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 宙 精 神 茫茫宇宙浩瀚無窮,古往今來無際無垠,日月星辰往複如恒,人與自然生機無限。是什麼力量以維系,是何物而使然?有史以來,人類的科學乃至哲學,無不在為之而求索!綜合東西方哲學和科學,人們終于發現,宇宙精神的永恒,是這一切的客觀存在,使這個世界具有了勃勃生機。 開天辟地之前,是一個寂靜無為、沒有生機的混沌世界;或者是原來的生機被破壞了,便無聲無形、無息無象的在那裡遊離着。根據現代科學提示,自然界總是存在着對立而又統一的正負兩種力量,傳統哲學則謂之“陰”和“陽”。異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物理性能,使各種因子分離組合、混融沖和,最後抟聚到非常緻密,形成巨大的能量,自然地運行不息。這種能量古稱“混元一氣”,又謂之為“太乙真氣”。因為它存在于宇宙形成之前,故我們稱之為“先天混元一氣”。《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故知宇宙的形成,生天、生地、生萬物,都是先天混元真氣賦予能量的結果。這也可以使我們理解了《易經》所說的“無中生有”和《老子》說的“道本虛無”。然而并非一無所有,而是對處在陰陽未合之前、天地未判的狀态下,不好說清楚的長期蘊釀過程的“強為名之”而已。根據現代科學早已證明了的“物質不滅定律”,我們也就不難明了陰陽流通演變、有無相生是永恒不易的宇宙自然規律。 先天混元一氣充盈全體,到了無可複加的地步即爆發出新的宇宙,這是不是西方天文學家說的宇宙爆炸生成說,我們姑且不論。然而開天辟地,天地始判,陰陽又分确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理念。《黃帝内經》有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積陽為天,積陰為地”。輕清上升為天為陽,重濁下降為地為陰。故須天陽下降,地陰上升,天地交泰,再生後天混元真氣,萬物方能衍生。宇宙萬物得到了生命能量,在自己适宜的環境裡生長發育,生成形形色色的生命體。這個變化過程,即《老子》“道法自然”的演變過程。所謂“道自虛無生一氣”,即先天陰陽合二而一的混元一氣;“便從一氣産陰陽”,即是現出一分為二的天和地——新的宇宙天體。“陰陽再合生三體”,是天地交泰而生後天的混元一氣;“三體重生萬物昌”,即後天混元一氣發揮其能量作用衍生萬物,并代代相傳,繁衍不息。 人類的繁衍昌盛是社會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輝煌一頁。人為萬物之靈,善體天地之情,代行天地之道,“參天地之化育”(《禮記·中庸》),幫助萬物更好地發育生長。所以天、地、人被稱之為“三才”。《黃帝内經》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的生命活動和大自然規律無不相合,天人一體,息息相關。 人生之初,是在陰陽媾合産生先天真一之氣時,得一則生。待到後天(包括胚胎、哺乳、獨立生活)的各個階段,又都需要後天真氣的補充而化化無窮。如後天真氣供應不足,或消耗過多,生命能量匮乏,則生命不能繼續,失一而死。如果能使人體心腎相交、水火互濟、陰陽和合、五行順理,五氣朝元則真氣充足而生命力旺盛,健康長壽,終必返樸歸真,就可以完成人生來去之始終。 《易經》、《道德經》、《黃帝内經》等“至道”是治人事天的墳典,實際涉及宇宙萬物,内容博大精深。伏羲作易畫八卦,以示陰陽流通演變生生不息的宇宙觀;《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自然觀,都說明混元一氣為天(大宇宙)人(小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内經》“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人天一體的整體觀,真氣作為自然賦予的生命能量,也體現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黃帝内經》又遵循宇宙萬事萬物,對人體真氣益者受之、損者避之,以此養生則壽的“道生”法則,進一步提出了全真導氣、行氣攝生的修為方法。可惜該法因故失傳已久,故後人知醫者多,識道者鮮矣! 真氣運行學說以宇宙精神闡發“三聖道”之本義,破除奉道修身過程中種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唯心思想、玄奧理念,為人體科學研究提供思路和手段,為醫學、養生學的科學體系繪制藍圖。真氣運行學體現自然本體,論述性命根源,确立醫學核心,帶來人類福音。 天地含德萬物育,陰陽交感不錯移。 五行為緣因成果,混元真氣運玄機。 ◆ 道 法 自 然 中醫學按照《黃帝内經》的理論和方法防病治病,在很多方面能夠産生現代醫學無法達到、也難以理解的療效。特别是真氣運行五步實踐、中醫針灸療法對某些疾病動人心魄的奇效,不僅使不少西方學者瞠目,更證實《黃帝内經》的髒象、經絡、氣化學說是對複雜的人體及其運動規律的一個真實巨大的發現。中國醫學、養生學的形成和發展,受到中國古代“天人一際、道法自然”哲學的深刻影響。 近幾十年來,人們緻力于鍛煉養生、人體科學的探索,對此,又有了新的認識。譬如《易經》的陰陽、太極、八卦學說和老子的有無相生、歸根複命理論等,在醫學養生界受到高度重視;《黃帝内經》天人合一整體理論也因此得到更高的評價。 《易經》的産生,時經三古,人更三聖,闡述了自然界陰陽變化的規律性。如《系辭》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這個生字即由陰陽演變而來。易學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内部包含着陰陽兩種對立的趨勢,萬物的運動和變化就是陰陽交感作用下産生的。《易經》把陰陽的對立統一作為宇宙自然的總規律,用陰陽的象數作為占蔔天時、人事的學問,故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系辭》)。《易經》以或陰或陽的二元氣論變化作用闡述宇宙萬象,重視陰陽未判之前,或将成為陽剛或将成為陰柔這一變化流通的根源。而這一根源主宰萬物的生成發展,并非凝聚靜止的陰柔,而是屬于積極流通的陽剛。這一根源以陽的性質變化作用時成為剛健,以陰的性質變化作用時成為柔順,并且以陽統禦陰,以陰追随陽,這才是《易經》所要闡明的主旨,也就是自然法則永恒不變的真理。如能參悟這一玄機,勤而行之,就有可能從“壽限”的必然王國解放出來。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道”是老子提出來的,是宇宙生成的本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所謂道生一,是說道在根本階段中呈現為一種陰陽未分的狀态,即先天混元一氣;一生二,即由混元一氣分為陰陽二氣;二生三是指陰陽二氣相互作用(沖氣),這種作用便呈現出形形色色、千差萬别的穩定狀态(和),這些狀态就是負陰抱陽的萬物。老子向當時人們披露了宇宙衍化的一個奧秘,即萬物的産生與發展,是處在陰陽矛盾的運動之中,而“和”是萬物具備的一種狀态,即指陰陽平衡和諧。《淮南子·天文訓》說:“陰陽和而萬物生”。《德篇》說:“天地之道猶張弓然,高者抑之,陷者舉之;有餘則損之,不足則補之”。生動形象地揭示了道所包含的調整性、互補性、和諧性,更把和諧視為萬物存在的最佳最高狀态。 祖國醫學經典《黃帝内經》通篇貫穿的“天人合一”整體觀,正是中國傳統哲學文化、道法自然思想在醫學、養生學理論和實踐中的體現。如《靈樞·刺節真邪論》指出:“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内經·素問·寶命全形論》:“天複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人類賴以生存的衣、食、住、行,來自于大自然;人類生、老、病、死的規律,契符于自然;更重要的是與生命共存亡的呼吸,更是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内經》說:“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天賴以清,地賴以甯,谷賴以盈,人賴以生,無非順其自然之道。 人們以人身小宇宙這一開放的巨系統為主導,力求融于宇宙自然,利用自然,發揮大自然賦予的洪鈞力量,永葆健康長壽為目标,構劃人體科學體系的藍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古代文化思想體系中最受人們推崇的、被譽之為“六經之首”、“三玄之冠”的《易經》和“太古道”“太古經”的老子《道德經》及“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的《黃帝内經》,正是人類道法自然養生實踐的理論基礎和淵薮。 ◆ 人 與 自 然 日本大阪大學名譽教授中川米造著文說:“現代醫學越是進步和普及,其産生的問題就越多。這是因為現代醫學運用‘分析’的方法,隻看重局部,而無視整體”。中川教授因此指出:“氣功,不是針對局部的,也并不僅僅局限于解決身體的問題。假如以‘身心結合’的觀點,或進一步以‘身心與環境結合’的觀點來處理治病問題的話,則應把醫療人類學的,或者醫療社會學的行為科學的研究,擺在比生理學的研究更重要的位置上”。 然而,正如愛因斯坦所雲,西方人提出的問題,中國人早就做出來了。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即所謂“天人之際”、“天人合一”,中國人幾千年以前就研究的一清二楚。 古代醫家在長期的實踐中,在探索人與宇宙萬物的本原中,認識到自然界是人類的源泉。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複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中,承受着大自然的恩惠,人類賴以生存的衣、食、住、行,來自于大自然。 天之日月星辰,形成宇宙天體,轉移歲月,變易寒暑,在天道運行中寓有生生不息之機。大地有水火金木,承天氣而生長萬物,以保持生态平衡。人為萬物之靈,體察天地之情,代行天地之道,培育萬物更加繁榮昌盛,故天、地、人被稱之為"三才"。 祖國醫學把人體看作是自然界整體的一部分,既重視人身的整體性,又把人體融入大自然的整體運動和廣闊的動态平衡之中進行研究,力求内外的平衡和穩定。故中醫學有着樸素而理想的防治疾病、養生保健的理論和方法。 ◆ 順 适 自 然 《荀子·天論》說:“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凡是日常順應自然者,都能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相反則疾病叢生,未老先衰。故《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知養生之道的人,多接近自然,沐浴着陽光,呼吸着包含多種元素的空氣,用吐納導引之法,充養、溝通任督,協調陰陽,使五髒六腑的生理活動,互相制約,又相互依存。悠然自得,生機旺盛 ,自然長壽;凡不知保生,随心所欲,違背自然,豈不自速其斃! 對四時氣候變化的調攝方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也有精辟的論述。走近自然,又必須順乎自然,依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時寒溫的氣候變化,調攝自身的生理活動,使情志與自然規律順适和随,勿令忤逆,自然健康長壽。 ◆ 返 還 自 然 曆代聖哲,為了返還自然,返樸歸真,窮究天人之際,花出畢生精力。固為解除衆生之疾苦,得享其天年,更進一步為有志者暗示天機,指出返還自然之大道。 《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說明自然界是人類生命之源泉,不但說明人類對物質世界的依賴,更進一步指出人是從大自然中衍化而來的。有史以來,人類都經父母胎生,然而她的生理,不還是沒有脫離陰陽五行之理,法于自然,暗合天地嗎!所以今天不是都把人體稱為小宇宙嗎!老子據此,以身證天,以天驗人,用直覺的方法,洞察了宇宙的奧妙。他說:“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在他練功達到恬憺虛無的時候,有一種力量在發揮作用,這種力量,“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恍兮惚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個恍恍惚惚,不好形容的實際力量,就是人生之本的、天地未分之前的“混元一氣”,也就是先天真氣。 ◆ 通 向 自 然 為了返還自然,就必須建構通向自然之路徑。這個路徑是先天秉賦、自身原有的,隻是因為後天諸多幹擾而迷失了。大道不遠就在眼前。簡言之,隻要收心返視,在呼吸吐納上下功夫,就開辟了邁向自然的途徑了。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在飲食營養上追求,卻從未把主宰人體生命的關鍵“呼吸”重視起來。呼吸與自然直接相通。後天生命從第一個呼氣開始,一直到最後無力排除濁氣時為止,生命即告結束,一呼一吸都是由大氣壓和肺内壓的壓力關系而形成的。一般肺内壓是負于大氣壓的,因此吸氣是自然的。為了多排除一些濁氣,降低肺内壓,更好地接受自然之清氣;所以有意地注意呼氣,吸氣任其自然,這就是符合生理的自然呼吸法。經過長期鍛煉形成條件,就把被動的呼氣運動變為主動,而成為奪天地正氣的主動呼吸法了。外呼吸的出入,攝取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進行體内外氣體交換,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直接影響着人體内自五髒六腑,外及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聯系,無不聽令于呼吸的調節。故《素問·靈蘭秘典篇》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尤其心腎之間的真氣升降失調、關乎于人傾刻之安危。故《内經》有“升降息則神機化滅,出入廢則氣立孤危”之警示。所以,呼吸鍛煉成為後天修為之歸依,是可以在實踐中領悟的。 善攝生者,通過堅持不懈的養生鍛煉,由後天返先天,腎氣源源不斷地灌溉腦海,整個身心都會發生全面的變化。《丹經》說:“要得不老,還精補腦”。任督猶天地之子午,任脈統攝諸陰經,督脈總統諸陽經,任督一通,諸經随之而暢通,得到旺盛的真氣運行,全身髒腑經絡通調,陰陽和合,五行順理,人與自然玄機暗合矣。故曆代聖哲都在追求這條通向自然的道路。老子主張無為,然修煉須在有為的基礎上達到無為,無為才能合乎自然。在靜極生動的自然法則下,又産生了新的事物,所謂無為而無所不為。可見有和無不斷的運動變化,使自身陰陽二氣融為混元一氣。再煉再養,也即《丹經》上說的“十月懷胎,三年哺乳”,成為與道合真的真人。《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有識之士若能遵循老子的教誨,循着以上真正的道路前進,自然可以返還自然,返樸歸真。 有道是:借問通天真蹊徑,三田三關路崎岖; 返樸歸真無他義,陰陽再合道生一。(來源)氣功養生網: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