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某,女,30歲。始于精神過勞,3個月前突發夜寐早醒,醒後淺寐。不服安眠藥,夜寐2~3小時,此後似睡非睡。口幹,記憶力減退,聽力下降,胃嘈雜,胃納可,大便日1行,月經調。面部熱瘡,瘙癢。舌質淡黯,苔薄微黃,脈微弦。平素皮膚幹燥。
辯證:此為肝木偏旺,全身氣機紊亂,陽不能入于陰,陰不能潛陽,故久不能寐。木旺侮土,緻脾胃不和,胃不和則卧不安。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卧也。故見夜寐差、胃嘈雜等肝陽上亢,胃失和降之證。
中醫診斷:不寐,證屬肝陽上亢,胃失和降。
治以平肝潛陽,和胃安神,方以和胃方合加味龍牡湯加減:桑葉,天麻,鈎藤,葛根,川芎,柴胡,煅龍牡,煅瓦楞子,烏賊骨,蒲公英,郁金,菖蒲,焦山栀,黃芩,白鮮皮,赤白芍,合歡皮,遠志,蟬衣,僵蠶。
二診:入睡難,間斷多醒,夜寐5小時左右,醒後腰腿酸軟,口幹稍作,胃脘舒,面部熱瘡仍作,胃納可,大便日行1次。舌質淡黯,苔薄微黃,脈微弦。上方去煅瓦楞子加紫花地丁。
三診:夜寐6小時左右,間醒一次。口幹,胃部無不适,面部熱瘡仍作,伴瘙癢。腰腿酸軟,大便稀,日行2次。舌質淡黯,苔薄膩根微黃,脈微弦。上方去煅牡蛎,加生薏苡仁。
按:因精神過勞,肝木偏旺,全身氣機紊亂,陽不能入于陰,陰不能潛陽,故久不能寐。不寐之人,腦府失養,故記憶力下降,聽力下降;氣機紊亂,津液不能上承則口幹;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脾失健運則胃脘嘈雜。濕熱蘊蒸面部發為痤瘡。
故治以平肝潛陽,和胃安神。拟方和胃方合加味龍牡湯加減。方中桑葉、天麻、鈎藤清熱平抑肝陽;葛根、川芎活血;柴胡疏肝解郁;煅龍牡鎮驚潛陽安神,郁金、菖蒲解郁安神開竅;焦山栀、黃芩清熱利濕除煩;赤白芍活血化瘀柔肝;
合歡皮、遠志、蟬衣、僵蠶解郁開竅,養心安神;煅瓦楞子、烏賊骨制酸和胃;蒲公英清熱解毒;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止癢。全方共奏平肝潛陽、和胃降逆安神之效。
二診時胃脘舒,熱瘡仍作,故減煅瓦楞,加紫花地丁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三診熱瘡如前,兼見舌苔薄膩根微黃,加生薏苡仁以去濕熱。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