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警惕手工藝破壞性“發展”(且說收藏)

  黨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傳統手工藝的無形文化價值,以及它在當代更為凸顯、更為強化的文化性質,再次被人們廣泛認識。新世紀以來,國家将手工藝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視野加以保護,以避免它在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瀕危。今天,我們更應該意識到,在一定的曆史時期,手工藝的發展要在傳承和保護為先的原則下進行,要強調保護中的穩步發展,而非不加限制、破壞性的“發展”。

  以手工制作為基礎的手工藝,其中的規範性、程式性、經典性因素體現了手工生産方式的基本文化特性。相對于産速、工廉、量大、劃一的工業生産方式及技術,它并不具有以經濟學尺度衡量的生産優勢,也不具有适應由批量化工業制造所主導的現代市場環境的競争力。在集約化、批量化、自動化生産所構成的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中,許多傳統手工藝的存續狀态及其“巧奪天工”的核心價值備受沖擊,後繼乏人以緻技藝失傳,管理無序以緻惡性競争,急功近利以緻粗制濫造,竭澤而漁以緻原料枯竭,作風失範以緻品格下滑……因此,對手工藝的保護應該立體化,以全面保護其技藝體系。同時,政府也應該在原材料和能源保障、貸款、稅收、工商管理等相關方面給予手工藝特别的政策扶持,為之創造一個比現代工業生産更為優惠優厚的生産環境。另外,在生産過程中,保持工藝流程一體化、生産規模小型化、産品制作精緻化,不以工業生産模式或現代創新理念,人為地幹預或改造那些體現手工生産規律的傳統方式,對于保護傳承手工藝至關重要。

  目前,在片面追求發展的過程中,工藝美術界包括有關政府主管部門存在一種錯誤的認識,以為“發展”就是搞大規模的批量化生産,就是追求和工業産品比拼産量和薄利多銷的規模化效益。這一方面導緻原材料資源殺雞取卵式的消耗,一方面導緻偷工減料、粗制濫造。傳統手工藝與天然原材料唇齒相依,其技藝特征以及産品品格與原材料的特性緊密關聯。天然原材料一旦枯竭,任何代替品都無法逆轉和挽救相關技藝的消亡。在重視生态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當下,應該充分地認識到傳統手工藝原材料的有限性或稀缺性,認識到手工藝與批量化、大衆化和快速生産的大工業産品的不同:手工藝的發展,不在于規模的大小和産量的多少,其根本在于質量和品格,在于如何把文化性、藝術性和技藝的精湛性強調、發揮到極緻,通過匠心巧藝的充分投入和人文内涵的充分灌注,追求遠遠超過一般工業産品的文化附加值或者經濟學意義上的單位産出率,追求質量投入和産出的高效益比值。

  因此,在手工藝生産實踐中,應該把握“保持為先,品格第一”的穩步發展原則,不能把“發展”問題簡單化、數量化、工業化。隻有着力追求産品質量的好、制作工藝的精和美學品格的高,努力從“産品文化附加值的彰顯”、“傳統技藝保持性的增進”和“作品單位利潤率的提高”來理解和把握“發展”,每一位從藝者才能夠把保持手工藝的核心工藝技術作為共同恪守的原則和實踐目标:堅持使用本土的傳統原材料、堅持成型和裝飾環節的手工操作、堅持傳統的工藝流程和經典程式、堅持業界一貫奉行的純正作風和規範操守,手工藝發展才能立穩腳跟。

  基于對“發展”的這種理解,無論是政府管理部門還是從藝者,還需要慎重地把握技藝方面的“創新”,要反對和抵制背離核心技藝或工藝傳統的“為創新而創新”的刻意和所謂“現代風格”的追求,避免以犧牲手工藝特色和品格為代價的跨地域文化的“同質化”。與此同時,還要采取切實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抑制或限制那些大量消耗本土原料但産品文化附加值、工藝品格保持度和作品單位利潤率低下的批量化低端産品生産,以維護手工藝的現實利益和長遠角度甚至代際角度的可持續發展。

  毋庸置疑,今天傳統手工藝也需要根據消費情況來調整産品形态,以期最大程度地适應當代社會需要和審美趣味的變化。保護手工藝不是一成不變地固守某種産品的功能、樣式、形制或裝飾。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實踐所主張的“生産性保護”,即強調保持核心技術和核心價值的傳統手工生産力,積極開展生産實踐,通過不斷制作和開發切合現實需要的産品,融入當代社會生活。參與當代社會财富創造,也是傳統手工藝的生命力所在。

  随着國内外行業競争的加劇和社會的發展,許多曾經作為當地經濟支柱的工藝品現代加工制造業,由于資源、能源、污染等問題,加上原材料、土地、勞動力等生産要素比較優勢的日益減弱,其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自主創新能力低下、産品同質化明顯、出口阻力越來越大等問題,也在要求這些大量消耗傳統手工藝原材料資源的地方産業改變粗放型增長方式,從生産加工低端的價值鍊環節升級到高端環節。立足手工傳統的手工藝,勢必在節約資源、清潔生産、維護本土文化傳統、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顯示其可持續發展的優勢。地域特色鮮明的手工藝,才能夠造就今天以至明天的輝煌。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