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詞性分類
一、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
(-)名詞
名詞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詞。例如:
指人的:魯迅、農民、工人、作家、老師、學生
指物的:日、風、山、馬、稻子、飛機、原子、計算機、車輛、紙張、道德、法律、文化
表時間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現在、剛才
表處所的:馬來西亞、北京、凱旋門、大慶、亞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東、南、内、外(單純的)
以上、以前、以東、上邊、上面、東邊、西邊、裡頭、外頭、中間(合成的)
(二)動詞
動詞是表示動作、行為、心理活動或存在變化等的詞。例如:
表示動作行為:走、坐、聽、看、批評、宣傳、保衛、學習、研究、進行、開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變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發生、演變、發展、生長、死亡、消滅
表示心理活動:愛、恨、伯、想念、打算、喜歡、希望、害伯、擔心、讨厭
表示判斷:是
表示可能意願必要(助動詞):能、能夠、會、可以、願、願意、肯、敢、要、應當、應該、配、值得
表示趨向(趨向動詞):上、下、進、出、回、開、過、起、來、上來、下來、進來、出來、回來、
開來、過來、起來、去、上去、下去、進去、出主、回去,開去、過去
動詞的語法特點:
1.一部分動詞可以重疊,表示“動作短暫”或“嘗試”的意思,是時态的表示法。
單音節動詞重疊形式是:AA
看——看看 想——想想
試——試試 講——講講
雙音節動詞重疊形式是:ABAB
學習——學習學習 批評——批評批評
讨論——讨論讨論 休息——休息休息
動詞比較複雜,有的需要加以說明。
1.動詞“是”
I. “是”用在名詞前邊是動詞,這種“是”常常表示主語“等于什麼”或“屬于什麼”。例如“魯迅就是周樹人”、“牛是反刍動物”、“他是個開車的”、“是他救了我”;此外,“這一年,人家都是豐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沒吃的了”等裡面的“是”仍是動詞,作謂語。
II. “是”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實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語氣副詞,作狀語,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這樣做〔是〕好”。
2.動詞“有”
“有”隻當動詞用,不能當副詞用。例如:
請問,這裡有賣鋼筆嗎?(錯) 請問,這裡有鋼筆賣嗎?(對)
李光有在嗎?(錯) 李光在嗎?/李光在不在?(對)
李老師有教過你嗎?(錯) 李老師教過你嗎?/李老師曾經教過你嗎?(對)
有受傷嗎?(錯) 受傷沒有?(對)
3.助動詞
助動詞是指動詞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裡的詞。助動詞可以作謂語,如“這樣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們經常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作狀語,表示動作者的主觀意願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們一定[要]堅持原則”、“春天到了,天氣[應該] 暖和了”。
4.趨向動詞
趨向動詞可以單獨作謂語,如“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來”。還經常用在别的動詞或形容詞後邊表示趨向。作趨向補語,如“拿出一本書”、“拿出來一本書”、“拿出一本書來”。
(三)形容詞
形容詞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狀、性質或表示動作、行為的性質狀态的詞。例如:
表性質的:好、壞、偉大、勇敢、優秀、聰明、老實、魯莽、大方、軟、硬、苦、甜、冷、熱、堅固、平常
表形狀的:長、短、大、小、粗、細、紅、綠、平坦、整齊、雪白、筆直、綠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狀态的:快、慢、生動、熟練、輕松、清楚、馬虎、幹脆
表數量的:許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詞的語法特點:
1.大部分形容詞能同程度副詞組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齊”、“太死闆”、“最清楚”等。有一部分形容詞本身帶有某些程度的意義,不能再同程度副詞組合。例如“雪白”、“血紅”。還有加重疊詞尾的形容詞“黑乎乎、黑壓壓、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他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是如此。
2.一部分形容詞可以重疊。例如
單音節: AA式
高——高高(的) 大——大大(的)
紅——紅紅(的) 慢——慢慢(的)
雙音節:AABB式
老實——老老實實 整齊——整整齊齊
清楚——清清楚楚 大方——大大方方
或A裡AB式
馬虎——馬裡馬虎 胡塗——胡裡胡塗
慌張——慌裡慌張 小氣——小裡小氣
重疊後一般表示程度加深。用在名詞前表示程度适中,兼帶有愛稱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個子”、“紅紅兒的臉”。
3.形容詞不能帶賓語。“端正、純潔、堅定、健全、壯大、活躍、嚴格、豐富”等是形容詞又是動詞,“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豐富文娛生活”是使文娛生活豐富的意思。這裡的“端正、豐富”是動詞。“直着身子”、“紅着”、“花了眼”中的“直”、“紅”、“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種狀态,也應看作動詞。
(四)數詞
數詞是表示數目和次序的詞。表示數目多少的叫基數詞。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零”。表示次序先後的叫序數詞。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此外還有倍數、分數、概數。
倍數是由數詞加量詞“倍”構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數常用固定詞組表示。格式是“幾分之幾”。概數的表示法有兩種;第一,在基數後面分别加上多、把、來、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鄰的兩個基數連用,如“三四(個)”、“十七八(個)”、“五六百(個)”。此外,“三兩(個)”。“三五(個)”等兩個基數連用的習慣用語也表示概數。
數詞的語法特點:
1.數詞經常出現在量詞前邊,例如“一個”、“五本”、“兩次”等等。在現代漢語中,數詞一般不直接同名詞組合,文言格式或習慣用法中,數詞才直接修飾名詞。例如“一針一線”“一草一木”“千山萬水”“三心兩意”等。
2.倍數隻能用于數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數目的減少。分數既可用于數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數目的減少。表達數目的增減必須拿原來的數目做基數,不能拿增減後的數目做基數。數量增減有一套習慣用語。
1. 第一、表示數量增加的:
增加(了)、增長(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數,隻指淨增數。例如從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說“增加了四倍”,不能說“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為);增長到(為)、上升到(為)——包括底數,指增加後的總數。例如從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說“增加到五倍”,不能說“增加到四倍”。
2. 第二、表示數量減少的:
減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額。例如從十減少到一,應該說“減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說“減少了九倍”.
減少到(為)、降低到(為)、下降到(為)——指減少後的餘數。例如從十減到一,以分數計算,應說“減少到十分之一”。
(五)量詞
量詞是表示計算單位的詞。可分兩類:
1.名量詞表示人和事物的單位。
(1)有專用的,如:
度量衡等單位:尺、丈、升、鬥、兩、斤、磅、噸、分、畝、頃、刻、元、角、米
個體單位:個、位、件、本、間、把、條、根、棵、張、匹、塊、片、
隻、架、枝、艘、輛、幅、座、句、段、篇、章、首
集體單位:雙、對、副、堆、批、群、幫,班、套、串、打(dá)、夥
不定單位:些、點
(2)有借用的,如: 摸(摸了摸、摸一摸)
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和外語相比,其中量詞特别豐富,這就使現代漢語增加了區别同音詞的功能和形象化的表達手段,如“一口劍、一枝箭”,“一線陽光”,“一小串珠子”。
近幾十年來,還出現了一些複合量詞,例如:
架次: 計算飛機架數次數的總和。一架飛機飛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飛機飛行兩次叫“十架次”或十架飛機飛行一次也叫”十架次“。
人次:計算人數和次數的總和。
噸公裡:是陸運的噸數、公裡數的計算單位。三噸貨物運行一百公裡,叫“三百噸公裡。
噸海裡:是計算海運(水運)貨物的計量單位,計算方法同噸公裡。
秒立方米:表示一秒鐘時間内,水在河床裡流過一立方米的量。如在一秒鐘時間内流過五十立方米,水流量就是“五十秒立方米”。
2.動量詞
動量詞表示動作的量,也有專用和借用兩類。專用的如“去一次”“念一遍”“哭—場”“走一趟”的“次、遍、場、趟”。借用的如“看一眼”“砍一刀”“玩一天”的“眼、刀、天”。
(六)代詞
代詞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詞。代替人或事物名稱的叫人稱代詞;表示疑問的叫疑問代飼。指稱或區别人、物、情況的叫指示代詞。
人稱代詞可分三種: 第一人稱指說話一方,單數用“我”,複數用“我們”或“咱們”。第一人稱指聽話的-方,單數用“你”,敬稱用“您”;複數用“你們”,敬稱用“您幾位”、“您諸位”。第三人稱指說話和聽話以外的第三方,一單數用“他、她、它”,複數加“們”,“它”不指人而指物。
“我們”和“咱們”的用法并不完全一樣。“咱們”一定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的雙方,可以稱為“包括式”,“我們”和“咱們”在同一場合出現,“我們”隻包括說話人在内的若幹人,排除聽話人,可稱為“排除式”。例如幾位客人向主人告别時說:“我們走了,咱們再見吧。”但是,普通話“我們”可以是“排除式”,也可是“包括式”。例如:
①你以為媽怕窮麼?怕人家笑我們窮麼?
②王先生,你放心去吧,過幾天我們一定去看你。
例①“我們”是“包括式”,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例②是“排除式”,不包括聽話人。“咱”有時相當于“我”,有時相當于“咱們”。
人稱代詞:我、咱、你、您、他、她、它、我們、咱們、你、們、他們、她們、它們、自己、自個、兒、别人、人家、大夥兒、大家、彼此
疑問代詞:誰、什麼、哪、哪兒、哪裡、哪會兒、多會兒、幾、多少、怎樣、怎麼、怎麼樣、多
指示代詞:這、那、這兒、這裡、那兒、那裡、這會兒、那會兒、這些、這麼些、那些、那麼些、這麼、這樣、這麼樣、那麼、那樣、那麼樣、這麼、那麼
二、虛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拟聲詞
(一)副詞
副詞是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範圍、時間等的詞。
表程度的:很、最、極、挺、頂、非常、十分、極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來越、越發、有點兒、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幾乎、過于
表範圍的:都、總、共、總共、統統、隻、僅僅、單、光、一齊、一概、一律
表時間頻率的:已、已經、曾、曾經、剛、才、剛剛、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馬上、立刻、頓時、終于、常、常常、時常、時時、往往、漸漸、一直、一向、向來、從來、總是、始終,永、永遠、趕緊
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須、必定、必然、當然、準、的确、不、沒有、沒、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
表語氣的:難道、豈、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簡直、是、是否、可、也許、難怪、大約、幸而、幸虧、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嘗、其實、明明、恰恰、未免、隻好
1.副詞隻有“很”、“極”可以作補語。例如:
①這辦法好得< 很> 。
②這辦法好< 極> 了。
2.有一部分副詞能起關聯作用。
(1)單用的:
說了又說 吃得下就吃 說清楚再走 下大雨也去
(2)前後配合用的:
又…又 越…越 也…也 不…不 既…又 非…不
(3)和連詞配合用的:
不但…還 隻有……才 既然…就 雖然…卻 如果…就 不論…都
即使……也 除非……才
3.“沒有”(沒)在動詞、形容詞前是副詞,否定行為的發生;在名詞前是動詞,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對事物的領有。例如:
①沒有見過這麼好的學生。(副)
②你沒有《詩經》嗎?(動)
“沒有”和“沒”是有區别的:“沒”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單獨用來回答問題,“沒有”就可以。如不能說“他來了沒?”“沒。”隻能說“他來了沒有?”“沒有。”
4.有少數形容詞和某些副詞,都經常作狀語,要細心分辨。例如:
①雨後青山格外秀麗。
②這件衣服特别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④大家一緻同意大會的決定。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詞的組合來分辨它們的詞性。例如:我們可以說“任務特别”,也可以說“(特别)任務”,但“格外”沒有這種用法。可見“特别”是形容詞,“格外”是副詞。又如:可以說“意見一緻”,也可以說“(一緻)意見”,“一概”沒有這種用法。能作謂語、定語、狀語,而意義不變的是形容詞,不能作謂語、定語的是副詞。
5.“白、怪、老、淨”等,同名詞組合時是形容詞,同動詞、形容詞組合時是副詞。因在兩個位置上意義是不同的。比較下邊兩組詞:
甲 乙
白布 白跑一趟
老朋友 老說不完
怪事 怪好看
淨水 身上淨是泥
(二)介詞
介詞是用在詞或詞組前面,一起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形容詞的附加成分,表示時間、處所、方式、條件、對象等的虛詞。例如:
表時間:從、自從、打、到、在、當、當着、于、趁、乘、随着、趕、臨
表處所、方向的:從、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順着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經過、經、通過、根據、據、以、将、 就、憑、用、靠、拿
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為、為了、為着
表對象、關聯的:對、對于、關于、替、同、與、跟、和、給、叫、讓、被、将、 管、論、順、連
表比較的:比、和、同、與、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1. 介詞結構都可以作狀語,少數還可以作補語。例如:
〔在閱覽室〕看書(表處所)
〔從早上〕作到晚上>(表時間),
〔沿着河邊〕前進(表方向)
〔對學生〕負責(表對象)
〔連根〕拔起來(表對象)
〔比過去〕更好(表比較)
有的可以作定語,但要加“的”。例如:
①他作了一個(關于詩人杜甫)的學術報告。
②他(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是正确的。
2.介詞大部分是由動詞虛化來的,有的介詞跟動詞的界線是清楚的,如“從、被、對于、關于”等。有的詞在這個場合是介詞,在另一場合是動詞,如“在、比、給”等。例如:
①他把書放在桌上。(介詞)
②他在家裡.(動詞)
③許多同學都比我學習好。(介詞)
④我們要比幹勁,比速度,比質量。(動詞)
⑤他給我買了一本書.(介詞)
③他給了我一本書。(動詞)
它們的區别:介詞不能單獨作謂語,也不能用肯定否定并列方式提問,動詞可以。介詞後邊不可以帶時态助詞“了、着、過”(“為了”、“為着”、“當着”中的“了、着”不表時态),不能重疊;動詞一般可以。它們的意義也不同,如例①中的“在”表示“放”的處所; 例②中的“在”是“屬于”或“存在于”的意思。能作介詞用又能作動詞用的還有“由、讓、朝、往、用、拿、經過、通過”等詞。
(三)連詞
連詞是連接詞、短語或句子的虛詞。例如“和、跟、同、與、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僅、或、或者、雖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麼、因為、所以、因此”等。
“和、跟、同、與”四個詞都有連詞和介詞兩種用法。例如:
①我和他都去過。(連詞)
②我曾經(和他)去過。(介詞)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來了。(介詞)
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與”替換。用作介詞時,口語常用“跟”,書面語傾向于用“同”。用作連詞時,一般用“和”,“與”帶有書面語色彩。
連詞“和”與介詞“和”的不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連詞“和”前後的詞語是并列關系,兩者共作一個成分,可以互相調換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變;介詞“和”前後的詞語不是并列關系,不能互換位置。第二,介詞“和”前面可以出現狀語,連詞“和”不能。第三,介詞“和”有時可以出現在一個句号或一個成分的前頭,連詞“和”不能,如例②。
“和”等用作連詞和介詞,在有的句子裡會有歧義,如“我和地談話”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談話,也可能不吭聲。為了準确地表達思想,在書面語中一般把“和”用作連詞,把“同”用作介詞。例如:
④不多時,許大嫂快手快腳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幾塊燒餅帶給阿細和阿嬌,便同秀英、鳳容一道離了家,走回小艇去了。
(四)助詞
助詞是表示附加關系或時态等語法意義或語氣的虛詞。常見的有下面這些:
結構助詞:的(底)、地、得、所
時态助詞。着、了、過、來着,
比況助詞:似的
語氣助詞: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罷了(而已)、也好、也罷、啦,嘞、喽(陳述語氣)
嗎(麼)、吧、呢、啊(疑問語氣)
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語氣)
啊(呀、哇、哪)(感歎語氣)
1.結構助詞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語之間的結構關系的助詞。“的、地、得”在普通話裡都讀輕聲“de”,但在書面語中有必要寫成三個樣子。在定語後面寫做“的”,在狀語後面寫做“地”,在補語前寫做“得”。這樣可使書面語言的結構關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①燦爛的科學的春天到來了。
②同學們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作業。
③張老師高興得說不出話來。
(五)歎詞
歎詞是表示強烈感情或呼喚、應答的詞,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喲、咳、哦、喂、嗯”等。
①哈哈!我猜着了。
②唉呀!這麼大的西瓜!
③哦,我想起來了。
④喂!現在開會了。
⑤嗯!我馬上就去。
例①表喜悅,例②表驚訝,例③表醒悟,例④表呼喚,例⑤表應答。
1.歎詞的獨立性最強,一般不同别的詞語發生結構關系,常作獨立成分.
2.歎詞“啊”與語氣助詞“啊”不同。例如:
⑥咱們走的不是一條路啊!
⑦啊,今年的莊稼長得真好哇!
語氣詞“啊”總是附着在句末,念輕聲,永不獨立,如例⑥。歎詞“啊”不念輕聲,總是獨立在句子結構之外。
3.歎詞的寫法不十分固定,同一聲音,往往用不同的漢字表示。例如“ō,我懂”。就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又如歎詞“啊”,也寫作“呵”等。在寫作的時候,要盡量采用通行的寫法。
4.另外,歎詞可以作句子成分。如“他哼了一聲”(作謂語)。“隻聽見電話裡發出‘喂、喂’的聲音”(作定語)。這屬活用。
(六)拟聲詞
拟聲詞是用來摹拟事物發出的聲音的詞。例如:嗡嗡、嘩啦啦、當當當、潺潺、叭叭、砰、嗚、吱吱、咪嗚等。
辨析:
1.)名與動、形的區别:
A.名詞不能重疊。(少數除外 如:人人、時時、處處、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左左右右、裡裡外外,重疊後表示遍及全部、毫無遺漏。)
動詞、形容詞可以重疊,如:跑跑、想想、讨論讨論、幹幹淨淨、高高的。
B.名詞不能用肯定否定相疊形式提問。如:國家不國家?
動詞、形容詞可以重疊,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詞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詞限制)如:不北京。動詞、形容詞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不大。
2).動詞、形容詞的區别:
A.前加“很”,一般動詞不能(表示心裡活動的動詞和能願動詞可以加程度動詞)。形容詞多數可以,如:很走×,很好√。
B.動詞重疊:ABAB式,AA式,如:讨論讨論,看看;
形容詞重疊:AABB式,AA(的)如:幹幹淨淨,高高的。
C.動詞絕大多數能帶賓語,形容詞不能,如:喜歡(你),怨恨(他),愉快(你)×,高興(他)×。
3).副詞和形容詞的區别:
a.副詞不能和名詞組合,形容詞可以。如:“一緻的意見”,不能說“一概的意見”。
b.副詞不能做謂語,形容詞可以。如:“大家的意見一緻”,不能說“大家的意見一概”。
c.副詞除“不、也許、沒有、未必、一定”等少數外,一般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形容詞可以。
d.副詞不能用肯定否定相疊的方式提問,形容詞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緻不一緻?
4).時間副詞和時間名詞的區别:
a.時間名詞能做定語,如:“現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務”,“剛才的情況”。時間副詞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務”,“剛剛的情況”。
b.時間名詞做主語,如:“今天星期天”,“現在是早晨八點鐘”,“近來很冷”;而時間副詞不能做主語,如:“正在是早晨八點整”。
c.時間名詞能同介詞組成介賓短語:如:從過去、到将來、在早晨;時間副詞不能同介詞組合,如:從曾經、到剛剛。
d.時間 名詞能與“是”構成“XX是XX”的格式,如:“從前是從前”
時間副詞不能。
練習:A.立刻、馬上、正在、早已、從來、即将
B.最近、現在、目前、早上、從前、将來
5).有些介詞與動詞兼類,怎樣區别:
有:在、給、叫、用、拿、比、到、讓、由、朝、往、把、經過、通過。
A.介詞不能單獨作謂語,動詞可以。所以一句話中如果有别的詞作謂語(動、形),它就是介詞;如果沒有别的詞作謂語,那它就是動詞。
B.介詞後面不能帶動态助詞“着、了、過”,動詞可以。
C.介詞不能重疊,動詞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學校等你。 明天我在家。 他在看書。
我比你高一點兒。 我們比比。
他給我買了一本書。 他給了我一本書。
别那我開玩笑。 他手裡那着一本書。
6).連詞“和、跟、與、同”與介詞兼類,區别:
A.連詞“和”前後的詞語是并列關系,互換位置基本意思不變;介詞“和”前後詞語不能互換。
B.連詞“和”組成并列短語後可以帶“都”;介詞不可。
C.連詞“和”前面不能有修飾語,介詞可以。
D.連詞“和”不能出現在一個句子或一個成分的開頭;介詞可以。
如:我和弟弟都去過。
我和弟弟談話。
和弟弟一塊兒去玩的孩子都回來了。
7).兼類詞:一個詞在不同語境下經常具備兩類或兩類以上詞類的特點、功能而意義上密切相關,這樣的詞就是兼類詞。
兼類詞與同形詞、同音詞的區别:同形詞同音詞意義毫無聯系,是兩個以上的一組詞。
如:把住質量關。(動詞) 把書拿來。(介詞) 拿把菜刀來。(量詞)
開了一朵花(名詞) 花了很多錢。(動詞)
如何辨别兼類詞的詞性: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起的作用。
如:大家選我當代表。(名詞) 這代表大多數同志的看法。(動詞)
買了一把鎖。(名詞) 把門鎖上。(動詞)
你要端正學習态度。(動詞) 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詞)
怎麼多了一個人?(動詞) 這裡人太多。(形容詞)
我們要立個規矩。(名詞) 梅家的小姐很賢惠、很規矩。(形容詞)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詞) 這時最理想的是騎馬上天山。(形容詞)
你快點走,跟上我!(動詞) 你跟姐姐回家吧。(介詞)
年老了,身體不行了。(形容詞) 你怎麼老哭?(副詞)
他買的雨傘是白色的。(形容詞) 我今天又白跑了。(副詞)
練習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詞性。
1.他昨天上午在家裡,下午在圖書館看書,現在在開會。
2.兩塊連草都不長的地連起來了。
3.你比我強,我比不過你。
4.你為什麼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見?
5.到了北京,我就趕快跑到醫院去看病。
二、選出詞類相同的一項。
A.肅穆 肅立 B.也許 立刻 C.聰明 智慧 D.欣然 果然
三、判斷加點詞的詞性。
1.“精兵簡政”是條好意見。(動詞)
2.隊員們精疲力盡。(名詞)
3.過日子要精打細算。(形容詞)
4.輸得精光。(副詞)
四、判斷加點詞的詞性
1.這朦胧的桔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形容詞)
2.月色便朦胧在這水氣裡。(動詞)
3.月色給大地帶來一片朦胧。(名詞)
4.隔着雲看太陽,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胧不清。(形容詞)
5.我們很快就要在全國勝利了。(動詞)
6.這個勝利将沖破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名詞)
7.這道題老師講得很明白。(形容詞)
8.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嗎?(動詞)
9.我們應該有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形容詞)
10.革命隊伍必須嚴肅紀律。(動詞)
五、選出下列加點詞詞性不同的一項。(B)
A.電燈突然亮了。 B.這場雨下得太突然。
C.心髒突然停止了跳動。 D.突然,掌聲暴風雨般的響起來。
六、請将下列虛詞歸類。
A.副詞 B.歎詞 C.介詞 D.拟聲詞
越發(副詞) 除了(介詞) 始終(副詞) 依照(介詞) 沿着(介詞)
索性(副詞) 撲通(拟聲詞) 哦(歎詞) 屢次(副詞) 何必(副詞)
自從(介詞) 砰(拟聲詞) 啊(歎詞) 卻(副詞)
七、請寫出下列詞語的詞性
願意( 能願動詞)
孤寂( 形容詞)
詫異( 形容詞)
壯舉( 名詞)
貪婪( 形容詞)
詞性的變化
漢語中的許多詞性,在不同的語境中詞性會發生變化,也即在不同的語境中詞性并不相同。因此,要學好詞性,必須掌握語境中的詞性。請看下面的例子:
1、 發明,可作動詞或名詞。
①這是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這裡的“發明”指某種成果或産品,是名詞。)
②科學家發明了計算機。(這裡的“發明”指研究開發,是動詞。)
2、得,可作動詞、助詞或名詞。
① 這件事你得去。(這裡的“得”讀děi,表示一種意願,是能願動詞。)
②工資是我的勞動所得。(這裡的“得”讀dé,相當于“得到的報酬”,因此是名詞。)
③這件事你做得對。(這裡的“得”讀de,用在動詞“做”之後,表示補充說明,是結構助詞。)
3、上,可作名詞或動詞。
①桌上有一本書。(這裡的“上”,表示處所,是名詞。)
②昨天我上南京去了。(這裡的“上”表示動作行為,是動詞。)
4、在,“在”的用法最為靈活,可作動詞、副詞或介詞。
①星期天,我在家。(這裡的“在”後面再沒有動詞,因此隻好自己充當動詞。)
②星期天,我在家看書。(這裡的“在”後面還有動詞“看書”,因此隻能充當介詞,和“家”合在一起,表示處所。)
③星期天,我在複習功課。(這裡的“在”相當于“正在”,表示時間,因此它是時間副詞。)
5、啊,可作歎詞或語氣助詞。
①啊!祖國多麼美!(這裡的“啊”單獨使用,表示一種強烈的感情,是歎詞。)
②祖國多麼美啊!(這裡的“啊”用在句末,表示一種感歎語氣,是句末語氣助詞。)
綜上所述,漢語中的許多詞性用法很靈活,應根據語境作具體分析。下面幾題請同學們仔細辨識:
①老師叫你。②昨天你叫老師表揚了。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④明天我要到上海。⑤請把座位讓給她。⑥媽媽讓我學做飯。⑦上學時要鎖好門。⑧我買了一把鎖。
(附參考答案:①動詞,②介詞;③介詞,④動詞;⑤動詞,⑥動詞;⑦動詞,⑧名詞。)
有這樣一則笑話:老師問學生:“你們知道上帝住哪兒?”彼得回答:“我知道,上帝住在廁所裡。”老師愕然:“住廁所?你怎麼知道的?”彼得說:“每天早晨,我都聽見爸爸使勁敲廁所的門,一邊不停地喊:‘上帝呀,你怎麼還不出來!’”這則笑話的可笑之處是因為彼得答非所問,錯誤地把老師所問的“上帝”與爸爸所喊的“上帝”混為一談。這實際上牽涉到語言中的詞義虛化和詞性轉化現象。
笑話中,老師所問的“上帝”是指人們頭腦中的一個事物、概念的名稱,是人們想象中的主宰萬物的神,是名詞;而爸爸在敲打廁所時所喊的“上帝”表示的是一種呼喚或感情,相當于“哎呀”、“唉”,其原來的意思已經虛化,詞性也由名詞轉化為歎詞。
漢語口語中,有些名詞表示的事物概念在人們的頭腦中具有至高無上性,如“上帝”、“天”、“地”、“媽媽”等,因此,人們在産生驚訝、贊歎、無奈等感情時,往往會随口呼出,抒發感情。長此以往,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這些名詞的本來意思就被虛化,詞性也發生了變化,成為一些隻表示呼喚應答或某種感情的特殊歎詞。這種語言現象在口語中經常出現。如:
“哎呀,天!我還不知道呢,他是上這兒來住一陣就走吧?”(《變色龍》)
“天”本來一般指天空、天氣、季節等,是名詞。而在句子中卻沒有實在的意思,僅表示一種驚訝的感歎,由名詞轉化為歎詞。
“我的老天爺!”他想,“難道我是愚蠢的嗎?......”(《皇帝的新裝》)
句中的“我的老天爺”本來是一個名詞性的偏正短語,也是指人們心目中至高無上的神,而在這裡其本來的意思已經虛化,僅僅表示一種驚訝、慌張、無可奈何的呼喚和感歎,變成了一種特殊的歎詞。
還有一則笑話:小剛和爸爸一起去劃船,小剛不小心落水,在水中邊掙紮邊喊:“媽呀,救命呀!”爸爸卻在船上無動于衷。人們驚奇地問:“那落水的不是你的孩子嗎?”“是的。”“那你為什麼不去救他呢?”他說:“他是在喊他的媽媽,管我什麼事!”
生活中當然不可能出現這樣的事情,笑話當中小剛所喊的“媽呀”并不是對其母親的呼喚,隻是表示一種驚慌、恐怖的感情。我們在口語中常說的“媽呀,吓死我了”也是屬于這種情況。
還有些名詞本身帶有贊歎、喜愛的感情色彩,有時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名詞的實在意義被虛化,隻表示喜愛贊歎的感情色彩,變成了歎詞。如:
站在街上和窗子裡的人都說:“乖乖!皇帝的新裝真是漂亮!”(《皇帝的新裝》)
“乖乖”一詞在口語中一般是對孩子的親妮稱呼,但在這裡卻表示一種贊歎的感情,其本來的意思已經虛化,詞性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的名詞變為歎詞。
這類歎詞很特殊,因為它們在一般情況下都表現為名詞,隻有在特殊的語言環境中,尤其是在口語當中表示呼喚應答或強烈感情時才虛化了原來的意思,轉變了原來的詞性,在使用時必須注意區别。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