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談談畫圖這件事。能用算式、圖形、表格表達數學關系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訓練方法。多種表達方式有助于兒童深入理解一個概念,同時會更加有利于進入中學後學習代數。
數形結合不僅僅是一種思想,更可以看成是一種訓練方式,理應在小學階段就重視起來。
理論支持:除了解決問題外,熟練掌握代數還包括在數學信息的不同表達方式中(包括方程、圖、表和文字)形成、推理以及轉換表達方式的能力。這些技巧被稱為“表征流暢”(Representational Fluency)。——《兒童思維發展》西格勒但我們小學階段由于過份重視計算的“術”,包括速度和進度,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數形結合”的能力上,所以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建立良好的表征能力(甚至連算式表征能力都有問題),這會影響到孩子對概念理解的完整度和深度,當然更重要的是(在我看來)思考的方式沒有得到優化提升。
我在三階段入門測試中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
至少一半以上的孩子不能觀察出圖形與算式之間的規律;有一半孩子第1小題的圖能夠畫對,但第2小題的圖不能正确的表達出來;其中能夠用圖表達出被13整除的孩子,也隻有極個别能夠從第1小題的圖轉化而來。
一些孩子用下面這樣的圖來表示能被13整除(我模仿孩子畫的示意圖),與第1小題的圖完全無關:
4*13是我寫上的,很多孩子畫出一堆堆的“13”,但并沒有把它們組織成一個矩形,他們可能更加側重于讓你一眼看出“13”,因為兩行5加一個3更加一目了然,卻忽視了乘法結構(這也是課本的問題,很多圖式忽視了結構性)。
有些孩子能夠把第2小題與第1小題聯系起來,畫出清晰的矩形圖,比如下面這樣的圖:
還有的孩子不僅可以畫出這樣的矩形圖,而且還試圖表示出第1小題的圖與第2小題圖之間的關系,是如何組合到一起的:
我依稀記得似乎隻有一個孩子能夠看出,第1小題裡面的一組圖旋轉180度後可以與另一組圖嵌合形成4*13。
那些能夠通過圖形觀察出被哪些數整除的孩子,在四年級這個階段,已經很了不起了。而五年級的孩子由于已經學習了數的整除,大多數會從計算結果去推理,而不是圖的角度。
除了這個測試的結果,包括通過其他年級孩子的錯題,解題思路分析來看,在早期剛剛學習乘法的時候,要是能夠嵌入對乘法結構的圖式訓練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因為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對乘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實際上,我之所以設計這樣的測試,正是因為發現大部分兒童在這方面的欠缺,兒童對于“數”與“形”的認識理解是剝離的,盡管他們可能能夠看懂書本上的圖,但他們不會畫,也不會思考其結構上的關聯(但其實他們明明是可以的)。
喬·博勒在《這才是數學》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如果我們不用幾何的方式表達,也可以讓孩子寫出所有兩個數相乘積等于20的乘法算式,不過通過結合圖形,我們更容易讓孩子觀察到“此消彼長”的規律。
如果根據上圖的提示,用枚舉法,讓孩子依次算出每個矩形的面積,長寬擴大兩倍後也都算出每個矩形的面積,是通過比較面積(一個個數),來發現其中的規律。
如果我們讓孩子用積木擺出來,或者畫出這樣的圖,是通過圖形的變化規律,結合乘法結構來發現其中的規律和聯系。
無論你畫出一個怎樣的矩形,長寬擴大2倍,都意味着我們要增加三個同樣大小的矩形。因此面積可以看成是圖中陰影部分面積的4倍,或者說是(2*2)個這樣的矩形。我們同樣可以通過代數的方式,從面積公式的推理中獲得。
這種方式需要兒童既對圖形的組合熟悉(包括非标準單位測量的經驗),又對乘法結構熟悉,以及由此深化對面積的理解。同理我們對于體積也可以如此操作。
要達到熟練運用,表征流暢的程度,我的建議是,如果有條件(孩子适齡家長有精力),父母應該在兒童學齡前開始就注重讓兒童觀察圖形構成的規律,可以通過擺積木,或者任何你手邊有的材料,都可以構成有規律的圖形,下面這個視頻就是一個例子,視頻中采用了多種常見的玩具(道具),不需要采用特殊教具,就能讓兒童認識正方形與三角形的圖形模式,在學齡前時期,雖然我們也可以增加一些數量關系上的引導,但重點仍然是落在“形”的模式規律上。
再來看小學生學習乘法時,我們可以采取的一些畫圖方式:
類包含的結構圖是最早可以采用的,不管你畫矩形也好,畫圓圈也好,隻要能夠表現乘法的層級結構,都可以(我個人傾向于用矩形表示,會更加清晰看出層次性)。
其次就是點陣圖(方陣圖),類似前面測試題中畫小圓圈這樣的方式,你畫成“點”,“小三角形”,或者任何你覺得比較順手的圖形都可以,在這樣的方格紙中進行就可以。
再來看呈現的幾種圖,第一種圖,由于隻有一層結構,所以你可以看成是點陣圖(隻不過我用一個個小方塊來表示),在剛剛學習乘法的時候就可以采用,也很容易去講解交換律,這種形式也是最接近實物的形式,和前面視頻中低幼兒童采取的擺實物是類似的。
後面我們就可以抽象為“表格”形式,也可以理解為把乘法與面積模型結合起來,更能體現出數形結合的特點。
進而這種“矩形”畫格子的圖形,可以用來理解分數,以及比例關系。這個過程中圖形可以很好的幫助孩子理解“整體”,以及“整體部分的相對性”。
很多人覺得,課本上有啊,老師上課也講過,但是我不認為那是一種訓練,很多時候教師(課本)隻是單方面從教學的角度,把這種形式作為教師的技巧,而并沒有上升到針對兒童的“訓練”。
訓練就包括了:
讓兒童認識這樣的圖; 模仿這樣的圖;這樣訓練的目的:
一方面是為了幫助兒童理解概念,同時也可以通過畫圖來考核兒童理解到什麼程度,通過系統和漸進式的訓練更加目标集中地推進兒童抽象思維的發展。
有話要說...