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佳明中醫
2022-11-11
【接診情景】
程某,女,52歲。
主訴:頭暈伴心慌3月餘。病史概述:患者因淋巴癌手術後又化療6次,身體虛弱,整天乏力沒精神,近3個月來出現頭暈、頭重腳輕、動辄心慌等症狀,曾服過西藥,也服過20多劑湯藥治療,症狀改善不明顯。
刻診:精神差,面色萎黃虛浮,頭暈,頭重腳輕感,心慌,動辄加重,稍有胸悶,頸部強硬難受不适,怕風、怕冷,無發熱,無頭痛身痛,出汗較多,皮膚瘙癢無定處,納可,但不敢多食,食後腹脹難受,感覺像食物塞在胃内不消化、不下排,飯後嗳氣較多,口苦,咽幹,口渴欲飲溫水,心煩焦慮,眠差,大便2天一次,頭幹結後可成形順暢,小便可,左下肢踝部凹陷性水腫,雙手大魚際蒼白瘦削。
舌暗紅,舌體稍大,舌紅,苔薄白兼黃,前中部略水滑,後部黃膩微幹,苔面有多處裂紋。脈細,左寸關浮弦,尺沉有力,右寸關弦尺沉。
六經辨證:少陽太陽太陰陽明合病,屬厥陰。
病機:表滞,營衛不和,樞機不利,胃虛,郁火傷津,水飲。
核心病機:三焦氣機不利而水飲上淩。治法:調和樞機,調和營衛,養胃補津,化飲降逆。方藥:小柴胡湯合茯苓澤瀉湯。
【處方】
柴胡24g,黃芩10g,生曬參片10g,姜半夏15g,炙甘草15g,桂枝10g,企邊桂5g,生白術15g,茯苓30g,澤瀉30g,大棗30g(切開),生姜15g(自備,切片)。
15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囑:每服5劑,休息觀察3天後繼服。
【辨析思路與答疑解惑】
一、關于“六經”的基 本含義
〔學生A〕這位患者病情比較複雜,寒熱錯雜,偏重于水飲,老師給我們講講如何着手辨證?
〔老師〕對,這位患者的症狀就是寒熱錯雜、虛實夾雜、多經合病。
我們必須注意,我說的這個“經”,不是經絡的“經”,《傷寒論》六經辨證是六病辨證,六病就是三陰三陽六個病證綱要系列。
“六經”用經絡來解讀,始于宋代醫家朱肱。
朱肱一生對《傷寒論》比較推崇,也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他寫有一部書叫《南陽活人書》,以問答的形式,提出辨識六經為病的證候指征,首倡以經絡論六經方證。
朱肱将《靈樞·經脈》篇理論與《傷寒論》六經分證直接聯系起來,認為《傷寒論》所說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為病,就是足三陰、足三陽經絡為病,并以這六條經絡的循行及生理特點來解釋傷寒三陰三陽病證的發生、傳變及轉歸機理,為使他的以經絡解讀“六經”的觀點能說得通,又首創了“傷寒傳足不傳手”之說。
他的這個學說一直沿襲到現在,目前的教科書還是主要用經絡來解讀《傷寒》六經,這雖然對後世讀《傷寒》認識六經“提綱證”有一定的啟發,但也産生了一定的誤導,使後世學者都将醫經和經方這兩大醫學體系理論摻雜,辨證模棱兩可,難以用經方治病。
〔學生B〕是的,在學校,我們一直就是用經絡理論來解讀《傷寒論》的。
所以我們現在是亟待正本清源讀《傷寒論》,如果想用《傷寒》經方貼近臨床,就要好好學習胡希恕先生的學術思想,清晰地掌握仲景學術思想的真正内涵。
我說這些,是讓大家在思想上對六經有個基本的認識。好了,我們看看這位患者的辨證吧。
頸部強硬難受不适,怕風、怕冷,出汗較多,皮膚無定處瘙癢,左下肢踝部凹陷性水腫,舌苔薄白,脈左寸浮,辨為太陽病,表滞,營衛不和,溢飲。
口苦,咽幹,胸悶,嗳氣多,心煩焦慮,眠差,舌紅苔薄白兼黃,有裂紋,脈弦細,辨為少陽病,上焦郁火傷津,樞機不利,氣機失暢。
口渴,眠差,大便頭幹結,舌紅苔薄白兼黃,苔面有多處裂紋,脈弦細,尺沉有力,辨為陽明病,上焦熱擾傷津,下焦微結。
精神差,面色萎黃虛浮,不敢多食,食後腹脹,就感覺食物塞在胃内不消化、不下排,飯後嗳氣較多,欲飲熱水,雙手大魚際蒼白瘦削,舌體稍大,舌中部略水滑,脈關弦,辨為太陰病,中焦胃虛寒。
頭暈,心慌,動辄加重,可視為《傷寒論》“起則頭眩”的特征性症狀。
胸悶,左下肢踝部凹陷性水腫,舌體稍大,舌中部略水滑,辨為太陰病,中焦胃虛停飲,下焦水飲上逆,水飲泛溢表位,符合《金匮要略》所說“腰以下腫,當利小便則愈”的法度。
六經辨證為少陽太陽太陰陽明合病,屬厥陰。
病機為表滞,營衛不和,樞機不利,胃虛,郁火傷津,水飲。核心病機為三焦氣機不利而水飲上淩。
故治法為調和樞機,調和營衛,養胃補津,化飲降逆,就用主方小柴胡湯合茯苓澤瀉湯。
〔學生B〕為什麼每服5劑藥,休息觀察3天後繼服呢?
這是我的一個臨床經驗,5劑中藥是人體脾胃所能承受的基本量。5為中土之數,服藥後首先入胃靠胃氣來吸收、氣化和轉運至病機靶點。
一般急性病如外感、洩瀉之類,5劑基本痊愈,慢性疑難雜症療程長一些,就不能連續服藥,要服5劑,讓藥物在體内代謝1~3天繼服,這樣既能使藥物在體内充分發揮作用,又讓胃氣能休養生息一下,以便更好地發揮作用。這樣服藥,治病還不傷正。
經我長期臨床驗證,療效非常确切。
是藥三分毒,這也是“保胃氣”的一個方法吧。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