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遼水”、“遼海”地名考

“遼水”、“遼海”地名考

江西地名研究

“遼水”、“遼海”地名考

文/王禹浪,王文轶

[摘要]遼水為我國古代六川之一,其名最早見于《山海經·海内東經》。遼水之内涵為遼地之水。由于“遼水”與“遼東”的悠久性和代表性,對一系列以“遼”字冠名的地名的衍生産生了重要的影響。“遼海”是除遼東、遼水之外又一個十分重要的“遼”字地名。根據史料分析,遼海難以涵蓋我國東北地區,但基本涵蓋了今天遼甯的大部分區域,同時遼海一名充分體現了遼甯地域文化、流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點,适合冠名遼甯的曆史與文化。

[關鍵詞]遼水;遼海

一、“遼水”地名考

(一)遼水地名研究概況

遼水一名最早見于《山海經·海内東經》:“遼水出衛臯東”。在《呂氏春秋》、《漢書·地理志》、《通典》、《通考》、《大清一統志》等其他古籍中也有關于遼水的記載。《水經》中最早有關于大、小遼水的記載,其文曰:“高句麗縣有遼山,大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隊縣,入于大遼水也”。據《大清一統志》和《奉天通志》的考證,大遼水即今天的遼河,小遼水即今天的渾河。這一觀點,為後來大多學者所認同,此處不再贅述。然而,關于《山海經·海内東經》“遼水出衛臯東”中的遼水當為哪一條水卻一直存在着争議。一種觀點認為,此遼水乃今天之遼河。如:賀政權的《遼東一詞的由來及其它》(發表于《東北地方史研究》,1987年2期)、邸富生的《遼東考》(發表于《地名叢刊》,1985年1期)等文中均從此說。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此遼水應為今天的渾河。持此說者主要以劉發于1988年在《地名叢刊》第2期發表的《釋遼》一文為代表。

(二)“遼水”地名沿革

遼水為我國古代六川之一,其名稱最早可查見于《山海經·海内東經》:“遼水出衛臯東,東南注渤海,入遼陽。”至東漢有遼水和大遼水之别。《漢書·地理志》:“大遼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裡。”“高句麗,遼山,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隊入大遼水。”大約與此同時或稍後時期又見小遼水之稱。《水經》雲:“高句麗縣有遼山,小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隊縣,入于大遼水也。”北魏郦道元《水經注》:“(小遼)水出遼山,西南流經遼陽縣與大梁水會。”“小遼水又西南經襄平縣為淡淵,晉永嘉三年涸。小遼水又經遼隊縣入大遼水。”從史書記載有關大、小遼水的流經方向和流經地域等不難判斷,大、小遼水雖相彙但不同源,當為兩水。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考,“渾河在司西北,一名小遼水,源出塞外,西南流。”又有《奉天通志》考:“大遼水即今遼河,小遼水即今渾河。”遼河、渾河之稱均始于遼代。《遼史·地理志》載:“遼河出東北山口為範河,西南流為大口,入于海……渾河在東梁與範河之間。”因此,大遼水為遼河古稱,小遼水為渾河古稱早已為史學界所公認,但是關于《山海經·海内東經》和《漢書·地理志》中的“遼水”是否為同一河流目前尚有争論。

《漢書·地理志》中的“遼水”其發源地、流經路線與《水經》中關于“小遼水”的描述如出一轍,故而可以斷定此“遼水”為小遼水(渾河)無疑。至于《山海經·海内東經》之“遼水”,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為大遼水(遼河);一為小遼水(渾河)。主前者主要依據《水經》:“大遼水出塞外衛白平山,東南入塞,過遼東襄平縣西。”疑“衛白平”為“衛臯”之誤寫。主後者則認為“衛臯”應讀“窩集”,乃古肅慎語,渾河上遊女真人稱納魯河,《盛京通志》所考納魯河“源出納魯窩集,流入安巴尼雅勒山,即為渾河。”就此二觀點而言,我們認為均是對史料語言的一種推斷。前者是從字形的角度,後者是從讀音的角度,僅此很難判斷哪一種觀點更具有說服力。如果從河流流經方向的角度來考慮就比較明朗了。古代渾河是從東北向西南流,于遼隊(今三岔口)注入遼河,西南注入渤海,與《山海經·海内東經》中“遼水”的流經方向相左。遼河有東西二源,西源出今内蒙古境内的白岔山東南流,在遼甯省昌圖縣福德店附近與東遼河彙合後折向東南至鐵嶺地區折向西南,注入渤海。因此,從遼河的大體流經方向及其發源地與入海口位置比較來看,基本為東南流,過遼陽,注渤海,符合《山海經·海内東經》中關于“遼水”的記載。可以推斷,《山海經·海内東經》之“遼水”當為大遼水(遼河),而其語序亦應當為東南入遼陽,注渤海。繼《漢書·地理志》以後,“遼水”之稱又再次發生變化而專指“大遼水”,如北魏郦道元《水經注》“大遼水”條:“遼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東流。”《大清一統志》遼河條:“唐時,遼水已合東西二源言之”等。

(三)“遼水”地名釋義

遼水一名雖然得名較早,但缺乏對其含義的考證和記載。有學者認為“遼”與“潦”古為同音通假字,而“潦”又有“澇”音,同“澇”,所以“遼”有“澇”之意,如“遼澤泥潦,車馬不通”等。我們認為,“遼”與“潦”同liao音,而“潦”與“澇”同lao音,不能把“遼”簡單地代換為“澇”,二者并非等量關系。如果可以代換,為何不見把“遼水”異寫成“澇水”或把“水澇”異寫成“水遼”呢。而且,遼河自古中下遊水量較為充沛,其主源西遼河流經幹燥的半荒漠、黃土地區,就其幹流而言根本談不及水澇。故此,把“遼水”的由來歸結為“水澇”是很難講得通的。在考遼東一條時,我們已有考證,遼東含義有廣狹之分,其内涵雖源于方位名詞,但卻表示一地域概念,其範圍西起努魯兒虎山和灤河一線,東到清川江一帶,即“遼地”(可參見作者《“遼東”地名考》一文),在此基礎上理解遼水,我們認為應當釋為“遼地之水”。

在對遼東、遼水地名進行解讀的過程中,我們還注意到一個有趣的地名現象,這就是在我國東北地區存在大量以“遼”字冠名的地名,其中縣級以上的遼字地名就有44個。統觀這些遼字地名,雖然其名稱沒有出現在同一曆史時期,但卻呈現出相近的分布特點和命名規律。按其名稱屬性大緻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一是行政建制名稱,如:遼甯省、遼陽市、遼陽縣、遼中縣、遼源市、遼東州、遼東省、遼西省、遼北省、遼東郡、遼西郡、遼海衛、遼陽行省、遼東屬國、遼東都司、遼東國、遼東城、遼東道、遼州、遼陰、遼隊、雙遼市、通遼市、東遼縣。

二是區域名稱,如:遼東、遼東外徼、遼左、遼西、遼北、遼南、遼海、遼東半島。

三是自然地理名稱,如:遼河平原、松遼平原、遼河、遼山、遼東灣、遼水、大遼水、小遼水、遼東故塞、遼澤、東遼河、西遼河。

通過對以上遼字地名的分類、比較,可以看出這些遼字地名多以“遼”字冠名,其命名具有繼承性和對稱性。如:大遼水、小遼水、遼河是對遼水一名的繼承;遼東州、遼東省、遼東郡、遼東屬國、遼東都司、遼東國、遼東城、遼東屬國、遼東道等是對遼東一名的繼承;遼東與遼西相對稱,遼北與遼南相對稱,遼東郡與遼西郡相對稱,大遼水與小遼水相對稱,遼東省與遼西省相對稱,東遼河與西遼河相對稱等。就其分布而言,這些遼字地名集中存在于今天的遼甯地區以及遼甯、吉林兩省交界地區。從流域的角度來看,大多分布在遼河流域。這種命名特點和分布規律說明了人們對“遼地”這一地域概念的認知,也相對清晰地反映了遼地的地理範圍。結合上文對遼東含義和遼水的考證:遼東有遼地的含義,遼水即今遼河。那麼這種分布也恰恰說明了遼東、遼水是其他遼字地名的源流,影響着其他遼字地名的分布和命名。這種影響從這些遼字地名的名稱中也不難看出。在上述44個地名中,有14個以遼東冠名,遼東一名的影響力由此可窺一斑。以遼水冠名的雖然隻有3個,遠不及遼東,但許多遼字地名是直接或間接因其而得名,并多分布在其流域附近。如:遼河、東遼河、西遼河即直接得名于遼水;遼源因位于東遼河之發源地而得名;雙遼于1940年10月1日,按僞滿洲國國務院勒令第5号命令,将雙山、遼源兩縣合并,取兩縣縣名之首字,稱為雙遼市;遼陽因遵循“山南水北”曰陽的命名規律,地處小遼水之北而得名,等等。

總之,遼字地名的命名與分布反映了遼東、遼水對衆多遼字地名的命名和含義的影響,也進一步說明了遼地這一地域概念的相對穩定性,并且為遼甯地域文化的命名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數據,即遼甯地名文化對遼字的熱衷與重視這一特殊的地名文化現象。

二、“遼海”地名淵源與遼海文化符号淺釋

近年來,地域文化的研究在一度低迷之後又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和熱愛,“巴蜀”、“齊魯”、“燕趙”、“吳越”、“荊楚”、“嶺南”、“關中”等代表各自地域的文化符号相繼應運而生。關于東北這一地域的文化命名雖然有過讨論,但始終沒有達成統一,如“關東文化”、“東北文化”、“白山黑水文化”、“遼海文化”、“遼東文化”等。那麼哪種命名更加适合概括東北這一地域文化呢?2004年10月、2006年11月,遼甯省曆史學會先後兩次在大連召開了“遼海曆史文化學術讨論會”。兩次會議的核心議題即是讨論以“遼海文化”冠名東北地域文化的原因及其文化特征。通過閱讀“遼海曆史文化讨論會”的會議綜述及參加2006年度的“遼海曆史文化學術讨論會”,使我們有機會對“遼海文化”的研究狀況有一個基本掌握。有感于斯以及基于對遼海地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考慮,我們認為有必要對遼海地名淵源及其文化内涵進行專門考釋。因此,本文把對遼海地名的考證作為單獨一章進行論述。

當前,對用以遼海文化冠名東北地域文化的原因的探讨主要從“遼海”地名的曆史沿革、含義及其地域範圍三個方面進行論證。關于“遼海”地名的曆史沿革和含義,金毓黻先生早在編輯《遼海叢書》時就曾作過考釋:“命名遼海,何也?考《魏書·庫莫奚傳》雲:‘乃開遼海,置戍和龍。’《北史·突厥傳》雲:‘其地東至遼海,以西至西海萬裡。’《唐書·薛仁貴傳》謂,‘仁貴威震遼海。’此遼海一名之所由出也。宋人之《乘轺錄》載遼館伴劉經之語曰:‘遼海即遼東也,樂浪、玄菟之地皆隸焉。’此一義也。《遼東志》謂:‘艾河源出那丹府,西流與土河會,别名遼海。’又謂:‘遼海源接艾河,西流入梁房海口。’此雲遼海即指遼河,此又一義也(《明史·地理志》:‘三萬衛西有大清河,東有小清河流合焉,下流入于遼河,東北有艾河流合焉,謂之遼海。’此解較《遼東志》為尤晰)。近人釋遼海之義者,謂遼河上源之地有廣大之沙漠,一望如海。然終不若劉經所釋之明晰。金人張浩構‘遼海亭’于遼陽。高士談有詩詠之,又何嘗限以遼河上源耶?《遼東志》之釋遼東也,曰遼遠也,以其遠在九州之東,故曰遼東。明人于山海關外概稱之曰遼東都指揮司,蓋用是義。然則遼海之名義同遼東,又何疑乎?或謂遼海命名之義,敬聞命矣。若吉林、若黑龍江,似非遼海所能赅。抑又不然。前代之稱遼東,未嘗遺吉、黑之地而不數。且稱名之例,往往以大赅小,如元人之稱遼陽行省,非遼陽一地所能限也。清代之稱奉天省,又非奉天一府所能限也。故稱遼東而赅遼西可也,稱遼海而赅吉、黑亦可也。”

從金毓黻先生對遼海的考證中可以看出遼海之名由來已久,究其内涵,遼海至少有四層含義:其一,遼海為遼東之别稱;其二,遼海即遼河;其三,遼海為遼河上源之沙漠地區;其四,遼海意赅東北。這些認識,是金毓黻先生對史料中遼海的歸納和總結,不可謂不珍貴,因此亦被諸多專家學者所認同或采納,但是根據我們查閱史料來看,遼海之名在成書早于《魏書》(成書于北齊天保五年,554年)的《後漢書》(成書于南朝宋,424)445年之間)、裴松之《三國志注》(成書于南朝宋元嘉6年,429年)中就已經有所記載。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瓒陶謙列傳第六十三》雲:“是歲,瓒破禽劉虞,盡有幽州之地,猛志益盛。前此有童謠曰:‘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以為易地當之,遂徙鎮焉。乃盛修營壘,樓觀數十,臨易河,通遼海。”

裴松之作《三國志》蜀書十二《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谯郄傳第十二》注雲:“兇命屢招,奸威仍偪,身寄虎吻,危同朝露,而能抗節玉立,誓不降辱,杜門絕迹,不面僞庭,進免龔勝亡身之禍,退無薛方詭對之譏;雖園、绮之栖商、洛,管甯之默遼海,方之于秀,殆無以過。”

當然,我們列此二則史料,并非說明遼海地名始于南朝宋,但是可以說明遼海在這一時期已經使用,而且其出現可能要早于此。

關于遼海所指的地域範圍,顧奎相教授在《開放性是遼海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一文中解釋其範圍泛指遼河流域及黃海以北的廣闊地區。而上文所引金毓黻先生的觀點,“遼海之名義同遼東”,其地域範圍涵蓋了遼、吉、黑三省。可以說,這兩種觀點所指地域範圍基本是一緻的:遼海地域範圍包括了今天的東北地區。

對于上述觀點,我們認為有待于進一步的思考和商榷。第一,金毓黻先生并沒有列舉出遼海可以涵蓋東北區域的直接佐證史料,“若吉林,若黑龍江,似非遼海所能赅。抑又不然……稱遼海而赅吉、黑亦可也”。其結論為推測。第二,金毓黻先生舉例稱《遼東志》釋遼東取義“以其遠在九州之東,故曰遼東”,又因明人于山海關外概稱遼東都指揮司,是為遼東涵蓋東北地域。因此得出結論“遼海之名,義同遼東”,“遼海而赅吉、黑亦可也”。對此應當思考的是,金毓黻先生認為遼海可涵蓋東北地域是因明代遼東之廣闊地域,但成書于明代的《遼東志》和《明史·地理志》中已經明言,遼海即遼河,可見明代遼海并非義同遼東。然金毓黻先生有“遼海之名,義同遼東”的結論來源于北宋路振之《乘轺錄》載遼館伴劉經之語“遼海即遼東也,樂浪、玄菟之地皆隸焉”,但是劉經對遼東和遼海的認識已經說明,宋人眼中的遼東并不能指代整個東北,否則又何故補充“樂浪、玄菟之地皆隸焉”,豈不多此一舉。另據宋人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仁貴曰:‘在善用,不在衆。’身帥士,遇賊辄破,殺萬餘人,拔其城,因旁海略地,與李勣軍合。扶餘既降,它四十城相率送款,威震遼海。”衆所周知,薛仁貴乃唐朝東征高句麗大将,在對高句麗的戰争中屢建奇功,震驚了高句麗朝野上下及其民衆,因此才會有宋人對其“威震遼海”之美譽。由此可知,宋人之遼海地域範圍不會超過高句麗在唐滅其之前的勢力範圍,更不能包括整個東北地區。但根據劉經所言遼海即遼東,并包括樂浪、玄菟之地的描述可以推斷廣義之遼海,其東可達日本海,其南可至黃、渤二海。其西界據《遼史·地理志》:“幽州在渤、碣之間,并州北有代、朔,營州東暨遼海。”可知當在營州之東,不包括大淩河流域之遼西地區。這與上文所考《新唐書》中遼海地域範圍不超過高句麗在唐滅其之前的勢力範圍的結論是一緻的,因為高句麗在隋末唐初并沒有據有遼西地區,而其北界也僅限于今吉林市至農安縣一線之南地區。

綜上,北宋遼海四至已明。另據我們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北宋路振《乘轺錄》之遼海其義當為最廣。雖然金毓黻先生在《遼海叢書刊印緣起》把遼海引申為東北之别稱,但并無直接的佐證材料(上文已考,不再贅述),而且從遼海地名的曆史沿革及其地域範圍來看,用遼海指代東北着實過分誇大。但是,金毓黻先生在《遼海叢書刊印緣起》中對遼海的這種誇大是有其特殊曆史背景的。《遼海叢書》初名《東北叢書》,創刊于20世紀20年代,由金毓黻先生主編。付印時改稱《遼海叢書》,1933年至1936年刊印于沈陽,适逢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為日本的半殖民地。改《東北叢書》為《遼海叢書》實乃不願觸及國人之傷痛。在刊印《遼海叢書》之後,金毓黻先生于民國三十年(1941)撰著完成《東北通史》上編六卷。在其總論第一章《東北之涵義及其異名》中作者對遼東、遼海重新诠釋,寓意了當初擴大遼海含義并非其本意。唯其明确,茲照錄原文如下:

“其一,東北之地,舊稱遼東,其源甚遠。《遼東志》謂:‘遠在九州之東,故名遼東,’又兼遼西而言。恐為朔義。然自秦漢以來,已以遼東遼西二郡分治,即謂遼東一郡(附遼東屬國),所轄者廣,亦僅占今遼甯省大部之地,而于吉黑熱三省之地,固無與也。遼東之稱,擴大于明代所設遼東都指揮司,控制山海關以東之地。其後撰《遼東志》、《全遼志》,又以今吉黑二省之地,為東北諸夷占據者附入之。然其時已别設奴兒幹都司于松花江下遊之地,與遼東都司體制略等。故以遼東一詞,包括今東北全部之地,似患其狹。其二,則遼海一詞,自唐以來,詩人已嘗用之,以概指遼東之地,其名甚古。然近人釋遼海者,謂遼河上源之地,有廣大之沙漠,一望如海,晉魏二書及《北史》所舉,皆當作如是之釋義。其次,則《遼東志》、《明史》之所雲雲,似以遼海為遼河之别名。凡此所釋,皆不足概括東北之全部。惟《乘轺錄》所釋遼海即遼東也一語,涵義稍廣,與詩人所稱之遼海,用義正同。惟遼東之名,既不足以括東北,而遼海一詞亦同此旨,不待言矣。”

此處考證,其言甚明,遼東、遼海不足以涵蓋東北地區。與《遼海叢書刊印緣起》中對遼海的釋義截然不同,實為對此前擴大遼海含義的更正和聲明。既然遼海難以涵蓋東北地區,因此用遼海文化冠名東北地區的曆史文化便顯不妥。那麼,遼海是否适合冠名遼甯地區的曆史文化呢?考地域文化之命名,如齊魯文化、巴蜀文化、燕趙文化等,其冠名符号使用時間較長,具有曆史悠久性,所表達的地域範圍合理準确,不過分誇大和縮小。同時,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韻味,通俗而不失文雅,并且指代較為明确,不易産生歧異。就此而言,遼海較遼東、遼河、遼甯冠名遼甯地域的曆史文化更加适合。

遼東地名雖然古已有之,其廣義理解也足以涵蓋今遼甯地域,但随着時代發展、境域變遷,遼東在燕置遼東郡以後至明朝設遼東都司前的這一漫長的曆史歲月中,泛指遼河以東或遼地之東。這種理解已經直接影響到當代人對遼東地名的認知。因此,以遼東冠名遼甯地域的曆史文化,容易産生歧義,緻使人們陷入理解上的誤區。至于遼河盡管是遼甯境内最大的河流,但是其流域面積遠不足以涵蓋整個遼甯地區,以其冠名勢必以偏概全,難以诠釋遼甯曆史文化全貌。而遼甯為一行政區劃名稱,地域範圍具有不穩定性,而且其名始于現代,不符合地域文化冠名的慣例。

遼海在古代雖然不曾涵蓋今天遼甯地域之全部,但宋人對遼海的廣義理解,其地域多在今遼甯境内并據有遼甯的絕大部,因此以其概括遼甯并非屬于地域誇大和以偏概全。另外,遼海地名含義頗為豐富,據金明昌三年《宜州大奉國寺續裝兩洞賢聖題名記》碑文所撰:“自燕而東,列郡以數十,東營為大,其地左巫闾,右白習,襟帶遼海,控引幽薊。”“襟帶”形容山川環繞,地勢險要。以此言之,該碑文中的“遼海”不能理解為地域概念,而是分指遼河與渤海。從地理分布上看,東營¹地區正是位于西遼河、下遼河與渤海的環抱之中。所以,從遼海一詞自身所蘊含的文化韻味加以揣摩,遼既可以象征着遼地,又可以代表遼河,而海則體現了遼甯的海洋文明。以此言之,遼海堪稱遼甯地域文化、流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集合體,能夠反映出遼甯地域的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點,适合冠名遼甯的曆史文化。

三、結論

遼水的含義當為遼地之水的意思。大約在東漢或稍後時期又有大、小遼水之别。大遼水為今天之遼河,小遼水為今天之渾河。遼河、渾河之名均始見于遼代。遼水一名雖稍晚于遼東,但對後世衆多的遼字地名同樣産生了一定的影響。許多遼字地名就是因其而得名,并多分布在其流域附近,如遼源、雙遼、遼陽等。同時,遼字地名呈現出繼承性和對稱性的命名特點,并多以遼字冠首。其分布主要集中存在于今天的遼甯地區、遼甯、吉林兩省交界地區和遼河流域。這種命名特點和分布規律說明了人們對“遼地”這一地域概念的認知,也反映遼地這一地域概念的相對穩定性,以及進一步證明了遼東、遼水是研究遼字地名的核心和基礎,是正确、全面诠釋遼字地名含義的關鍵。

遼海之名由來已久,目前學術界對遼海地名的溯源均認為始于《魏書》。事實上,在《後漢書》和《三國志注》中已有關于遼海的記載。同時,對于遼海地名含義的理解,學術界普遍觀點認為:遼海為遼東之别稱;遼海即遼河;遼海為遼河上源之沙漠地區;遼海意赅東北。然而,就廣義遼海的地域範圍而言,其東到日本海,南至黃、渤二海,西臨大淩河,北達吉林市至農安縣一線。因此,遼海地域并不涵蓋整個東北地區,難以“意赅東北”。但其地域多在今遼甯境内并據有遼甯的絕大部,因此以其指代遼甯并非屬于地域誇大和以偏概全,另就遼海一詞自身所蘊含的文化韻味而言,遼海一詞既可象征遼地,又可代表遼河與黃、渤二海,易于表現出遼甯地區的地域文化、流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多元化文明,能夠反映遼甯地域的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點,适合冠名遼甯的曆史文化。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