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孝心無價》裡寫道:“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隻剩歸途。”
不管走多遠,隻要有父母的地方,就有一個溫暖的家;即便你離開家很多年,終究還是要回來的。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了,家又在哪裡?那一片生養你的山水,是不是還能魂牽夢萦,還在等你回來。
年輕的時候,希望自己是那個“仗劍走天涯”的人,可是到老了,才知道,人這一生,是需要落葉歸根的。
02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一個人還沒有到退休的那一天,就最好不要去家鄉,因為太多的記憶,會讓你感觸到憂傷。尤其是再一次離别家鄉的那一刻,似乎有一種“撕心裂肺”的痛。
我的家鄉,在湘南的大山溝裡,和最近的集市有五公裡,離縣城有五十公裡。
因為地處偏遠,我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畢業,隻是去過縣城一次。平時,想出去走走,就随着母親,去集市逛一逛。
每當我路過鄉裡的汽車站,我就想:随着車一起遠行,會看到什麼呢?翻過高高的山坳,是不是有另外的風景。
有去過縣城的親戚告訴我,山那邊還是山。隻有翻過很多座山之後,才能看到縣裡的高樓。那些高樓啊,你一擡頭看,就會導緻帽子掉下來。還有上百米長的火車,吐着白煙,跑得很快。
當我初中畢業後,走進了大城市,終于有了和親戚一樣的體驗。每次回家,都能說出很多關于城市的故事來。
再後來,我去東莞打工,又輾轉去了深圳、廈門等地。
過年了,母親打電話問我:“回來麼?”
我說:“當然要回啊。”
當我匆匆忙忙趕回家過年的那一天,中巴車帶我翻過一道道山梁。從山坳上,我一眼就看到了村莊,還有村口的那棵大樹。
隐隐約約,還看到了母親瘦小的身闆。
那一條清澈的小溪,那一座古老的石橋,那一頭悠閑的老牛,那一群亂跑的雞鴨,那一條不認識“主人”的黃狗......“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難改鬓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忽然發現,我到底成為了詩裡的人。
剛剛下車,母親就說:“回來了,回來就好。”原來,母親站在村口,等了好幾個小時,冷冷的風,也沒有吹走她的熱情。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如果不是為了生活,誰又舍得和父母分别呢?誰又不想帶着父母,一起去大城市過好日子呢?
回家過年過節,看似美好,卻總是勾起太多的回憶,讓人越來越眷戀這片土地,又不得不分别,内心如針紮一般痛苦。
03
父母不在了,你回到故鄉,隻是一個客人罷了。
前些天,寫了一篇文章《父母不在故鄉了,從此沒有了鄉愁》。
有讀者留言:“故鄉,有着隔舍不斷的鄉愁。每年回家,隻為看看長年緊鎖房門的老屋,再給父母的墳頭添把黃土。”
還有讀者說:“故土難離,高官顯貴還榮歸故裡,昔日将士解甲歸田,盡管我在外漂泊多年,但我仍然要回故鄉。”
父母去,故鄉還剩下什麼?你回去了,隻是一個客人。可以去親戚家坐一坐,去鄰居家喝杯酒。
看過一個故事:九旬台灣老人趙東發離開家鄉七十年,幾經波折,找到了老家蘇州的親人。父母已故,兄弟姐妹之中,也隻有70歲的小妹妹趙月妹,還健在。
當家人團聚的時候,大妹妹的兒子說了一句:“大舅,我代表媽媽來接你。”
再回首,恍然如夢。時光永遠都回不去了。即便你把膝蓋埋進黃土裡,也感觸不到父母的溫暖,也聽不到父母站在門口,喊一句——回家,吃飯。
你的乳名,再也沒有人說起。你變成了一個真正的遊子,走到任何一個地方,心都在流浪。
家鄉的親人再好,如果你沒有自己的家,那就回去也沒有意義了。如果你的老屋還在,但是周邊已經一片荒涼,回去也是孤獨終老的樣子。
總有一些人的故鄉,鄰居都去城裡定居了,親戚也去了四面八方。整個村莊,隻剩下幾個老人在留守,甚至連老人的身影都特别少見了。
04
曾經以為,等自己年紀大了,總要回到故鄉去的。
在家門口種花,在屋後種菜,還要建一座池塘,種下一片果樹,和老伴一起聽蛐蛐唱歌,看月亮升起、落下。
一切都是想象中的美好。回鄉養老,是有附加條件的——容身的房子,便利的交通,熱鬧的村莊,可以耕種的土地,和諧的鄰居等。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回到故鄉,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回鄉的打算。
父母走了,故鄉就成為了回憶。就像一道若隐若現的傷——情不知所起,紮得人心疼。
時光易瘦,剛剛紅了芭蕉,現在又落了白雪。四季交替,似乎是一夜之間。
最有可能,是每年清明節,帶着一壺老酒,去父母的墳頭上,磕頭,送祝福。說一句:“爸媽,我來看你們了。”
話未說完,淚已先流。
故鄉的風景依舊很美,但是沒有了父母的愛,總是缺少一些什麼,又似乎容不下自己的靈魂。
曾經,故土難離,後來,故土難回。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下一篇
一個妙方,消腫散結!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