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要)由此看來,不論研究何種矛盾的特性——各個物質運動形式的矛盾,各個運動形式在各個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各個發展過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個發展過程在其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以及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帶主觀随意性,必須對它們實行具體的分析。
離開具體的分析,就不能認識任何矛盾的特性。我們必須時刻記得列甯的話:對于具體的事物作具體的分析。這種具體的分析,馬克思、恩格斯首先給了我們以很好的模範。
從上面的說明看來,我們可以知道,要研究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首先要研究各個事物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認識它由特殊的矛盾所規定的特殊的本質;由矛盾的特殊性的認識進到矛盾的普遍性的認識,再根據矛盾的普遍性的認識推及于新的具體事物的認識。
其次,要研究每一個事物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過程中的特殊的矛盾及其特殊的本質,然後才能找出解決特殊的矛盾的方法;但為要暴露這一發展過程的特殊的本質,就必須暴露過程的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才能了解過程中的矛盾在其總體上的特殊性。再次,要研究每一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研究每一發展階段中的矛盾的各方面,才能了解過程中各發展階段的特點,因而找出具體地解決每一階段的矛盾的方法。
但不論研究何種矛盾的特殊性,我們必須時刻記住列甯所指示的原則,對具體的矛盾作具體的分析,不能帶主觀随意性(這在上文已有說明)。因為如果離開了具體的分析,就不能認識任何矛盾的特殊性,也就不能正确地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對具體的矛盾作具體的分析,馬克思和恩格斯等大師們,給了很好的範例。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這事物矛盾的法則應用到社會曆史過程的研究的時候,首先指出“決定社會面貌、決定社會制度性質、決定社會從這一制度發展到另一制度的主要力量”,“就是人們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謀得方式,就是社會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食品、衣服、鞋子、住房、燃料和生産工具等等物質資料生産方式”。
生産方式是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矛盾的統一。生産力表示“人們對于那些用來生産物質資料的自然對象和力量的關系”。“生産物質資料的生産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産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産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産的人,——所有因素共同構成社會的生産力。”
至于生産關系,則是人們在生産過程中發生的關系。在社會的生産過程中,“人們在實現物質資料生産的時候,在生産内部彼此建立這種或那種相互關系,即這種或那種生産關系。這些關系可能是不受剝削的人們彼此間的合作和互助關系,可能是統治和服從的關系,最後,也可能是從一種生産關系形式過渡到另一種生産關系形式的過渡關系”。
社會的生産力和人們的生産關系的統一,就形成為一定社會的生産方式。生産方式的發展和變更,“又必然引起全部社會制度、社會思想、政治觀點和政治設施的變化,即引起全部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的改造”。
人類社會的曆史,截至馬克思的時代為止,經曆了原始的、奴隸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四種生産方式,因而适應着經曆了四種基本的生産關系,四種社會制度的形式。因此,我們可以說,“社會發展史首先是生産的發展史,是許多世紀以來依次更叠的生産方式的發展史,是生産力和人們生産關系的發展史”。
至于生産方式的改變,則是由于生産力的發展。生産力是生産中最活動最革命的要素。人們一旦獲得了新的生産力,便會改變自己的生産關系,人們的經濟關系。但生産關系雖然依存于生産力的發展而發展,卻同時又能反轉來影響于生産力,加速或延緩其發展。不過生産關系如果遠遠地落後于生産力的發展時,便與生産力相沖突。
于是生産關系便變成了束縛生産力發展的桎梏。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随着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所謂社會革命,也就是尖銳化的階級鬥争。前面所說的曆史上的四種基本的生産關系,形成了四種社會制度的形式。
在原始公社時代,生産關系的基礎是生産資料的公有制,因而沒有剝削,也沒有階級。到了奴隸制社會,生産關系的基礎是奴隸主占有生産資料和可以買賣屠殺的奴隸。奴隸制的生産關系,在最初是和當時的生産關系相适合的,但到了生産力發展到一定高度時,奴隸制生産關系便障礙了它的發展。于是生産力與奴隸制生産關系發生沖突,于是引起了奴隸對奴隸主的叛亂。
但奴隸不是更高級的生産方式的擔負者,于是社會革命就采取另一種轉變法則,即“鬥争的各階級同歸于盡”而推移于封建制社會。在封建制社會中,生産關系的基礎是封建主占有生産資料和封建主雖已不能屠殺,但仍可以買賣的農奴。此外還有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人所有制。這樣生産關系在最初也是與當時的生産力狀況相适合的。
到了封建時代後期,資産階級所發展起來的新的生産力,就和封建的生産關系相沖突了。資本主義經濟瓦解了封建經濟,社會的經濟基礎已經發生了變革,那封建的政治的法制的思想的上層建築,已經不能為基礎服務而與基礎相矛盾了。于是資産階級和封建階級的矛盾激化了。解決這些矛盾的方法是資産階級實行民主主義革命,建立資産階級的國家。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産關系的基礎是資産階級獨占一切生産資料,而生産工作者是雇傭工人,他們被剝奪了生産資料,為了活命不得不出賣勞動力于資本家,并忍受沉重的剝削。資本主義社會是最後的階級社會,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的鬥争,是曆史上最後的階級鬥争。這一鬥争的結局,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消滅,和社會主義社會的代興。
馬克思、恩格斯應用矛盾法則研究了人類社會曆史的過程所得的結論是:一般階級社會都含有共同的矛盾,也就是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矛盾,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的矛盾,以及由于這些矛盾所産生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在不同的階級社會中,采取不同的具體的形式,表現不同的階級鬥争,引出不同的社會革命。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