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财經 > 正文

現代科學中的全息觀簡析

現代科學中的全息觀簡析


一 起點:全息照相術

  一般認為,現代全息觀是從20世紀40年代由蓋伯(Gabor)等人的工作開始的,起初它隻是一種全息攝影術。全息攝影以它特有的性質令人驚奇,這個性質就是全息照片上的每一點都含有整個物像,并可以通過确定的方式再現出來。這種性質現在一般被稱為全息性。可是,全息攝影最初所指的全息,其含義卻不同,它隻是與普通照相術的某一性質相對而言的。普通照相術是把物體表面反射或發出的光線經過透鏡系統成像在底片上,隻能記錄光的強度,隻能顯示原物體的平面像。全息照相術卻可以将物光波的強度和位相都記錄下來,這兩種信息稱為“物光波的所有信息”,從而全息照相術被認為能“把物光波的所有信息全部記錄下來 ” 。換句話說,普通照相術隻能得到平面像,而全息照相術卻可以得到立體像;由于實際物體總是立體而不是平面,所以立體像反映物體全部信息,平面像則不然。照這種觀點來衡量,則我們每個人平時用肉眼直觀的一切物體,都将在腦中形成全息像了。這種全息概念還不嚴格具備“部分包含整體信息”的含義;但由于全息照片的确具有“部分包含整體信息”的性質,所以人們很自然地在這個意義上理解全息了。全息概念在全息照相中的這兩種含義,現在繼續通行,但人們更多地在“部分包含整體信息”的意義上使用“全息”概念。

  可見,新生事物一開始的不完善性在全息術的發展中同樣表現出來,最初的全息概念,現在看來是多麼“不全”,它簡直就是“非全息”的。但是,即便後來從“部分包含整體信息”的意義上理解全息,這裡關于整體和部分的理解還是有諸多不全之處的。比如,所謂整體和部分,是指物體表面呢?還是将表面像和内部像包括無遺?是指物體的現在像呢?還是将其過去像、現在像、未來像包攝無遺?即使假定從理論上說,這些信息都是可以包攝無遺的,但從技術上說,仍然需要一步一步的艱苦努力,所以全息術每走一步,看來都将留下不全的足迹。

  由于任何物質運動都有波動性,而波在一定條件下總可以産生導緻全息成像和再現的兩個關鍵因素:幹涉和衍射,所以原則上任何物質運動都可以産生并顯示全息相。一般的光波不用說了,不管可見光還是不可見光,一概都可以全息成像;由于一切運動形式的相互轉化,聲波也可以轉化為光波,所以聲全息攝影 已經得到廣泛運用,這好像在論證人用耳朵可以聽見圖像似的,這其實隻是利用了聲波和光波的内在對應和轉換機制罷了;這也從另一方面啟示人們:既然在一定條件下,聲波可以轉換為光波,反之亦然,那麼聽力和視力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換,也并非是不合理的,古人們說的六根互用狀态恐怕也是不好輕易否定的。這一方面啟示着全息的普遍性,一方面又啟示着它的相對性、有條件性。它還啟示着:既然可以在全息和非全息之間實現轉化,可見全息和非全息也不是截然排斥、完全無關的,而是既相互區分又彼此蘊含的。這裡似乎暗示着一種更深刻的全息性:全息和非全息之間的相互全息。這同時也将是一種更深刻的非全息性:全息和非全息各自對自身的排斥,各自将自己從自身排斥出去。

  因此,任何一種确定的全息術都将帶有不全息的一面。根據取樣理論,“歸根結底,任何記錄器都是取樣器,因為它們都是不完全的。一個聲接受器不能做到無限小 ,它也不可能适應各種幅度變化率;底片的顆粒也不能無限小。因此,任何檢測系統與記錄系統都隻能認為是取樣系統 ”。這樣,當底片或全息圖被碎裂到一定臨界值,即某一特定的取樣臨界點時,該碎片再現全息像的清晰度就會受到影響。因此,說全息圖的每一點都可以再現整個全息圖,隻是一種理想的或理論上的說法,實際過程隻是對這種理想的某種逼近,至少在目前的技術階段上是如此。而隻要目前有不全性,那麼即使将來能消除此一技術障礙,也不能說目前不存在這一障礙;而目前作為時間流的一部分既然包含不全性,這也就是全息術總體上的一個缺陷。何況假如突破了上述技術障礙,還有新的或别的非全息性擺在我們面前,或者不如說,假如沒有非全息性,則全息性本身就不可能成立,這是我們在理想全息概念中已經分析過了的,當然反過來也是一樣。


二 玻姆的物理全息觀

  關于物理全息,現代物理學家多有論述,比較典型的有海森堡關于“每個粒子由其他一切粒子構成 ” 的觀點,即S矩陣理論,雖然他并沒有使用全息概念,而且其具體論述在某些方面跟某些全息論者恰好相反;有與海森堡S矩陣理論緊密關聯的、由傑弗裡·丘提出的“靴袢假說”,這種假說不承認任何基本的部分(粒子、定律、方程、原理……),認為單獨的現象是無法解釋的,而主張在相互關聯的動态網絡中理解世界 。然而靴袢假說隻适用于強子,所以物理學家尋求靴袢假說的推廣,玻姆是一個比較突出的代表。

  在《後現代科學和後現代世界》一文 中,玻姆概述了他的隐秩序觀點:即整體包含于每一部分。他引用全息攝影來說明他的主張:“全息攝影昭示了一種全新的認識和對宇宙的全新的理解,那就是,整體的信息包含在每一部分之 中,世間萬物便是這種信息被展示的結果 ”。玻姆進一步分出首要的實在和第二位的現象—“我的完整的整體觀完全推翻了機械論的觀點。機械論将不連續的物體作為首要的實在,把有機體(包括心靈)的包容與展開當成第二位的現象,而我認為,包容與展開的連續運動,即我稱之為的整體運動是第一位的,分離的物體理所當然就成為第二位的現象。……這一觀點的基本要點是,整個宇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主動地包含于它的每一部分之中的。由于整體包含于每一部分,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其他部分以某種形式包含于每一部分之中。因而,認為部分隻具有外在聯系的機械論觀點便遭到了否定。也就是說,否定它是第一真理;外在聯系是第二位的,是衍生的真理,隻适合于事物的第二位秩序,我稱這一秩序為顯性的或展露的秩序。這種秩序無疑是現代科學所關注的。内在聯系的真理之所以是更為根本的真理,因為我稱之為隐性秩序的基本秩序是真實的,還因為在這一秩序中,整體以及所有其他部分都是包含在每一部分當中的 ”。這裡玻姆解釋了全息攝影-holograph,其中holo在希臘語中指整體,而graph指寫,因而全息攝影就是描繪整體。

  但是,“整體”具有多種含義,機械論也有它的整體觀,玻姆這裡主要是從内在聯系來了解整體,從而達到對整體的全息理解,而機械論隻是外在聯系的整體觀。假如像玻姆這樣把全息觀納入後現代潮流,也可以看出後現代主義是如何多種多樣了,因為靴袢假設乃是否定任何基本原理、基本秩序的整體觀或全息觀,而玻姆卻主張整體隐序是基本秩序這樣一條基本原理,他指出:“量子論的數學定律可以被理解為對整體運動的描述,在這一整體運動中,整體包含于每一部分之中,部分被展開成為整體。現代物理學是通過最基本的部分來還原地理解整體的,而我的觀點是,後現代物理學應從整體出發 ”,這就提出了一條基本原理。也許正是由于類似的原因,玻姆等人的觀點被稱之為“建設性的後現代主義。”王治河認為,“其實,在激進的後現代主義強調否定一切、摧毀一切的同時,也就暗含着保留一切、建設一切的意思。從語義學上看,英文unmaking(摧毀)一詞就同時具有‘恢複事物原樣’的意思,要‘恢複事物的原樣’不從事建構是不行的。可見,否定性的後現代主義與建設性的後現代主義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二者的終極關懷是一緻的,都對人類及其生存于其中的地球的命運懷抱深深的關切 ”。于是情況就成了這樣:在玻姆看來,機械論是從部分出發、從部分之間的外在聯系來理解整體,而他的後現代整體觀則從整體出發、從部分之間、以及部分與整體的内在聯系來了解事物,或說是從整體來理解其部分的。可見,二者構成一個對子,其中每一方都以某種形式包含着對方。所謂某種形式,可能就有“否定的形式”,或說“揚棄的形式”在内。

  既然這樣,機械論(姑稱部分論、分體論)和整體論(或全息論)也将構成一個整體,它們之間的關系又将如何呢?是否同時具備外在的、機械的聯系和區别,也具備内在的、整體的、全息的聯系和區别呢?這種發問方式迫使我們對玻姆的觀點作出進一步的揚棄或“展開”,因為,玻姆有意無意地走到了無縫的整體觀:“宇宙就是一個無縫的和完整的整體 ”。這種觀點否定粒子的存在:“我們可以談論粒子,但粒子也是不存在的 ”。這其實是強調了波動性的一面,非局域(非定域)的一面,不可分割性的一面,這種性質在一系列實驗中,尤其在1982年發表的阿斯派克特實驗中,被認為無可懷疑地證實了,而與此相反的、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定域的、可分離的假設則被公認為已被證僞。可是,實驗是一回事,而對實驗的解釋卻可以非常不同,至少,就同一個解釋者而言,他的解釋有時也難免自相矛盾。實際上,另一個實驗即雙縫實驗卻證明了電子(光子)的波動性和可分性或粒子性的同時存在,因為雙縫實驗中,單個粒子可以同時通過雙縫而自我幹涉,從而在屏上産生幹涉圖樣,這說明單個粒子包含内在的差異性、可分性,因為它一分為二;也正因為它一分為二,它就可以同時通過雙縫,并自我幹涉,或說自我分裂後的二部分(波)相互幹涉,這又證明着單個粒子的波動性、不可分割性。假如粒子的本性如此,阿斯派克特實驗隻是又一次證明了粒子的波動性、非定域性、不可分割性,它并不說明其反面即粒子性、定域性、可分性完全荒謬,因為除了阿斯派克特實驗,我們還有雙縫實驗,等等。保羅·戴維斯認為:“根據‘波-粒’二象性,一個象電子或光子這樣的微觀實體有時行為象個粒子,有時行為象一個波。是波還是粒子,要依所選擇的實驗來定 ”。 因此,雖然阿斯派克特實驗證實了玻爾的“道道地地的整體論 ”,證實了微觀實體的波動性,可是“托瑪斯·楊雙狹縫系統是說明波-粒二象性的沖突和二重性的最好實驗……不管用什麼粒子來作,都會出現明暗相間的條紋,表明光子、原子、電子、介子等等都同時顯示出波與粒子的特征 ”。

  可是,即使戴維斯照顧到了波粒二象性,有時也不免偏向波動性、整體性一面,他引用玻姆的話來表述自己的看法,玻姆說:“量子論所要求的關鍵性的描述變化就是,放棄分析的想法,不再把世界分析成相對自主的部分,分别存在但同時又相互作用。相反,現在最受強調的是不可分的整體性,在整體的世界中,觀察工具與被觀察的東西不是分開的 ”。可是,雖然阿斯派克特實驗可能證實了分立部分相互作用概念的無用或缺陷,但這肯定是有條件的。因為,一方面,對該實驗仍有人試圖作出粒子間超光速相互作用的解釋;另一方面,即使不存在超光速相互作用,因而存在着類似于萊布尼茨式的單子間的先定和諧,也無法證明這種狀态是宇宙的唯一性質,因為假定它是唯一的,那麼為什麼這個唯一的、絕對不可分的整體卻大量地表現着機械的、可分的、定域的經典力學狀态呢?為什麼還有雙縫實驗的情形呢?假如沒有部分,怎麼又說“部分包含整體信息”呢?又怎麼說“部分展開成為整體”呢?也許,承認不同理論各自的适用範圍,又注意到它們的内在聯系和相互轉化,是更為可取的選擇。而玻姆等人可能并不絕對排斥這種選擇,這從他的各種論述中經常可以看到,隻不過他常常不免偏向絕對整體論一面去了,而在特定的時代或場合,這種強調和偏向又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若照黑格爾的說法,則相互作用和互為因果的看法,僅僅走到概念的門邊,還沒有跨進概念的世界。而對于運動或事物的連續性和間斷性的概念或理解,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完全贊同黑格爾的表述-“黑格爾很容易地設法把這個可分性問題對付過去了,因為他說:物質既是兩者,即可分的和連續的,同時又不是兩者。這不是什麼答案,但現在差不多已被證明了 ”。所謂“不是什麼答案”,也可以理解為沒道理,這使人想起佛家勸人“離四句,絕百非”,因為這裡恰好出現了(或隐含着)四句的形式:是;否;既是又否;非是非否。但一旦我們理解了四句的缺陷,則四句又是可說的,這種含義大概也包含在恩格斯“但現在差不多已被證明了”這一句話中。


三 張穎清的全息生物學

  張穎清的全息生物學創立十幾年來,已列入某些大學本科及研究生的正規教學課程,在農業、醫學諸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并引起較大國際反響。但是張氏的全息觀卻也有自己的個性。這說明:各種不同的全息觀至少啟示着全息不全。而“全息不全”正是張穎清曾經使用過的概念,不過後來他不再使用這個概念,而改用“特化”一詞,也許是考慮到“全息不全”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表述。

  張颍清運用紙上層析法對生物體(羊)不同部位的化學組成多次實驗,比較它們的相似或差異程度的大小,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物全息假說,稱之為生物全息律。随着研究的進展,生物全息律的表述不斷完善,張颍清又提出了全息胚學說,甚至預言了高等動物體細胞全能性的恢複即克隆的可能性。

  在《生物全息診療法》一書中,張颍清提出全息胚學說後,以此為基礎對生物全息律加以重新表述。全息胚的定義是這樣的:“全息胚是生物體的相對獨立部分,全息胚在結構和功能上與其周圍的部分有相對明确的邊界,在全息胚内部又有着結構和功能的相對完整性 ” 。其實這個定義還未明确表述出全息胚的胚胎性質,它可以由泛胚論得到補充:“全息胚是生物體上處于向着新整體發育的某個階段的全息胚,全息胚在生物體是廣泛分布着的,任何一個在結構和功能上有相對的完整性并與其周圍的部分有相對明确邊界的相對獨立部分都是全息胚。真正的胚胎是能夠發育成新整體的全息胚,是全息胚的特例 ”。在這種視界下,一個生物體就像處在不同進化階段上的許多物種集合成的一個大群落一樣,或者是這個生物體所屬的物種整部進化史(時間)在空間上的濃縮排列,比如,第二掌骨節肢乃是這樣一種全息胚,它相當于文昌魚進化階段,也即相當于神經胚發育階段;不過在人身上,它已經滞育在這個階段上了。這表明:全息胚具有向着新整體發育的性質,但它也具有滞育在某一進化階段不再發育的性質,前者叫做全息胚的發育性,後者叫做滞育性。

  于是張颍清得出結論:“全息胚是生物體的一種過去未被發現和認識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它像細胞一樣,也有兩個生命:一個是屬于向着新整體自主發育的全息胚自己的,一個是屬于整體的。全息胚具有雙重身份:全息胚不僅是整體控制之下的結構單位,而且還是相對獨立的自主發育單位 ”。

  這就将整體性和分體性都表達出來了,這是張穎清全息觀的鮮明特點,雖然有時他也有某種偏于整體性或偏于分體性的說法,但一般情況下他總能注意到二者的有機聯系,因為“不論在低等生物中,還是在高等生物中,一個個體是由衆多個體組成的。這顯然是一個全新的生物觀 ”。這同量子力學關于“一個粒子由所有粒子組成”的表述有着驚人的相似,筆者認為這是徹底整體論和徹底分體論的辯證結合。

  張穎清賦予胚胎一詞以廣泛的意義,泛指處于個體發育各個階段的新個體,如受精卵可以看成發育程度最低的胚胎,成體則是發育程度最高的胚胎,其間夾有許多中間層次;其次,從空間上看也存在這種發育序列。所以,一個生物體不僅是由一個胚胎發育而來,而且又是由該生物體整體以下各層次的衆多胚胎組成的。這就是全息胚,是“作為生物體組成部分的處于某個發育階段的特化的個體 ” ,這裡顯然已把整體本身作為一個特殊部分或部分的特例看待了,否則這個定義便不能包括整體本身這個特殊的全息胚。這裡乃是這樣一種全息邏輯:不但部分是整體的部分,整體也是部分的部分,而且,整體還是其任一部分中的部分。這樣,胚胎學說和細胞學說,包括克隆技術等等,都成了全息胚學說的特例。

  有了全息胚學說,生物全息律就被表述成這樣了—1,全息胚的各個部位都分别在整體或其他全息胚有各自的對應部位;2,全息胚的一個部位,相對于該全息胚的其他部位,與整體或其他全息胚其所對應的部位生物學特性相似程度較大;3,在動物的高于原腸胚階段的全息胚或植物的全息胚,各部位在全息胚的分布規律與各對應部位在整體或其他全息胚的分布規律相同;4,在生長軸線連續的兩個全息胚,生物學特性相似程度最大的兩極總是處于相隔最遠的位置,從而總是對立的兩極聯在一起 。

  其中第3條是一個比較重要的修正,以前的生物全息律未對動物原腸胚以下諸階段加以限制。這個限制表明,由于動物發育在原腸胚階段的原腸作用,出現了大量的細胞遷移,以原腸階段為界,前後諸階段上全息胚的分布規律差異較大,所以并不呈現嚴格的模式對應,這是全息分布規律豐富性的一例。假如以抽象公式到處去套,輕易總結出所謂全息律,而不對具體的全息現象作深入研究,那是不行的。這也說明,差異性正如同一性一樣,乃是全息性的一個本質環節,而“相似程度較大”及“相似程度最大”之類的說法,本身就蘊含着“相異程度較大”以及“相異程度最大”之類的說法在裡面,所以隻說一面實際上也就表達了或蘊含了全面,這是一目了然的。因此,差異性具有雙重作用:既保證又取消全息;既保證又取消同一性……反過來,同一性的作用也是雙重的。它們共同構成了全息性的内在缺陷、内在矛盾和自我圓滿性。在談到穴位全息的時候,張颍清注意到—“穴位的特異性是針灸學的核心問題,如果沒有穴位的特異性,也就沒有了經典針灸學 ”。這就是說:什麼穴位治什麼病,什麼鑰匙開什麼鎖,全息觀并不取消這種經典看法;相反,正好要以特異性作為全息性的一個本質環節。莫如說,正是在全息整體中,種種特異性才得到最好的發揮和最好的說明,也隻有在特異性條件下才可以談到全息問題,在這方面它和同一性的作用是等價的,并且是相互支持的,自然,也相互排斥。這樣,張穎清提出了全息泛控論,作為經典針灸學的補充,以解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以及反過來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等等的診療問題。泛控論雖然不明确但實際上是将一對一的特異作用和一對全的泛作用統一起來了。它把經典控制論包含在其中,并且,在研究單靶問題時,泛控論就變成經典控制論了。不過,泛控論還有許多待改進的地方,這裡不細談了。需要補充的是,張穎清也是在全息照片的啟示下提出生物全息假說的。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