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易中天中華史最後一卷
文明與文化
以文明的誕生為界,人類曆史可以分為兩大階段。
之前的,一般叫史前史。
之後的,一般叫文明史。
這其實是很麻煩的。因為何謂文明,何謂文化,實在是衆說紛纭。
古漢語文獻中的文明,有“非暴力”之意: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文化,則是“文明教化”的意思: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1
據此,文明倒在文化之前。
國際上也沒有什麼統一的說法,單單“文化”的定義就有近二百種。不過,共識也是有的:
文化(culture)是人類的創造物。
文明(civilization)則标志着人類社會進入高級階段。
也就是說:
動物和自然界沒有文化。
初級階段還隻是孕育着文明。
那麼,分界點在哪裡?
文明的起跑線
一般認為,進入文明時代必須具備四個條件:
# 發明并且使用文字,記載曆史。
# 掌握了冶煉技術并且使用金屬。
# 建立城市,有了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産的居民群體。
# 産生社會階層分野,出現公權力。
這是曆史學界的主流觀點。2
考古學家許宏先生則認為:
城市是國家出現、文明時代到來的唯一标志。3
這是許宏先生的個人觀點。
他的理由是,無論文字、青銅器還是大型禮儀建築禮器等等,都不可能生發于一般村落,這些文明要素集中出現之地就是最早的城市,也即作為國家權力中心的都邑。
〇 二裡頭 1 号基址複原圖
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二裡頭村周圍,年代為公元前1800 年—前 1500 年。楊鴻勳繪。
因此,如果将文明看作既有從何處來,又有到哪裡去之問題的曆史階段,并為它畫出退無可退的起跑線,或者前後之間的臨界點,最佳選擇莫過于許宏先生給出的——
城市—國家
換言之:有城市即有國家,有國家即有文明。
城市和國家,是文明時代不可再還原的标志。
不可再還原,就是不能再往前推,不能推到部落,推到村莊。隻有村莊和部落的時代,無論如何都在文明前。盡管國家的前身是部落或者部落聯盟,也盡管超大型的村莊聚落近于城市,很難絕對區分,但在邏輯上卻必須一刀兩斷。
也就是說,城市和國家,是底線。
往後推則沒有問題,堅持四個标準的學者也沒錯。隻是在我看來,單一線索顯然比多管齊下更容易理清文明發展的軌迹。按照許宏先生的解讀,其他具象的文明要素,都隻能用來證明國家所特有的聚落——城市。那麼,何不從簡?4
綱舉則目張,順理則成章啊!
隻是史前史(prehistory)的概念,似不能再用。
也許,得叫“文明前”或者“前文明時代”。
當然,這隻是我的建議,斷不敢強加于人。
邦國與王國
文明前的記憶模糊而混沌,既有失憶也有想象。當真要找到實證,查明真相,除了依靠考古人的辛勤勞動,也還得碰運氣。大量證據很可能永久性丢失,蹤迹全無。
所以,有些問題似乎宜粗不宜細。
蘇秉琦先生曾經給出宏觀的表述——
古國—方國—帝國 5
王震中先生則另有說法——
邦國—王國—帝國 6
許宏先生認為,這就是文明時代的三大台階。7
對此,我無意冒犯,卻有疑惑。
先說“邦國”
邦國一詞,基本上不見于權威詞典,可見的隻有“邦國時代”詞條,釋義也與王震中先生相同。麻煩在于,這個詞古已有之,經典文獻《詩經》和《左傳》便各有三處,其中晉國大夫魏绛的一段話,很能說明問題:
夫樂以安德,義以處之,禮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厲之,而後可以殿邦國、同福祿、來遠人。8
顯然,這裡的“邦國”就是晉,甚至所有諸侯國。可見直到春秋時期,人們依然認為自己的國是邦國。如果說這是習慣使然,那麼,從二裡頭之前一直叫到了春秋,那習慣也未免頑固了點。更重要的是,到戰國時期,這種稱呼就戛然而止——《戰國策》裡面,不再出現“邦國”一詞。
再說“王國”
将夏商周稱為“王國時代”并非沒有道理,因為“廣域王權國家”已經出現。
〇 周武王 方佳翮繪
麻煩在于,讀者一般将“王國”理解為領土國家,這就與夏商周的實際情況相去甚遠。何況當時能夠使用王稱的,隻有“國上之國”的夏商周王。如果此刻便是王國時代,讓後來無不稱王的戰國七雄情何以堪?9
那麼,夏商周該叫什麼?
邦國時代。
實際上,所謂“邦國”并非古國,而是城市國家。一座城市再加周邊農村,城郭之内曰國,四境之内曰邦,所以叫邦國。
就連“國上之國”夏商周也是城市國家,隻不過有權号稱王國而已。一個王國籠絡諸多邦國組成共同體,這正是極具中華文明特色的制度,非常值得注意和研究。10
夏商周也與其叫王朝,不如叫邦聯。
也就是說,三代都是松散的國家聯盟。
但,總不方便叫“盟國時代”吧!
那又該如之何?
國家的階段
分期和命名原本就是自找麻煩,很難有某種方式能做到絕對準确并毫無争議。何況不同學科自有視角和尺度,就連人類學,也要分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呢!
然而不使用概念,不分類或分期,就很難述說。人類之區别于動物,正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包括語言文字和符号系統。有此工具,科學研究和學術探讨才有可能。
問題僅僅在于,使用哪個系統?
如果隻看曆史文獻,節點和階段很清楚:
啟廢禅讓:
國家誕生,是為邦國時代。
秦并天下:
海内一統,是為帝國時代。
辛亥革命:
廢除帝制,是為共和國時代。
因此,我的“國家三階段”便表述為——
邦國— 帝國— 共和國
現在看,确有“簡單粗暴”之嫌。
解決分歧的辦法是先找共識,共識則是二裡頭文化具有劃時代的曆史意義。問題隻在于之前的國家叫什麼,叫邦國還是也有學者主張的族邦,或者酋邦(chiefdom)?11
我主張叫“方國”。
方國一詞《詩經》中就有,本義指四方諸侯之國,用于二裡頭之前的國家似欠精準。但是,方國肯定不是商周那樣的中央之邦,甚至超過“外服”的範圍,商周也用來稱呼比他們文化落後的族群,比如土方、危方、羌方之類。12
實際上,無論陶寺、新砦或者以後的考古新發現,隻要是早期國家,就一定從部落過渡而來。因此“部落國家”的表述或許更學術,稱為“方國”隻是為了便于傳播,同時也與“王國”之類形成序列。
需要說明的是,二裡頭之前直到西周封建之初,無論叫什麼,都是城市國家。春秋時期某些諸侯做大做強,才變成領土國家。這就為戰國七雄各自稱王打下了基礎,戰國時期便也可叫“前帝國時代”。
據此,不妨做出表格如下:
不知許宏先生以為然否?
注釋 (向上滑動閱覽)
1 見《周易·贲·彖辭》王弼注,劉向《說苑·指武》。
2 請參看侯建新《中世紀與歐洲文明元規則》《西方文明再闡釋》。
3 見許宏《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再論城市(都邑)是文明時代到來的惟一标志》。
4 請參看許宏《踏墟尋城》。
5 請參看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6 請參看王震中《邦國、王國與帝國》《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
7 見許宏《最早的中國》。
8 “邦國”詞條,《辭源》和《辭海》均無,唯2020年第7版《辭海》有“邦國時代”條。該詞見于《詩經》有《大雅·烝民》《大雅·瞻卬》《魯頌·閟宮》,見于《左傳》有文公六年、襄公十一年和二十六年,引文見《左傳·襄公十一年》。
9 廣域王權國家,見許宏《最早的中國》。國上之國,見許宏《何以中國》引王震中《簡論邦國與王國》。
10 引文見《六書故·工事二》。
11 請參看許宏《最早的中國》。
12 據《詩·大雅·大明》,許倬雲《西周史》。許倬雲先生的原文是:超過外服,即是方國,其對商的關系是敵體。
13 史載周文王封西伯,故稱伯國。西周封建除宋以外多封侯,故稱侯國。春秋時期都稱公,故稱公國。戰國七雄均稱王,故稱王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