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肺病科 劉魯炯
冬病夏治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較為充沛的有利時機,調整人體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複。
中醫理論講的是陰陽五行,“天人一體”。祖國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一體之赢虛,消息皆通于大地”,也就是說季節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人的健康,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是随着四時氣候的變化而作相應改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說的是陰陽的對立失調,就會導緻疾病的發生。
藥王孫思邈說:“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将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所謂“将病之病”就是這種現在雖然未發,但卻會在将來某個時候必發的疾病。那就要在未發之時,趕快去除其必發的條件——或主因,或誘因。因此在生活中順應天時,因時制宜,巧妙地運用天時之利,有效地采用一些簡便易行的辦法來預防疾病的發生,就能對人體安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即中醫“治未病”方法的具體體現,也是中醫區别于其它醫學的最關鍵、最為精華的部分。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治病必求其本”。中醫“未病”的内涵是指沒有發生的疾病;“治未病”的實質,是治病于其未病之先,是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防患于未然”。
“冬病夏治”療法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祖國醫學“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子午流注、适時開穴”的理論,順應四時特性的一種“内病外治”療法,它結合天灸療法,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以及藥物穴位注射、中藥/藥膳内伏、拔罐、導引等中醫手段,以鼓舞正氣,增加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是預防和治療一些慢性虛寒性疾病和季節性發作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中醫氣機升降出入學說與《易經》的卦象相互為用,《易經》“震、離、兌、坎”等四卦象則具體演示了春夏秋冬四氣的氣機升降出入運動變化,秋天燥金肅殺之氣,至陰肅肅、自天而降,陽氣收斂而沉降,如兌卦之象;至冬天,陽氣藏于五髒,内實外虛,如坎卦之象,因此冬天易感受寒邪緻病,或陽虛之體寒病易加重。此時因陽氣藏于五髒,五髒實,冬天治療,而緻實實之戒,故治療效果不是很明顯。春天人體陽氣乘肝木升發、疏洩之勢由裡出表,如震卦一陽奮起于地下,病情減輕;至夏天陽氣實于表,虛于裡,如離卦中虛外實之象,此時若誤用寒涼,則更傷五髒陽氣,犯虛虛之戒,以緻冬天病情加重;若此時,以五髒陽氣虛之時而采用溫補之法,虛既得實,正氣不虧即能抗邪,治療效果較好。
“冬病夏治”療法通過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一方面,藥物經皮膚和穴位的吸收,随經脈的循行,導入髒腑,直達病所,發揮藥物的“歸經”作用;另一方面,輸布于全身,激發周身之經氣,振奮人體相應的髒腑功能,達到疏通表裡、溝通經絡,促進氣血流暢,髒腑安和,陰平陽秘。最大限度地以陽克寒,驅散病人體内的陰寒之氣,将冬病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态,從而達到治愈慢性虛寒性疾病或抑制其複發之目的。再者,貼敷多采用溫熱辛散、芳香透絡,氣味俱厚,祛毒拔邪之品,芳香化濁,醒脾透絡,振奮人體陽氣,而驅邪外出。此外,貼敷後散出芳香藥味,通過鼻竅吸入肺,由肺髒吐故納新而使藥物的氣味随血液循環而輸布于全身,發揮作用。同時,中藥穴位貼敷還能令人體陽氣充足,增強冬季抗嚴寒的能力,減輕發病或者徹底根治原發病。
冬病夏治,重在養陽。因個體體質差異,個體對外邪的抗禦能力有所不同。正如《醫宗金鑒》“六氣之邪,感人雖同,人受之而生病各異者,何也?蓋人之形有厚薄,氣有盛衰,藏有寒熱,所受之邪,每從其人之盛氣而化,故生病各異也。”有些人素體陽虛,抗禦外邪的能力不足,加之冬季寒氣太過而緻病,緻使夏至陽氣至盛之時也未能消退,此時補益陽氣則可有效克制體内陰寒之氣,從而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一些虛寒性疾病多半是體内陰盛陽衰,抵抗力明顯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發病。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這時,利用夏季陽旺陽升,人體陽氣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内凝寒之氣易解的狀态,運用補虛助陽藥或溫裡散寒藥物,天人合擊,最易把冬病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态,這也是中醫強調“春夏養陽”的原因。夏季人體陽氣充盛,氣血流通旺盛,藥物最容易吸收,而夏季三伏期間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在三伏天進行貼敷治療,最易恢複扶助人體得陽氣,加強衛外功能,提高機體免疫的效果。
“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這是四時五氣之氣。當其“太過”與“不及”皆可成為緻病因素,加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氣當溫,今反為寒;冬令當寒,今反為溫。凡此等等,不但植物生長受到氣候的影響,而且人體将受其傷害,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雲:“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害則敗亂,生化大病。”根據《内經》“天人合一”的學說,人體的陽氣與自然界的陽氣相一緻,即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同時在一年的氣候變化中, “冬至”與“夏至”是陰陽轉化的兩個轉折點,冬至伊始,陽氣漸生,陰氣漸衰,經過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到了夏至,陽氣的勝複達到了頂點,同時陰氣的消退也趨于盡頭。夏至開始,陰氣漸旺,陽氣日衰經過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到了冬至,陰氣的勝複達到了頂點,同時陽氣的消退也趨于盡頭。根據陰陽制約關系,在夏季三伏天,陽氣最旺和體内寒凝之氣易解之時,扶益陽氣,可達到祛寒目的,從而使失衡陰陽達到穩态。從陰陽互根而論,春夏養陽,是為秋冬儲備陽氣;秋冬養陰是為春夏養陽奠定基礎。正如張介賓所言:“夫陰根于陽,陽根于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聖人春夏則養陽,以為秋冬之計。”
中醫認為虛寒疾病與肺、脾、腎三髒關系密切。夏季治療則以補腎、健脾、養肺為主要法則,以改善神經内分泌功能,改善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興奮性使功能恢複平衡以增強機體免疫力,真正徹底改善體質。根據最新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夏季穴位貼敷能明顯地提高機體免疫的各項指标,調節免疫蛋白的功能,減輕β受體的反應,改善機體的免疫狀态。
此文章内容僅代表醫生觀點,僅供參考。涉及用藥、治療等問題請到當地醫院就診,謹遵醫囑!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