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費勇,在一次線下課堂上,探讨過“命運”這一話題。
上課前,滿屋子的年輕人還有說有笑,朝氣蓬勃的。
可一聽到命運二字,都漸漸皺起了眉頭。
有人說自己出身不好,沒拿得出手的背景,打工好幾年了,還在底層徘徊;
有人說再怎麼努力,咱們普通人,也比不上那些出生在羅馬的幸運兒。
見學生們如此頹廢,費勇連連搖頭,對大家說:
命運,是你看待生命的角度,完全可以自己設計。
随後,他講了明代袁了凡的故事,并結合自己對《了凡四訓》的解讀,深刻剖析了何為命運。
其實,多年前,費勇就寫過一本《了凡四訓詳解》。
在書中,他結合哲學、心理學,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了凡四訓》的核心要義——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當你看完這本書,就不會再糾結命是天定,還是人定。
而是會換一個全新的視角,将命運還原為内在的生命走向。
隻要凡事向内求,去成長、去改變,命運就永遠是一個變量。
而這,才是一個人改命的最好方式。
困住你的不是天命,是認命
在《了凡四訓詳解》裡,作者先講了袁了凡的故事。
袁了凡本名袁學海,十四歲那年,遵從父親遺願,走上了行醫的道路。
一天外出采藥時,他在山中的慈雲寺,偶遇了一位得道高人。
這人能掐會算,隻端詳了他一會,便說:“你是做官的命,明年就能中舉!”
而後,又将袁學海哪年當貢生,哪年做縣令,每次科考的名次,悉數告知。
最後,老神仙還悠悠地說:
“你這輩子入得了仕途卻做不得大官,娶得起妻妾卻生不出兒子。”
袁學海聽罷,半信半疑,但也打算試試。
果不其然,就在第二年,他中了舉。
而後人生的每一步,都被老神仙一一說中。
袁學海就此認了命。
既然當不得大官,就不必刻苦努力,混混日子就好;
既然命中無子,就不必正身立己,反正也沒人傳承。
就這樣,整整20年,袁學海過的是渾渾噩噩、毫無建樹。
如此頹廢,他自己也很痛苦。
畢竟,他也有光宗耀祖的鴻志,也不想蹉跎大好時光。
但每次要争取點什麼,他想想自己的命,就頓時洩了氣。
講到這裡,作者很是感慨。
他覺得人要是認定這輩子就這樣了,就會不自覺地去過模式化的、被規定的一生。
這不免令人疑惑。
到底是既定的命運,限制了我們的人生走向,還是我們當下的念頭意識,反過來影響了人生抉擇。
而書裡給出的答案是,命運其實沒有這麼玄乎其神。
真實的情況是:
人的念頭決定了行為,行為決定了習慣,習慣又決定了命運。
恰如哲學家榮格所說:當你的潛意識沒有成為意識時,那就是你的命運。
對既定命運越是執着,宿命感就越強,人生也就越無力越痛苦。
到頭來,即便沒有外界的牢籠,我們也會把自己牢牢困住。
真正的絕境,從來不在外面,而是那個一成不變的自己。
天命由我,命運全靠自己創造
心灰意冷的袁學海,後來沉迷于打坐參禅中。
1569年的一天,栖霞山的禅房裡,他屏息靜坐着。
在他對面,同樣端坐着的,是一位雲谷禅師。
二人閉目緘口,兀自打坐,已經三天三夜了。
最後,還是雲谷禅師率先放棄,開口說話。
他大贊袁學海,覺得他如此入定,将來必成聖賢。
但袁學海卻說:我之所以心靜如水,全因命有定數,沒什麼可盼的了。
随後,他将自己如何遇老神仙,如何得命數,娓娓道來。
誰曾想,雲谷聽罷,大喝一聲:
“本以為你是豪傑,原來隻是凡夫!被一個算命的算定,可悲可歎!”
遭此棒喝,袁學海也忽然有了一種如夢初醒的感覺。
他不由得想起此前種種,與其說是命定,不如說是自己不争氣。
他反複思忖着:“自己的命怎能被旁人左右呢,何不試着争取一下。”
從那天起,他将名字改為了凡,了卻此前,重振旗鼓。
他不再不學無術,開始博覽群書,漸漸精通法律、理數、兵備、河渠等各方面;
他不再無所事事,而是修路鋪橋,接濟災民,幫扶孤寡,漸漸得到了百姓的愛戴。
結果,隻一年後,在原本算定隻能考第三的禮部考試中,他就考了第一名。
緊接着,他被調往京城,憑借着出衆的政績,升任至兵部主事。
想當年,那算命的老者斷言,他最高也就是偏遠小城的縣令。
而今看來,袁了凡已完全突破了仕途上的命格限定。
更不可思議的是,年近半百時,他竟老來得子,又打破了命中無子的結局。
袁了凡的傳奇經曆,果真應了那句:
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人一旦覺醒,每一天,每一處、每一事,都藏着重生的契機。
在書裡,作者也提出過一個“今日生”的概念。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過去的那個你,已随時間走遠,明天什麼樣,自己說了算。
蔡崇達在《命運》一書中說:
“我們生出了自己的命運,我們是自己命運的母親。”
人生,由多種因素聚合而成。
隻要其中的一個變了,人生的境遇就會重新排列組合。
興衰榮辱,福禍成敗,像流動的水,沒有定勢,亦沒有定局。
所以,沒有一成不變的命格。
在歲月的濤浪中,你完全可以靠自己改變人生的流向。
改命最好的方式,凡事向内求
解讀《了凡四訓》時,作者體悟到一個“立命”的規律:
“每天去做一件小而切實的事,生活肯定有所改變。”
過去,他覺得自己本性孤僻,在生活中總是格格不入。
悟透這個規律後,他一改心中傲慢,時刻提醒自己與人為善。
在家對待女兒,他不再苛刻,結果女兒和自己親近多了;
在單位對同事,他開始謙遜起來,結果團隊合作也順利了。
如今,他人緣好,朋友多,完全擺脫了孤獨的命運。
為了幫更多人,作者直接在書裡提供了改命的方法,即袁了凡先生的“三改”。
做到以下三點,人生境遇大有不同。
1. 事上改
在作者看來,所謂“事上改”,就是改正根深蒂固的壞習慣。
袁了凡分析過他當年做不得大官的原因。
那時的他,既沒有突出的功績,又不願意做煩瑣的小事;
還心胸狹窄,恃才傲物,說話輕率,随意議論……
而後為什麼官運亨通,就在于他改了這些毛病。
他耐下性子處理積攢多年的訟獄,帶領全縣百姓疏通河岸開墾廢地。
在做人上,他也放低姿态,虛心向有德行的人請教,說話辦事都小心謹慎。
仕途順遂後,他曾感慨:“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也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舊習慣改掉,再确立新習慣。
然後你就會發現,新習慣凝聚了新力量,撬動了命運的齒輪。
2. 理上改
更深一層看,改命,是思維模式的轉換。
所謂理上改,本質上是認知叠代。
在書裡,作者引用了卡羅爾·德韋克的“終生成長”的概念。
人的命運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不同的思維模式造成的。
思維固定的人,默認一切天定,因此放棄了挑戰,變得逆來順受;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自己的力量,會抓住機會,争取一切想要的。
袁了凡也曾笃信,人被一種名為“天理”的神秘力量控制着。
但在雲谷禅師的提點下,他明白,所謂的“天理”,不過是種規律。
比如在成事的邏輯上,他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捷徑,也沒有絕境;
比如在個人成長上,他明白要多讀書,多思考,不能盲信經驗,要看到萬物的本質。
袁了凡說:“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
透過修習提升認知,讓自己的言行合乎規律,人就可以超越命數。
駕馭命運的力量從來不在别處,它就藏在你的思維裡。
3. 心上改
除了雲谷禅師,袁了凡還有個老師——王畿。
王畿是王陽明的弟子,經常對袁了凡說: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而做到至良知,還得回到本心的修行上。
在書裡,作者列舉了袁了凡的三個修心秘訣。
分别是寫日記、念清淨咒、寫符箓。
寫日記,是為了反省自察,而念咒寫符,是為了鍛煉專注力。
受此啟發,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比如,在家裡打造一個獨處的角落,每天冥想十分鐘;
比如,發展一項愛好,每周抽出時間,沉浸式地做事;
再比如,去讀一些修心的書籍,采納融合先賢的智慧。
隻要有了修心的意念,命運也将随心而動。
禅語有言: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為人一世,心修好了,命就好了。
▽
在《了凡四訓詳解》的最開始,有句話很紮心。
作者說:我們之所以一輩子過得平庸,甚至不如意,是因為我們把自己框定在一個叫“命運”的格局裡。而等看完這本書後,我對所謂的命與運,又有了新的理解。
當人面對一件事,按照過往的習慣與思維做出的行為,就是命。
如果我們所做的行為,不再按部就班,而是吐故納新,創造出了新的機會,而這個機會轉機就是運。
所以,命是定數,運是改變。
所謂逆天改命,逆的不是外面的天,而是内在的自己。
《了凡四訓》中說:趨吉避兇,斷然由我,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休言萬般皆是命,我命由我不由天。
點個在看,隻要學會向内求,乾坤變數則盡在掌控之中。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