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軍事 > 正文

大雁塔

大雁塔

大雁塔是西安市著名的旅遊景點。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為藏經典而修建,塔身七層,通高64.5米。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2011年1月17日,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正式獲批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大雁塔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民間人士道:“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西安市徽中央所繪制的便是這座著名古塔。

  簡介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稱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國唐朝佛教建築藝術傑作。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内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築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适度,格調莊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在塔内可俯視西安古城。

  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曆時兩年建成。因磚表土心,風雨剝蝕,五十餘年後塔身逐漸塌損。

  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施錢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另一說,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層。公元931年,五代時後唐時期對大雁塔進行改建,降至七層)。唐末以後,慈恩寺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毀,隻有大雁塔獨存。

  公元931年(五代後唐長興二年)對大雁塔再次修葺。後來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原先塔高11層 )。

  公元1604年(明朝萬曆二十三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寬大,即是現今所見的大雁塔造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雁塔于1961年國務院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大雁塔經過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風貌。

  大雁塔與玄奘

  大雁塔前的大慈恩寺

  大雁塔以“唐僧(玄奘)取經”故事馳名。提到慈恩寺、大雁塔,自然會想起唐代高僧玄奘和賜福鎮宅聖君師傅鐘馗故裡的鐘馗,曾在這裡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内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着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他是這裡的第一任住持方丈。這位傳奇人物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600-664年),生于隋仁壽二年,俗姓陳名祎,河南偃師人。十三歲被朝廷破格錄取,在洛陽淨土寺剃度為僧,不久便升座述經。貞觀元年(627年)他結伴上表奏請朝廷,申請赴天竺取經。唐王因建國之初,社稷未穩,下诏不許。其他人紛紛退縮,而他不為所動,矢志不改,并且利用出國前三年時間,從佛經研究、語言梵文及物質精神等方面作了充分準備。

  玄奘與唐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遊學西域。他單人獨騎沿着“絲綢之路”,克服數不清的艱難險阻,經過整整三年的艱難跋涉和五萬餘裡孤征,終于達到佛教聖地―天竺印度,如願以償地就學于著名的那爛陀寺拜戒賢長老為師。後又用了五年時間在天竺佛國尋道,遍遊全印衆國。當返回那爛陀寺時,已位居這座佛教最高學府的主講,僅次于恩師戒賢。

  公元642年,在玄奘求法圓滿欲回大唐之時,受邀參加了古印度規模空前、規格很高的佛教學術盛會。在會上,玄奘法師為論主,其辯才無礙、博學宏論折服了與會者,連續十八日無人能發論辯駁。大乘僧衆稱玄奘法師為“大乘天”,小乘僧衆稱他為“解脫天”,佛教之“天”,就是之菩薩衆神。

  為回大唐譯經弘法,玄奘說服勸阻自己回國的恩師、道友及各國國王,于公元645年(唐貞觀十九年)攜經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并于次年奉敕與長安弘福寺譯經3年。

  公元649年(唐貞觀二十三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專心緻力于佛經翻譯事業。并于唐永徽三年創建大雁塔,用以保存自印度取回的經像、舍利。唐顯慶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譯經。又于次年奉旨率翻譯住僧與弟子至銅川玉華寺,居素成院,從事《大般若經》的翻譯。終在公元663年(唐龍朔三年)率衆譯成《大般若經》六百卷。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操勞一生的玄奘法師因病在玉華寺圓寂。其靈柩還京奉大慈恩寺并安葬于長安城東白鹿塬上。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為樊川風栖塬,并修建了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肅宗題:“興教”二字,從此取名興教寺。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贊道:“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大雁塔地宮

  2008年5月,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王亞榮表示,和陝西法門寺寶塔下有地宮一樣,西安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宮。由此推測玄奘自印度取經歸來後,所帶回的珍寶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宮内。

  據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後,帶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貝葉梵文真經及八尊金銀佛像。為了供奉和珍藏帶回的佛經、金銀佛像、舍利等寶物,經朝廷批準,玄奘親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直到現在,玄奘所帶回的珍寶到底珍藏在哪裡,卻無人知曉。

  王亞榮認為,古塔地下一般情況下都有地宮,和法門寺寶塔下有地宮一樣,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宮,隻是大雁塔地宮尚未發掘而已。由此推測,大雁塔下的地宮裡極有可能藏有玄奘當初帶回的佛教珍寶。

  西安大雁塔保管所所長解守濤介紹,2007年有關部門曾對大雁塔的内部結構進行探測,探地雷達曾經探測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這些空洞應該就是大雁塔的地宮。

  雁塔題名

  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登臨大雁塔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 “高标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等。尤其是唐代詩人岑參的《與高适、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珑;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覺道資無窮”。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于哲理的感歎,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就已形成風俗。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皇帝也必于曲江邊的樓上垂簾觀看)、杏園參加國宴,然後登臨大雁塔,并題名塔壁留念。當年27歲的白居易成為進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劉滄更豪邁地題下“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紫豪粉壁題仙籍,柳色箫聲拂玉樓”,把雁塔題名與登仙并提了,可見他們洋溢着春風得意的喜悅心情,把雁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譽了。到後來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間一場大火毀掉了珍貴的題壁。

  傾斜塔身

  大雁塔由于屢遭人為破壞,加之自身結構等問題,在1719年就發現塔身傾斜。20世紀60年代,大雁塔周邊過量開采地下水,使承壓水位大幅下降,引起地面大範圍的不均勻沉降,加速了古塔傾斜下沉。到1985年已傾斜了998毫米,至1996年,古塔向西北方向傾斜達1010.5毫米,平均每年傾斜1毫米。後經有關部門長達20多年的綜合整治,大雁塔的傾斜狀況已明顯趨于緩和和穩定,2005年傾斜量為1001.9毫米。

  從2009年起,政府為保護大雁塔古文化實施通過封井、回灌地下水,加速地下水位回升。在全市先後建成6處地下水回灌示範點。希望以此盡快擡升地下水位,逐漸“扶正”大雁塔。西安市每天向地下注水約1200噸,大雁塔已逐漸回正!

  古代高塔如今都是“十塔九斜”,中國千年古都西安的大雁塔在千年後也是略有傾斜,但近十餘年來的觀測研究發現,它正處于“歸正”的階段,不必擔心會成為第二個比薩斜塔。 佛教建築專家、西安博物院副院長王鋒鈞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唐大雁塔的塔身向西偏北方向傾斜着,這種傾斜應已存在數百年。現在中國古塔多為磚構,容易傾斜但不會太斜,更不會成為比薩斜塔,如有比薩斜塔的斜度的話大雁塔早倒掉了。”

  唐代大雁塔是中國皇帝為西行印度取得的佛經而建,如今已是古城西安的标志和象征。站在其北面的廣場之上,細心的人不難發現其略有傾斜,其實十幾年前專業人士已開始對其進行觀測,并采取措施讓其慢慢地改斜“歸正”。

  建築結構

  大雁塔是磚仿木結構的四方形樓閣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長約48.7米,東西長約45.7米;塔身底層邊長25.5米,呈方錐形;塔煞高4.87米。1、2兩層有9間,3、4兩層有7間,5、6、7、8層有五間,每層四面均有劵門。底層南門洞兩側嵌置《大唐三藏聖教之序》碑與《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大唐三藏聖教之序》由右向左書寫,置于西龛,《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由左向右書寫,置于東龛。兩碑分别由唐太宗李世民和皇太子李治(後來的唐高宗)撰文,時任中書令的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書寫。兩碑規格形式相同,碑頭為蟠螭圓首,碑身兩邊線有明顯收分,呈上窄下寬的梯形(此為唐碑典型形制),碑座為有線刻圖案的方形碑座,兩碑通高337.5厘米,碑面上寬86厘米,下寬100厘米。

  雁塔漫步

  塔座

  大雁塔大雁塔塔底皆有石門,門楣門框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及磚雕對聯。在南門東西兩側的碑龛内鑲嵌着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述三藏聖教序記》碑,均為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碑文高度贊揚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弘揚佛法的曆史功績和非凡精神。世稱《雁塔聖教》。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珍貴書法碑刻。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

  一層

  在唐代,新進士及第後,有大唐天子于杏園賜宴,于曲江聚會飲酒,慈恩塔下題名等風俗活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曲江流飲”和“雁塔題名”。進入南門,洞壁兩側鑲嵌有多通明代題名碑,其中“名題雁塔,天地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是當時“雁塔”之風光寫照。此外,描寫玄奘輝煌一生的《玄奘負笈像碑》、《玄奘譯經圖碑》也值得一觀。在塔内一層通天明柱之上,懸挂着四幅長聯,寫的是唐代的曆史、人物、故事,身臨其境,吟誦一番,頗有原詞原句的感受。一層塔内,還設有古塔常識及中國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與發展,佛塔的結構和分類。塔座登道的動測墁磚處,平卧有一通“玄奘取經跬步足迹石”,所刻圖案生動地反映了玄奘當年西天取經的傳說故事,以及他萬裡征途、始于跬步的奮鬥精神。

  二層

  大雁塔二層的塔室内,供奉着一尊銅質鎏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寶貴文物,被視為“定塔之寶”。到此遊覽的遊客争先禮拜瞻仰。在兩側的塔壁上,還附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壁畫兩幅以及現代名人書法多幅。多是唐代詩人登臨大雁塔有感而發的詩句,琅琅上口、意味悠長。

  三層

  在三層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貴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關舍利的由來有着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謙法師所贈,屬一乘佛寶。大雁塔的模型是嚴格按照1:60的比例制作,惟妙惟肖。

  五層

  大雁塔五層,陳列着一通釋迦如來足迹碑,該碑是依據唐代玄奘法師晚年于銅川玉華寺請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複制而成。上有諸多佛教圖案,内涵十分豐富,素有“見足如見佛,拜足如拜佛”之說法。在五層的塔室内,還收集展出有玄奘鮮為人知的數首詩詞。可窺見玄奘高超的詩詞藝術造詣。

  六層

  六層懸挂有唐代五位詩人詩會佳作。公元752年晚秋,詩聖杜甫與岑參、高适、薛據、儲光羲相約同登大雁塔,憑欄遠眺觸景生情,酒籌助興賦詩述懷,個個才華橫溢,詩句出神入化。每人賦五言長詩一首,流傳千古不衰。

  七層

  大雁塔的最高處,可向四周遠眺,古城四方四景盡收眼底。七層的塔頂,刻有聖潔的蓮花藻井,中央為一碩大蓮花,花瓣上共有14個字,連環為詩句,可有數種念法。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他在印度所聞的僧人埋燕造塔傳說,向遊人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

  佛舍供奉

  舍利舍利乃佛祖或得道高僧道行甚高的體現,是其戒、定、慧三者轉化的結晶。佛祖或高僧在圓寂後火化時所生成的晶瑩堅硬的顆粒稱為舍利子。火化後尚存的原身體某部位靈骨,諸如佛牙舍利,頂骨舍利,佛指舍利等甚為珍貴,往往帶有聖潔和神秘色彩。

  大雁塔與佛舍利可謂密切相關。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當初為存放從西域所取經像舍利而建造此塔,玄奘法師究竟從西域帶回多少舍利,在《法師傳》中記載僅說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體數量未能說明。而在同書描寫修塔一節時,說明“層層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萬餘粒。”後經武則天長安年從新改建時,将塔中原有舍利如何處置,就未有詳實的史料記載。玄奘法師曆經千辛萬苦所取佛之舍利是另行存放?還是散失無有下落?就不得而知,最終成為千古之謎!所以說玄奘取經帶回的佛舍利究竟在什麼地方?有沒有在大雁塔的地宮,還是在塔的哪個部位存放,實為千古之謎,隻好有待千年後有機會得以發掘時,才能澄清。

  當前的雄偉的大雁塔上,安放了非常珍貴的佛舍利。關于這一佛舍利,還有一段來曆故事。在1998年6月10日,大雁塔接待了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華僑高僧釋悟謙法師,法師原籍是陝西鹹陽人,自幼出家并于四十年代初,以玄奘為楷模,赴印求法,現已年逾古稀,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當他來到大慈恩寺,登上大雁塔時感慨萬分,真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鬓毛衰”。當天,他拿出一紅紙袋,上面印着金色的“一乘佛寶”四個字和蓮花圖案,内裝有珍貴的兩顆佛舍利子(一顆直徑3.5毫米,一顆直徑1.5毫米),贈與大雁塔。并再三囑托:“這佛寶非常寶貴,要珍藏好定有無量大福”。為了彌補大雁塔舍利之謎的缺憾,讓更多的人們共同瞻仰佛寶舍利,便将佛寶陳列于大雁塔上。為慎重起見,大雁塔給遠在印度的釋悟謙法師寄去一封信,向他談明我們的意願,征求他的意見,他即高興地回信說:“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信奉者得福無量,猶希呂君能虔誠供奉,定得無量大福。若能公諸大雁塔上層,令衆同為瞻仰,更得無量無邊大福聚,兄為祝頌。”

  北廣場

  大雁塔北廣場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牆,東到廣場東路,西到廣場西路,東西寬218米,南北長364米,占地100餘畝,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總投資約5億元。整個廣場由水景噴泉、文化廣場、園林景觀、文化長廊和旅遊商貿設施等組成。整個廣場以大雁塔為中心軸三等分,中央為主景水道,左右兩側分置“唐詩園林區”、“法相花壇區”、“禅修林樹區”等景觀,廣場南端設置“水景落瀑”、“主題水景”、“觀景平台”等景觀。于大雁塔頂俯瞰亞洲最大的噴泉廣場也同樣别有一番風味。大雁塔北廣場創造的新紀錄:亞洲最大的噴泉廣場和最大的水景廣場,水面面積達2萬平方米;它是亞洲雕塑規模最大的廣場,廣場内有2個百米長的群雕,8組大型人物雕塑,40塊地景浮雕;擁有全世界最豪華的綠化無接觸式衛生間,保持最清潔、世界上坐凳最多、世界最長的光帶、世界首家直引水、規模最大的音響組合等多項紀錄。

  保護

  那麼,大雁塔是否十分安全呢?專家認為,影響大雁塔變化的因素非常多,譬如有地震,人為的有周邊的千畝的湖水,尤其是大雁塔北廣場音樂噴泉廣場下面一個大水庫的滲漏問題等,都将不可避免會波及大雁塔。由于大雁塔屬于磚構土芯,其地基更是怕水的夯土台基,對于地下水可謂十分敏感。孫琪說:“研究發現影響大雁塔的地下水主要有兩種,一是淺層地下水,二是承壓地下水。西安市回灌的地下水主要是承壓地下水,利于持久承受塔身重量不變化;至于淺層地下水則是愈少愈好,為此塔身及其周邊要盡量減少水的滞留,目的就是避免讓塔基的土出現松軟進而影響塔身安全。”

  如今,大雁塔自身治理工程已經開始。不僅改造完善了大雁塔基座的防滲、排水工程和塔頂的防滲工程,雨水不會在大雁塔周圍停留,還整治了塔周環境不搞綠化,盡量減少了水對塔基的浸透。同時,大雁塔保管所還專門打了兩口探測井監測水位,掌握水位變化,24小時對大雁塔實施實時監控。

  申遺價值

  大雁塔是8世紀為保存玄奘法師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而建。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塔磚,是佛塔這一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随着佛教傳播而東傳入中原地區并漢文化的典型物證。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由唐代皇室敕令修建,是唐長安城内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由玄奘法師主持,是唐代長安三大譯經場之一,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大雁塔為寺内重要建築,也是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之一——唐長安城的名勝之地、标志性建築。

  大雁塔是7-8世紀為保存玄奘法師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而建。玄奘(602-664年),初唐高僧,于627-645年間沿絲綢之路西行至印度半島取經求法,曆時十八載,行程遍及五天竺。歸國後帶回并翻譯了大量佛經,由玄奘口授、弟子辯機筆錄的《大唐西域記》是玄奘親見親聞的旅行記錄,是中國與中亞、印度交往的珍貴記錄。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進一步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曆史。

  此外, 大雁塔的修建,也是塔這種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随着佛教傳播而東傳至中國的結果。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師親自主持修建。而後經曆代改建、修繕,逐漸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漸演變成具有中原建築特點的磚仿木結構,成為可登臨的樓閣式塔。這一過程生動地體現了佛教建築藝術傳入中國并逐漸的中國化。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