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方劑與醫案】溫裡劑之四逆湯

大汗亡陽案


摯友賈君,因病不育,抱養一子,視如己出,不啻明珠爾。子近3歲,其身不高,齒不齊,行立遲,言語緩,先天不足也。一日申酉發熱,體溫39.4℃,請治于西醫,點滴消炎液體,并滴入地塞米松一支(劑量不詳),輸畢歸。子夜,患兒大汗淋漓,拭之不盡,瞑目沉睡,呼之不應,推之不動。急喚餘診,視其面色蒼白,鼻息咻咻,全身冰冷,非僅四肢厥冷也。手撬齒觀之,舌淡潤滑。脈細如絲,指紋淡紅,已近命關矣。觀其脈症,此大汗亡陽也。急宜回陽抑陰,以挽陰陽立絕之勢,若陽氣回複,則陰液固斂,汗自止也。拟四逆湯:附子3g,幹姜3g,炙甘草3g。上藥搗碎,開水煎煮,頻頻撬喂。及拂曉,一劑已盡,汗漸止,面微轉紅,肌膚四末亦溫,陽氣雖回,猶仍不足。改用桂枝湯以溫陽益陰:桂枝4.5g,白芍4.5g,甘草3g,生姜1片,紅棗3枚。翌日,諸症皆失,唯飲食不思爾。(闫雲科,臨證實驗錄.北 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


少陰傷寒


唐某,男,75歲。冬月感寒,頭痛發熱,鼻流清涕,自服家存羚翹解毒丸,感覺精神甚疲,并且手足發涼。其子懇求劉老診治。就診時,見患者精神萎靡,懶于言語,切脈未久,即側頭欲睡,握其兩手,涼而不溫。視其舌則淡嫩而白,切其脈不浮而反沉。脈證所現,此為少陰傷寒之證候。腎陽已虛,老怕傷寒,如再進涼藥,必拔腎根,恐生叵測。法當急溫少陰,予四逆湯。附子12g,幹姜10g,炙甘草10g。服1劑,精神轉佳。再劑,手足轉溫而愈。(陳明.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北京:學苑出版社, 1996)


肺心病突發呼吸遁環功能衰蠍


仲某,女,77歲。2012年3月1日初診。患者因慢性支氣管炎急性感染、肺心病在當地醫院住院多日,于2012年3月1日上午10時許突然出現神志不清,昏如死人,四肢厥冷僵硬,呼吸微弱,或有或無,血壓測不到。當地鄉鎮醫院認為無法挽救。親友發現患者尚有微弱呼吸心跳,心口微溫。遂求救于筆者。問明情況後,認為患者證屬陽氣暴脫,陰陽離絕。治宜回陽救逆。處方:炮附片90g,幹姜60g,炙甘草60g,紅參20g。加開水2000mL,武火急煎,随煎随灌。家人于上午約11點半開始喂藥,20分鐘後患者呼吸轉平穩,至下午2時許,患者家人電 話告知:已經能睜眼看人,神志稍清,手腳稍回暖,但是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喉間有痰鳴音。辨證:陽不斂陰,痰蒙神竅。治法:回陽固脫,化痰開竅。處方:炮附片100g,幹姜80g,炙甘草60g,紅參20g,山萸肉100g,煅龍骨30g,煅牡蛎30g,五味子6g,麥冬20g,煅磁石30g,法半夏20g,膽南星10g,大貝母10g,葶苈子10g,蘇子10g,京菖蒲10g。2劑,煎服法同上。晚7時,患者家人來電告知:患者神志清楚,已經能自行坐起,并知饑索食,咳出大量白黏痰,喉間痰鳴音減輕,四肢回溫,出汗減少。囑繼服上藥。2012年3月2日上午8時許,患者家人電話告知:患者夜間病情穩定,神清,呼吸心跳平穩,四肢溫暖,出汗停止,飲食正常。上午10時許,患者在家人陪同下,步行至 醫院門診,登門感謝并做進一步治療。通過正常調理,患者現在已恢複如常人。
按:患者出現如此四月枝厥冷,呼吸心跳微弱,神志不清等垂死危象,當屬中醫陽氣暴脫,陰陽離絕之證候,此種情況下治當回陽救逆為主。筆者考慮常規劑量四逆湯力量太輕,難以擔當此 重任,遂大膽加大劑量,效專力宏,方有如此神效。第一劑藥服 完後,患者雖然呼吸心跳平穩,但是出現大汗淋漓,乃陽氣雖然 回生,但一絲殘陽不能固攝陰液所緻,如果不救陽固陰,病人性命将不久矣。故後方繼續加大四逆湯的用量以回陽救逆,加山萸 肉、煅龍骨、煅牡蛎、五味子、麥冬等固脫養陰之品,佐以化痰開竅醒神藥物,諸藥合用,方能挽救生死于頃刻。患者在一晝夜 間起死回生,均是大劑四逆湯回陽救逆的功效。如此重證,如果 用常規劑量的四逆湯,猶如杯水車薪,别說救生死于頃刻,恐怕 連一點反應都不會有。 [張振宇.大劑量四逆湯臨床治驗3則.江 蘇中醫藥,2013,45(1): 49-50]


長期日間發熱


胡某,男,62歲。2012年2月27日初診。患者因日間發熱10餘日在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住院期間體溫最多控制2小時左右,無奈之下經人介紹前來就診。症見:日出即熱,日落即停,發熱時體溫在37℃~38.5℃之間,畏寒怕冷,四肢厥冷,手冷過肘,足冷過膝,無汗,口幹喜熱飲,納差,大便困難但不幹,苔白滑稍厚質淡紅,脈沉緊細。辨證:陽氣虛衰,外感寒邪。治 法:益氣溫陽,解表散寒。處方:炮附片30g,幹姜30g,炙甘草60g,紅參10g,生麻黃10g,細辛5g,山萸肉30g,煅龍骨30g,煅牡蛎30g,炒白術15g,焦三仙各10g。2劑。2012年3月1日二診:發熱已減輕,每日最多發熱3小時左右,但仍然手足厥冷,畏寒,無汗,口幹喜熱飲,納差,苔白滑稍厚質淡紅,脈 沉緊細。病機治法同上,但須加強回陽救逆。處方:炮附片60g,幹姜60g,炙甘草60g,紅參10g,生麻黃10g,細辛5g,山萸肉30g,煅龍骨30g,煅牡蛎30g,炒白術15g,焦三仙各10g。3劑。2012年3月4日三診:發熱症狀消失,四肢溫暖,不怕冷,步行1km至我院,身上微微小汗,口不渴,納稍欠佳,大便通暢,苔白稍厚,脈細,改健脾和中調理善後,随訪至今,發熱未再作。
按:患者畏寒怕冷,四肢厥冷,發熱等症狀本是陽虛外感之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可為何獨白日發熱呢?筆者認為,患者老年 男性,陽氣虛衰至極,外感後,體内陽氣進一步消耗殆盡。白天 屬陽,體内殘陽尚可借助外界陽氣與邪抗争,故發熱;夜間屬 陰,體内殘陽無力抗邪,故不發熱。口千,不思飲食,大便不 暢,苔白滑稍厚質淡紅,脈沉緊細均是陽氣虛衰,火不暖土的表 現。所以處方以大劑四逆湯回陽救逆,合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解表,配以固脫健脾藥物,共5劑中藥即奏奇效。[張振宇.大劑量 四逆湯臨床治驗3則.江蘇中醫藥,2013,45(1):49-50]


長期嗜睡


徐某,男,60歲。2012年2月18日初診。自訴嗜睡半年餘,站立也能睡着,怕冷,自覺從骨縫中透出涼氣,四肢厥冷,納欠佳,苔白稍厚質淡紅,脈沉緊。在他處用桂附地黃湯等久治無效。辨證:陽氣虛衰,陰寒内盛。治法:溫陽救逆。處方:炮附片30g,幹姜30g,炙甘草30g。3劑。2012年2月21日二診:自訴嗜睡改善不明顯,但是精神稍有好轉,餘無明顯變化。遂加大劑量。處方:黑附片60g,幹姜60g,炙甘草60g。3劑。2012年2月24日三診:自訴嗜睡明顯減輕,晚上躺在沙發上看電視 也不會睡着,怕冷,納差等症狀均明顯好轉,遂原方不動,繼續服用,調理半月而愈。
按:《傷寒論》少陰病篇所說“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該患者正是這種欲寐的症狀。畏寒怕冷,骨縫中透涼氣,納欠佳,脈沉緊細均是陽氣虛衰、陰寒内盛的表現,故治以四逆湯回陽救逆,溫中散寒。按理桂附地黃湯也應有效,可為何前醫用之無效呢?筆者認為:雖然辨證正确,但是患者陽虛至極,陰寒内盛,病重藥輕,杯水車薪,于事無補。故而在首診時加大了劑量,但是療效仍然不顯。二診時加大劑量,因藥力強大,方能斬關奪門,破陰回陽,起到顯著療效。[張振宇.大劑量四逆湯臨床治驗3則.江蘇中醫藥,2013,45(1):49-50]


失眠


孫某,女,55歲。2007年8月11日初診。有失眠病史20餘年,近兩年來明顯加重,屢服中西藥乏效,痛苦不堪。刻診:每晚僅能入睡3~4小時,入睡容易,可稍睡即醒,然則入寐困難,頭昏,急躁,汗多,腰腿酸軟乏力,手足不溫,小便色白,大便幹結,舌淡苔滑,脈沉弱(尺、寸明顯,關部略弦)。辨為陰寒内盛,神不守舍。治宜溫補心腎,引陽入陰。給予四逆湯加味:附子15g,幹姜10g,炙甘草15g,生龍骨20g,牡蛎20g,黨參20g,黃連5g,茯苓10g。6劑,先以大火将藥煮至沸騰,然後再以小火煎藥50分鐘,第二次煎煮約25分鐘,合并藥液,每天 1劑,每日分3次服。二診:睡眠好轉,煩躁、汗出改善,大便通暢,脈較前有力,複以前方12劑。三診:睡眠達6小時左右,煩躁消失,頭腦清醒,手足溫和,自覺眼睛幹澀,又以前方加 入白芍15g,菊花10g,石決明12g,菟絲子10g,沙苑子10g,6劑。之後,又服用前方20劑以資鞏固療效。2008年4月前後陪同鄰居前來就診,說其失眠未再出現,睡後頭腦清醒,其他一切尚好。
按:根據手足不溫、小便色白辨為寒;又根據失眠、急躁辨為陰寒内盛,格陽于上于外;因汗出、頭昏辨為陽虛不固;又因 舌淡苔滑辨為陽虛不化,以此辨為陰寒内盛,神不守舍,給予四 逆湯加味治療。方中以四逆湯溫陽散寒,固攝神明,加黨參益氣助陽,茯苓滲利寒濁,生龍骨、牡蛎重鎮潛陽安神,黃連除煩,兼防溫藥格拒;之後根據病情變化而又加白芍、菊花、石決明、 菟絲子、沙苑子,以使方藥更好切中病情,從而取得預期治療效 果。「司勝林,張敏,王付教授運用四逆湯辨治雜病三則,中醫藥學報,2010,38(3):137]


窦性心動過緩


宋某,女,48歲。2007年11月10日初診。曾因心悸、氣短等到某醫院檢查,心電圖提示窦性心動過緩。幾經中西醫治療效果不明顯,近因症狀加重而來診治。刻診:心悸,氣短乏力,汗出,口幹欲飲熱水,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沉遲(48次/分)。辨為心陽欲脫證。治宜回陽固脫。方用四逆湯加味:附子10g,幹姜10g,炙甘草10g,紅參10g,生川烏10g,五味子5g(打碎)。6劑,先以大火将藥煮至沸騰,然後再以小火煎藥50分鐘,第二次煎煮約25分鐘,合并藥液,每天1劑,每日分3服。二診:心悸、汗出均有減輕。脈較前有力(脈率60次/分),複以前方12劑,諸症消失。囑其服用附子理中丸4瓶以資鞏固。随 訪半年,一切尚好。
按:根據心悸、氣短乏力辨為氣虛,又根據口幹欲飲熱水、 手足不溫辨為陽虛,因汗出辨為陽虛不固,以此辨為心陽欲脫 證,治以四逆湯溫壯裡陽,回陽固脫,加紅參益氣助陽,五味 子斂陰和陽,兼制辛熱藥傷津,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司勝林,張敏.王付教授運用四逆湯辨治雜病三則,中醫藥學報, 2010,38(3):137]


慢性淺表性胃炎案


劉某,女,65歲。素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史5年,于2007年2月25日就診。自訴近1個月來胃脘冷痛日益加重,腹脹納差,腸鳴不止,口渴 不喜飲,大便稀溏,舌質淡胖大,苔白 滑,脈虛細弱。中醫辨證: 脾腎虛寒,運化失常。治療原則:健 脾溫腎,理氣和中。處方 黑附片35g(先煎),幹姜40g,炙甘 草5g,黨參30g,炒白術220g,合歡皮 12g,香橼 15g,三七 15g, 枇杷葉10g,橘紅12g,制半夏13g,炒麥芽16g,雞内金20g,生姜10g(切)為引。5劑,2日1劑。服用後諸症大為好轉,繼用上方10劑,胃脘冷痛、腸鳴消失,腹脹減輕,食欲好轉,大便成形,後改配蜜丸,鞏固療效。
按:患者病程較久,結合脈症,屬脾腎虛寒,運化失常。陽 氣虧虛無力運化,緻胃脘冷痛加重,腹脹納差,腸鳴不止諸症頻 發,此非一般溫陽藥益氣藥所及,方中用四逆湯、四君子湯、二陳湯、小半夏湯合方化裁加減,重用姜附扶助陽氣,驅除陰寒。參術益氣并輔以理氣藥,制半夏突破了常規十八反用藥禁忌,燥濕降逆和胃,屢用屢效。[張永剛.四逆湯治療胃炎體會·江西中 醫藥,2008,(7):46]


冠心病


傅某,男,56歲。1993年9月11日初診。有冠心病病史,中西醫治療數月療效不顯。刻下胸中苦悶,不時作痛,痛時左側較重,有沉重感,陰天疼痛頻繁,時出虛汗,形寒畏冷,四肢不溫,脊背畏冷較重,過勞則心悸汗出,氣短似喘,口淡乏味, 納谷不香,二便調暢。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心電圖示:T波 V3,~V5低平。辨證屬少陰虛寒。遵《傷寒論》“少陰病,脈沉者, 急溫之,宜四逆湯”條治之。處方:甘草6g,幹姜3g,炮附子3g。上3味,以文火久煎兩遍,取汁300mL,日分2次溫服。避 寒就溫,勿食寒涼。服藥3劑,諸症減輕。續服3劑,述胸部已寬舒,疼痛已基本消失,四肢、脊背畏冷也減輕大半,活動用力仍感氣短。診其脈沉細不若前甚。上方加當歸、人參各3g,連續服藥半月,脈轉沖和,氣力增加,胸痛消失,複查心電圖大緻正常。[劉政,闫俊霞,孫松生·孫朝宗應用經方經驗.上海中醫藥雜志,1998,(12):26] End


中醫藥方藥數據庫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