部下主要是隴西貴族,距離關中近。因此,唐朝初期定都長安。

唐朝經曆了貞觀之治之後,經濟得到了恢複。随着唐王朝農業經濟的穩定,商業逐漸繁榮起來。洛陽是南糧北運的重要節點,商業發達,受到唐朝統治者的喜愛,洛陽被打造成東都。

▲電視劇複原的洛陽古城

洛陽曾經在隋末農民大起義中遭受戰火洗禮。唐太宗李世民曾下令重修洛陽城,并改名為“洛陽宮”。李世民在位時期,三次來到洛陽城并居住了兩年之久。

唐太宗去世後,唐高宗李治即位。唐高宗時期加大了對洛陽的營造力度。到武則天統治時期,修建了上陽宮和明堂(萬象神宮),洛陽城進一步發展繁榮。


經曆了唐高宗和武則天的開發,到唐玄宗時期,洛陽人口據記載已有100萬,是僅次于長安的第二大城市。

▲明宮,武則天修建的(電視劇複原)

唐玄宗開元年間,唐朝國力達到鼎盛,經濟富庶。唐朝也是中國最開放的朝代之一。

作為東都的洛陽吸引了不少粟特人、日本人前來經商、學習。例如日本的京都、奈良等城市均是仿造唐朝洛陽、北魏洛陽的都城設計。

▲日本的奈良城


二、戰火,失去首都

公元755年,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關中和中原都成為了主戰場。大批關中、中原士族逃亡江南。

公元763年,唐王朝最終戰勝了叛軍。但這次叛亂之後,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長安和洛陽的地位随之衰敗。

▲安史之亂

從秦朝到唐朝的1000多年裡,關中平原經過長期的開發,土壤肥力下降,黃河泥沙含量增加。黃河以及支流洛水、伊河的通航能力下降。

洛陽河道淤塞,漕運改走汴梁(開封)。開封開始逐漸崛起,成為了中原的經濟中心。

▲北宋時期,開封的水運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長安、洛陽雙都模式結束。

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關中平原因戰火屠戮,外加其地狹人稠的劣勢,失去了再做帝都的可能性。

面積更加廣闊的中原,逐漸成為了新的經濟和政治中心。随着關中地位的喪失,地處關中和中原交界處的洛陽的重要性也随之下降,逐漸被邊緣化。

▲關中衰落,洛陽從“兩地樞紐”變成“邊緣地區”
開封則地處中原的中心地帶,地處通濟渠和黃河的交界處,航運發達,受到了中原王朝的青睐。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後,定都汴梁(開封)。

▲從唐末到北宋時期東京(開封)附近的河道
北宋時期,洛陽是進出關中,控制西北的要道,被設立為“西京”,是北宋王朝的三大陪都之一。

▲北宋三個陪都位置,西京為洛陽,北京為大名府(河北大名),南京為河南商丘
開封憑借着發達的水運成為北宋的經濟中心。然而,開封作為首都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地處平原中心,地勢平坦。除了黃河之外,幾乎無險可守。
北宋成立之初,中國北方依然面臨着少數民族入侵的危險,宋太祖趙匡胤在立國之初曾計劃遷都洛陽。

▲宋太祖趙匡胤,主張遷都
因為遷都成本高,趙匡胤的遷都計劃遭到了群臣的反對。經曆從宋太祖趙匡胤等幾代皇帝的勵精圖治,到宋徽宗時期,首都開封空前繁榮。

▲清明上河圖,北宋首都東京汴梁(開封)的繁華

北宋長期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導緻國力孱弱。因此,開封的輝煌曆史相比于洛陽過于短暫。
公元1127年,北宋被北方女真人(滿族祖先)建立的金國滅亡。北宋皇室成員趙構逃亡南方,建立政權,定都杭州,史稱“南宋”。
公元1141年,南宋和金簽訂《紹興和議》,将秦嶺、大散關以北割讓給金國,南宋成為偏安一隅的“中原王朝”。
▲南宋時期,将開封、洛陽劃給金國
至此,包括洛陽、開封在内的中原地區淪入金國手裡。


三、洛陽:風光不再?
蒙古人相繼滅亡了金和西夏,統一了中國北方。
公元1271年,蒙古改國号為元。1279年,元朝滅亡南宋,中國重新實現了統一。元朝定都北京,大一統王朝的政治中心從此遷出了中原。
元朝統一中國後設立行省。中原地區設立河南-江北行省。開封在北宋時屬都城,有着良好的基礎設施,成為了省會,洛陽成為了普通的都府。
▲元朝行省,河南江北的首府汴梁路為開封
元朝為了加強北方和南方的聯系,重修大運河。當時,因為大運河航道的東移,元朝修建大運河時,直接繞開了洛陽,足以證明洛陽的地位趨于衰落。

▲元朝的大運河

元朝滅亡後,明朝和清朝都沿用了行省制度。明朝時期,為了防止地方權力過大,将河南江北行省縮小,大緻相當于今天的河南省的範圍。
明清時期的河南省的省會開封成為了中原的經濟中心。

▲鴉片戰争前的中國,河南省會為開封

晚清時期的鐵路建設改變了中原城市的命運。鴉片戰争後,中國逐漸淪為了列強的半殖民地。列強在中國取得了築路權。
為了自救,清政府開啟了向西方學習的道路。近代時期,因黃河等北方河流通航能力下降,鐵路取代了漕運成為了重要的交通工具。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政府開始着手自己修築鐵路。

▲京漢鐵路
1899年,在張之洞的主持下修建京漢鐵路(京廣鐵路的前身)。京漢鐵路在黃河選址的時候,水流相對平穩的鄭縣脫穎而出。
1906年,京漢鐵路建城,過黃河穿越鄭縣。随後,清政府修建了連接開封和洛陽的汴洛鐵路,鄭縣地位日益重要。

▲鄭州(當時叫鄭縣)成為京漢、汴洛鐵路交彙點
1931年,鄭縣更名為鄭州,從縣城變成了城市。到抗戰前,鄭州成為了重要的商埠。
新中國成立後,将汴洛鐵路和西部重鎮蘭州、東部重鎮連雲港連接起來,成為了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和粵廣鐵路連接成京廣線。
兩條鐵路線延長,成為了連接中國南北和東西的動脈。鄭州恰恰地處兩條鐵路的交彙處。

▲新中國鐵路線。隴海、京廣線在鄭州交彙
中原曆來是中國的糧倉、棉花産區。鄭州則利用這一便利條件,興建大量棉紡織廠,成為了棉紡織中心,逐漸反超洛陽和開封。鄭州對于河南全省的經濟輻射能力增強。

▲鄭州國棉一廠
洛陽地處河南相對靠西的位置,經濟實力被鄭州全面超越。因此,洛陽失去了成為河南省會的時機。
1954年10月,河南将省會從開封遷往鄭州。鄭州成為了河南政治經濟中心。
此時,中國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原屬于洛陽的鞏縣和登封劃給了鄭州。

▲鄭州行政區劃,鞏義、登封原屬于洛陽
此後,洛陽成為了河南普通的省轄市。20世紀80年代,中國進行地方行政調整。洛陽成為了河南省的地級市。

▲現在的洛陽
如今的洛陽雖然是未被選為副省級城市的地級市,但它在河南省卻是僅次于鄭州的副中心城市。2021年,洛陽在河南省僅次于省會鄭州,排名第二。
▲河南2021年各市GDP
長期作者|雄鷹 直播吧體育作者|足球與曆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環球情報員」原創内容

未經授權,禁止随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