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本篇要目:

**********************************

41.尼雅遺址

西漢-西晉新疆民豐縣

42.洪州窯遺址

東晉-唐江西省豐城市

43.統萬城遺址

十六國陝西省靖邊縣

44.磁州窯遺址

北齊、隋、宋、元河北省邯鄲市、磁縣

45.蘇巴什佛寺遺址

南北朝-唐新疆庫車縣

46.邢窯遺址

隋-五代河北省内丘縣、臨城縣

47.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隋、唐陝西省西安市

(包括青龍寺遺址)

48.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

隋、唐陝西省麟遊縣

49.灞橋遺址

隋-元陝西省西安市

50.鎖陽城遺址

隋、唐甘肅省安西縣

***********************************

41.尼雅遺址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尼雅遺址是漢晉時期精絕國故址,位于中國西北部新疆的民豐縣。年代為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1959年至今,遺址内發現有房屋、場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園、畜圈、河渠、陶窯、冶煉遺址等遺迹。出土有木器、銅器、鐵器、陶器、石器、毛織品、錢币、木簡等遺物。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紀,發源于昆侖山脈呂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經此向北延伸,那時這裡還是一片繁榮的綠洲。尼雅遺址是漢晉時期西域"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處東西交通要塞,位于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以北約100公裡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尼雅河下遊尾闾地帶。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從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馬克·奧裡爾·斯坦因首次發現尼雅遺址至中日尼雅遺址聯合學術考察,尼雅考古已走過了近百年曆程,特别是中日聯合學術考察,對該遺址進行了系統調查和科學規範的考古發掘,發現了許多重要古文化遺存和珍貴遺物,逐漸揭開了尼雅遺址神秘的面紗。1905年,在斯坦因首次到達尼雅之後5年,美國學者享廷頓在美國地理學會的資助下進入新疆,曾在塔裡木南緣地區進行考察。根據其收集的佉盧文木牍等物,可以推測他到過尼雅。各種遺迹以及尼雅遺址的聚落情況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但相關的全面系統研究有待深入,拓展。遺址中出土還發現有麥、青稞、糜谷、蔓菁、羊肉、羊蹄、雁瓜等食物。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1962年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曆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

*************************************

42.洪州窯遺址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洪州窯遺址位于江西省豐城市域東北部6公裡曲江鎮羅湖村一帶丘陵地區,總面積3萬餘平方米,地面堆積物達4-5米厚。洪州窯為當時全國聞名的六大青瓷名窯之一,創建于東漢晚期,盛期為初唐、盛唐階段,停産于五代。1992年至1996年進行的發掘,出土國家一、二、三級文物137件,參考标本2132件,品種繁多,造型美觀,反映了漢唐時代高超的制瓷技藝。現有發掘的龍窯遺址兩座,長35米,現在原址上建保護房一座。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洪州窯遺址于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3.統萬城遺址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統萬城位于陝西榆林靖邊縣城北58公裡處的紅墩界鄉白城則村,為匈奴人的都城遺址,因其城牆為白色,當地人稱白城子。又因系赫連勃勃所建,故又稱為赫連城。為東晉時南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也是匈奴族在人類曆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是中國北方較早的都城,已有近1600年曆史。統萬城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由漢奢延城改築而成。後來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一統北方期間,統萬城被攻克,從此設置為統萬軍鎮。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1996年統萬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

44.磁州窯遺址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磁州窯宋元時期北方著名的民間瓷窯,因其古代地屬磁州,故名磁州窯。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民窯的傑出代表,裝飾藝術以黑白對比鮮明為特點,其獨樹一幟的燒造技術,對我國北方陶瓷業的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曆史上曾享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譽。窯址位有兩處,一是分布磁縣的觀台鎮一帶,另一處就是風景區内南響堂寺下的彭城鎮到臨水鎮,其面積約十平方華裡。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瓷窯。早在隋代即已開始生産青瓷,到了宋代,磁州窯的制瓷工藝達到了高峰,此時的産品最負盛名。自宋以後,元、明、清至今一直生産着。磁州窯不僅品種多,産量大,而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磁州窯系,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據着重要地位。磁州窯的制瓷技藝得到廣泛的傳播,遍及黃河流域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和南方各地,并傳到國外。2002年5月8日,日本大阪市博物館館長蓑風一行到邯鄲考察,在參觀磁州窯展時驚奇地發現,日本家喻戶曉的茶道文化标志一隻古瓷碗,竟與磁州窯的一個古碗一模一樣。而此前,這隻日本茶道文化标志的瓷碗,一直認為是江戶時代由當時的高麗王朝傳入日本的。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1999年建館後把傳統的制陶工藝流程與遺址展示相結合,使之更具有觀賞性,工房内有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磁州窯傳統制陶工藝全流程的演示,另有所仿曆代磁州窯陶瓷藝術精品展示。博物館建成後接待各級領導、各國專家、國内外遊客近百萬人次并向遊客進行免費開放、免費講解、免費展示服務。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巨大的社會效益。特别在與國内、外專家學者的學術交流中廣交朋友促進了友誼。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磁州窯遺址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5.蘇巴什佛寺遺址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蘇巴什佛寺遺址又稱昭怙厘大寺,位于新疆庫車縣城東北卻勒塔格山南麓,蘇巴什佛寺遺址分東、西兩寺,在銅廠河東西兩岸。東寺已毀,存廟塔、僧舍遺迹。用土坯建造,存有三座高塔。西寺亦用土坯建造,尚存僧舍殘垣和數處高塔,北面有一排佛洞,洞壁上刻有佛像和龜茲文題刻。曾出土漢、南北朝、唐代錢币,銅、鐵、陶、木器,壁畫、泥塑佛像,還有書寫古民族文字的木簡、殘紙。寺内還發現過一座古墓。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作為新疆現存的最大的佛教文化遺址,蘇巴什佛寺在曆史上曾經沿用近千年。它在漢唐時期絲綢之路上著名的龜茲古國享有盛譽,自魏晉至唐宋時期,一直是西域重要文化中心之一,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該佛寺遺址具有較高的曆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它的建造技法基本上涵蓋了土遺址的不同建造形式,是我國西北幹旱區,乃至中亞地區土遺址的典型代表。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蘇巴什佛寺遺址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6.邢窯遺址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邢窯遺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臨城兩縣境内的太行山東麓丘陵和平原地帶,主要分布在京廣鐵路及107國道以西氐河、李陽河流域,集中在臨城西雙井以南,内邱馮唐以北約30公裡的狹長地帶内,面積約300餘平方公裡,海拔高度為82-140米,在内邱東起白家莊,西到西邱,北到瓷窯溝,南到馮唐,約120平方公裡的區域内發現窯址13處。是一處隋至五代時期(公元581~960年)的瓷窯遺址。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邢窯的發現,解決了中國陶瓷研究界長期懸而未決的不解之謎,引起了有關專學和衆多學者的關注,多次到窯址考察,鑒賞邢瓷,198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邢窯遺址進行專項考古研究發掘,1988年10月,中國曆史博物館傅振倫到内邱考察邢窯。河北電視台國際部把邢窯攝錄《中國陶瓷》系列片。國家文物局交流中心、山東文物局、廣州文物商店、上海博物館、陝西博物館及外國陶瓷專家,也專程到窯址考察邢窯。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1996年11月20日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7.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隋唐長安城遺址位于今西安市區。隋朝稱大興城。始建于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由宇文恺經過周密調查而精心設計,開皇三年由長安(今漢長安城)遷至于此作為隋代都城。唐朝建立後仍以此為都城,稱長安城,并不斷修建和擴充。平面布局上吸收了北魏洛陽城和東魏北齊邺南城的優點,利用了當地"六坡"地形特點,由外郭城(羅城)、宮城、皇城、禁苑組成。長安城遺址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開始大規模的勘察、發掘,先後完成了對外郭城、皇城、宮城及城内街道、坊市、渠道的探查,并據此繪制了長安城的實測圖和複原圖。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隋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設計的傑作,在中國城市規劃史乃至世界城市規劃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隋唐長安城規劃手法的探讨對于隋唐時期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隋唐長安城遺址的保護和當代西安城市規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青龍寺遺址博物館工程項目,是西安市政府2010年重點工程項目的後續工程之一,是青龍寺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青龍寺遺址博物館坐落于青龍寺遺址公園古原樓廣場,由仿唐式古建主樓、東西配樓和古原樓廣場組成,共分3層。陳列内容主要以唐青龍寺對外文化交流為主線,突出展示了青龍寺遺址出土文物及古今中日文化交流等相關實物。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和青龍寺遺址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8.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位于陝西省麟遊縣新城區杜水、栗水、北馬坊河交彙處。始建于隋開皇十三年(593年),初稱仁壽宮。唐貞觀五年(631年)擴建,改稱九成宮,并置禁苑、武庫及官寺。唐太宗每年避暑于此,唐高宗亦常居宮中。現存宮城東西長1010米,南北寬300米,城牆長448米,殘高3-4米。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有夯築宮殿台基、阙門基址、石柱礎、石砌水井、石砌水渠及唐“九成宮醴泉銘碑”和“萬年銘碑”等,其上圖案都磨研、雕刻得異常精緻,為研究隋唐建築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1957年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被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9.灞橋遺址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灞橋,地處隋大興唐長安城通往關東要道的灞河上,建于隋開皇三年(583年),唐至宋代沿用,元廢,是中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拱橋。橋址位于西安市灞橋鎮。由于長安至關東三條要道在灞河至長安城之間并為一路,中間以灞橋連通,故地位十分重要。程大昌有言:“此地最為長安沖要,凡自西東兩方面入崤、潼關者,路必由之。”因此曆代政府都十分重視灞橋的維護,唐代還特置了勳官、散官各一人專門管理。灞橋作為京城通往中原和江南的交通要道,長安人送客東行多在此折柳贈别,故又名消魂橋。李白有"年年柳色,霸陵傷别"的名句。每逢春季團團柳絮随風飛舞,如風卷雪花,"灞柳風雪"成為關中八景之一。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灞橋遺址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50.鎖陽城遺址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鎖陽城遺址位于甘肅省瓜州縣鎖陽城鎮,亦稱“瓜州古城”、“苦峪城”,是集古城址、古墓葬、古墾區等為一體的古文化遺存地,這裡的古代軍事防禦系統和烽燧信息傳遞系統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範本。1987年當地文物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鎖陽城按結構可分為内外兩城,外城面積80萬平方米;内城面積28萬平方米;城内留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其它建築物遺迹。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這裡的古代軍事防禦系統和烽燧信息傳遞系統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範本。鎖陽城按結構可分為内外兩城,将内城包圍,牆體高大;内城面積28萬平方米,城牆夯土版築,底寬7.5米,頂寬4.6米,高10米,四角有角墩,結構極其複雜;城内留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其它建築物遺迹,陶片、銅币随處可見。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城牆夯築,夯層厚0.1-0.14米。基寬7.5米,頂寬4.6米,高10米,面積28萬平方米。四面有馬面24個,上築敵台(均已倒塌)。四角築角墩,僅西北角墩保存完整,通高18米,土坯砌築,角墩下開東西向拱券門。東、南、西、北有5座城門,其中北牆兩門,門外築甕城,甕城寬12.6-32.4米,進深22.4-30.2米,甕城牆厚10米。城牆上、下堆積有大量雷石。西城内有圓形土台26座,圍以土牆,系兵營遺迹。外城稱“羅城”,是兩道較内城牆低的環牆,裡牆基寬4.5米,頂寬2.8米,高3.2-4.5米,外牆基寬8-14米,頂寬3.2-4.5米,高4.5-6.5米,均夯築。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第四批國保--(5.古遺址)

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